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水 榮
(華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論“文化臺獨”及現(xiàn)狀
羅 水 榮
(華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摘要:“文化臺獨”發(fā)端于臺灣“本土化”運動,其演變經(jīng)歷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光復后至20世紀80年代末”“20世紀90年代初至民進黨執(zhí)政時期”等幾個階段,并在民進黨執(zhí)政時期達到極盛。雖在2008年國民黨重掌政權(quán)后陷入衰落,但依舊存在,給祖國的統(tǒng)一造成較大的障礙。探究“文化臺獨”的歷史淵源及其現(xiàn)狀,以利于消除其影響,促進祖國統(tǒng)一。
關(guān)鍵詞:文化臺獨;歷史淵源;現(xiàn)狀
臺獨勢力一直想通過宣揚“臺獨思想”來擴大臺獨的影響和支持面,而“文化臺獨”就是其構(gòu)建“臺獨意識”的產(chǎn)物。學術(shù)界對“文化臺獨”已有不少的研究,對“文化臺獨”的由來和演變、表現(xiàn)和危害以及解決對策均有涉及[1—7],但還有進一步深化的必要。筆者認為,“文化臺獨”作為一種文化認同的力量,其傳播和消除都需經(jīng)歷一個較長的過程,要想清除祖國統(tǒng)一的障礙,有必要更清楚梳理其歷史淵源,并了解其發(fā)展現(xiàn)狀。
1“文化臺獨”的歷史淵源
總的來說,“文化臺獨”的產(chǎn)生經(jīng)歷了一個較長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其最早可追溯到臺灣的“本土化”運動中。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筆者認為“文化臺獨”的發(fā)展大體經(jīng)歷了如下幾個階段。
1.1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
臺灣的“獨立運動”最早可追溯到《馬關(guān)條約》后日本統(tǒng)治臺灣時期?!叭毡菊碱I(lǐng)臺灣后,臺民不愿受日本之統(tǒng)治,反日運動前仆后起,直迄日本投降為止。”[8]
在臺灣島內(nèi)外民族民主運動不斷高漲的情況下,日本最后決定對臺灣實習“同化政策”。日本殖民者認為:“夫日本乃構(gòu)成日本之一部分領(lǐng)土,雖然屬日本帝國憲法統(tǒng)治之版圖,不能視英法各國之殖民地只為其本國政治之策源地或經(jīng)濟上的利源地而論。因此,統(tǒng)治方針,皆以此大精神為前提,……使臺灣民眾成為完全之日本民臣,效忠日本朝廷,加以教化善導,……致力于推行教育,一面啟發(fā)其知能、道德,一面使知我朝廷撫民精神與一視同仁之圣旨。”[9]
為了脫離日本的殖民統(tǒng)治,臺灣民眾發(fā)展“臺灣獨立運動”,以擺脫日本的殖民統(tǒng)治,爭取回歸祖國,臺灣的“本土化運動”也由此而生。“臺灣智識階級中,抱有‘臺灣是臺灣人之臺灣’之觀念者甚多。但日本之政治壓力,強而且酷,故而不容易開始‘獨立運動’;倘能從思想方面著手,喚醒民眾意識,亦屬有效工作?!盵10]因而,在抗日武裝斗爭失敗后,臺灣的先進知識分子轉(zhuǎn)而在思想文化領(lǐng)域開展持久的反日運動,希望喚醒民眾的民族意識。這一時期的“臺灣獨立運動”是臺灣同胞要求擺脫日本殖民統(tǒng)治,渴望回歸祖國懷抱而開展的,具有進步性。但是,過分強調(diào)“臺灣意識”使得很多人認為,臺灣只是臺灣人的臺灣,忘了其同時也是中國人的臺灣。
1.2光復后至20世紀80年代末
1945年8月,中國抗戰(zhàn)獲得勝利,臺灣重新回歸,結(jié)束了日本長達50年的殖民統(tǒng)治?!芭_灣同胞群情振奮,迫切要求學習祖國語文,掀起轟轟烈烈的國語運動?!盵11]這個時候,臺灣的知識分子也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愛國之情,這種情感在文化上得到鮮明的體現(xiàn)?!耙躁愑痴鏋榇淼膼蹏R分子……為發(fā)展臺灣文化(實際上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部分)進行了不懈的努力。”[1]這本來是一個很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但是,1947年2月,臺灣發(fā)生了“二·二八事件”,因該事件的處理不當,“使得臺人對中央政府逐漸離心,從而醞釀出臺獨意識,影響社會和諧甚巨的省籍情結(jié)亦進一步加深”[12]。這些臺灣分裂分子在其政治行動失敗后轉(zhuǎn)而向文化界滲透,并借機從事分裂活動。不過,“‘二·二八事件’也只是臺獨內(nèi)因的必要條件,并非充分條件。如果國民黨能獲得臺胞的擁護,‘臺獨’是不可能有人同情的,即使有人搞,也不過少數(shù)人之類的,鬧劇一場。所以‘二·二八事件’是迫使臺胞走向‘臺獨’的必要條件”[13]。
臺獨人士主張把臺灣文化和中華文化對立起來,極力鼓吹“臺灣意識”。“臺獨”分裂活動精神領(lǐng)袖史明更是宣稱:“為了爭取臺灣,臺灣人(臺灣民族)的生存與自主自決,為了爭取臺灣人大眾翻身,應(yīng)該認清臺灣是一貫為外來統(tǒng)治者的殖民地,……更加努力奮斗,才能實現(xiàn)?!盵14]這種論斷其實就是“臺獨意識”在文化層面的反映,后來也成為臺獨分子所謂的理論依據(jù)。此外,在20世紀80年代之后,臺灣“本土化”運動盛行。當時臺灣的國民黨政府出于鞏固政權(quán)的目的而推行政治“本土化”,開始大量啟用臺灣本土籍“精英”人物,不少國民黨外的人士則抓住機會,打著“本土化”的旗幟積極開展黨外運動,很多臺獨分子也趁機興風作浪,不斷為臺獨尋求所謂的理論根據(jù)。
1.320世紀90年代初至民進黨執(zhí)政時期
1988年1月,蔣經(jīng)國逝世,臺灣各政治派系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國民黨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面臨重組。李登輝在出任國民黨黨主席之后,在其操縱下,“國民黨逐漸演化為本土化的‘臺灣國民黨’,政治上也通過一系列的所謂“本土化”措施,將其政權(quán)‘本土化’,……最終實現(xiàn)臺灣徹底的轉(zhuǎn)變——‘去中國化’。”[15]
1990年,李登輝公開宣稱,“臺灣文化是海洋文化與大陸文化的的結(jié)合物”,而不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16]。在臺灣當局的庇護下,“文化臺獨”成蔓延趨勢。在李登輝的操作下,臺灣的大學開始設(shè)立“臺灣文學系”,把中國文學的內(nèi)容放逐到“外國文學系”中,中小學則推行“鄉(xiāng)土教育”,以此淡化中國意識教育。臺獨勢力還大肆利用臺灣民眾對國民黨政權(quán)長期以來推行的“獨尊國語,罷黜方言”政策的反感心理,極力推行“文化臺獨”的方針。1997年2月,臺灣當局推出了鼓吹“臺獨意識”的《認識臺灣》教科書,刻意抹殺臺灣與祖國大陸的聯(lián)系,得出了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無主之島”的結(jié)論,與“臺灣地位未定論”的陳詞濫調(diào)互為表里,進一步為臺獨尋找所謂的歷史依據(jù)。
2000年,陳水扁主政臺灣后,繼承李登輝衣缽,繼續(xù)不遺余力地推行“文化臺獨”。民進黨推行用吸納了臺灣方言的“通用拼音”取代漢語拼音,全面弱化普通話在臺灣的影響,并把閩南話、客家話、11種“原住民語”和普通話一起定為所謂的“國家語言”。同時,“臺獨”勢力還利用各種考試推行“去中國化”政策,如“公務(wù)人員”考試科目取消“中國”字樣,以“臺灣近代史”取代中國近代史,甚至篡改歷史教材,將原來書中的“大陸”“本國”“國父孫中山”等都一律去掉,將“臺灣史”從“中國史”中獨立出來,除了將孫中山創(chuàng)建中華民國的歷史放入“中國史”外,還將臺獨分子奉為“臺灣地位未定論”法理基礎(chǔ)的“舊金山和約”等正式列入新的歷史課程,全面灌輸“臺灣主體性”理念,否定中國認同。
滅國先滅史。“臺獨”分子推進“文化臺獨”的目的是要全面系統(tǒng)地割斷臺灣與祖國大陸的聯(lián)系,抹去臺灣民眾心中的祖國記憶。提倡“文化臺獨”之人妄圖以“本土認同”這樣一個低層次的認同來取代高層次的中國認同,意圖為臺灣獨立建國鋪路。總而言之,“文化臺獨”作為一種文化觀念,其一旦為臺灣民眾接受,就很難將其從人們的心中根除。面對臺灣島內(nèi)日益增強的“臺灣意識”,我們要加大對“中國意識”的宣傳,這樣才能防止“臺灣意識”向“臺獨意識”轉(zhuǎn)化。
2“文化臺獨”的現(xiàn)狀
2008年3月,國民黨獲得大選勝利。當年5月,馬英九在就職演說時談到,“將以最符合臺灣主流民意的‘不統(tǒng)、不獨、不武’的理念,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gòu)下,維持臺灣海峽的現(xiàn)狀?!窈髮⒗^續(xù)在‘九二共識’的基礎(chǔ)上,盡早恢復協(xié)商,并秉持四月十二日在博鰲論壇中提出的‘正視現(xiàn)實,開創(chuàng)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尋求共同利益的平衡點?!盵17]
眾所周知,“九二共識”的核心內(nèi)容與精神是“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筆者認為,馬英九承認在“九二共識”的基礎(chǔ)上來謀求兩岸的共贏是出于自身層面的考慮,或許當前尋求兩岸統(tǒng)一還存在很多困難,但馬英九“不統(tǒng)、不獨、不武”的理念對“統(tǒng)一”而言,顯然不是很有誠意。
馬英九的獲勝雖然是對臺獨勢力的有力打擊,加上陳水扁、呂秀蓮、謝長廷等民進黨激進分子和主要官員的下臺,民進黨一時人心盡失。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臺獨分裂活動并沒有隨著國民黨的重新執(zhí)政而停止,依舊暗流涌動,臺海局勢仍然很不穩(wěn)定。從馬英九處理當年臺獨勢力陳水扁的貪污瀆職案的表現(xiàn)來看,他也只是反陳水扁家族的貪瀆,但并不反對或遏制臺獨勢力的發(fā)展。馬英九的這一做法在客觀上是對臺獨勢力的縱容,頗有利用島內(nèi)臺獨聲浪為自身謀取政治利益的嫌疑。
2010年8月,馬英九在接見一個日本學術(shù)代表團的時候也提到:“在我的任內(nèi),我不會跟大陸談兩岸統(tǒng)一?!盵18]因此,馬英九雖然公開表明不會讓臺灣獨立,但并不表明馬英九不會姑息縱容臺獨勢力的存在,不代表馬英九會遏制臺獨勢力的發(fā)展。而許多頻頻見諸媒體的新聞也可以從側(cè)面看到馬英九對遏制“文化臺獨”的不力。試舉兩例說明。
第一則是:國臺辦在2012年6月14日舉行新聞發(fā)布會,發(fā)言人范麗青認為,“臺獨”是影響兩岸正常交流的最大因素,因此希望主張“臺獨”立場的民進黨應(yīng)盡快放棄“臺獨”立場。同時,呼吁臺灣當局應(yīng)該盡快修改陳水扁時期所編修的歷史教科書,要求避免以臺灣取代中國,并以中華文化為主體原則,以免“臺獨”角度誤導下一代的臺灣同胞[19]。
前文已經(jīng)提到,修改歷史教科書是陳水扁等臺獨勢力實行“文化臺獨”的重要步驟,而自2008年執(zhí)政以來至今,馬英九一直沒有糾正陳水扁這一錯誤。光從這一點來看,馬英九雖然沒有公開承認要“臺灣獨立”,但也沒有實質(zhì)的措施遏制臺獨勢力的蔓延,遏制“文化臺獨”的措施自然更談不上了。
第二則為:2014年1月27日,臺灣“教育部”召開“12年國教”課程審議會,會議上確定把“中國”改為“中國大陸”。臺“教育部”強調(diào),課綱微調(diào)是中性的呈現(xiàn)歷史,將于2015學年度的高一新生適用。臺“教育部”常務(wù)次長林淑真說明,社會課綱包括歷史、地理、公民3科,在“憲法”的架構(gòu)下,把“中國”改為“中國大陸”,更符合“憲法”精神,而且目前中國史已經(jīng)是用“中國大陸”,微調(diào)只是將地理科、臺灣史的名詞更具一致性。同時,臺“教育部”主秘王作臺則回應(yīng),此次課綱微調(diào)是為了強化“臺灣主體性”,并且中性地呈現(xiàn)歷史,絕非“去臺灣化”[20]。
有媒體則認為,此次馬英九當局規(guī)劃調(diào)整教科書中誤謬觀點的作法,符合歷史事實和臺灣地區(qū)的政治地位,符合當前臺灣地區(qū)的現(xiàn)行規(guī)定,也符合兩岸人民的共同期待[21]。事實上,我們只要看新聞中臺灣“教育部”負責人的說明和回應(yīng),就可以看出,媒體的解讀比較符合我們的期望,但此次臺灣當局修改教科書只是為了自身的需要,并不是外界對其遲遲不修改陳水扁時期所編修的歷史教科書的回應(yīng),雖然其在客觀上對教科書的錯誤進行了一些糾正。
不過,要想統(tǒng)一,必須要增進兩岸交流,增強兩岸人民的一個中國的認同感;如果兩岸繼續(xù)封閉,則對統(tǒng)一十分不利。自馬英九執(zhí)政后,兩岸協(xié)商和經(jīng)濟合作獲得不少進展,從這點來看,馬英九確實比直接宣布要謀求“臺灣獨立”的陳水扁要好得多,但我們當前仍不能放松對“文化臺獨”研究和應(yīng)對,除了在政治經(jīng)濟對臺灣有所行動外,在文化層面仍要加大動作。
3小結(jié)
筆者認為,“文化臺獨”比臺獨分子在搞的“政治臺獨”危害更大。“政治臺獨”是激進的、可見的,而“文化臺獨”往往是潛移默化的。像之前修改課程標準、修改教科書,在無形中就對臺灣的青少年灌輸“臺灣意識”,讓青少年不知不覺對大陸產(chǎn)生不好的印象和抵觸感,有“溫水煮青蛙”之效。要改變“文化臺獨”的狀況,兩岸需要不斷加強交流與合作。近年來,兩岸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中國大陸的圖書和影視等通過多種渠道進入臺灣,有利于加深了臺灣民眾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同時,臺灣的很多影視作品以及書籍在大陸也受到廣泛的歡迎。兩岸不斷的交流,可以使兩岸人民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加強,也唯有這樣才能增進兩岸同胞的民族情感??偟膩碚f,要改變“文化臺獨”的狀況,兩岸不能封閉,除了政治和經(jīng)濟的影響,還要通過文化的互相認可才能做到。
參考文獻:
[1]湯家玉.文化臺獨的由來及演變[J].文史雜志,2002,(2).
[2]洪儒明.民進黨執(zhí)政后的中共對臺政策[M].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0.
[3]張建青.“文化臺獨”思潮及其對策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07.
[4]胡必松,嚴君烈.“文化臺獨”及其危害[J].臺聲,2001,(4).
[5]宋倫.論“漸進式臺獨”的成因及其在臺灣社會政治中的表現(xiàn)[J].河南社會科學,2002,(6).
[6]李道湘.文化臺獨理論及其批判[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3,(6).
[7]陳鯉群.加強閩臺文化交流,反對文化臺獨,促進祖國和平統(tǒng)一[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4).
[8]李震明.臺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48:130.
[9]簡后聰.臺灣史[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606—607.
[10]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通志[M].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80:407.
[11]許長安.光復初期臺灣的國語運動[A].楊彥杰.光復初期臺灣的社會與文化[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214.
[12]洪溫臨.檔案挖掘與真相探索——近年臺灣二二八事件檔案的征集與分析(1991—2001)[J].(臺北)《國史館館刊》復刊,2001,(30):71.轉(zhuǎn)引自杜繼東.臺灣“二·二八”事件研究綜述[J].近代史研究,2004,(2):284.
[13]王曉波.戰(zhàn)后“臺獨運動”與兩岸關(guān)系之前景[A].王曉波.臺灣史論集[C].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2:143.
[14]史明.臺灣人四百年史(漢文版)[M].臺北:蓬島文化公司,1980:1540.
[15]張海鵬,陶文釗.臺灣史稿(下卷)[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616.
[16]陳星.“文化臺獨”注定要失敗[N].解放軍報,2004-11-22(8).
[17]中國新聞網(wǎng).馬英九就職演說(要點)[ER/OL].http://news.21cn.com/today/focus/2008/05/21/4746320_1.shtml,2013-12-30.
[18]阮次山:慎防馬英九讓“一中一臺”思維還魂[ER/OL].http://phtv.ifeng.com/program/xwjrt/detail_2010_08/06/1898795_0.shtml,2013-12-30.
[19]香港中國通訊社.國臺辦盼臺修改扁朝教科書免誤后代[EB/OL].http://www.hkcna.hk/content/2012/0614/145330.shtml,2013-12-30.
[20]人民網(wǎng).臺教材改中國為大陸:課綱微調(diào)是中性的呈現(xiàn)歷史[EB/OL].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0129/c22219-24257962.html,2014-01-29.
[21]環(huán)球網(wǎng).學者吁讓教科書還臺青少年正確“國族”認同[EB/OL].http://taiwan.huanqiu.com/news/2014-01/4792453.html,2014-01-29.
責任編輯:盧宏業(yè)
作者簡介:羅水榮(1989—),男,廣東梅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政治史。
收稿日期:2014-11-26
中圖分類號:D675.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6341(2015)01-0123-03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5.0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