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鳳芳,周小英,田小蘇,舒龍敏
(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婦幼保健院,浙江麗水321400)
流動人口孕產婦的保健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qū)衛(wèi)生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標,尤其是孕產婦病死率是衡量一個區(qū)域的經濟、文化、醫(yī)療保健水平的重要標志??N云縣位于浙江南部腹地,近年來,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外來流動人口數量的增加,為縉云縣的經濟發(fā)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但同時現有的外來人員中孕產婦健康管理的工作模式和制度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流動孕產婦的保健水平不僅影響到社會安全和發(fā)展,而且關系到人口素質提升和民族的繁榮,是一個迫切需要改善和提高的公共衛(wèi)生管理問題[1-2]。本研究通過對縉云縣流動孕產婦保健管理的現狀進行調查和分析,為本地區(qū)流動孕產婦保健管理工作質量的提升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縉云縣18家鄉(xiāng)鎮(zhèn)2009年10月至2013年9月單胎妊娠孕產婦保健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包括16 430例本縣戶籍產婦和1 301例外來孕產婦。本縣戶籍孕產婦年齡20~35 歲,平均(27.9±6.3)歲,初中及以下學歷9 874例,高中及以上學歷6 656例;有固定工作6 895例;有流產史2 870例。外來孕產婦年齡20~36歲,平均(28.4±5.8)歲,初中及以下學歷1 072例,高中及以上學歷229例;有固定工作395例;有流產史294例。本次研究的分析均取得納入醫(yī)院和產婦的同意。
1.2 方法 調查方式及內容:通過收集本縣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單胎妊娠孕產婦保健冊資料,對本縣戶籍孕產婦和外來孕產婦的保健情況進行統(tǒng)計和對比,統(tǒng)計資料包括產婦數、活產數、建冊數、早建數、系統(tǒng)管理數、產后訪視數、剖宮產術、圍產兒死亡數、孕產婦死亡數等。保健管理的滿意度調查的實施:從本縣戶籍產婦和外來孕產婦重各抽取200例孕產婦對保健管理的滿意度進行調查訪談,在無干擾且安靜的房間進行,只有研究人員和參與者在場,且調查結果匿名。質量控制:調查工作進行前1周對所有參與調查的人員進行統(tǒng)一培訓,指派專人負責各個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資料收集、核實和收回,并進行相關考核,成績合格者才被允許參與本次調查。調查過程中采用統(tǒng)一的診斷標準、調查表格。數據錄入時進行邏輯校驗,剔除一些不合常理的結果和不合格的問卷,錄入完成后,抽取5%的調查問卷進行復查,確保數據錄入的質量。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整理和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縉云縣孕產婦保健管理情況 本縣戶籍孕產婦的建冊率、早建率、系統(tǒng)管理率、產后訪視率分別為99.2%(16 297/16 430)、96.7%(15 882/16 430)、95.8%(15 733/16 430)和97.7%(16 057/16 430),外來孕產婦為74.5%(969/1 301)、64.0%(832/1 301)、59.0%(768/1 301)和65.5%(852/1 3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本縣戶籍孕產婦的活產率、剖宮產率、圍產兒死亡率與外來孕產婦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縉云縣孕產婦保健管理情況[n(%)]
2.2 縉云縣孕產婦住院分娩過程中保健管理滿意度調查 住院分娩過程中,本縣戶籍孕產婦不滿意3 例,不滿意率為1.5%,外來孕產婦不滿意12例,不滿意率為6.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縉云縣孕產婦住院分娩過程中保健管理 滿意度調查[n(%)]
流動人口孕產婦的保健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qū)衛(wèi)生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標,尤其是孕產婦病死率是衡量一個區(qū)域的經濟、文化、醫(yī)療保健水平的重要標志[3-4]。盡管均等的享受公共服務是城鄉(xiāng)居民的共同基本權利,但是現實中政府提供的權利保障難免存在差異,外來孕產婦存在流動性大、居住地不穩(wěn)定、不便于掌握基礎信息,不利于跟蹤管理。流動人口孕產婦的保健管理涉及衛(wèi)生、計生、公安、民政、婦聯和社區(qū)等多個政府相關部門,而不僅僅只是計生、衛(wèi)生部門的職責,必須建立一個各部門和醫(yī)療機構協調聯系的系統(tǒng)管理和有效運行的管理機制。
本研究對16 430例本縣戶籍產婦和1 301例外來孕產婦病例資料進行分析,并選擇性的進行調查訪談,發(fā)現外來孕產婦的建冊率、早建率、系統(tǒng)管理率及產后訪視率明顯低于本縣戶籍產婦,主要原因有外來孕產婦流動性大,有些來本地時間較短,還未來得及建冊[5-6],也有部分因為對這項工作不了解,或者丈夫工作不穩(wěn)定造成的游移不定造成。由于上述原因,從訪談中可以看出,外來孕產婦受教育機會相對更少,對保健工作沒有長期和系統(tǒng)的關注和規(guī)劃,保健意識薄弱且消極。由于社會文化的因素,她們甚至并不認為圍生產期的醫(yī)療保健是圍產期重要一環(huán),昂貴的醫(yī)療服務費用、缺乏醫(yī)療保險、不熟悉醫(yī)療過程等均阻礙了外來孕產婦享受持續(xù)完整的保健服務[7]。
基于本次研究的結果,本著提高流動孕產婦保健管理的目標,提出建議措施如下。(1)廣泛深入的開展健康教育:流動孕產婦普遍文化層次相對低,保健意識缺乏,因此對于孕產婦保健工作的健康教育有巨大的需求,且健康教育具有成本低、覆蓋廣的特點[8-9],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率關系,因此適宜在保健管理工作中使用,以提高其保健意識和能力,變被動為主動;(2)優(yōu)化調整孕產期保健服務模式和流程:根據孕產婦狀況,分層次進行保健服務,對低?;蛘T挟a婦在保證質量前提下減少保健次數,簡化孕產期保健服務流程,尤其是針對外來孕產婦建立“一站式”經濟便捷保健服務點[10];(3)建立適宜的工作機制:完善外來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包括建立以公安為核心的統(tǒng)一的外來人口信息管理系統(tǒng),把外來人口的戶籍管理納入到居住地日常戶籍管理工作中,實行各部門外來人口信息共享,以保證外來人口管理工作規(guī)劃的科學性[11-12];(4)注重人性化服務,創(chuàng)新優(yōu)質服務理念:婦幼保健機構應該通過人性化的優(yōu)質的服務,贏得患者的信任,為婦女和兒童提供生理、心理的和精神的全方位的服務[13-14]。轉變服務模式從被動-主動到主動-參與,即是“醫(yī)生決定患者的服務”為“醫(yī)生和患者一起看病,一切讓患者滿意”的新服務理念[15]。
綜上所述,縉云縣流動孕產婦保健管理與本地戶籍孕產婦還存在相當差距,政府應該發(fā)揮其在公共衛(wèi)生管理中的主導地位,加強健康教育的范圍和強度,對社會資源進行統(tǒng)籌、調配,協調配合管、教、幫、懲相結合,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做到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務。本著公平原則,使流動孕產婦與本地戶籍孕產婦享有公平的保健管理質量和機會,進而促進本地經濟社會長期穩(wěn)定的發(fā)展。
[1] Basinga P,Gertler PJ,Binagwaho A,et al.Effect o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services in Rwanda of payment to primary health-care providers for performance:an impact evaluation[J].Lancet,2011,377(9775):1421-1428.
[2] 崔巍,張曉華.閔行區(qū)2005~2010年流動人口孕產婦保健管理回顧分析[J].中國衛(wèi)生統(tǒng)計,2012,29(5):730-731.
[3] Higgs ES,Stammer E,Roth R,et al.Evidence acquisition and evaluation for evidence summit on enhancing provision and use of maternal health services through financial incentives[J].J Health Popul Nutr,2013,31(2):23-35.
[4] 沈銀娟,鈕利華,周麗君,等.青浦區(qū)流動孕產婦社區(qū)保健管理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9):1384-1386.
[5] Ahmed S,Khan MM.A maternal health voucher scheme: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the demand-side financing scheme in Bangladesh[J].Health Policy Plan,2011,26(1):25-32.
[6] Sheldon WR,Blum J,Vogel JP,et al.Postpartum haemorrhage management,risks,and maternal outcomes:findings from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Multicountry Survey on Maternal and Newborn Health[J].Int J Obst Gynaecol,2014,121(1):5-13.
[7] 梁曉麗.社區(qū)實行孕產期保健的體會[J].重慶醫(yī)學,2011,40(28):2908-2909.
[8] 劉鐵,汪洋,龍倩,等.重慶榮昌縣農村孕產婦產前保健現狀分析[J].現代預防醫(yī)學,2010,37(9):1639-1641,1645.
[9] Nyamtema AS,Urassa DP,Van Roosmalen J.Maternal health interventions in resource limited countries:a sys-tematic review of packages,impacts and factors for change[J].BMC Preg Chil,2011,11(1):30.
[10] 馬袁英,邱麗倩,徐鍵,等.浙江省流動人口孕產婦死亡病例對照研究[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3,93(29):2312-2314.
[11] 林惠珍,潘虹.團隊式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模式在流動孕產婦保健中的應用效果[J].浙江預防醫(yī)學,2013,25(4):69-70.
[12] Souza JP,Guelmezoglu AM,Vogel JA,et al.Moving beyond essential interventions for reduction of maternal mortality(the WHO Multicountry Survey on Maternal and Newborn Health):a cross-sectional study[J].Lancet,2013,381(9879):1747-1755.
[13] 婁曉君,劉春宇,閆霞,等.促進流動人口孕產婦保健服務的社區(qū)干預效果分析[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3,21(11):774-776.
[14] Rumbold AR,Bailie RS,Si DM,et al.Delivery of maternal health care in Indigenous primary care services:baseline data for an ongoing quality improvement initiative[J].BMC Pregnancy Childbirth,2011,11(1):16.
[15] 白雪林,陸敏.上海市長寧區(qū)外來流動孕產婦保健管理現狀與對策[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14(30):3498-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