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燦
(河南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
【史海鉤沉】
先秦史學生活芻議
王 燦
(河南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史學生活即人類與“史學”相關的精神生活。先秦是中華文化的發(fā)端和初步發(fā)展期,包括史學生活在內(nèi)的國人精神生活,在這一時期打上了深刻而特有的印記。中國古代史學生活的一些突出特征此時皆已凸顯,并對后世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研究中國史學生活首先從這一階段著手,既是對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的有益補充,也是“精神生活”研究的深入拓展。除歷史鑒戒意識、法先王思想等論題之外,先秦史學生活研究還應包括“故實”觀念、歷史預參與意識、歷史著作的閱讀與接受等較為薄弱的方面。由于“生活化”特性,史學生活也應把視角更多地引向普通民眾。在新的歷史時期,深入研究先秦史學生活,有助于重建中華民族精神殿堂、弘揚傳統(tǒng)文化、實現(xiàn)中華民族文化復興。
先秦;史學生活;精神生活;史學理論;歷史意識
先秦是中國史學生活的起點。這一時期奠定了中國史學生活的根基,型塑了后世中國史學生活的基本面貌,在某種意義上也影響了中華民族精神生活整體特點的形成,值得深入探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v清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淵源、發(fā)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chuàng)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盵1]研究先秦史學生活不僅是“講清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方面,也有助于從特有視角“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chuàng)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同時,“重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2]也需要更深入研究先秦史學這一具有重要影響的課題。
所謂“史學生活”,一言以蔽之,即人類與“史學”①此處“史學”的意義是就其廣義而言,為的是避免與“歷史生活”中“歷史”意義的混淆。這點后文要詳細談到。相關的精神生活。借鑒溫儒敏先生對“文學生活”的界定[3],結合人類精神生活的共性和相通性,我們認為,史學生活的范圍大致與文學生活相同,包括與“史學”有關的意識(如歷史觀、歷史思想等),閱讀,消費和接受等活動;歷史作品(歷史著作、史學評論、歷史小說等)的生產(chǎn)、傳播、讀者群和閱讀風尚;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歷史學滲透的現(xiàn)象(如說書講史的影響、百家講壇的歷史敘述、以關羽等歷史人物作為神靈崇拜),等等。它是與“語言生活”“文學生活”等并列的“精神生活”,由于它著眼于研究“史學”方面的精神生活,故可歸入史學理論的研究范疇。因“歷史”一詞含有“歷史本體”“史著”“史學”諸層含義,然而“歷史生活”一詞易被理解為“過去的生活”,故以“史學生活”名之。
中國民眾精神生活尤其是普通民眾精神生活的各個側面和指向,近年來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關注,“精神生活史”已成為重要的研究領域[4],各種精神生活的歷史以及“精神生活史”本身,均已有學者涉足?!罢Z言生活”學術界早已著手研究,甚至已成為政府行為,如教育部和國家語委自2005年起每年均發(fā)布“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認為“2011年中國語言生活生機勃勃,健康多彩”[5]。溫儒敏教授提出“把國民‘文學生活’納入研究視野”,引起學術界的重視,此課題已獲201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6]?!罢軐W生活”已是全球哲學界的重要話題,如2013年的世界哲學大會的主題是“作為探索和生活方式的哲學”[7];還有學者專文探討“生活世界中的三種哲學生活”[8]?!熬裆钍贰钡恼w研究亦已有學者進行,然而對于作為“精神生活”重要組成部分的史學生活,目前尚未有專題涉及。
中國古代史籍浩瀚、史學發(fā)達,重視歷史和史學的傳統(tǒng)已融入民族精神生活的深處,史學生活可謂內(nèi)容豐富。先秦時期是中國文化奠基的重要歷史時期,包括史學生活在內(nèi)的國人精神生活在這一時期打上了深刻而特有的印記。史學生活的一些突出特征此時皆已凸顯,并對后世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因此,要研究中國史學生活,應首先從這一階段著手。
首先,發(fā)源于先秦時期的中國古代史學生活,其特質(zhì)及對中國文化的特殊重要性,不少學者曾經(jīng)論及。李澤厚先生指出:“就整體說,中國實用理性有其唯物論的某些基本傾向,其中我以為最重要的是它特別執(zhí)著于歷史。歷史意識的發(fā)達是中國實用理性的重要內(nèi)容和特征。所以,它重視從長遠的、系統(tǒng)的角度來客觀地考察思索和估量事事物物,而不重眼下的短暫的得失勝負成敗利害,這使它區(qū)別于其它各種實用主義。先秦各家如儒、墨、老、韓等都從不同角度表現(xiàn)了這種歷史意識。到荀子、《易傳》,則將這種歷史意識提升為貫古今通天人的世界觀。把自然哲學和歷史哲學鑄為一體,使歷史觀、認識論、倫理學和辯證法相合一,成為一種歷史(經(jīng)驗)加情感(人際)的理性,這正是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的一個特征。這樣也就使情感一般不越出人際界限而狂暴傾瀉,理知①所引李澤厚先生《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原文即為“理知”。一般也不越過經(jīng)驗界限而自由翱翔?!盵9]瞿林東先生也指出:“所謂歷史思想或歷史觀念,是指人們對客觀歷史運動的認識。在中國古代史學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思想,其基本范疇與主要問題大致有:天命與人事的關系,人意、時勢、事理的作用,這些是關于歷史變動的原因及探求其中內(nèi)在之‘理’的思想;古與今的關系,循環(huán)與變化的關系,這些是關于歷史與現(xiàn)實之聯(lián)系,以及歷史是否在變動中不斷進化的問題;人君、將相和其他各種人物以及民眾在歷史變動中的作用,這是涉及杰出人物和人民群眾之歷史地位的評價問題;還有歷史鑒戒思想和多民族同源共祖的思想等等?!盵10]吳懷祺先生特別指出中國古代有“關注歷史前途的憂患意識”[11],這也是中國人最為典型的精神特質(zhì)之一。杜維運先生說:“中國古代……沒有出現(xiàn)任何反歷史的趨勢。儒家是最尊重歷史的,……這是何等的歷史態(tài)度!”[12]這都說明中國人精神生活的主導方面始終是發(fā)源于歷史意識的理性主義,這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演進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其次,學界對中國史學生活的某一側面有所涉及。如作為中國古代尤其是先秦時期史學生活的重要體現(xiàn),史官制度的獨特性、重要影響和局限多有學者探討,影響較大者有杜維運先生等。杜先生重點發(fā)掘了中國史官制度的正面價值。而諸如歷史意識的產(chǎn)生、古人對史學及其功能的格外重視、“法先王”與“法后王”思想、諸子歷史觀念研究、中國上古神話與歷史的關系問題等,成果大都散見于各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的論著中。這些研究成果雖然分散但很有價值,為進一步深入、系統(tǒng)研究中國歷史生活打下了良好基礎。
隨著學術研究的深入,學界愈發(fā)重視精神生活研究,“精神生活史”中的史學生活也重新得到審視。如有學者提出:“歷史學應該搞文化生活史和娛樂生活史。精神生活史研究……有助于把歷史學分散出去的一部分研究對象收回來。”[4]從某種意義上說,史學生活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因而生活方式、日常生活等研究,都可給史學研究增添血肉,因為“宏觀社會歷史的理論模式,是一種‘骨架’的社會史,它還需要補充作為‘血肉’的狹義社會生活、生活方式的內(nèi)容,而這方面恰恰是中國理論界長期忽視的”[13]。另外,學界對普通民眾歷史的研究也愈加深入,社會史、生活史等領域中的一些成果,也為研究普通民眾的史學生活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材料。
雖然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礎可資利用,但畢竟“精神生活史”作為專有范疇被提出研究的時間并不長,視史學生活為“精神生活”重要側面進行專題研究者也尚未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的相關成果雖與史學生活有關,卻不是針對性的專題研究且缺乏系統(tǒng)性;而對于普通民眾的史學生活,更是亟待深入研究。而且,從中國人“史學生活變遷史”角度看,亦有必要從其源頭開始,逐次對各個歷史發(fā)展階段進行系統(tǒng)梳理和研究。因此,以先秦為開端進行史學生活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它是對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的有益補充。史學生活是中國傳統(tǒng)精神生活的重要側面,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精神生活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突出特色。研究它可以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其次,史學生活將研究觸角由精英階層延伸到社會各階層,尤其是將下層普通民眾納入研究視野,努力從“生活”的角度研究,擴大史學研究對象的范圍,符合史學發(fā)展的新趨勢。再次,作為中國史學生活研究的初步嘗試,可為以后中國人史學生活狀況的探討提供借鑒;同時,作為對先秦文化史、社會史和精神生活史研究的有益補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這一時期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和整體歷史狀況。最后,當前中國史學生活中,一些人偏頗甚至錯誤的歷史認知影響他們對現(xiàn)實和未來的判斷,以及“重建史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14]??傊?,以古可以鑒今,研究中國先秦時期的史學生活,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和建設當代中國人的史學生活。
我國先民理性早啟,很早就產(chǎn)生了歷史意識。古代統(tǒng)治者對歷史也非常重視,早就有了史官這一設置,這是中國早期史學生活的重要特色。“史官文化先天便具備了作為早期文化發(fā)展之主要載體的基本素質(zhì)和綜合優(yōu)勢。”[15]西周尤其注意保存歷史文獻,官方記史制度較為完備。作為史學生活重要內(nèi)容的“歷史觀”,在戰(zhàn)國時期有很大發(fā)展,突出者為“歷史循環(huán)論”,包括孟子的“一治一亂”思想和鄒衍的“五德終始論”。先秦時期還注重以史學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zhì),這是時人重視史學作用的一大體現(xiàn),表現(xiàn)出中國人對史學生活的特別重視。先秦時期史學生活豐富多彩,同時對后世國人的史學生活和整個精神生活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也產(chǎn)生了獨具中國特色的學術命題(比如“法先王”與“法后王”的關系問題、“神話歷史化”與“歷史神話化”的爭論問題、“巫”與“史”的關系問題、中國人的理性早啟而宗教意識淡薄問題等),其余波至今蕩漾不止。
先秦史學生活研究可以通過系統(tǒng)梳理當時國人史學生活的濫觴、發(fā)展和演變史,特別是普通民眾的歷史生活,兼及對相關因素、歷史影響的探討,達到以下目的:一是在時間維度上整體了解和把握,形成系統(tǒng)的研究成果,比如各階段史學生活的異同點、演變的內(nèi)外動因等,從而為中國史學理論和精神生活體系的完善和發(fā)展貢獻一得之見;二是研究先秦時期中國人史學生活在整個中國文化和歷史中的作用,包括它與其他精神生活的關系等,形成較為明確的認識;三是對當時普通民眾史學生活的現(xiàn)實意義作進一步思考。史學生活史作為精神生活史必然離不開日常生活,而日常生活必然又以普通民眾為最大的主體,他們的史學生活理所當然成為重要的研究對象。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生活史以人為中心,自然關注大眾文化,注重基層社會,強調(diào)自下而上地看歷史。社會生活史重視普通群眾的日常活動,不僅關注到民眾的經(jīng)濟生活,而且關心大眾文化,即普通民眾的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鶎由鐣c國家具有相對性,基層社會的組織規(guī)則與社會網(wǎng)絡是生活展示的舞臺,體現(xiàn)風俗習慣與大眾心態(tài),以及連接國家權力,國家和政治在從下看歷史中得到了新的體現(xiàn)?;鶎由鐣饕善胀ㄈ说纳顦嫵?,……地域研究把人的活動放在特定的地域場景中認識,重視社區(qū),其立意仍是探討基層社會、關心普通群眾,成為了生活史必要的研究框架。”[16]先秦史學生活研究應該把視野放到更廣大的民眾中去。
因此,先秦史學生活研究應在已有成果基礎上,通過對相關史料的整理和研討,對先秦時期中國人(包括普通民眾)的史學生活及其變遷史進行專題研究,并探討它對中國歷史、文化和現(xiàn)實的影響及現(xiàn)實意義,同時兼及它與中國其他精神生活史、思想觀念的關系等相關問題;論題雖然集中,但是內(nèi)容較廣,涉及史學理論、歷史文獻學、思想史、文化史、社會史、心態(tài)史等諸多領域,屬于交叉性研究領域。主要研究內(nèi)容大致有以下方面。
一是大致按照時間順序,系統(tǒng)梳理先秦時期中國人史學生活萌芽、發(fā)展和演變的歷史,主要包括先秦時期中國人史學生活溯源,夏、商、西周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中國人史學生活狀況等等。尤其是對先秦時期中國人史學生活的溯源、歷史意識的產(chǎn)生等問題,需要作較為艱苦細致的考證和追索,對傳說古史和現(xiàn)存相關文獻要充分利用。同時,既要指出其具體內(nèi)涵,又要指出其原因。
先秦史學生活的變遷具體包括:(1)遠古“圣人”:“神話歷史化”與“歷史神話化”;(2)從“五帝”時代到“三代”:“神意”漸去,“人道”日重;(3)西周初年強烈的歷史“憂患”意識及其巨大影響;(4)從商代到東周嫡長子繼承制的漸趨穩(wěn)定及其史學生活意味;(5)其他方面。
二是對先秦時期史學生活中的各個重要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包括已有研究涉及較多的內(nèi)容,比如歷史鑒戒觀念(“殷鑒”觀)、“法先王”思想和史官制度及其影響等方面,更要對一些尚未引起足夠重視且可以拓展的部分進行深入研究,比如先秦時期的“咨于故實”觀念和“預參與歷史”的意識,這些都是先秦時期產(chǎn)生并且具有鮮明特質(zhì)、影響后世深遠的史學生活,值得深入探討;再如,盡管已有研究中對歷史著作多有涉及,但是從“接受”和“傳播”角度研究先秦時期歷史著作閱讀的尚未發(fā)現(xiàn),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其他內(nèi)容還有:統(tǒng)治階層、知識階層和一般民眾等各階層對“歷史”的重視情況;“歷史意識”早啟和歷史理性的發(fā)達,以及史學生活對日常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滲透,以及史學生活在整個精神生活的重要地位等;史學生活的獨特性,包括史官制度的獨特性及其影響、價值,史學生活與宗法制度,史學生活與中國“理性早啟”,史學生活與宗教觀念、后嗣觀念等。
三是對先秦時期中國人史學生活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地位、影響和現(xiàn)實意義,尤其是對于以后的中國人史學生活的影響,以及在整個中國“精神生活史”中的地位和影響等,進行總結和探討。
以上是就先秦史學生活研究的總體框架而言。如果就具體觀點而言,先秦史學生活研究尚未引起足夠重視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咨于故實”的觀念。這是先秦時期的一種重要歷史觀念,尚未被納入到歷史觀念的視野之中深入研究。其出處是:
宣王欲得國子之能導訓諸侯者,樊穆仲曰:“魯侯孝?!蓖踉唬骸昂我灾俊睂υ唬骸懊C恭明神而敬事老;賦事行刑,必問于遺訓而咨于故實,不干所問,不犯所咨?!蓖踉唬骸叭粍t能訓治其民矣?!蹦嗣斝⒐谝膶m。[17]這種思想在中國歷史上影響很大,文獻中例子俯拾皆是?!白捎诠蕦崱?,即通過追溯往事中的“成例”,以之為今日舉措的根據(jù):如今事與“故實”同(主要是就精神實質(zhì)而言),符合道德規(guī)范(如“禮”),則可為之;反之則不可。對往事的的強烈面向,決定了“咨于故實”觀念的史學生活意味,我們可簡言為“故實”觀。這是很有探討價值的一種思想觀念。
其次是歷史預參與意識。所謂“歷史預參與”意識,即從先秦時期始,中國古人在世時即非常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必然要以某種形式參與到“將來”的“歷史”中去。這又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一是“作故”意識?!秶Z》中,魯莊公在試圖突破已有“故實”被臣下反駁時,他提出了所謂“君作故”說。所謂“作故”,可與上文“故實”觀結合起來理解,不妨釋為“成為后世模仿的榜樣”。盡管魯莊公的說法被臣下予以糾正:“君作故”也要有前提,即“君作而順則故之,逆則亦書其逆也”,但是這種觀念實際上普遍存在于古代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之中,即要留給后世以某種榜樣的意識;二是特殊的后嗣觀念。這也是中國人相對強烈而特殊的歷史意識,即古人總是把個人在歷史上的永遠存在(“永生”)寄托于男性后嗣的永存上,它與西方追求“永生”于宗教超越性的“彼岸”世界截然不同,在先秦典籍中隨處可見。對于一個先秦古人而言,死不足惜,最可怕者為死而無“后”。三是“入史”思想。所謂“入史”思想,即先秦古人總是對自己未來要進入歷史記載(對于地位高者而言)或者歷史記憶(對于無資格入官方之史者而言,身邊人們及其后代的記憶、評說即是另一種形式的“入史”),有著極為明確的認識和期待。這三者對于我們認識先秦時期人們的歷史意識,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再次,是歷史著作的閱讀和接受問題。這一點少有人談及,卻很有深入探討的價值。比如,先秦古人是如何閱讀歷史書籍的,他們通常都閱讀那些歷史書籍?其選擇有何標準?歷史書籍是如何影響時人精神的?諸如此類,都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研討。
以上諸點皆可單獨成文,在此限于篇幅不再展開。要之,先秦時期的史學生活特色鮮明、內(nèi)容重要且影響深遠。深入研究先秦時期的史學生活,將有助于重建中華民族精神殿堂、弘揚傳統(tǒng)文化、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
[1]習近平.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EB/OL].(2014-02-25)[2015-01-01].新華網(wǎng),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5/c_119499523.htm.
[2]杜維明.重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N].經(jīng)濟觀察報,2004-10-11(5).
[3]劉新林,傅小平.溫儒敏:把國民“文學生活”納入研究視野[N].文學報,2012-10-25(3).
[4]鄭立柱.關于精神生活史研究的若干問題[J].河北學刊,2012,(2):200-203.
[5]2011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EB/OL].[2015-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wǎng)站,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237/201205/136781.html.
[6]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201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第三批)立項名單[EB/OL].(2012-10-16)[2015-01-01].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官方網(wǎng)站,http://www.npopss-cn.gov.cn/n/2012/1016/c219469-19279862.html.
[7]世界哲學大會在雅典開幕[EB/OL].( 2013-08-05)[2015-01-01].新華網(wǎng),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3-08/05/c_132601388.htm.
[8]張志揚.生活世界中的三種哲學生活——中國現(xiàn)代哲學面臨的選擇[J].世界哲學,2002,(1):52-59.
[9]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05.
[10]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51-52.
[11]吳懷祺.中國史學思想通史[M].合肥:黃山書社,2005:38.
[12]杜維運.中西古代史學比較[M].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25.
[13]常建華.社會生活的歷史學:中國社會史研究新探[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
[14]蔣海升.重建史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J].山東社會科學,2004,(8):13-15.
[15]許兆昌.周代史官文化:前軸心期核心文化形態(tài)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1:306.
[16]常建華.生活史給史學研究帶來新視角[N].北京日報,2012-06-18(23).
[17]徐元誥.國語集解[M].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2:23.
Spiritual Life Related to History in the Pre-Qin Period
WANG Can
(SchoolofHumanities,He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Luoyang471023,China)
The spiritual life related to history refers to the spiritual life involves in history of human beings.The Pre-Qin period is the preliminary period of Chinese culture.Chinese spiritual life of this period which includes spiritual life related to history has its own profound and peculiar mark.Some prominent features of Chinese ancient life related to history had already been highlighted and has made a tremendous impact on later generations.Study on the spiritual life related to history starting from this period is not only a useful supplement to the research of the Historical Theory and History, but also an expanding research about the "spiritual life".Besides the consciousness of looking for lessons from history and Learning from great ancient emperors, the studies of it should also explore the concept of earnings and imitating the right example of ancient, the concept of seeing themselves as historical characters when he was still alive, reading and absorbing from the history books, and such relatively weak aspects.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fe, the study ha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general public.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an in-depth study on spiritual life related to history in the Pre-Qin Period is helpful for rebuilding the Chinese spirit hall, carrying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realizing the cultural renaissanc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Pre-Qin Period; the spiritual life; theory about history; awareness about history
2015-01-10
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2013-ZD-063);河南科技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4014-13480015)
王燦(1972— ),男,山東棗莊人,副教授,博士,山東大學在站文學博士后,主要從事儒學、史學理論和先秦文化研究。
10.15926/j.cnki.hkdsk.2015.03.005
K01
:A
:1672-3910(2015)03-002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