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校園文化的融合教育
王琪,秦亞杰,眭國榮
(南京工業(yè)大學政治教育學院,江蘇南京211816)
摘要:從文化的本義來分析校園文化和社會文化的關系和作用,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探析了現(xiàn)在的校園文化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有效融合路徑。
關鍵詞:以文教化;校園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漢語系統(tǒng)中,文化的本義就是“以文教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社會文化的多方面的發(fā)展狀態(tài)也是越來越明顯。社會上的不同群體的出現(xiàn),使得社會亞文化的分類也越來越多樣化。比如說社區(qū)文化、企業(yè)文化、網(wǎng)絡文化、校園文化等,但這些分類的前提都必須堅持文化的本義“以文教化”。在這些社會亞文化中,大學的校園文化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做到了“以文教化”。
校園文化的內涵的探究,應該從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的關系和作用入手。校園文化是屬于社會亞文化,也是社會文化的組成要素之一。當下我國的社會文化是以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目標向前發(fā)展的。如果把社會文化看作一個大的集合,那么校園文化則是組成這個集合的一個重要元素。那么,校園文化的目標應該和社會文化保持一致,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發(fā)揮校園文化推動和促進社會文化繁榮發(fā)展的作用。當然,校園文化和社會文化是存在互動性的,社會文化必然也作用于校園文化,影響著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只有和諧的社會文化才能更好的促進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的建設。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上就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為三個層面,分別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
(一)從文化對象的視角分析,校園文化營造的是和諧文明的全局氛圍
大學校園文化是以大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配合學校的黨政人員和管理人員的輔助,在長期的學習,生活,科研,管理相互碰撞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種全局文化氛圍。要營造出和諧文明的這種校園文化的全局氛圍,這就要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灌輸?shù)矫總€對象中去。
(二)從文化內容上的視角分析,校園文化體現(xiàn)的是社會的時代特征
校園文化包括了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1]詳細地劃分是以大學精神為核心,包括了大學辦學理念、大學制度、學術氛圍、價值觀念、學風校風、文化活動的文化氛圍內容和校園建筑、校園公共設施、硬件設施的物化形態(tài)內容。大學精神必須在堅持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前提下,體現(xiàn)各個大學的校園特色。所以社會主義價值觀中的國家層面和社會層面所體現(xiàn)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必然要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讓大學生有歸屬感、自尊感和使命感。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分別從實踐和理論的基礎上,能夠直接反映出師生和教育管理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最顯著的標志,通過外在的形式展現(xiàn)出的是大學師生共同的價值追求。透過校園物質文化,可以感悟出大學的精神。這樣校園文化的物質文化的建設在傳承校園傳統(tǒng)和特色的同時,也要表現(xiàn)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特征。
(三)從文化目的的視角分析,校園文化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
堅持“以文教化”的本義,大學校園文化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有效地引導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當中追求真、善、美,從而深化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性認識。通過對廣大師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實現(xiàn)“中國夢”積蓄思想的力量。
(二)堅持“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的道德教育
1.校園文化中每一個成員的愛國教育不能放松。校園文化的構成群體包括在校大學生、教師以及黨政人員和管理人員。首先,大學生的愛國教育的任務不能全部交給思想政治教育老師。部分大學僅靠大一大二的四門相關思政課來灌輸愛國意識,并不能達到教育目的。而且往往大學生們只是帶著修滿必要的學分的目的,參與到這些課程以及最終的考試中去。所以,要把愛國教育融入到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尤其現(xiàn)在許多大學成立的國旗班,都有很好的愛國教育成效。但是,這些國旗班人才的選拔往往是受到身高、成績的限制,不能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去。制定一個合理國旗班的輪次制度,而不僅僅是為了表面工程,一味地追求身高的統(tǒng)一和成績的高要求。只有通過這些直觀的愛國活動,才能更有效的提高當代大學生們的愛國意識。
其次,作為教師、學校的黨政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愛國教育工作也不容忽視??梢远ㄆ诮M織這些教職工開展有關愛國內容的座談會或者演講比賽?,F(xiàn)在的大學里,不可否認的是存在一些教師或者學校工作人員的愛國意識還不如在校的大學生們。更有甚者,還有教師在課堂上宣傳不愛國的負能量,直接影響到所教學生們的意識判斷能力。
2.提高教職人員的敬業(yè)修養(yǎng),樹立大學生的正確職業(yè)觀。對新上崗的工作人員和教師,一定要進行全面的崗前培訓工作,這一定是不容忽視的。要建立詳細的教師和管理人員的工作考察系統(tǒng),可以把他們的工作進行量化。
當然,當代大學生在面臨日益嚴峻的就業(yè)壓力下,往往選擇的工作可能和自己預想的有很大的差距。如何在現(xiàn)實的工作崗位上尋求更好的出路,是他們大部分人需要思考的問題。既然選擇了工作,那么就必須認真對待,這就需要良好的敬業(yè)品質。這也是現(xiàn)在大學校園文化所要強化的品質。在學生擔任學校的一些職務或者社團成員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培養(yǎng)他們的敬業(yè)態(tài)度。必須以認真負責的心態(tài)對待自己擔任的每一項工作,才能維持學校的社團工作或者是管理工作的高效運作。
3.把誠信、友善融入到學校的校風校紀。誠信乃立身之本,許多高校開始建立大學生的誠信檔案記錄,這也就硬性的制約了學生們的不誠信的行為。對于考試過程中出現(xiàn)的學生的作弊行為,高校絕對不可以縱容。另外,學校的社團活動的開展必須堅持友善的前提。這樣,才有利于融洽的、和諧的交際氛圍的營造。友善的培養(yǎng)還可以從校園的公益事業(yè)中進行。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不能僅僅是為了完成社會實踐的任務,只是去某個單位或某個社區(qū)走個過場的表面形象工程。公益活動或者社會實踐的開展,是培養(yǎng)大學生無私奉獻、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途徑。通過參與公益活動,在助人、奉獻中親身感受到社會的真、善、美,從行動上使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校園文化中的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要遵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原則
1.我們要在追求“自由、平等、公正”的前提下建立“法治”校園。國外的很多大學在“自由”方面做得比較優(yōu)秀。美國的校園文化就是一種自由的氛圍,各種思想、行為交織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張揚了學生的個性,但也帶來了許多不和諧因素。美國校園的暴力、吸毒等案件發(fā)生也在逐漸增加。[2]對于我們中國的大學來說,自由并不等于完全放縱,自由是在校規(guī)、校紀的基礎上的。在各所大學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各種社團活動開展的時候,必須定期對這些社團活動進行監(jiān)督和檢查。不僅僅是在大一剛入學的時候強化學習校紀校規(guī),平時的抽查性學習也是必不可少的。
2.一切涉及到校園群體利益的制度的制定一定要遵循“平等、公正”的原則。如果學校都有不平等、不公正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話,那么可想而知,以后學生以后踏入社會又該怎么追求“平等、公正”。對于學校來說,對于每一個專業(yè)的態(tài)度應該保持“平等、公正”的,體現(xiàn)在學科建設,資源配置等多方面。
和學生相關的“平等、公正”莫過于獎學金的設置和學生干部的選撥這些活動。這些活動過程必須面向所有學生,并保證過程的透明化和結果的公開化。對于老師來說,他們必須在工作和教學中保持“平等、公正”的態(tài)度,認真對待每一個學生。學校就需要對老師的教職工作開展監(jiān)督、檢查環(huán)節(jié),確保教師在整個校園中的先進性。
3.把“法治”融入到制度文化的建設,維護校園安定、和諧的秩序。當今是個網(wǎng)絡時代,網(wǎng)絡的及時性和傳播平臺的多樣性,使得各式各樣的信息充斥著校園文化的方方面面,這就需要校園文化中的網(wǎng)絡管理的制度的完善。尤其在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后,發(fā)布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法治”一詞,必然也需要在校園文化中得到很好的貫徹。對于校園中的信息平臺的信息發(fā)布,要有嚴格校園網(wǎng)絡管理制度的保障,才能更好的整合多媒體資源。在遵循法治的原則下,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和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蘊含的價值理念融匯到一系列具體的網(wǎng)上教育活動中。譬如,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形式進行各種主流意識形態(tài)及價值觀念的宣傳;借助現(xiàn)在的微信、人人網(wǎng)站建設心理咨詢平臺,能夠第一時間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并及時進行正確引導;通過在學校的主頁網(wǎng)站上設立校長信箱、學校管理建議信箱等形式,讓全校師生積極參與到學校的建設中來,隨時提出自己對學校各項工作及未來發(fā)展的意見和建議,進而增強廣大師生的主人翁意識。通過這些具體活動的開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師生中得到內化。
(三)就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方面,大學精神必須始終堅持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為共同目標
1.大學精神緊密和“中國夢”聯(lián)系起來。大學校園里涌動著都是社會上最新鮮、最活力的血液,是最具有時代特征的群體。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在校園文化融合的過程中,要緊緊和習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聯(lián)系起來。在大學精神的不斷灌輸下,可以尋求校園里的“青春榜樣”。從校園里身邊的榜樣人物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扒啻喊駱印钡耐菩?,可以從一個人影響到一個班級,進而影響到一個學院后院系之間相互學習,就有利于校園文化中積極因素的凝聚。堅持把“青春榜樣”文化納入學校整體校園文化建設,統(tǒng)籌規(guī)劃,精心謀劃,全力保障,構建起黨委統(tǒng)一領導、黨政分工負責、部門協(xié)作聯(lián)動的“青春榜樣”文化建設工作機制。[3]當然,校園里的“青春榜樣”可以結合社會上的“最美現(xiàn)象”一起在校園文化中推行,從校園和社會兩方面給予校園群體的正確價值觀的判斷。而且,不能單單只是認為這些朋輩教育只是針對于校園主體大學生進行教育,在校的教職工人員也是受教育者。只有教師們堅持“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總體目標,才能保證主課堂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陣地。
2.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物質文化向精神文化滲透。某種意義上說,大學的建筑已經成為了教化和熏陶學生的一種無聲的工具。校園文化的物質文化建設,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和要求融入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之中。校園建筑物的建設、宿舍文化的開展活動,要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主題。通過各種外在設施,如宣傳畫廊、校史陳列館、名人塑像等,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物質文化,讓學生在環(huán)境優(yōu)雅、功能齊備的硬件環(huán)境中可以感悟出大學精神,進而得到思想認識和人生境界的升華。[4]
要堅信校園文化在堅持“以文教化”的文化本義下,在積極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依舊能保持校園文化所具有的文化所具有的創(chuàng)造性、生動性的特點。
參考文獻:
[1]史潔,冀倫文,朱先奇.校園文化的內涵及其結構[J].中國高教研究,2005,(5):84-85.
[2]宋艷華.國內外大學校園文化對比研究[J].文教資料,2010,(7):129-130.
[3]潘光林,趙靜.“青春榜樣”文化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20):35-36.
[4]孫葉青,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四個維度[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14):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