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潔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qū)試驗場學校 734000)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李 潔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qū)試驗場學校 734000)
培養(yǎng)人才是教師的天職,搞好教學是培養(yǎng)人才的基礎和保證。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迅猛發(fā)展,一大批青年教師加入到教學隊伍中,給教學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
教學心得 賞識 激勵 備課
(一)教師只注重教學成績
在近幾年的教學和教研工作中,我看到了一種普遍的現象:教師為了能在期末考試中讓學生有一個良好的考試成績,就在平時工作中狠抓教學成績,忽略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開發(fā)。學生每天接觸到的就是學習,教師帶進課堂的就是試卷和作業(yè),這樣的教學很難取得良好的效果,即使學生的成績“上去了”,也會產生一系列相關的后果,如學生的衛(wèi)生、紀律、思想、同學關系等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此得不償失的教學必定會被淘汰。
(二)家長對學生過分溺愛
每個家庭都對孩子很重視,擔心孩子被落下,總是給孩子最好的呵護和最多的愛,孩子想要什么就買什么,這樣的溺愛并不在少數。尤其是實行計劃生育以來,家庭中一個孩子的比率大大提高,他們享受著多種呵護,一旦在學校稍受委屈就會叫苦不迭,甚至有家長會到學校找教師評理,產生不和諧的現象。事實上,家長對孩子過分的溺愛并不是好事,孩子只有在學校里接受鍛煉和熏陶,才會成長為有用的人才。
(三)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的學習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師和家長的監(jiān)督管理,如果放任自流會使學生墮落下去。如今的學生被電子產品和信息網絡所迷惑的現象不在少數,不能否認新時代的高科技對學生的幫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了影響。有的學生不會做的題根本不去思考,直接在網上搜索答案,等到教師檢查作業(yè)的時候發(fā)現學生做得很好,但是實際考試中就會出現問題,以前抄答案的題目還是不會做。這樣做只能是害了自己,耽誤自己的學習時間。
通過觀察研究,造成以上情況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其中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大難題。很多學生沒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都是別人怎么做,自己就跟著怎么做,別人的學習方法不一定適合自己。試想假如我們的孩子他們從小就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與人相處寬容大方,做事前思后想,考慮周全,那么教師和家長還會這么絞盡腦汁、想方設法地去教育他們嗎?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在講課時缺乏一種培養(yǎng)學生“習慣成自然”的思想,只是想著怎么提高學生成績,根本沒有體會到學生的感受,學生因此對課堂失去興趣,對學習失去興趣。另外,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這些孩子已經養(yǎng)成了我行我素的壞習慣,這對于他們的成長是沒有好處的。加之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突出的是教師的權威性,常常出現課堂枯燥乏味的局面,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受到遏制,結果師生關系變的緊張,根本達不到理想的學習效果和教學效果。
(一)你賞識學生,學生才會賞識你
從事教育事業(yè)以來,最大的感觸就是發(fā)現學生最大的特點是容易接觸,他們的心里并沒有太多的勾心斗角、爾虞我詐,在他們眼里世界都是和平的。因此,教師要在最大程度上尊重學生、包容學生,互相理解,善于發(fā)現學生的閃光,經常鼓勵學生,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給予學生最多的關心和愛護,才能增強教學的有效性。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上課的時候要不要考慮學生的感受?我想回答都是肯定的,可是怎么考慮呢?這就要求教師組織好語言,想好自己的表達方式和思維方式,調整好教學思路,用簡潔的話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能夠接受和理解。只有教師賞識學生了,學生才會反過來賞識你。
(二)激勵式自主學習
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忽略激勵的作用,適當運用激勵手段,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應試教學課堂圍繞知識目標而展開,雖然繼承了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驗,但忽視了學生創(chuàng)新的動機和興趣。那么,如何激活學生的求知欲望呢?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定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為此,積極探索有利于激發(fā)興趣、激活思維、激勵探討的課堂教學方法十分必要。只有這樣,才能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帶著一顆平等的心走進學生
學生需要的是平等、和諧的交流空間,歡樂、愉快的學習氛圍,教師的授課必須尊重學生的心理,不能扼殺學生的思維。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能因為某個學生學習好就特別對待,也不能因為某個學生比較調皮就把他放在角落里不管不問,這樣都是不對的。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每個學生在走出校園以后的發(fā)展都是不可預見的,并不是平時不愛學習的學生以后就沒有發(fā)展,現實的例子比比皆是。
教師要保證學生個性的發(fā)揮,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使課堂教學真正煥發(fā)活力。如采用“整體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質疑——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根據不同內容精心設計問題,組織課堂教學,這樣的教學,課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教師是學生的親密朋友,學生也再不是僵化呆板、默默無聞的模范聽眾。
(四)備好課是提高課堂質量的關鍵
教師的授課既源于教材,又不能困于教材。要通過授課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學到文化。因此備課就成了教師的重點。在辦公室里教師應積極與其他教師探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進行教研時多注意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平時多組織一些聽課活動,提高教學熱情。在網絡上選取一些當下比較熱點的話題和有意義的新聞事件,與學生分享,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心得體會,活躍課堂氣氛。只有教師備課充分,教學時才能得心應手,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將學生帶入知識的海洋,為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活指明方向。
洋洋灑灑寫了一些自己的教學心得體會,這對于我今后的教學工作有很大的幫助,我會時刻總結教學經驗和教學思路,保持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與其他教師探討,與學生形成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保持良好的教學習慣,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讓學生熱愛學習。
[1]袁金金.信息技術教學中彰顯生命本色的“四個融合”[J].現代教育科學,2011(5).
[2]劉楊.走進學生心靈,架起希望橋梁[J].廣東教育綜合版,2008(9).
[3]李玉樂.細微之處見愛心[J].教育,2008(36).
[4]劉瑞金.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6(5).
[5]任續(xù).課堂教學生命活力的探索[J].新課程學習,2011(2).
(責編 馮紅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