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小華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江西井崗山343600)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是領導干部的必備素質,是保持政治上清醒堅定的基礎和前提[1]。因此,要進一步提高黨性教育的實效性,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等黨性教育培訓機構必須加強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不斷夯實受訓黨員干部的政治理論水平,提升他們的理性思維和理性判斷能力。這是新時期黨性教育適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新常態(tài)的客觀需要,也是黨校教育培訓機構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需要。
黨性教育是黨性教育工作者按照黨的建設目標要求,通過采取一系列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措施,向黨員干部施加影響,不斷提高他們的政治理論水平、堅定他們的理想信念、增強他們的組織觀念、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和道德水平,為黨和國家提供智力和人才保證。“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黨性教育的效果如何,不僅取決于黨性教育內容、方式方法及黨性教育機構的師資水平,更取決于受教育者對黨性教育工作者所傳播理論和價值觀的認同度。
從黨性教育發(fā)生的過程來看,黨性教育是一個“知、情、意、信、行”的統(tǒng)一體。它既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也不是純粹的態(tài)度、行為訓練,而是集知識、技能、態(tài)度于一體。其知識層面表現(xiàn)為對黨員干部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奮斗歷程和價值取向的教育;技能層面表現(xiàn)為培訓黨員干部的實踐能力,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黨的奮斗目標;態(tài)度層面表現(xiàn)為培養(yǎng)黨員對黨組織的忠誠度、情感[2]。因此,黨性教育取得實效性的前提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認識。黨性教育的認同機制由理性認同、情感認同、利益認同、自律認同組成。所謂理性認同,是指在黨性教育過程,以“理論的徹底性說服、引導受教育者在已有知識、判斷能力和價值觀的基礎上達成理性共識”。所謂情感認同,指在系統(tǒng)的理論教育基礎上,受教育者已對黨性教育工作者所傳播的理論和價值觀有了深刻和全面了解以后,從感情上對其“產生肯定、喜愛、贊同、追求和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從而形成堅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念。所謂利益認同,是通過滿足受教育者利益需求的途徑,強化受教育者從對黨性教育工作者所傳播的理論和價值的認同,并轉化為行為的自覺。所謂自律認同,是指受教育者自覺地把黨的理論、主張、價值追求轉化為自我需要、自我認識、自我評價和自我修養(yǎng),并身體力行的過程[3]。
在上述幾大認同機制中,理性認同是基礎和核心,沒有理性認同,受教育者難以產生情感認同和自律認同,也難以使利益認同產生長效機制。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理性認同是受教育者在黨性教育中,對黨性教育工作者所傳播的理論和觀念由被動接受到自愿接受,進而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和價值體系,并外化為自己的言行和習慣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受教育者對黨性教育工作者所傳播的理論和觀念,經歷了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審視過程。理性認同反映了人們的認識能力和思維能力。理性認同一旦形成,持久性強,并成為支配和制約其他心理要素的主導力量,是情感、意志、信念形成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和基礎。
1.理論教育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法。馬列主義理論是“我們觀察一切現(xiàn)象、處理一切問題的武器,特別是觀察一切社會現(xiàn)象、處理一切社會問題的武器”[4]。系統(tǒng)、全面、有效的理論教育,是增強黨性教育理性認同的根本途徑,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法。正如“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一樣,黨所希望的每個黨員干部所應具有的政治理論、道德品質和價值觀念,也是不可能自發(fā)產生的,而是必須有系統(tǒng)地向受教育者“灌輸”和滲透,黨的理論、主張、價值觀才能成為黨員干部自覺的思想意識。
2.注重理論教育,是中國共產黨黨性教育的基本經驗和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建黨初期,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就十分重視馬列主義理論教育,并明確提出學習、信仰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個共產黨員的首要條件。在斗爭極其殘酷的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創(chuàng)辦軍官教導隊、黨團訓練班、馬克思主義大學、紅軍學校、干部學校等形式,加強對紅軍官兵、黨員干部的馬列主義理論教育,著力克服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對黨員干部隊伍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環(huán)境的改善,黨更加注重對黨員干部開展系統(tǒng)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教育。改革開放后,黨根據(jù)時代的發(fā)展變化,有序地對黨員干部開展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fā)展觀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
3.加強理論教育是當前干部教育培訓的核心內容。黨章明確規(guī)定,黨員的第一項義務是: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議,學習黨的基本知識,學習科學、文化、法律和業(yè)務知識,努力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干部教育培訓條例(試行)》、《中國共產黨黨校工作條例》、《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訓改革綱要》等綱領性文件反復強調:干部教育培訓要著眼于提高干部素質和能力,不斷完善理論教育、知識教育、黨性教育體系,致力于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質,在加強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教育的同時,重點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2013年10月,中組部印發(fā)了《關于在干部教育培訓中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性教育的意見》(中組發(fā)[2013]21號),其中特別強調:新時期黨性教育要全面開展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基本精神教育。理論上的清醒,決定了信仰上的堅定、行動上的自覺和作風上的過硬。因此,理論教育在黨性教育中處于核心地位。黨員干部只有在思想理論上達到完全認同,才能為黨性修養(yǎng)打下扎實深厚的思想根基。否則,必然導致理想信念上的不堅定性和黨性修養(yǎng)上的不自覺性。正因為如此,該《意見》同時強調指出:理論教學是黨性教育的主課堂。在理論教學時要注重其系統(tǒng)性,要學原著,要把抽象的理論講清楚,把深刻的道理講明白,要直面現(xiàn)實問題,有效回答黨員干部的思想疑慮和現(xiàn)實困惑。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黨員干部的理論教育。2008年10月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他強調指出:各級黨校要緊緊扭住理論教育這個龍頭,以理論教育引領和帶動黨性教育和知識教育,使學員通過黨校教育培訓堅定理想信念,保持優(yōu)良作風,掌握過硬本領[5]。2010年在全國干部教育培訓工作座談會時習近平又講話強調,干部教育培訓工作要突出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和黨性教育,引導干部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權力觀事業(yè)觀,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精神和銳意進取的激情,始終保持道德品行的純潔性,經受住各種考驗,盡職盡責干好工作。2014年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他又強調指出,黨校、干部學院、社會科學院、高校、理論學習中心組等都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必修課,成為馬克思主義學習、研究、宣傳的重要陣地[6]。
與一般的成人教育相比,黨性教育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和方向性,受教育者思想和價值觀念的形成,始終是在教育者的正確引導下自主構建和發(fā)展起來的。如果沒有黨性教育工作者的引導和灌輸,黨性教育就變成了一項自我教育、自我修養(yǎng)過程,失去了方向性和政治功能。可見,在黨性教育過程中,有必要通過講理論、說道理,對受教育者進行適當?shù)睦碚摵陀^念的“灌輸”,引導他們進行理性思維和理性判斷。新的歷史時期,黨校、干部學院必須與時俱進,勇于創(chuàng)新,不斷提升理論教育的實效性,增強受教育者的理性認同度。
1.增強理論的徹底性?!袄碚撝灰f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保?]要增強理論的認同性,首先是理論本身在邏輯上必須完備周全,有內在的科學性。因此,在理論教育過程中,必須注重對馬列主義經典著作的研讀,這是提高理性認同的重要途徑。2010年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干部教育工作座談會強調:“黨校、行政學院和干部學院都應當開設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課程,專門講授一些有代表性的篇目,指導學員把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學習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學習結合起來,更好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1]同時,理論的徹底性要求,也給黨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黨性教育工作者只有對自己所傳播的理論真信真學真懂,才能對自己所傳播的理論講深講透講生動。如果黨性教育工作者對自己所傳播的理論都理解得不深不透不精,那么教學時也只能點到為止,淺嘗輒止。
2.提高理論的適用性。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不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理論要實現(xiàn)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要求,其前提必須具有適用性。理論教育只有具有適用性,才能產生認同性,進而實現(xiàn)大眾性。理論教育的適用性,主要反映在:理論教育是否結合實際,是否對實踐有指導意義,是否滿足了人們日益豐富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因此,必須立足于時代的發(fā)展需要,立足于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和中心任務,立足于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在教育過程中,把理論研究與探討問題結合起來,與受教育者的工作、生活、學習結合起來。理論教育如果只是從概念到概念、用邏輯解釋邏輯,不能學以致用、不能武裝頭腦、不能指導實踐,那么這樣的理論教育不僅沒有認同度,而且缺乏生命力。
3.增強理論教育的生動性、吸引力。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黨性教育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灌輸”就是一條根本經驗。但“灌輸”并不是黨性教育工作者從外部強制受教育者對理論的接受,也不局限于專題課和專題報告這單一的方式方法,而應該是在堅持黨性教育正確方向的前提下,突顯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提高理論教育的生動性、活潑性和吸引力。因此,要提高理論教育的認同性,一方面要提高專題課和專題報告的生動性和活潑性,如增加教學中的互動性、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吸納時代話語體系;另一方面要把“灌輸”寓于“滲透”之中。從某種意義說,“滲透”是一種更有藝術、持久力更長的“灌輸”方法。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會上強調,“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fā)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在細小、落小、落實上下功夫”[8]。當前,在理論教育過程中,必須善于利用報刊、廣播電視、廣告、網站、手機信息、微信、微博、紀念日、慶典等載體,發(fā)揮它們的“滲透”作用。
情感認同機制與理性認同機制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理性認同是情感認同的基礎,影響著情感的根本發(fā)展方向。但情感認同也反作用于理性認同,在黨性教育過程中,情感無處不在,它總以一種彌散的方式對是否接受及接受的程度發(fā)生影響。即,積極的情感有助于受教育者深化理性認同,消極的情感則阻礙、削減受教育者的理性認同。實踐證明,人們總是根據(jù)已有的認識,從自己的情感出發(fā),對所傳播的理論、觀念進行甄別吸收內化,進而外化為自己的行為。積極的情感總是有利于受教育者深化對理論的認識、推進價值觀的構建、固化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品格意志的形成。因此,要提高黨性教育中的理性認同度,除了要增強理論本身的科學性和適用性外,還可以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受教育者產生的積極情感,增強黨性教育親和力、感染力,從而促進受教育者對所傳播的理論和觀念的接受和認同度。如,把課堂教學與現(xiàn)場體驗、現(xiàn)場模擬、社會實踐教學結合起來,把外部“灌輸”與自我“感悟”、把“理性”思考與“情感”沖擊結合起來,讓受教育者在體驗、感悟中深化對理論的認識,彌補課堂教學和專題報告的不足。
同時,培育積極健康的情感也是黨性教育的重要內容。情感作為“個人與社會的交叉點”,它不僅反映著人的精神面貌,而且是黨性和人性的“共生天地”,人性中許多積極的情感也是黨性的基本要求。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一個沒有細膩感受,情感冷漠的人是不可能實現(xiàn)崇高理想的。情感冷漠常常伴隨著對人們的漠不關心,漠不關心就是自私自利,而自私自利就是冷酷無情。”[9]可見,黨性教育有必要幫助受教育者形成熱情、開朗、同情、信任、感恩等積極的、健康的情感。
當然,要提高黨性教育中的理性認同度,僅靠完善理論體系和改進教育方式方法是遠遠不夠的。黨性教育是個系統(tǒng)工程。黨性教育只有與法律、行政、經濟等各種手段相結合,有良好的政治生態(tài)和從政環(huán)境作保障,才能確保教育效果的長效性。
[1]習近平.做好新形勢下干部教育培訓工作[N].學習時報,2010-10-26.
[2]陳燕楠.關于黨性教育時代性和科學化的思考[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2,(06).
[3]陸樹程,方文.思想政治教育機制新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03).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黨校.劉少奇論黨的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418.
[5]習近平.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講話[N].人民日報,2008-10-28.
[6]習近平.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08-21.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8]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
[9]蘇霍姆林斯基.青少年心靈美的培養(yǎng)[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