孫 小 千
(遼寧師范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9)
顧城朦朧詩中層級反義詞英譯的動態(tài)識解研究
孫 小 千
(遼寧師范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9)
摘要:選取部分已出版的顧城朦朧詩作品的英譯本并以其為例,以認知語言學動態(tài)識解理論作為理論基礎,進行其中層級反義詞的動態(tài)識解和翻譯研究。
關鍵詞:層級反義詞;動態(tài)識解;詩歌翻譯
1顧城詩作英譯概況
顧城詩作英譯作品主要在1980年之后。其中英譯的個人詩集有1990年出版的《顧城詩選》,2005年在紐約出版的《無名的小花:顧城詩選》和《夢海》;合集包括《中國藝術家·中國詩人》《破碎的鏡子:中國民主運動詩歌選》《中國現(xiàn)代詩一百首》《來自暴風雨:中國新詩》《中國當代詩歌前浪》《20世紀中國新詩選1919—2000》《哥倫比亞現(xiàn)代中國文學作品選集》(綜)等[2]。
2識解之理論依據(jù)
認知語言學家Langacker(1991:4)認為,可以從5個方面來描述識解,它們是詳略度、轄域、背景、視角和突顯[3]。王寅(2005:24)在《認知語法概論》中對其進行了詳盡的論述[4]??筛爬槲妩c:(1)不同識解的形成與觀察外界的詳略程度密切相關聯(lián),人們可以從不同的精確程度和詳略程度來認識或描述一個事體。(2)轄域指被激活的概念內(nèi)容的配置,至少應該包括側面和基體。(3)要理解一個表達式的意義或結構需要另外一個或者多個表達式的意義或結構作基礎,這就是背景。(4)視角是指人們對事體的描述角度,涉及到觀察者與事體之間的關系。(5)人類有確定注意力方向和確定焦點的認知能力,這就是形成“突顯原則”的認知基礎。
3識解理論在顧城朦朧詩英譯中的應用
3.1《一代人》譯文分析
原文: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譯本一:
This Generation
The dark nights gave me my dark eyes/I/however/use them to look for light.
(Gordon T. Osing and De-An Wu Swihart,1998)
譯本二:
A Generation
Even with these dark eyes/a gift of the dark night/I go to seek the shining light.
(Joseph R. Allen)[5]
在這首詩中,有三個相反的意象,即“黑夜”“黑色的眼睛”和“光明”。要準確翻譯這幾個意象就需要了解詩人當時的寫作背景。這首詩創(chuàng)作于1980年,雖然當時的“文化大革命”已經(jīng)結束,但對于大多數(shù)的人來說“文革”的影響揮之不去,“黑色的眼睛”也成為了一代人覺醒的象征。兩個譯本均將其譯為“dark eyes”。對于“黑色的”這個詞,在這里譯為“dark”顯然要比“black”更勝一籌?!癰lack”突顯出來的只是顏色上的黑,而“dark”不僅可以說明顏色,更重要的是其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
譯本一中將“黑夜”譯為“the dark nights”,而譯本二中將其譯為“the dark night”,兩種譯法選取的視角略有不同。第二種譯法中,將“黑夜”作為一種抽象化的概念,而不是具體的某一夜。第一種譯法將“黑夜”處理成復數(shù),更加強調(diào)日復一日的這種意象。從這點來看,譯本一要更好一些。
譯本一將“光明”譯為“l(fā)ight”,譯本二將其譯為“the shining light”。這兩種譯法有著非常明顯的詳略度的不同,很明顯,第二種譯法中包含了譯者自己的發(fā)揮,給出了更詳細的內(nèi)容?!昂谏难劬Α辈恢恢秆劬κ呛谏?,還有一種在大環(huán)境下造成的“死氣沉沉”的意象。而“shining”很好地表現(xiàn)出了這種突破和覺醒,并沒有與原文背道而馳。就這一點來說,譯文二要精彩一些。
3.2《遠和近》譯文分析
原文:你/一會看我/一會看云/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云時很近。
譯本一:
Far and Near
You/you look at me one moment/and at clouds the next/I feel/when you’re looking at me/you’re far away/but when you’re looking at the clouds/how could we be nearer!
(Gordon T. Osing and De-An Wu Swihart,1998)
譯本二:
Near and Far
You are watching/—me/—a cloud/gazing at me/you are far away/watching the cloud/I feel you near.
(《Gu Cheng: Selected Pomes》)[6]
正如題目所說的那樣,“遠”和“近”是這首詩的主題,也是一對引起了大家注意的反義詞組。在上面兩個譯本中,題目的不同不會造成對讀者原文理解的偏差。在詩作正文的最后兩句中,再一次出現(xiàn)了“遠”和“近”。兩個譯本均將“遠”譯為“far away”,但是對于“近”的翻譯,譯本一中出現(xiàn)了比較級形式“nearer”,譯本二中只是用了原級“near”。根據(jù)Cruse(2004:170)的理論,“near”和“far”這對反義詞屬于雙標量系統(tǒng)中的分離對等反義詞。它們在零語境的條件下,均具有標量偏袒性,即情感傾向[1]。在這首詩的前三行,提到了“我”和“云”。根據(jù)一定的背景知識,人們不難理解,在物理距離上,“我”和“云”之中,一定是“我”離“你”近一些,而“云”和“你”很遠。但是原作卻說“你看我時很遠,你看云時很近”,就出現(xiàn)了物理距離與心理距離的強烈對比。而形容詞比較級本身失去了偏袒性,使“遠”和“近”的對比不那么強烈。因此,譯本一的處理存在一些問題。
3.3《再見》譯文分析
原文:
你默默地轉向一邊/面向夜晚/夜的深處/是密密的燈盞/它們總在一起/我們總要再見/再見/為了再見
譯本一:
Good-bye
You turn in silence aside/your face to the night/In the places where the night grows darkest/lamps crowd together/They are always there together/we will meet again, sooner or later/Good-bye now/so that we see each other again.
(Gordon T. Osing and De-An Wu Swihart,1998)
譯本二:
See you again
You silently turn to one side/face to the night/there in its depths/the lanterns closely huddled together/They are always together/We are always saying “goodbye/see you again”/to see you again.
(《Gu Cheng: Selected Pomes》)[6]
這首詩中一共出現(xiàn)了四次“再見”。與前兩首詩中出現(xiàn)的反義詞組不同,“再見”這個詞本身就包含了兩種相反的含義:離別時的用語和再次相見。全詩一共8行,每兩行一組,每組都包含了一定的相反關系。兩個譯本對這四個“再見”的處理差別比較大。正文的第一個“再見”出現(xiàn)在“它們總在一起,我們總要再見”這兩行詩中。通過對全詩的理解,這兩句表達的應該包含一種對比關系。譯本一將其譯為“we will meet again”顯然不如譯本二的“we are always saying “goodbye”準確。而最后兩行“再見,為了再見”中的兩個“再見”涉及的是兩個不同的轄域。譯文二將其譯為“see you again, to see you again”不如譯文一的“Good-bye now, so that we see each other again”準確。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想與分別的人再次相見的心情,從這個視角來看,將題目譯為“see you again”要好于“good-bye”。
4結語
通過對上述譯本的對比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要準確翻譯出反義詞能表達的意象,對背景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包括作者的寫作背景和目標詞所在的語境。同時,選取不同的視角,突顯不同的重點,詳略度不同也會造成譯文的差異,有時甚至會造成誤譯。對于同一個詞,使用它的另一個認知域來理解本來的認知域也會造成偏差。因此,在詩歌作品的翻譯中,不應只關注直譯和意譯的問題,從認知的角度出發(fā),也許能成為翻譯過程中解決選詞問題的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
[1]William Croft & D. Alan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2]李德鳳.中國現(xiàn)當代詩歌英譯述評(1935—2011)[J].中國翻譯,2012,(2).
[3]Langacker R.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Descriptive Application[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4]王寅.認知語法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5]GuCheng.Gu Cheng Sea of Dream[M].New York: New Directions,2005.
[6]GuCheng.Gu Cheng Selected Poems[M].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90.
責任編輯:李增華
作者簡介:孫小千(1990—),女,遼寧盤錦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認知語言學。
收稿日期:2014-11-21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6341(2015)01-0153-02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5.0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