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巍
(重慶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重慶永川402160)
從愛麗絲的墮落看中產階級家庭教育問題
——重讀萊辛的《好人恐怖分子》
楊巍
(重慶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重慶永川402160)
愛麗絲成長在條件優(yōu)越的中產階級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最后卻選擇出走并淪為一名恐怖分子。這樣的結局不僅反映資產階級家庭內部代際關系存在問題,更折射出其家庭教育中的嚴重危機。
愛麗絲;好人恐怖分子;中產階級;家庭教育
多麗絲·萊辛被譽為“英國文壇的老祖母”,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走出了一條實驗性和探索性相結合的道路,其作品主題涵蓋的范圍極廣,并以風格獨特多變,思想深邃,觀點犀利,見解新穎而著稱。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她曾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不太成功的科幻小說,之后又重歸現實主義。其中,1985年出版的《好人恐怖分子》可算作這一時期的代表作。評論家艾麗森·勞瑞(Alison Lurie)甚至評價它是“繼康拉德《間諜》之后,讀到的描述關于革命群體的精神生活和恐怖分子的心理狀態(tài)的最好的小說之一”[1]。
自從2007年萊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后,國內便掀起了一股研究熱潮,每年不僅有大量的學術論文問世,不少人更以她的作品為主題來撰寫碩士、甚至是博士畢業(yè)論文。然而,讓人略感不可思議的是,對于《好人恐怖分子》這樣一部舉足輕重的著作,至今相關的學術論文也不過寥寥五六篇,且多從女性主義的角度探討女主人公的命運,以其分裂的性格為焦點。不可否認,女性主題一直都是萊辛小說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點,該部小說也不例外。女主人公愛麗絲成長在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上過大學卻不愿自食其力去找工作,還帶著同性戀男友盤踞母親家中長達四年之久,最終因為和家人勢如水火,兩人搬到一處私占屋,跟一幫有人格缺陷的反動者廝混并成為一名恐怖分子,以制造恐怖活動、殘害無辜老百姓為業(yè)……愛麗絲的墮落固然令人惋惜,但這種性格的形成卻絕非偶然。通過分析小說中紛繁復雜的人際關系,尤其是代際關系,我們不難發(fā)現:導致她悲劇人生的主要原因恰恰是中產階級家庭這個特殊的成長環(huán)境,而她只不過是這種家庭教育的犧牲品代表而已。
由于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不同于其他社會關系,家庭教育對青少年行為習慣的指導有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媒體上大量關于青少年自殺、犯罪的報道,無不提示我們:親子關系與青少年的問題行為有著密切的聯系。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也說過,“通常,優(yōu)秀孩子成為優(yōu)秀人才的背后,總能找到溫馨和諧家庭的影子;同樣,一個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從其家庭中找到充滿沖突和矛盾的因素?!睘榱烁玫匕盐諓埯惤z這個極具個性的人物形象,本文擬以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為視角,對導致其悲劇命運的根源作一番探討。
按照教育學的觀點,家庭是一個以夫妻關系、血緣關系為紐帶組織起來的社會細胞,以父母與子女間的代際關系為核心部分。它既是家庭教育的基礎,又是家庭教育的結果。其狀況如何,不僅直接影響到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并且決定著他們將來的社會適應能力。健全的偉大的父母之愛“是一種最偉大的感情,它總是在創(chuàng)造奇跡,創(chuàng)造新的人,創(chuàng)造人類最偉大的事物”[2]。連馬克思、恩格斯也把家庭關系說成是一開始就納入歷史發(fā)展過程的一種關系,可見代際關系在孩子人格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性。有關研究證明,許多有缺陷的人格特征都形成于幼年時期,而父母又是子女們最早的參考對象,因此早期的代際關系對青少年的社會化發(fā)展影響深遠。
童年時期的愛麗絲原本是母親聽話的好女兒,經常用微笑來博得喜愛和關注。然而,隨著父親的生意越做越好,一家人從小公寓搬進漂亮的大房子后,父母變成了社交的中心,很多著名的人物來家里高談闊論,宴席久久不散。由于父母把精力都放在應付聚會等社交活動上,無暇理會子女,她“變成了媽媽眼中的隱形人”[3]204。而為了給留宿的客人騰房間,母親更是無視愛麗絲成長的事實,要么讓她與他們夫妻二人共睡一室,要么讓她去鄰居家借宿,完全不能理解和尊重她的情感需要和體驗,讓她覺得“那根本就不是她的家,她無權在那里擁有自己的空間,而她的父母隨時可以輕輕松松把她踢出門去……”[3]207根據發(fā)展心理學的研究,青少年期最顯著的特點是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即他們在現實關系系統(tǒng)內不再把自己當孩子,而是站在成人位置上,希望能建立一種平等的親子關系。然而,做父母的往往不愿意或不善于應對這種變化,不懂得聆聽孩子的想法、意愿和情感,更不懂得尊重孩子獨立的人格。他們心里存在“主觀子女”與“現實子女”之間的偏差,把孩子看得比實際年齡小……由于他們像對小孩一樣過分地干涉、要求,逐漸引起少年子女的不滿[4]。因此,只有在廚房幫忙時,愛麗絲才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卷在巨浪中的小可憐”[3]204。美國夏威夷大學醫(yī)學院教授曾文星認為,家庭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滿足彼此的心理需要,“全家人應建立起共識,使每個人都有相屬感和安全感。平時能經常溝通交往,交流彼此的感受,傳達所知所感的事情,使家人能分享愉悅、分擔痛苦,獲得心理上的穩(wěn)定感”[5]。由于父母滿足不了愛麗絲的情感需要,她上大學之后很少回來,和家人的關系也日漸疏離,甚至時隔多年她還說,“對父親的遺棄,她沒有感覺到疼痛,她感覺自己在很久以前就已經被拋棄了”[3]195。這說明父母應在享受休閑生活的同時,也需要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
心理學家認為,在家庭這個凝聚力很強的社會心理群體中,子女對父母的依戀和信任感無可替代,而父母的期望更是子女上進的強大激勵力量。同樣,要想妥善解決好青少年成長中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也離不開父母的配合。一旦兩代人之間缺乏關愛、支持和幫助,或是情感溝通不夠,那么處于這種代際關系中的青少年就會出現心理失衡,并誘發(fā)各種社會問題。事實上,正是中產階級特殊的家庭生活方式導致了兩代人之間的疏離,讓孩子對愛求而不得,感受不到足夠的關注,最后才形成了愛麗絲自卑、壓抑和孤僻的心理問題。因此,長大后她才會極不理性地愛上一無是處的同性戀雅斯培。對方偶爾有目的地施以小恩小惠,都能讓她覺得溫馨而感動。她不僅與之維持著一段長達十五年的戀情,心甘情愿地被利用,還自認為是他的妻子。而另一方面,私占屋內的生活雖然窮苦,卻讓她的不良情緒得到釋放,各方面的壓力得到緩解,覺得“還是現在這樣更好,有健康的身體,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一切”[3]100。她第一次擺脫了揮之不去的孤獨,“歡聚的場景帶來的快樂如此強烈,她閉上眼睛享受著”[3]168。由此可見,不和諧的代際關系不僅會導致青少年產生極端的心理,從而產生失范行為,甚至成為社會閑散人員和犯罪分子拉攏、利用的對象,一步步走上犯罪的道路。
西方史家從核心家庭和個人主義傳統(tǒng)兩項基本前提出發(fā),結合宗教改革、近代民族國家形成和市場經濟發(fā)展等社會變遷的影響,一度認為近代早期的家庭親屬關系被嚴重削弱。父母與子女之間、核心家庭與親緣群體之間,其情感聯系和義務關系正趨向弱化或消解,代之而起的是更加算計和利己的社會道德觀念和行為方式[6]。如果父母沒有相應的青少年心理學知識,特別是不能理解青少年對獨立的渴求,依然用對待小孩子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使得孩子希望獨立、希望被尊重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兩代之間的隔閡與沖突就會不可避免。顯然,親子間良好的溝通是改進親子關系的一個秘訣。難怪斯通(Lawrence Stone)也認為,“對于近代早期家庭的松散性,怎樣強調也不會過分,無論從夫妻關系還是從父母與子女關系來說都是如此”[7]。
根據教育學的觀點,家庭既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又是心理健康的策源地。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的觀念與言行,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孩子日后的道德意識形態(tài)。在家庭內,精神環(huán)境比物質環(huán)境的作用更重要,它取決于父母的道德風貌、文化素養(yǎng)、行為方式、人際關系等多種因素[8]。孩子進入少年期后,獨立性和自我意識日益明顯。然而,由于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強,一旦在家耳濡目染某些壞習慣,或者經受不住社會消極誘因的侵蝕,其性格和心理都有可能變得不健康。
眾所周知,資產階級當事人生產的基本觀念和動機就是利潤最大化?!百Y產階級,不管他們口頭上怎么說,實際上只有一個目的……發(fā)財。”[9]“那個黃金時代,一切都那么輕松愉快。朋友、工作、機會、金錢,一切都來得容易”[3]193。每當提到作為自己衣食來源的文具店,父親總會說:“賀卡!就是這類玩意兒。當然了,還有甜食、巧克力,所有這一類垃圾”[3]194。而多蘿西也曾暗示丈夫的錢“來歷不明”,可見資產階級金錢至上、唯利是圖又不擇手段的特點。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則認為,資本主義工業(yè)時代的精神狀況常常意味著“本質的人性降格為通常的人性,降格為作為功能化的肉體存在的生命力,降格為凡庸瑣屑的享樂”。顯然,金錢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上層社會人士的快樂都是建立在他們所花的金錢之上,人際關系全憑單一的經濟利益來維持。正是在這種氛圍下,愛麗絲才養(yǎng)成了不思進取、不工作、甘當父母寄生蟲的壞習慣,以致三十多歲了還不懂生活艱辛,渾渾噩噩。
另一方面,隨著英國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人們在不斷地追求奢侈的物質享受的同時,倫理道德也開始發(fā)生了變異,給年輕一代造成了不小的沖擊。人們對于性越來越開放,甚至無所顧忌。每當愛麗絲的家里有聚會時,“房子里的每個角落都睡著人,她不敢打開任何一扇門,害怕看到自己不該看的”[3]207。而為了給客人騰房間,她被迫與父母同居一室時,又無意間發(fā)現了父母隱秘壓抑的性行為。由于耳濡目染,愛麗絲從小就覺得性是一件很骯臟的事情,并由此產生了極強的反感。面對特雷薩阿姨的男友時,“她似乎想到了他和她的朋友特雷薩晚上光著身子在床上的樣子,她感到惡心”[3]31。于是,她只好壓抑著自己作為女性的基本生理需求及特征??伤吘挂彩莻€正常、健康的女子,眼見安東尼對特雷薩阿姨的溫情和體貼,“愛麗絲感覺心里有點涼涼的疼——嫉妒,但她自己并沒有意識到”[3]32。而看到穆麗爾與安德魯之間的曖昧,“一股冰涼的疼痛滑過全身,愛麗絲不愿承認,那是嫉妒”[3]158??梢娝谛愿裆系呐で殉趼抖四?。
隨著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人們對婚姻的概念也越來越淡漠。父母彼此不忠,未能給愛麗絲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這也對她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父母先是爭爭吵吵,相互指責,接著開始在大房子里分居,最后則是父親搬出去重組家庭。心理學研究表明,婚姻沖突不僅僅是父母兩人之間的問題,它也會“外溢”到親子關系中,影響甚至破壞正常的親子交往模式。一方面,父母的婚姻沖突會讓青少年也跟著承受巨大的壓力,產生消極情緒,并且缺乏必要的安全感。由于不善于調節(jié)和表達,他們可能會長期被這種消極情緒所左右,從而導致行為失當。另一方面,這種積壓的消極情緒狀態(tài)很不利于兒童對婚姻沖突做出恰當歸因,也會進一步導致其他的問題行為。當然,除了直接影響外,婚姻沖突也可能間接地引起兒童問題行為。通常,父母之間的婚姻沖突會導致生理或心理上的精力匱乏,將未能疏導的敵意遷移到親子交往中,不是威脅到青少年的情緒安全,便是忽略了兒童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導致兒童的疏離,引起問題行為[10]。家庭破裂后,父親搬出去組建了一個新家,而大房子里依舊是聚會不斷……沒有人會在乎愛麗絲的感受,也不會有人教她該做什么,或不該做什么。仿佛她從來都是多余的。由于徹底對父母失去依賴性,愛麗絲的自我認同感越來越強,因此才會大膽地與家人決裂并出走。
本來,家長的使命就是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去除可能沾染的各種污穢,從而培育出精神的“種子”。可由于父母的疏忽,愛麗絲從小就耳濡目染了許多不良習氣,逐漸對沉悶的資產階級家庭生活忍無可忍,以致最后對資產階級恨得咬牙切齒,“上帝啊,她是多么痛恨他們,那些斤斤計較的中產階級,他們的腦子里只有省錢、算計、省錢——愛麗絲想著,不僅怒火中燒”[3]149。還把他們稱作“狗屎”,甚至“她竭力想從這冰冷的水中重生,洗凈一切污垢,不再是母親的女兒……”[3]53盡管私占屋里的條件很艱苦,卻終于讓她的靈魂得到徹底釋放,尋得了自由。這也不難理解為何她會選擇從事一系列的冒險活動,“我也不在乎會有多危險,但我不能像那樣生活,我會發(fā)瘋的”[3]161。因此,父母應努力營造一個和諧、健康的家庭教育氛圍,盡早幫孩子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觀,從而避免他們陷入低級、病態(tài)的深淵。
根據教育學的定義,家庭教育多指父母等成年人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注重良好品德、行為、習慣,以及健康心理的培養(yǎng)。為了讓孩子日后的言行舉止符合社會要求,能應對激烈的競爭,家長有必要進行悉心的教育和引導??梢哉f,家長的教育能力直接決定了家庭教育的效果和成敗。需要注意的是,12~18歲的青少年期被稱為“心理斷乳期”或“急風暴雨期”,因為這個階段生理和心理的迅速發(fā)展使得他們成長遇到很大困難,從而表現出特殊的行為特點。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認為,青少年的道德面貌主要“取決于童年期怎樣對他進行教育,取決于從出生到十歲、十一歲期間在他心靈里灌輸了一些什么東西”[11]??梢妰和A段教育的重要性。
小時候的愛麗絲乖巧而懂事,“一直是很誠實的,從來沒有偷過東西,甚至小時候也沒有。她從沒有像其他一些小孩那樣從媽媽的皮包、爸爸的口袋里拿過東西,從來沒有”[3]180??上?,由于父母不愿花費時間教育管理子女,不把子女成長放在心上,加上管教思想、態(tài)度的失誤,不知不覺便加深了代際關系中的矛盾。一方面,愛麗絲的父母在情感上不聞不問,不注重孩子自立意識、自理能力、自我判斷能力的培養(yǎng),只是對孩子無原則地包辦代替。比如,父親得知愛麗絲先后溜進他的臥室和公司偷錢,還往窗子里扔石頭,雖然感到痛心疾首,卻選擇隱忍,并未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懲罰。而母親呢,面對女兒擁有大學文憑卻不愿出去工作,還帶著男友賴在家里過著寄生蟲般的生活,她卻不忍心將他們掃地出門,只會無奈地哀嘆:“但我辦不到。我辦不到”[3]307。另一方面他們卻又放任自流,在物質上有求必應。多蘿西曾向愛麗絲抱怨“如果你想要什么東西,只要獲得同意就可以……你們都被寵壞了,無可救藥,還有佐伊的孩子也是一樣”[3]306。女兒的恩將仇報固然讓人痛心疾首,可兩人對于女兒缺少關心和管教也是不爭的事實,因此難辭其咎。朱永新說過: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會變壞;父母采用了錯誤的教育方法,孩子則可能變得更壞。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能過于隨便,不能只管孩子溫飽,更不能盲目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尤其是不合理的要求,因為過度的呵護只會減損孩子的自我克制能力,讓他們變得沒有獨立意識,養(yǎng)成狂妄自大、任性自私、不懂禮貌等壞習慣,最后與社會格格不入。
正是由于父母缺少嚴格的管束,才讓愛麗絲從小不懂得自制,一直為所欲為,養(yǎng)成了思想偏激、蠻不講理、缺乏責任心等性格缺點,并最終與家人疏離而走入歪道。對于成年后的愛麗絲而言,別人稍不如她意就會大發(fā)雷霆。媽媽的朋友在愛麗絲嘴里成了“狗屎闊朋友”,而特雷薩阿姨也是“一坨有錢的狗屎”[3]17。當她覺得父親或是哥哥不會為她作擔保,愛麗絲的心里被仇恨沖擊著,“我要把他們的房子推倒……我要殺了他們”[3]138。當母親被她逼得要賣掉大房子,愛麗絲也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所造成的傷害,她心里充滿了“憤怒和遭到背叛的仇恨”[3]178,只是一味地責怪對方??梢姡瑥膵胗變浩诰鸵匾暯⒘己玫拇H關系,讓孩子成為既有激情又有理智的人,“沒有激情,任何偉業(yè)都不可能善始;沒有理智,任何壯舉都不能善終。”
而且,由于早年父母管教方式的“后遺癥”,三十六歲的愛麗絲依然天真幼稚,缺乏理性。她和雅思培賴在母親家里長達四年之久,被趕出來后卻還時常要求她收留無家可歸者,還一廂情愿地認為“媽媽也喜歡照顧人”[3]135。似乎父母的家是慈善機構,可以收容任何需要幫助的苦難者。而她對于私占屋里一幫反動者的犯罪活動更盲目樂觀,認為“總有那么一天——因為有了愛麗絲,還有她的那些同志們的努力——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3]152。當然,由于從小不曾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關愛,愛麗絲的怨恨才越積越深而無法排解。她原本就思想偏激,加上受人蠱惑,才漸漸對資產階級深惡痛絕,包括自己的父母和親友??墒菦]錢的時候卻一次又一次向他們下手。晚上在公共場所噴漆寫標語,讓愛麗絲覺得,“多么刺激啊,沒有什么能跟這個相比!”[3]143看到人們在文具店買雜志,還有漂亮的賀卡,上面印著:給我特別的朋友,在你生日之際,或者是我思念你……愛麗絲的反應是“都是狗屎垃圾”[3]196。說明她已經走向極端,變得仇視所有的一切。愛麗絲的悲劇事實上就是父母陷入了家庭教育的誤區(qū):要么對子女不管不問,要么就是放縱,要么就是遺棄。
根據教育學的觀點,家長在教育方式上有兩個重要行為維度,即感情和控制。我們不能相信所謂的“樹大自然直”。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的愛要適度,控制也要適度,孩子只有在寬而不松的環(huán)境中才能健康成長。在合理范圍內,適當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是應該的。但是也不能有求必應,即使可以答應的要求,也應該區(qū)分輕重緩急逐步滿足。而且,應該使孩子從小就知道物質欲望不應該是無節(jié)制的,物質的獲得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畢竟,父母只是孩子的道德教師,而不是保護神。朱永新認為,“過度關心、過度照顧剝奪了孩子成長,而過多限制、過多干涉阻礙了孩子潛能的釋放?!?/p>
盡管19世紀以來,學校已逐漸取代了家庭和教會在教育中的地位,且二戰(zhàn)后家庭在西方國家教育體系中的地位進一步削弱,但并不能因此忽視家庭教育的特殊功能。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的社會化仍然有著更為重要的影響。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影響與學習的過程,與學校教育相比,家庭尤其是現代家庭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現為促進年輕一代的社會化。[12]
在《好人恐怖分子》中,萊辛以感性直覺的方式塑造了一個兼具“家庭天使”和“恐怖分子”特點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因缺失家庭愛而釀成的悲劇,尤其是在母愛缺失下的悲劇。正如著名女性主義評論家南?!潭嗔_所說,“全能的母親決定孩子的心理、社會及政治體驗”。然而,必須把家庭的愛理解為一種理想,需要一種正當性、理性的澆筑,否則它就會變成一種惡,成為一種誤區(qū)、一個陷阱。作者也在告誡天下父母:應該更新教育觀念,與子女間建立平等、親密和諧的關系,既要把少年當作與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看待,給予必要的信任,又要堅持委婉而嚴格的要求,以充分發(fā)展他們學習、生活上的獨立性和自覺性,從而積極而恰當地克服自身的依賴性?!尔溙锢锏氖赝摺窞槭澜缲暙I了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
參考文獻:
[1]簡劍芬,姚暢.從《好人恐怖分子》敘事視角看多麗絲·萊辛的政治觀點[J].作家,2012(2):113-114.
[2]馬卡連柯.馬卡連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31.
[3]多麗絲·萊辛.好人恐怖分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4]孟育群.少年期的親子矛盾與良好親子關系的建立[J].教育科學,1994(4):15-20.
[5]曾文星.家庭的功能與心理[J].心理與健康,2004(1):37-39.
[6]陳勇.近代早期英國家庭關系研究的新取向[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2(1):25-31.
[7]Seymour Byman.Law rence Stone.The Fam ily,Sex and Marriage in England,1500-1800[J].History of Childhood Quarterly:The Journal of Psychohistory,1978,5(3):579.
[8]徐東.幼兒家庭素質教育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18-21.
[9]劉長江.“中產階級”研究:疑問與探源[J].社會,2006(4):43-56.
[10]池麗萍,王耘.婚姻沖突與兒童問題行為關系研究的理論進展[J].心理科學進展,2002(4):411-417.
[11]瓦·阿·蘇霍姆林斯基.讓少年一代健康成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4:8.
[12]胡文芳.淺議現代家庭教育的社會化功能[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5):65-67.
責任編輯:羅清戀
TheM iddle-class Fam ily Educational Problem sReflected in Alice’s Degradation—Rereading Doris Lessing’s The Good Terrorist
YANGW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Yongchuan Chongqing 402160,China)
Alice,despite growing up in a well-to-domiddle-class family and receiving a good education,was reduced to a terrorist after leaving her parents.This result not only reflects problematic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but also reveals the educational criseswithin bourgeois families.
Alice;the good terrorist;middle-class;family education
I106.4
:A
:1673-8004(2015)03-0074-06
2014-10-31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多麗絲·萊辛作品家庭倫理思想研究”(項目號:12YJC752035)的部分研究成果。
楊?。?981—),男,湖北黃岡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英美文學、功能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