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炎炎
(河池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地方高校英語專業(yè)英美文學課程教學
雷炎炎
(河池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英美文學課程是我國高校英語專業(yè)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它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還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對我國的素質教育有良好的推動作用。文章以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礎,分析了目前地方高校英語專業(yè)英美文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探討了多元智能指導下的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旨在提高地方高校英語專業(yè)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效果。
多元智能理論;英美文學;英語專業(yè)
2000年3月修訂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21世紀我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規(guī)格是培養(yǎng)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相關專業(yè)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高的素質的復合型英語人才。大綱將英美文學列為英語專業(yè)知識課程之一,明確了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2012年教育部頒發(fā)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對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高校英語專業(yè)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要突顯復合型。英美文學是一門具有較強的工具性、文學性和人文性的課程,對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和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地方高校英語專業(yè)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效果差強人意、令人擔憂,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改革迫在眉睫。因此,如何結合學科特點,根據(jù)學生的個體智能差異,充分挖掘學生的各項潛能是從事英美文學教學工作者必須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等的改變能是教學質量的保障,也是教學改革的關鍵,作為重要的教學理論之一的多元智能理論對于優(yōu)化英美文學課程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1983 年出版的《心智架構》(Frame of Mind)一書中,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發(fā)展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即MI 理論。該理論將智力定義為“在某種社會和文化環(huán)境的價值標準下,個體用以解決自己遇到的真正難題或生產及創(chuàng)造出某種產品所需要的能力?!奔拥录{認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包括:言語—語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邏輯—數(shù)學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音樂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肢體運動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空間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人際智能、自我認識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自然觀察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他指出每個人都具有相對獨立的智力,但由于認知能力、環(huán)境及教育因素的影響,人的智力具有差異性,只有在適當?shù)那榫持胁拍芡诰虺鰝€人的各項潛在的智能。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教學指導思想、以學生為主體,發(fā)現(xiàn)和識別學生的智能優(yōu)勢和特點;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策略、提供有助于發(fā)展學生智能的環(huán)境以促進其英語學習。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不僅僅是文學作品的教學,它也是關乎語言能力、閱讀能力和鑒賞能力的教學。因此,教師應該著重于怎樣教、怎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對英美文學課程學習的興趣及課堂參與的積極性等,多元智能理論為此提供了深刻的理論依據(jù)。
雖然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強化,英語教學改革已取得一些成績并初見成效,但目前我國地方高校英美文學課程教學還存在諸多問題。
(一)教師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
1.教學理念落后
由于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實用型和技能型的課程更受高校師生和社會的青睞,而文學性較強的英美文學課程越來越被邊緣化,尤其是在地方高校,迫于就業(yè)的壓力和需求,部分學校甚至縮減英美文學課程的課時以增設其它實用性課程,這種做法忽略了學生對文學知識的學習和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不利于其多元潛在智能的發(fā)展。
2.教學內容陳舊
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要求是做到文學作品和文學史相結合,但由于文學課程的教學內容繁多,再加上課時量的縮減及地方高校在英美文學方面師資力量的嚴重缺乏,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內容幾乎是千篇一律,無論是文學史還是文學作品都只能講解皮毛而已,因此學生很難系統(tǒng)地去學習、掌握英美文學知識,妨礙了學生言語—語言智能、空間智能、數(shù)學—邏輯智能的發(fā)展。
3.教學模式單一
由于受到經濟的制約,國內一些地方高校在教學設施方面和學習平臺建設方面還很落后,雖然有些高校也建有多媒體教室,但使用率不高,教師主要采用的依舊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即教師講解為主。筆者通過對一些高校英美文學教師授課的觀摩學習發(fā)現(xiàn),大部分教師依舊是“填鴨式”教學,多媒體只是單一地用來播放課件或音頻資料,有些教師甚至將文學課上成了閱讀課、翻譯課,阻礙了學生音樂智能、肢體運動智能的發(fā)展,這種情況在地方高效更為普遍。
4.評價體系和機制不完善
由于英美文學課時少、內容多,為了保證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緩解就業(yè)壓力,該課程的評價主要以期末考試為主,試卷涉及的內容都是課堂講授,學生只要考前多背多記就能順利通過考試,甚至還能拿高分。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為了保證所有的學生能順利畢業(yè)拿到畢業(yè)證書、學位證書,為使學生在評優(yōu)、獎助學金及就業(yè)等方面具有成績上的優(yōu)勢,學校規(guī)定在期末考試命題中70%-80%試題內容來自課本,而且題型比較單一、老套:要么是填空,要么是判斷,要么是簡答,很少有甚至是幾乎沒有能考查學生思維能力、推理能力、批判能力等方面的題目。這種評價方式忽略了學生智能的差異性。
(二)學生學習方面存在的問題
1.學習興趣弱、學習積極性差
很多學生認為文學課沒有實用性,學與不學、學好與學壞與其切身利益無大的關聯(lián),只要能通過考試就行。因此多數(shù)學生連教材上的內容都不愿多看一眼,更不用說利用業(yè)余時間通過各種自主學習的途徑來拓展文學知識。地方高校學生英語基礎薄弱、文學知識參差不齊、學習能力及認知能力差、學習氛圍差等,這些都大大削弱了學生學習的動力及積極性。
2.學習方法過時
由于教師教學方法單一,學生也受到影響,將文學課當成了閱讀課、翻譯課來學,僅僅滿足于對教材內容字面意思的理解,忽略了文學的時代背景、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文化現(xiàn)象、作品寓意等?,F(xiàn)代技術一般被學生當做是看影像資料的工具,而沒有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讓其為學習服務。
綜上所述,目前地方高校教師和學生在英美文學課程中的教與學的現(xiàn)狀都表明:學生個體智能差異被忽視了,從而嚴重影響了學生個體智能的多元化發(fā)展,導致教學效果不佳。根據(jù)多元智能理論,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改革要以學生個體智能差異為基礎,更新教學理念、整合教學資源、優(yōu)化教學模式、完善評估機制;充分挖掘學生的各項潛能、發(fā)揮其智能優(yōu)勢,從而改善教學效果、夯實學生專業(yè)能力及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
(一)更新教學理念、了解英美文學課程特點
教師一方面要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英美文學課程教學與實用英語教學同等重要、相輔相成。另一方面教師還要深入地學習多元智能理論,將其深入到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這樣教師既可以全面檢測自身智能優(yōu)勢及缺陷,又能詳細了解學生個體智能差異,從而促進教師自身業(yè)務能力的提高及學生多元化發(fā)展。此外,教師還要熟知英美文學課程特點。英美文學具有較強文學性,它主要反映的是英美國家的宗教理念、風土人情、文化習俗、人文精神等,教師自身的人生觀及價值觀會潛意識地影響其對作品的看法,因此教師要避免錯誤的判斷導致對學生的誤導。作為學生,要意識到英美文學課程學習在挖掘和激發(fā)個人各項智能優(yōu)勢方面的重要作用,它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之一,對學生文學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知識的積累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不應只偏重技能型課程的學習。
(二)整合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資源
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要充分體現(xiàn)文學史與文學作品相結合的教學原則,教學內容設計要尊重學生個體智能的差異性和整體性。目前國內的英美文學教材琳瑯滿目,網絡上的教學資源也種類繁多,如何結合教學實際,設計出適合地方高校英語專業(yè)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是關鍵。教師一方面要熟悉教材,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根據(jù)多元智能理論,每個學生都會在多種智能中的某一個智能方面表現(xiàn)突出些,表現(xiàn)突出的智能被稱為智能優(yōu)勢,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兼顧每位學生的智能需求,準備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教學設計,這就要求教師課前不僅要熟悉授課內容、找到其與多元智能理論的結合點,還要廣泛收集素材,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最大限度地運用豐富的教學資源,從而做到教學內容的多元化、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及思考的動力。
(三)豐富教學模式
多元智能理論強調要以“個人為中心”、尊重學生,學生是課堂參與的主體。因此教師在講授英美文學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講授文學選讀時,教師應在要求學生完整地閱讀英文原著的前提下,讓學生對作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作品寓意進行思考并在課堂上展開討論,教師針對學生的觀點加以批判性的指導,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邏輯—數(shù)學智能,又提高了其言語—語言智能。教師在講授文學傳統(tǒng)、文化背景及文學術語時,要將講授法與講授技巧相結合,這樣既能兼顧不同智能的學生,又能使學生系統(tǒng)地吸收老師灌輸?shù)闹R,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言語—語言智能及邏輯—數(shù)學智能。教師在講授具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時,可以將相關的圖片、音樂、影片融入課件以激發(fā)學生的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肢體運動智能及自我認知智能。如在講授英國著名作家簡·奧斯丁的代表作《傲慢與偏見》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觀看影片,并設計一些活動,如寫觀后感、小組討論主人公的人物特征以提高學生的言語-語言智能;影視配音、分角色表演以挖掘學生肢體運動智能及人際智能;概述作品中心思想、評價人物角色以激發(fā)學生語言—言語及數(shù)學—邏輯智能。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或特長選其一參與,這樣有利于其自我觀察智能及自然觀察智能的發(fā)展。以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使學生都能以各種方式參與課堂、充分發(fā)揮其智能優(yōu)勢,學生從中找到一種學習的成就感,從而增強自信心,學習興趣也隨之提高了。
(四)關注學生個體智能差異、注重情感教育
由于受生活環(huán)境、家庭背景、遺傳因素的影響,學生的認知能力、興趣、性格、智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其學習風格、方法、學習慣、能力等也各有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必要詳細了解學生,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差異、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和靈活使用教學方法及手段,使教師教學方法能與學生學習形式緊密結合,學生可以通過多元途徑來學習同一個知識點,從而體現(xiàn)教學的個性化、實踐性。此外,文學作品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通過閱讀作品,讀者可以體驗各種情感,由于地方高校學生文學知識及閱讀能力的局限性,教師的引導與幫助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這有利于使學生成為教師的益友、教師成為學生的良師,從而建立良好的師生合作關系,這也有助于師生的人際智能的發(fā)展。
(五)加強自主學習平臺的建設
英美文學課程內容多,僅僅依靠課堂學習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更多地依靠課外的自主學習,因此加強自主學習平臺的建設是必要的。教師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及圖書資源來為學生建設自主學平臺。如教師可以將授課課件、作品簡介、作者生平、作品及其作者時代背景、與作品相關的圖片及影視資料等放在網頁上;在網上建立交流平臺(如QQ、微信、微博),學生在平臺中既可以自主學習,又可以將心得體會與他人交流,還可以將好的作品推薦給他人,這樣既體現(xiàn)了學習的靈活性、人性化,又彌補了課堂時間不足而帶來的缺漏。
(六)豐富評價內容、多樣化評價方式
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主要是閉卷筆試考試為主,偏重于學生的言語-語言智能和邏輯的測量,忽略了對學生的其他智能的測試;這種評估方式只強調了學習的結果,忽視了學習過程。目前很多地方高校依舊采用這種評價方式,評價的內容太過于依賴教材、內容膚淺。以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例,英美文學試卷題型主要分為填空題(如《紅字》是 的代表作,女主人公是 。);判斷題(如《苔絲》是19世紀末美國作家托馬斯.哈代的代表作。);簡答題(如二十世紀美國浪漫主義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有哪些?);論述題(如請對《傲慢與偏見》中女主人公伊麗莎白進行人物分析)??荚嚨酶叻值耐瞧綍r不怎么用功、考前比較用心去背的學生,而平時注重系統(tǒng)深入學習的同學反而分數(shù)一般,這種非情境化的考試嚴重打擊了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根據(jù)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英美文學課程評價要兼顧學生智能的差異性對學生多角度、全面、客觀進行評價。比如縮小期末筆試成績所占比例,加大平時表現(xiàn)比例;或開放式考試,形式可以是經典文學片段影視配音、戲劇表演、文學名著讀后心得體會、小組辯論等,并針對性地做出不同的要求和評分標準,學生可以結合自身智能優(yōu)勢選其一,這種多元評價方式兼顧了所有學習者,涵蓋了對其言語-語言智能、肢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數(shù)學-邏輯智能及自我認知智能的測量,強調了學習過程,能真實地反映學習者的能力及成長情況。
英美文學在英語專業(yè)課程設置及教學中的重要性要求地方高校在教學改革中要拋棄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方法及模式;建立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個體的教學模式和評價機制;激勵學生智能優(yōu)勢以求綜合能力的發(fā)展。多元智能理論為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對全面提高學生文學素養(yǎng)、人文素質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對全面推動我國素質教育的發(fā)展也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希望廣大致力于英語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能以此作為教育改革的理論依據(jù),切實有效地改革目前教學現(xiàn)狀并取得更大的進步。
[1]百度文庫http://wenku.baidu.com/view/bb3c0b5f312b3169
a451a4ef.html.
[2]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402/15/187237_21310979.shtml.
[3]Gardner. 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New York: Basic Books, 1983.
[4]盧偉萍,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英文歌曲激發(fā)藝體生大學英語學習興趣探究[J].百色學院學報,2012(6):136-137.
[5] 程爽, 矯威.師范院校英語本科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4):166-168.
[責任編輯 韋志巧]
On the Teaching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Local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intellectual Theories
LEI Yan-y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echi University, Yizhou, Guangxi 546300, China)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ourse is one of the compulsory courses for College English Majors in China; it can enrich students’ literature knowledge and improve their humanistic quality, which has a good promotion to our country’s quality education. Based on multi-intellectual theories, 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present problem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ourse for English majors and discussed its teach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ies for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ourse for English major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lti-intellectual theories; teaching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English majors
G420
A
1672-9021(2015)03-0104-04
雷炎炎(1982-),女,湖北十堰人,河池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學及英語教學。
2015-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