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芳++++++羅志敏
[摘要] 目的 探討C反應蛋白和D-二聚體對急性白血病伴感染患者的臨床檢查價值。方法 選取該院血液科2011年1月—2013年12月診斷為急性白血病的住院病人,診斷為有感染的患者定義為感染組40例;診斷為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的患者為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組40例;同時有感染與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的患者歸為感染+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組40例。測取各組C反應蛋白和D-二聚體數(shù)值。結(jié)果 感染組、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組及感染+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組C反應蛋白和D-二聚體分別為[(42.8±10.5)mg/L、(0.8±0.3)μg/L;(16.5±5.8)mg/L、(1.5±0.6)μg/L;(88.7±21.7)mg/L、(6.8±1.7) μg/L],C反應蛋白和D-二聚體以聯(lián)合組最高,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組最低,三組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以C反應蛋白[(<10 mg/L)、(10≤,<100 mg/L)、(≥100 mg/L)]進行分層,CRP≥100 mg/L的人群中,發(fā)生DIC比例及血中D-二聚體值最高,而C反應蛋白<10 mg/L的人群中,發(fā)生DIC比例及血中D-二聚體值最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該研究認為急性白血病病人普遍存在感染和異常凝血,可以C反應蛋白和D-二聚體作為檢測指標,判斷患者是否有發(fā)生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與感染的風險。
[關(guān)鍵詞] 急性白血?。籆反應蛋白 ;D-二聚體
[中圖分類號] R73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12(b)-0014-02
急性白血病體內(nèi)存在高凝狀態(tài),各種凝血因子的失調(diào),隨時有導致白血病患者栓塞的可能。而且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療的過程中,由于骨髓抑制,人體抵抗力低下,發(fā)生細菌、病毒、真菌 感染的風險很高。因此如何有效的監(jiān)測患者是否并發(fā)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以及感染,成為臨床工作者的工作重點及難度。有研究指出[1]C反應蛋白(CRP)作為一種炎癥因子,代表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可以很高的預測人體內(nèi)炎癥狀態(tài),D-二聚體作為纖維蛋白的降解產(chǎn)物,預測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有很高的臨床價值[2]。因此,該次研究選取該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監(jiān)測其C反應蛋白及D-二聚體水平,探討急性白血病患者并發(fā)感染時檢測C反應蛋白和D-二聚體的意義,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血液科診斷為急性白血病的住院病人,共計120例。分為3組,其中診斷為有感染的患者定義為感染組40例,平均年齡(47.2±8.5)歲,其中男性22人,女性18人;診斷為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的患者為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組40例,平均年齡(48.1±9.3)歲,其中男性23人,女性17人;同時有感染與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的患者歸為感染+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組40例,年齡(49.2±7.5)歲,其中男性21人,女性19人,3組人員性別,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所有研究對象均簽定知情同意書,保密知情書,通過醫(yī)院倫理道德委員會的批準、核實。
1.2 入選標準及排除標準
(1)就診時生命體征平穩(wěn)。(2)所有研究對象的急性白血病診斷符合第4版內(nèi)科學關(guān)于白血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3]。(3)DIC的診斷標準符合中華醫(yī)學會血液分會關(guān)于凝血功能異常的診斷與鑒別診斷感染的診斷。
1.3 排除指標
(1)入院時因白血病而導致生命體征不平穩(wěn)。(2)入院初次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入院后經(jīng)血清標記物、造影等排除者。(3)入院后因介入性診療操作引起的醫(yī)源性死亡。(4)有各種急性、慢性感染, 或通過實驗室檢查如血常規(guī)、內(nèi)毒素、體液培養(yǎng)以及腹部 B 超、CT 等實驗室檢查診斷為感染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 孕婦,自身免疫性疾病者。
1.4 研究方法
對患者抽取空腹肘部靜脈血,D-二聚體放入專用枸櫞酸鈉抗凝管中,使用瑞士STA Compact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應用比濁法進行檢測。CRP使用無抗凝劑的抽血管,采用美國貝克曼immage800儀器應用免疫散射法進行檢測。操作嚴格按照試劑說明書。
1.5 統(tǒng)計方法
將所有研究對象的資料錄入SPSS18.0軟件。所有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x±s)表示,兩組均數(shù)的比較使用成組t檢驗,多個均數(shù)間的比較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頻數(shù)描述,用χ2檢驗法。以P<0.05作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感染組、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組及感染+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組C反應蛋白和D-二聚體的比較,感染組、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組及感染+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組C反應蛋白和D-二聚體分別為[(42.8±10.5)mg/L、(0.8±0.3)μg/L;(16.5±5.8)mg/L、(1.5±0.6)μg/L;(88.7±21.7)mg/L、(6.8±1.7)μg/L],C反應蛋白和D-二聚體以聯(lián)合組最高,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組最低,3組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的CRP水平和D-二聚體水平對照(x±s)
2.2 不同CRP水平的表達與DIC水平
以C反應蛋白[(<10 mg/L)、(10≤,<100 mg/L)、(≥100 mg/L)]進行分層,CRP≥100 mg/L的人群中,發(fā)生DIC比例及血中D-二聚體值最高,而C反應蛋白<10mg/L的人群中,發(fā)生DIC比例及血中D-二聚體值最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3。
表2 不同CRP水平的表達與D-二聚體水平的關(guān)系(x±s)
表3 不同CRP水平的表達與DIC水平[n(%)]
3 討論
急性白血病的病因主要是造血干細胞由于在發(fā)育時的基因點位突變,導致造血干細胞惡性克隆性,增殖調(diào)控因子失去對其的正常調(diào)控,導致造血干細胞不能正常分化[4-6]。數(shù)量眾多的原始造血干細胞在脾臟、肝以及骨髓細胞中積聚,破壞了正常的造血細胞的發(fā)育,惡性克隆造血干細胞向器官及附近的組織浸潤,臨床的典型表現(xiàn)有出血、感染、貧血,嚴重時導致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7-9]。endprint
該次研究發(fā)現(xiàn)感染組、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組及感染+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組C反應蛋白和D-二聚體分別為[(42.8±10.5) mg/L、(0.8±0.3) μg/L;(16.5±5.8) mg/L、(1.5±0.6) μg/L;(88.7±21.7) mg/L、(6.8±1.7)μg/L],C反應蛋白和D-二聚體以聯(lián)合組最高,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組最低,三組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考慮由于急性白血病病人在化療的過程中,骨髓受到抑制,造血功能下降,加上住院期間有很高的醫(yī)院內(nèi)感染的風險,造成患者有很高感染的風險。但由于基礎(chǔ)醫(yī)院經(jīng)驗不足,不能較好的掌握及判斷患者感染的風險,常在患者有典型臨床表現(xiàn)是采取抗感染等手段[10-11]。造成感染加重。CPR作為感染早期敏感的炎癥指標,可以早期判斷患者的炎癥的風險。該研究也發(fā)現(xiàn)感染組的CRP值明顯高于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組。研究表明[12]CRP作為急性時相蛋白,感染及炎癥初期十分敏感,而且其數(shù)值不受放療、化療、激素等治療的誤差影響,而且有學者指出[13]CRP與白細胞對比,更能早反應細菌感染的程度,細菌感染的CRP升高程度顯著高于病毒感染。
急性白血病患者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異常,全身微血栓形成、纖溶系統(tǒng)亢進,凝血因子大量消耗,DIC是全身出血的敏感指標[14]。因為大量促凝物質(zhì)存在白血病細胞內(nèi),當人體細胞受到放化療后,白血病細胞破壞,促凝物質(zhì)釋放入血,纖溶系統(tǒng)被激活,其次異常的白血病細胞可以浸潤正常的人體血管,血管壁受損后,誘發(fā)產(chǎn)生內(nèi)源性凝血途徑[15]。
該次研究以C反應蛋白[(>10 mg/L)、(10≤,<100 mg/L)、(≥100 mg/L)]進行分層,當CRP≥100 mg/L的人群中,發(fā)生DIC比例及血中D-二聚體值最高,而C反應蛋白<10 mg/L的人群中,發(fā)生DIC比例及血中D-二聚體值最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分析DIC與感染并不是相互獨立的,可能有聯(lián)系。細菌真菌等細胞內(nèi)的內(nèi)毒素可以誘導激活凝血系統(tǒng),激活補體,導致DIC的發(fā)生,內(nèi)毒素還可以損傷血管內(nèi)皮細胞,使血小板黏附、聚集在受損的血管上,釋放血栓素A2、活性氧、蛋白酶等促凝物質(zhì)。而且該研究通過分組發(fā)現(xiàn)CRP值越大發(fā)生凝血功能障礙的風險越高。
該研究認為急性白血病病人普遍存在感染和異常凝血,在治療急性白血病病人時,可以以C反應蛋白和D-二聚體作為檢測指標,判斷患者是否有發(fā)生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與感染的風險。
[參考文獻]
[1] Yanada M, Matsushita T, Suzuki M, et al.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in acute leukemia: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eatures at presentation [J]. Eur J Haematol, 2013, 77(4): 282- 2827.
[2] 孫桂香, 李齊岳. 小兒急性白血病診療建議:修訂草案[J].中華兒科雜志, 2013, 31(5) : 285- 287.
[3] 張之南. 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第2版.[M].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0: 168- 194, 319- 324.
[4] 周晉, 孟然.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發(fā)生DIC的機制及治療 [J]. 小兒急救醫(yī)學,2012,12(1):4-6.
[5] Dempfle CE.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and coagulation disorders [J]. Curr Opin Anaesthesiol, 2014,17(2): 125- 129.
[6] Ofosu FA, Barrowcliffe TW.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lowmolecular weight heparins and heparinoids[J]. Bailliere Clin Heamatol, 2014, 3(3): 505- 529.
[7] Ono K, Ishihara M, Ishikawa K, et al. Periodate-treated, non-anticoagulant heparin-carrying polystyrene (NAC-HCPS) affects angiogenesis and inhibits subcutaneous induced tumour growth and metastasis to the lung [J]. Br JCancer, 2012, 86(11): 1803- l8l2.
[8] Zhang L, Furst EM, Kiick KL. Manipulation of hydrogel assembly and growth factor delivery via the use of pep tide-polysaccharide interactions [J]. J Control Release,2012, 114(2): 130- 142.
[9] Dawson S I.Long-term risk of malignant neoplasm associated with gestational glucose intolerance[J].Cancer,2014,100(1):149-155.
[10] Chen C C,Yang C F,YangMH,et al.Pretreatment prognostic factors and treatment outcom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denovo acute myeloid leukemia[J].Ann Oncol,2010,16(8):1366-1373.
[11] KalaycioM,Rybicki L,Pohlman B,et al.Elevated lactate dehydrogenase is an adverse predictor of outcome in HLA matched sibling bone marrow transplantfor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J].Bone Marrow Transplant,2012,40(8):753-758.
[12] Dalley C D,Lister TA,Cavenagh J D,et al.Serum LDH,a prognostic factor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genous leukaemia[J].Br J Cancer,2011,84(1):147.
[13] AstrξmM ,Bodin L, Nilsson I, et al. Treatment, long-term outcome and prognostic variable in 214 unselected AML patients in Sweden[J].Br J Cancer,2012,82(8):1387-1392.
[14] 賈慶瑞.急性白血病糖代謝功能的臨床研究[J].腫瘤防治研究,2012,29(4):333-334.
[15] 牛明德.現(xiàn)代臨床生物化學[M].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13:299-301.
(收稿日期:2014-09-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