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進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杭州310018)
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是高校人才培育的重要任務之一。教育部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不斷通過各種途徑加強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培養(yǎng)全體大學生的人文知識、人文思維與人文精神。人文素質教育就是把提高人文素質作為主要目的和重要內容的教育,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指通過各種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學習培養(yǎng),提高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和人文修養(yǎng),進而深化和固化人文精神,從根本上提升大學生全面人文素質的系統教育活動。[1]多年來,我國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存在一些的問題。本文擬對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做一初步探析。
在一些高校的教學大綱中,對理工類的專業(yè)和人文素質教育安排實行“雙重標準”,它們比較重視工科門類的專業(yè)教育,忽視人文素質教育,人文素質教育缺乏應有的地位。在一些學校教學計劃中,工科類的課程在課時、學分往往被優(yōu)先安排,課程體系比較成熟。相比之下,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課時、學分卻遠遠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體系不夠科學化、規(guī)范化,甚至有些高校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把人文素質教育列入教學計劃。
校園文化是以文化理念、文化價值取向為核心的物質和精神的總稱。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理應“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相得益彰,協調發(fā)展。然而,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一些高校依然比較重視學校的建筑設施、自然環(huán)境等物化形態(tài)的“硬”件,建造起“大而空、華而虛”的建筑物,形成“東一所、西一所,東西兩所一個樣”的學校環(huán)境。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很多高校對能夠反映人文氣息諸如學校的價值取向、校風校規(guī)、學校傳統等觀念形態(tài)的“軟”件卻漠然視之,“一手軟,一手硬”的現象非常突出。
盡管有些大學的人文素質教育在網絡教育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在人文素質教育的網絡教育的過程中,仍然以傳統的“說教”為主,而缺少“點染”的啟發(fā)教育。在教育形式上,單一灌輸多,雙向或多向互動少,學生常常呈現“萬馬齊喑”的困境,而少有“百花齊放”的局面,不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育內容上,思政教育色彩濃厚,人文教育色彩淡化,具有思政色彩顯性的說教多,具有人文素質教育隱性的熏陶少,不能緊密結合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動態(tài)和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進行感情熏陶。
只有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進行相互配合、協同育人的“合唱”,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社會、學校、家庭在進行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時,往往成為各自為政,自成體系“獨奏”,有時候不可避免地出現單打獨斗、力不從心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對于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雖然曾經一度出現過很高的呼聲,但是,從其實際效果來看,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仍然是收效甚微、乏善可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fā)展,科技人才“斷層”現象日益明顯,為了解決這種人才“斷層”現象,高等教育不得不把培養(yǎng)科技型、應用型知識的人才的任務放在首位。而這些應用型科技知識,在實際工作中充當了類似“工具”的功能與效用。培養(yǎng)應用型的科技人才緩解了我國人才“斷層”的燃眉之急,但同時也造成了人們對教育功能定位的偏差,很多人僅僅從掌握和運用工具的角度來看待教育的功能,而忽視教育人文教化的功能,[2]具有人文教化功能的人文素質教育就得不到人們的重視。
市場經濟是一把雙刃劍。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社會發(fā)展產生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帶來了人文素質教育的負面效應。在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下,很多學校出現了重專業(yè)、輕文化,重技能、輕思想的浮躁的心態(tài),以致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被嚴重忽視。由于受到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一些用人單位非常重視畢業(yè)生能為本單位創(chuàng)造價值的專業(yè)技能,而忽視畢業(yè)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用人單位的這種要求,進一步降低了高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積極性。[3]
自高等教育擴招以來,吸引優(yōu)秀生源的競爭非常激烈,而近年來就業(yè)形勢也日益嚴峻,很多高校為了贏得高考考生家長和考生的“口碑”和片面的追求就業(yè)率,競相開設一些所謂“短、平、快”的家長、考生和用人單位青睞的“熱門”專業(yè),一些實用型的理工科的專業(yè)逐漸成為這些高校的“重中之重”,相比之下,這些高校卻認為人文素質教育相關專業(yè)是“冷門”專業(yè)。因此,他們不注重人文素質教育的規(guī)劃、研究、創(chuàng)新,也不注重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人文素質教育逐步被邊緣化。[4]
現在的在校大學生,“90后”已成為主體,他們大多是“生長在溫室的花朵”。由于受到“工具意識”的錯誤引導,又親歷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困境,加之自身思想水平等條件的限制,他們往往會對人文素質教育缺乏正確的認識,認為人文素質教育對日后的生活、工作沒有太大的用處,學好理工科的課程則可以“一勞永逸”,從而缺乏人文素質教育的積極性。
1.完善培養(yǎng)計劃,規(guī)范課程體系
高校只有進一步完善人文素質教育的教學計劃和課程結構,才能更加有效地傳授人文知識。為此,我國高等教育應該對現行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進行修訂與完善,在教學計劃中,把人文素質教育列為選修課或者必修課。同時,在課程類別、課時分配、教學要求等方面,對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做出明確規(guī)定。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由人文專業(yè)必修課與選修課、報告與講座等多種形式共同組成,對中國傳統與現代文化、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融匯貫通、博采眾長的人文素質教育體系。[5]
2.重視課堂教育,打造主陣地
在教育的過程中,課堂教育是大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人文素質教育必須充分發(fā)揮課堂的基礎和核心作用,使課堂教育成為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讓同學們在課堂上系統地學習、領悟人文知識,使大學生逐步掌握人文方法,不斷培養(yǎng)大學生的人文精神。
3.轉變教學方式,提高教育效果
只有轉變傳統教育方式,才能加強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在教學方式上,必須打破“說理教育”的單向灌輸的說教模式,注重教師、學生之間的互動,鼓勵大學生針對教學內容大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從而讓教師的“獨白”變?yōu)閹熒摹肮参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利用豐富的教學手段,要增加符合大學生年齡特征的實際需求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學素材,讓枯燥的理論知識通過生動、形象、具體的事例來展現,強化人文素質教育的實際效果。
4.加強專業(yè)融入,拓寬教育渠道
專業(yè)化是當代高等教育重要的特點之一。專業(yè)教育的任務主要是“授業(yè)”,是學習“術”,而人文素質教育主要是“傳道”,是學習“道”,重點是對學生精神的培養(yǎng)和人格塑造。[6]“術”與“道”必須相輔相成,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只有實現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有機融合,才能提高人文素質教育的教學效果。實現人文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相互融合,必須拓展專業(yè)教育的范圍,建立綜合性與交叉性的學科和專業(yè),讓大學生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吸取人文知識的營養(yǎng)。
校園文化在培養(yǎng)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有助于培育良好的人文精神和人格素養(yǎng)。因此,必須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高人文素質教育的吸引力。
1.以活動為載體,豐富校園文化的內涵
良好的校園文化活動,是形成積極向上、與時俱進的校園文化氛圍的重要保證。因此,高校應該以活動為載體,豐富校園文化的內涵。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形成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讓全體師生時時處處感受到了校園文化獨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號召力,在不知不覺中心靈得到了凈化,情感得到了熏陶,以達到以美陶冶、以德感召、時時育人的目的,從深層次上對校風的建設產生了積極影響,[7]從而提高人文素質教育的效果。
2.以輿論為導向,提升校園文化的品位
正確健康的輿論能產生巨大的教育力量,輿論陣地不僅能弘揚校園文化的主旋律,而且能提升校園文化的品位。因此,高校要加強校園廣播、校報、黑板報、櫥窗等宣傳陣地的建設,利用這些陣地營造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校園人文氛圍,讓大學生在校園里,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夠感受到人文素質教育的“遍地花開”,領悟到人文精神的耳濡目染,直接或者間接地接受人文教育,使大學生的人生追求、價值取向、思想品格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3.以教師為主導,加強校園文化的示范
大學教師是大學校園文化中的主要創(chuàng)造者和傳承者。由于受到大學的文化氛圍和環(huán)境不斷地熏陶、浸染,教師的思維方式、價值判斷等方面都會烙上學校文化的痕跡,不斷影響和引導著教師自身的成長與發(fā)展。同時,教師作為高校教學任務的承擔者,也推動學校文化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教師的為人師表、行為示范對校園文化都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們要注重發(fā)揮教師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
4.以社團為舞臺,增強校園文化的活力
大學生社團是大學生進行自主性教育的新舞臺,是高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作為校園文化的生力軍,大學生社團有利于充實大學生的課余生活,培育他們的正當的愛好與興趣,陶冶大學生思想情操,提高大學生的專項技能。因此,各高校要積極鼓勵與扶持大學生社團的建立與發(fā)展,引導學生社團大力開展人文類的活動,逐步把社團打造成為學生施展才華、培育能力的人文素質教育的舞臺,而廣大學生要借助于社團這個舞臺,為校園文化的建設增光添彩。
搞好人文素質教育,還必須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網絡建設,必須實行人文素質教育的網絡化和實現網絡教育的人文化,擴大人文素質教育的影響力。
1.建立專題網站,實現資源共享
(一)做好預防免疫 懷孕母豬產前1個月接種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二價疫苗在產前21 d左右,注射1次豬K88K99疫苗,仔豬出生12 h,口服多價幼畜腹瀉停。根據當地疫情,可選擇性注射魏氏梭菌病,輪狀病毒病等病的疫苗。
實行人文素質教育的網絡化,必須建立有質量、有層次、有特色、有趣味的人文素質教育專題網站。通過構建網絡人文素質教育知識共享庫,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強化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增強大學生對人文世界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要建立在線的人文課堂、人文大講壇等教育陣地,實現資源共享。
2.制作開放課件,便于網絡教學
實行人文素質教育的網絡化,還要制作便于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開放式教學的課件。這些課件不但要有鮮明的時代特點,還要符合網絡學習的特點,特別是要充分發(fā)揮網絡媒體、文字、圖畫、音像多功能表現的優(yōu)勢,傳達出人文學科知識的精彩,要不斷借助慕課的優(yōu)勢,提高人文素質教育的網絡教育的效果。
3.轉變網絡教育方式,增強互動效果
實現網絡教育的人文化,必須轉變網絡教育方式,使網絡教育更加符合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特點。教育者要善于利用“90后”大學生群體經常使用的微信、博客、日志、QQ空間、微博等新興的網絡工具來與他們進行互動。在互動過程中,我們要改變說教式的傳統宣傳教育方式,而不斷采用廣大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交往的模式,運用文字、圖片、音像、視頻的優(yōu)勢,不斷增強網絡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8]
4.優(yōu)化網絡教育內容,貫徹“以人為本”
實現網絡教育的人文化,還必須優(yōu)化網絡教育的內容。高校要增強網上社區(qū)的服務功能,要把解決學生的生活困難與解決思想問題結合起來。高校要改變思政網站說教式的弊端,在思政網站融入教學、管理、服務、心理健康等與廣大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對同學們的學習、生活、情感等問題給予及時解讀和正確引導,為廣大同學的學習、工作、成長成才提供指導和幫助。
人文素質的養(yǎng)成,是家庭、學校、社會三種教育途徑相互映襯和補充的結果。因此,必須實現人文素質教育在家庭、學校、社會之間的聯動,形成合力,確保人文素質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1.積極營造人文素質教育的家庭小環(huán)境
“長者垂范,各生躬行;家長疏懶,子女不勤?!奔彝ナ谴髮W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第一任教師。因此,家庭必須營造和睦的家庭氛圍,家長要注重言傳身教的示范教育和對子女有意識、有針對性的個別教育,不斷優(yōu)化人文素質教育的家庭“小環(huán)境”,為人文素質的養(yǎng)成準備條件,[9]為大學生在學校和社會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2.積極發(fā)揮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的主導作用
學校人文素質教育是價值化的人文素質教育,是學生養(yǎng)成人文素質的關鍵條件。因此,必須發(fā)揮高校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大學職能之一就是為社會創(chuàng)造和引領主流價值,通過教學研究、社會服務,使主流價值獲得社會基礎和人才載體。高校通過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使學生把握人文素質的價值取向、價值標準,獲得人文素質養(yǎng)成的高位序,使社會的主流價值獲得人才載體。
3.積極打造人文素質教育的社會大環(huán)境
馬克思曾經指出:“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一切人才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人?!保?0]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僅僅有高校、家庭的努力還不夠,還需要加強社會環(huán)境建設。政府充分發(fā)揮社會文化、社會風尚、社會輿論所具有的直觀的感受和思考的力量,以感官沖擊、心理碰撞、精神再造的方式,通過大力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提供正確的導向,為人文素質的孵化、培育、傳播創(chuàng)造條件。
4.積極進行家庭、學校、社會的聯動,形成合力
其一,學校可以利用優(yōu)勢資源,積極開辦人文素質教育相關知識的培訓,提高家長、政府工作人員的人文素養(yǎng),為家庭、社會人文素質教育創(chuàng)造條件;其二,各級政府與教育部門之間要加強溝通,統一對人文素質教育的認識,統一規(guī)劃,統一部署,盡最大力量確保人文素質教育的人、財、物力的供應;其三,政府要充分利用電臺、報紙、媒體、網絡等各種現代化的傳媒手段,擴大對人文素質教育及其重要性的宣傳,在全社會營造濃厚的人文素質教育的氛圍。
[1]馬明華.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論[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
[2]李萃英.面向新世紀的人文素質教育研究[M].北京:煤炭工業(yè)出版社,2000.
[3]呂云飛.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缺失歸因與建構[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2(2):61-63.
[4]馬世娜.人文素質教育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2.
[5]楊叔子.現代大學與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4):1-5.
[6]翁麗華.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探索,2012(4):135-136.
[7]劉芳.人文素質教育的歷史和反思[J].高教探索,2012(5):110-112.
[8]吳小英.人文素質教育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9]石亞軍.人文素質教育的變遷與路徑選擇[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10]本書編委會.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