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波
(赤峰學院附屬醫(yī)院,內(nèi)蒙古 赤峰 024000)
2-型糖尿病為非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2-DM),常伴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型腎病、神經(jīng)系統(tǒng)性病變、眼部疾病如白內(nèi)障、視網(wǎng)膜改變等多種并發(fā)癥.2-DM約占發(fā)病人數(shù)的90-95%,糖尿病患者數(shù)量正在不斷增加,報道顯示過去十年中,美國2-DM患病率上升30%,目前我國每年也有10%的新增病例[1].
2-DM的治療藥物主要有胰島素及非胰島素類降糖藥物.本文將對降糖藥物中的雙胍類非胰島素類降糖藥二甲雙胍進行闡述.
雙胍類降糖藥物由兩個胍基和一條側(cè)鏈組成,于20世紀20年代被應用于治療2型糖尿病.后來由于胰島素在臨床中的廣泛應用而逐漸被淡忘.50年代,雙胍類藥物又有了新的報道:二甲雙胍、苯乙雙胍和丁福明.由于苯乙雙胍和丁福明具有嚴重的副作用,因此退出臨床使用[2].而二甲雙胍由于其良好的作用效果及少有的不良反應而成為臨床藥物治療中應用最廣泛的降糖藥物之一.二甲雙胍的作用機制有:(1)其可以促進周圍組織或細胞中糖的無氧酵解,有效的抑制或延緩糖在胃腸道中的吸收,并且抑制肝臟和腎臟的糖異生作用,還可以抑制脂肪的分解,降低脂肪酸的非酯化水平,從而減輕對胰島β細胞的脂毒性,從根本上改善胰島素抵抗;(2)二甲雙胍可以增強胰島素與其受體的結合,即具有胰島素增敏作用.胰島素介導組織可以加強對葡萄糖的利用,而對非胰島素依賴性組織如腦組織、腎臟、胃腸道、皮膚組織等對葡萄糖的利用有增加作用.(3)二甲雙胍主要是降低或抑制多余的肝臟葡萄糖生成.從而可以提高肝臟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肝糖的分解以及肝臟對糖新生底物的吸收.二甲雙胍能抑制脂肪酸氧化,使甘油三酸酯的水平明顯下降,對三羧酸循環(huán)起到積極的作用[3].
二甲雙胍得到廣泛應用的原因有三[4-7]:(1)二甲雙胍可以在控制血糖的同時控制體重,(2)二甲雙胍是唯一有文獻的報道可以降低心血管并發(fā)癥的口服降糖藥物,據(jù)報道其對心血管的保護作用可能是獨立于其降糖作用的新的作用優(yōu)勢[6].(3)具有改善胰島素抵抗的作用.
對于非肥胖型的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雙胍進行治療療效也相對較好.文獻報道二甲雙胍還可以預防有糖尿病傾向的肥胖者出現(xiàn)糖尿病.Cochrane薈萃分析表明,二甲雙胍比α-糖苷酶抑制藥、二肽基肽酶4抑制藥經(jīng)及噻唑烷二酮類降糖藥物,能更有效的降低糖化血紅蛋白水平[7].
二甲雙胍不但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而且還能抑制膽固醇的合成,使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并能抑制氧化應激狀態(tài)下細胞凋亡等.
胰島素抵抗是糖尿病發(fā)生的基礎病因之一,也是治療糖尿病的主要方面.文獻報道,二甲雙胍與胰島素或其他類降糖藥物有所不同,在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同時,二甲雙胍還能使胰島素的水平明顯低于治療前的基線水平.證明了二甲雙胍可改善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因此,糖尿病患者即使單獨服用二甲雙胍也很少會引起低血糖血癥.
糖尿病患者在服用二甲雙胍后可能出現(xiàn)腹瀉、嘔吐、惡心、腹脹、食欲減退等不良現(xiàn)象.要在用餐或用餐前不久服用以減少胃腸副作用[8].長期服用二甲雙胍要注意血漿肌氨酸酐的濃度,營養(yǎng)不良的病人要注意檢測血紅蛋白[9].也可導致維生素B12的吸收障礙,但極少引發(fā)貧血.二甲雙胍最嚴重的副反應是乳酸中毒,由于二甲雙胍本身并不能增加肝腎功能正常和非缺氧狀態(tài)下體內(nèi)乳酸濃度,而組織缺氧是發(fā)生乳酸酸中毒的首要原因,肝腎功能不全時乳酸代謝存在嚴重障礙.但老年患者可以取得良好的降糖效果,且較為安全[7].乳酸酸中毒發(fā)生率相對比較低約0.03‰,但死亡率是相當高的.乳酸酸中毒癥狀為過度換氣、腹部不適,若一旦出現(xiàn),應立即停止使用.
二甲雙胍是糖尿病患者的首選藥物,其應用價值和臨床地位較為重要,并且適用范圍較為廣泛:(1)有糖耐量受損的情況出現(xiàn)時;(2)因為二甲雙胍具有減肥、降低血糖、保護心血管系統(tǒng)、防止并發(fā)癥的多種功效因此在調(diào)整生活方式同時,二甲雙胍可以作為首選治療藥物使用;(3)二甲雙胍可以在磺脲類降糖藥物療效不明顯或無效時服用;(4)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可單獨服用二甲雙胍或?qū)⑵渑c胰島素聯(lián)合應用進行治療,這種療法在臨床上療效確切、耐受性相對較好,并且獲得了美國和歐洲食品藥品管理局的認可;(6)在專科醫(yī)師的指導下,腎功能正常的老年患者(80歲以上患者肌酐清除率必須在正常范圍內(nèi))可以服用二甲雙胍進行治療.
〔1〕程丹丹.糖尿病藥物市場爭奪戰(zhàn)[J].中國衛(wèi)生產(chǎn)業(yè),2010,7(7).
〔2〕Andrew J.Krentz and Clifford J.Bailey.Oral antidiabeticagents:curentrole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Drugs,2005,65(3):385-411.
〔3〕Krentz A J.Insulin resistance,Oxford:Black well Science,2002.
〔4〕Stumvoll M,Nu han N,Perriello G,et a1.Metabolic effects of meform in in non-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N End J M ed,1995,333:550-554.
〔5〕王華.糖尿病藥物治療的研究進展.Chin J of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February 2010.vol.3 No.3
〔6〕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Group.Intensive blood glucose con-trol with sulphonylurea or insuli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risk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UK-PDS33).Lancet,1998,352:837-853.
〔7〕胡紅琳,王長江.非胰島素類降糖藥物的應用研究.Clinical Medication Journal.2010,8(4).
〔8〕CusiK.De Fronzo RA.Metform in:are view of itsmeta bolicefects[J].Diabetes Rev,1998,6:89-131.
〔9〕How lett HCS,Bailey CJ.Arisk.benefitassess ment of met form in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In:Krentz AJ,editor.Drug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J].Auckl and:Adis Books.2000:6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