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論壇】
張紅(1968—),女,安徽廬山人,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fā)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農(nóng)村社會學、發(fā)展社會學研究。
象征性交互作用理論視野下的農(nóng)村留守兒童犯罪解析①
張雨,張紅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 人文社會發(fā)展學院,陜西 楊凌712100)
摘要:從犯罪行為發(fā)生對于犯罪人的價值這一視角出發(fā),深入解讀農(nóng)村留守兒童入室搶劫殺人一案,闡明一部分農(nóng)村留守兒童通過實施違法犯罪這樣的鬧劇證明自己的個人能力,以反擊個人現(xiàn)實層面中面臨的社會地位低下、情感需求不能通過合法途徑得到滿足的持久無能的生存困境與心理困境,是農(nóng)村留守兒童犯罪行為發(fā)生的原因;并在社區(qū)矯正的層面提出通過完善司法體系同時建立村落矯正模式,減少農(nóng)村留守兒童犯罪的建議。
關鍵詞:農(nóng)村留守兒童;犯罪的價值;象征互動;象征性交互作用理論
收稿日期:2015-02-26
作者簡介:張雨(1990—),女,陜西西安人,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fā)展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農(nóng)村社會學、發(fā)展社會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D913.5
文章編號:1008-777X(2015)03-0069-05
文獻標志碼:A
①本文對“留守兒童年齡”的界定參照段成榮和楊舸(2008)的方法,父母中至少有一方外出的情況都被界定為留守兒童,“農(nóng)村留守兒童”則是指留守兒童的戶籍所在地在農(nóng)村地區(qū)的情況。本文對兒童的年齡界定是18周歲以下(或0~17歲)。
隨著我國工業(yè)化、城市化和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農(nóng)村剩余勞動力的流動還在加劇。一方面,農(nóng)民工進城務工促進了當?shù)亟?jīng)濟建設的快速發(fā)展;另一方面,農(nóng)村留守兒童的數(shù)量也越來越多,這一特殊群體在城市化浪潮下陷入了生存困境和心理困境,社會化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出現(xiàn)了許多社會問題,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從象征性交互作用理論視角出發(fā),通過分析農(nóng)村留守兒童犯罪行為發(fā)生對其產(chǎn)生的價值,探討留守兒童犯罪這一日益凸顯的社會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完善司法矯正體系同時建立村落矯正模式的減少農(nóng)村留守兒童犯罪的建議。
一、農(nóng)村留守兒童犯罪行為發(fā)生原因——象征性交互作用理論的解釋
由于中國特殊的戶籍制度以及城鄉(xiāng)二元制現(xiàn)狀,農(nóng)村留守兒童是只存于中國的特殊群體??v觀目前關于留守兒童的研究,大多關注的是家庭結構不完整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以及教育公平機會產(chǎn)生的影響;在分析留守兒童犯罪行為發(fā)生原因時,也同樣把焦點更多地放在家庭學校這兩個方面,沒有強調(diào)留守兒童在實施犯罪行為時的目的與意義。筆者認為,關注留守兒童犯罪行為發(fā)生的自我動機與犯罪價值對于解釋留守兒童犯罪十分重要。象征性交互作用理論形成一種理論框架,強調(diào)深入研究在涉及犯罪和犯罪人時人們行為的價值和目的,并以此建立理論解釋犯罪現(xiàn)象。
象征性交互作用理論是一種理論體系,最早由喬治·赫伯特·米德提出框架,之后馬蘇達、杰克·卡茲以米德的理論框架為基礎,根據(jù)自己的研究方向,分別形成了青少年犯罪標簽理論及犯罪的價值誘惑理論,共同構成了象征性交互作用理論體系,它們皆關注的是涉及犯罪和犯罪人時人們的行為的價值和目的,這在解釋留守兒童犯罪時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喬治·赫伯特·米德最早提出象征性交互作用理論。米德認為,一個人犯罪的動機、使犯罪合法化的理由及其對待犯罪的態(tài)度,都可以從他的思想觀念方面得到解釋?!叭祟愔宰饔糜谑挛锸且驗檫@些事物對他們有價值?!盵1]因此,當犯罪對于留守兒童有價值時,他們就會產(chǎn)生“贊成犯罪的觀念”,這種觀念就是一種認知因素。米德還認為,認知因素“生活價值”決定著行為,依照行為對于行為者的價值理解行為,行為將變得易于理解。[2]人們建立的相對持久的生活“觀念”是由他們從特定的經(jīng)歷中所獲得的生活價值構成的。[3]即可理解為,人們在特定環(huán)境中歸納得到的生活價值,形成了一種看待事物相對固定的方法。留守兒童遠離父母,平日里固定在同一個小團體內(nèi)活動,內(nèi)化小團體的一切行為方式為自我行為準則,跟隨同伴參與小偷小摸與輕微破壞行為,“沒錢就去偷就去搶”已經(jīng)成為他們的慣性思維方式,用象征性交互作用理論的話語表達,這是他們的“環(huán)境價值界定”。這即是米德強調(diào)的,在象征互動中人們首先要界定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所信奉的價值,然后他們會針對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采取一定的行為,以期在這些價值背景中讓自己的行為有意義。
馬蘇達和他的同事以米德的理論框架為基礎,提出了一種青少年犯罪標簽理論,著重研究了青少年犯罪人的父母給他們貼的標簽。[4]他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犯罪青少年在與周圍人的交往中,主觀顯著感受到父母視他們?yōu)椤斑`規(guī)者”,當他們逐漸接受這種看法后,就會認同違規(guī)者為自身角色,并明顯受到這種主觀感受的影響,通過這種角色扮演實施犯罪行為。同時,父母貼標簽的行為增加了這些青少年與其他犯罪青少年同伴交往的可能性,進一步增加了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留守兒童父母長期在外對其疏于管教的現(xiàn)實使得他們與其他同齡人相比更容易表現(xiàn)出社會化程度低等狀況,一旦其發(fā)生偏差行為,父母由于不能很好地為孩子進行溝通疏導,很容易給其貼上“問題孩子”的標簽,一部分留守兒童會將這種評價自我內(nèi)化,形成錯誤的價值觀,更加容易發(fā)生越軌或者犯罪行為。
馬蘇達的標簽理論之后,杰克·卡茲根據(jù)象征性交互作用理論的一般理論框架,在《犯罪的誘惑》一書中提出用人們在實施犯罪時最想做什么這樣的“背景”變量來解釋犯罪。他強調(diào)應當重點研究犯罪對于犯罪人的價值??ㄆ潓⒎缸锓譃槲孱?,激情殺人犯罪、青少年財產(chǎn)犯罪、幫伙暴力犯罪、劫持慣犯、冷血謀殺犯罪。每種犯罪中犯罪人都試圖通過犯罪達成某種目的,這種計劃通常是道德精神層面的,從根本上說,在每種犯罪中,犯罪活動本身就是超越犯罪人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中所面對的精神上的挑戰(zhàn)。[5]卡茲發(fā)現(xiàn),參加小偷小摸和輕微破壞行為的青少年,通過從事這種鬧劇證明自己的個人能力,以“打發(fā)”自己面臨的持久的無能的感受。參與城市幫伙暴力犯罪的青少年通常來自剛從農(nóng)村遷居到城里的窮人家庭,他們在城市功利的環(huán)境中顯得地位卑賤,對城市原住民低三下四。[6]卡茲認為,當犯罪人在實際實施犯罪行為時,會超越一般的精神支配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誘人的、創(chuàng)造性的、甚至是令人佩服的“顫栗”,這種精神上和肉體上的誘惑是對犯罪行為來說最普適的解釋。蒂特爾研究卡茲的五種犯罪后發(fā)現(xiàn),“所有犯罪都涉及到了試圖逃避他人施加的或環(huán)境決定的控制的努力,并且他們都顯示了反過來對緊鄰的人們和環(huán)境施加控制的努力”。[7]參照了蒂特爾的觀點,卡茲同樣也認為犯罪對于犯罪人的基本價值是逃避他人的控制并給他人施加控制。
二、農(nóng)村留守兒童白某、毛某入室搶劫殺人案例
2013年1月某日,家住陜西省藍田縣某鎮(zhèn)的白城(化名)偶遇鄰村毛星(化名)后,預謀從白城家偷錢去西安玩樂卻未得逞,于是心生歹意,將目標鎖定到白城同村的獨居老漢白某身上,里應外合地將老漢困于自家中,用極其殘暴的手段將老漢殺害,洗劫了老漢家中500元現(xiàn)金及一些日常用品后,銷毀現(xiàn)場離開。在將這筆錢消費一空后,兩人前往臨潼打工,直至警方將其逮捕。
白城,1999年出生,家住陜西省西安市藍田縣某鎮(zhèn)某村,是鎮(zhèn)上某初中二年級學生。幼時父母離異,母親遠嫁山西,自此音訊全無。父親再婚后便外出打工,又再育有一子,常年不在家。白城自小跟爺爺、奶奶在老家生活,由父親提供三人的生活費。由于常年無人看管,他個性沖動,講究吃穿,很小就養(yǎng)成了偷偷摸摸的壞習慣,且常年沉迷于網(wǎng)絡,不喜歡學習,為上網(wǎng)經(jīng)常逃學甚至徹夜不歸。白城平時只在自己的小團體內(nèi)活動,經(jīng)常伙同小團體內(nèi)部成員共同偷盜。
毛星,1997年出生,初中輟學。毛星出生于甘肅,母親改嫁后跟隨母親來到了陜西省藍田縣。母親重組家庭后常年外出打工,毛星被送往位于藍田縣某鎮(zhèn)某村的舅舅家借住。舅舅靠種地維生,生活貧苦,毛的母親開始新生活后無暇顧及與前夫的兒子,也很少往弟弟家寄毛星的生活費。在經(jīng)濟窘迫又缺乏關愛的環(huán)境中生存,毛星形成了冷漠自私、沉默寡言的性格。毛星與舅舅家感情不好,舅母十分嫌棄他,因此他常年借宿在不同的同學家中,靠吃百家飯,穿同學不要的破衣服度日。他厭惡學習,經(jīng)常逃課在網(wǎng)吧虛度光陰,是老師心中的邊緣學生;他只與固定的小團伙成員來往,坑蒙拐騙偷對于他而言是家常便飯。
老漢白某,獨自住在距離白城家不遠的三間柴房里,三間柴房靠前后兩個院子連接。案發(fā)當天早上,毛星佯裝向老漢詢問白城家的地址,將事先準備好的磚塊藏于身后尾隨老漢進入老漢家院子,趁其不注意時將磚塊留下,后出門跟白城會合。兩人確認老漢進入里屋院子沒有出門后,便偷偷從前院潛入老漢家,由內(nèi)將大門上的兩扇門栓都拴上,隔絕了老漢逃跑的可能。白城撿起先前藏好的磚頭,趁老漢無防備時移動到老漢身后,用手中的磚塊猛地砸向老漢,使其頭破血流摔倒在地,為了防止老漢反抗,他用被摔成兩半的磚頭繼續(xù)重復向老漢頭部猛拍;同時毛星又從老漢屋里找到了一捆繩子與一把菜刀,兩人先是用繩子將激烈反抗的老漢的脖子勒住,不斷掙扎十幾分鐘后老漢終于休克,這時失去耐性的毛星,一不做二不休,從白城手里接過菜刀,用菜刀在老漢脖子上剁了十幾刀,直到確認老漢徹底死亡才收手。
殺了人的白城與毛星十分冷靜,并沒有落荒而逃。兩人先將老漢的三間柴房搜了個底朝天,在找到老漢家全部500元現(xiàn)金后,他們用電壺燒水洗臉洗手,用手沾水將身上的血擦干凈,然后脫下沾滿血的臟襪子,換上從老漢柜子里翻出的干凈的新襪子,拿著找到的餅干,這才從老漢家后門離開。隨后,兩人沿路走到村里的商店,買了方便面和兩雙新鞋,換上新鞋后兩人直接去網(wǎng)吧上網(wǎng),之后在小旅館休息了一夜,第三天兩人又換到鄰村網(wǎng)吧上“夜機”,在把偷到的錢揮霍一空后,兩人便前往臨潼打工直到被抓。
三、案例的解讀:犯罪對于犯罪人的價值與農(nóng)村留守兒童犯罪行為發(fā)生的原因
審訊室里的白城與毛星,對自己殺人的事實供認不諱。
——“你們?nèi)ネ禆|西,為什么要殺人?”公安民警問。
——“當時白城提出來要把老漢殺了偷東西,我想我沒錢也沒地方可去,我就同意了?!泵腔卮?。
象征性交互作用理論認為,在象征互動中,人們首先界定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所信奉的價值,然后會針對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采取一定的行為,以期在這些價值背景中讓自己的行為有意義。毛星與白城不僅從小與父母分隔兩地,而且雙雙經(jīng)歷了父母離異的家庭變故,他們的成長經(jīng)歷復雜且長期處于情感缺失、教育缺失、孤獨感強烈的生活環(huán)境下,家里長輩對他們的忽視甚至是無視,無法將他們熏陶與教育為一個精神上富有的人,一個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健康的自尊與向善心靈的人。作為“邊緣人”的白城與毛星不僅與家庭成員缺乏互動,老師及班級的大多數(shù)同學也視其為異類,很少與他們來往,他們平日里只在同一個小團體內(nèi)活動,內(nèi)化小團體的一切行為方式為自我行為準則,跟隨同伴參與小偷小摸與輕微破壞行為,“沒錢就去偷就去搶”已經(jīng)成為他們的慣性思維方式,用象征性交互作用理論的話語表達,這是他們的“環(huán)境價值界定”。由于他們將“我”與大多數(shù)人不一樣及沒錢就去坑蒙拐騙這種慣性自我認知合理化導致了認知的偏差,使得他們漠視法律,社會道德感薄弱,類似法盲,因此從不正當行為一步步發(fā)展走向犯罪的深淵。
象征性交互作用理論認為,個人所處環(huán)境指向個人行動,對于毛星與白城來說,坑蒙拐騙、吃喝玩樂、自我主義至上就是他們所在的小團體所推崇的生活方式。與小團體里的大多數(shù)人一樣,兩人長期曠課駐扎網(wǎng)吧,喜歡享樂,無錢可花時不論以何種方式,只要弄到錢,他們在圈子里就會被重視、被追捧,這是他們的處世之道。因此,坑蒙拐騙甚至于犯罪行為本身對他們來說沒有對錯,只是一種擺脫現(xiàn)實存在的無能為力、獲得短暫個人地位提升與被認可重視的手段,這對于他們來說才是有意義的。
卡茲在解釋犯罪人的犯罪行為發(fā)生動機時表示,參與小偷小摸和輕微破壞行為的青少年,通過從事這樣的鬧劇證明自己的個人能力,以“打發(fā)”自己面臨的持久的無能的感受。農(nóng)村父母外出打工,試圖改變貧窮命運,可以多賺一些錢,或者給后代留下一些物質財富。但正如馬太效應所闡述的那樣,資本趨于流向原本就資本集中的地方,這樣的目標很難如期望那樣達成。生活的貧困是大多數(shù)留守家庭共同面臨的現(xiàn)實狀況,但是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之間的最大差異卻是體現(xiàn)在精神世界方面。當一部分留守兒童認為自己所獲得的主觀支持不足,在社會中未被尊重與認可,而他們的情感需要不能通過合法途徑被滿足時,極易產(chǎn)生帶有強烈道德精神成分的情緒因素:憤世嫉俗、褻瀆、嘲笑、復仇。為了回應這種精神挑戰(zhàn),他們故意在實施行為時不理智,以極端與冷酷的方式支持自己的犯罪意圖。
卡茲認為犯罪對于犯罪人的基本價值是逃避他人的控制并給他人以控制。毛星的母親忙于經(jīng)營新生活,把他送往弟弟家后常年在外打工未歸,且并未提供毛星基本的經(jīng)濟支持。舅舅本是農(nóng)民,毛星的出現(xiàn)加重了舅舅一家的生活負擔,舅母對毛星態(tài)度惡劣。處于青春成長期的毛星,長期生活在寄人籬下的被忽略的環(huán)境中,靠混跡于村中吃百家飯果腹,穿同學的舊衣服、寄宿于不同的同學家中維持生活。在這樣的青春成長關鍵期不能感受到來自于外界的精神上的情感慰藉,社會化程度低,個性沉默寡言、認生、冷漠、沒有人情味。他初中輟學后,卻無一技之長,每天混跡街頭靠借錢或者與其他不學無術的狐朋狗友結伴小偷小摸承擔自己日常生活的開銷。與村里的其他人相比,他顯得地位卑微,對村里的其他人低三下四。物質與精神雙重支持的缺失導致了其極低的自我控制,而從事犯罪行為甚至會帶給他精神與肉體上區(qū)別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滿足感,而其思想品質、社會化程度等多方面的欠缺,使其不能認清自己行為所造成的社會危害,因此,本應由白城主導的這次殺人搶劫計劃,作為追隨者的毛星,最后卻變成了本案的主導者,用非常殘忍的手段無情地殺害了獨居老漢白某。用象征性交互理論解釋他的行為,即是從根本上來說,在每種犯罪里,犯罪活動本身就是試圖超越犯罪人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中所面臨的精神上的挑戰(zhàn)。[8]白城與毛星對獨居老漢殘忍的殺害,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也可以解釋為兩人面對現(xiàn)實世界的不公而產(chǎn)生的自卑壓抑情感的一種自我宣泄。
四、預防及減少留守兒童犯罪的對策建議
農(nóng)村留守兒童犯罪行為的發(fā)生是我國社會處于轉型時期各種矛盾綜合作用的結果。由于不能立即改變留守子女與父母分隔兩地的現(xiàn)狀,因此本文在提出預防及減少留守兒童犯罪問題發(fā)生的對策時,強調(diào)應針對留守兒童的生理及心理特點,完善現(xiàn)有司法體系的同時,通過建立村落矯正模式的方式,預防及減少留守兒童犯罪行為的發(fā)生。
1.完善留守兒童犯罪司法體系
完善對留守兒童的法律保護體系是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保障,應當加快對不適宜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的修訂、制定,如戶籍法律制度、教育政策等。同時,對已經(jīng)發(fā)生犯罪行為的留守兒童,目前我國未能針對其制定完整的、操作性強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要更好地保障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需要構建一套針對留守兒童的保護體系。一是加強法律條約的可操作性。在服刑期間的留守兒童,其父母監(jiān)護權利并沒有免除,當他們應盡義務而未盡時,應該建立相關制約機制。二是人民法院“敦促”權如何行使尚不明確。留守兒童犯家屬長期不來監(jiān)所探視,由誰行使敦促服刑留守兒童犯的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及時探視,通過什么程序行使,尚未規(guī)定,需要及早做出明確規(guī)定,這對留守兒童犯獲得家庭和社會的關懷,增加留守兒童改造信心意義重大。
2.建立村落矯正模式,改善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環(huán)境
雖然目前為了保護未成年人的權益,我國已經(jīng)頒布了《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但是根據(jù)法社會學的觀點,法具有實然性,它僅能反映一定階段的社會生活,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的出現(xiàn)使得法律的滯后性顯現(xiàn)。有關調(diào)查顯示,根據(jù)《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全國共有27 891萬0~17歲的兒童,由此推算,全國留守兒童規(guī)模為6 972.75萬人,全國農(nóng)村留守兒童為6 102.55萬人。對比2005年全國1%抽樣調(diào)查計算的估算,當時全國農(nóng)村留守兒童5 861萬人。五年間,全國農(nóng)村留守兒童增加了242萬人。[9]赫伯特·帕克曾經(jīng)提出“犯罪制裁的局限性”概念,這一概念認為,只有極為有限的犯罪行為減少是依賴于法律和刑事司法體系,任何可以通過花費金錢減少的犯罪都對公民的自由和公民的權利產(chǎn)生了巨大威脅。這一數(shù)據(jù)同樣從側面證實了這一理論。因此,需要關注留守兒童生存現(xiàn)狀,建立社區(qū)矯正模式。
當前,我國留守兒童面臨農(nóng)村社區(qū)環(huán)境落后封閉、自身社會化不足的生存局面,同時由于監(jiān)管不力,很多留守兒童失足走上犯罪的道路往往都經(jīng)歷了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因此應當雇傭社會工作者針對留守兒童不良行為及早進行社會矯正,減少暴力犯罪行為的發(fā)生。地方村委會必須詳細調(diào)查了解當?shù)亓羰貎和闆r,建立留守兒童檔案,一方面連同政府、司法機關組織成立留守兒童活動中心、心理咨詢室等場所,聘請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針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進行分析及不良行為進行矯正;另一方面,犯罪青少年重返社會后要加強教化工作和保護觀察工作,開發(fā)嶄新的再生保護的心理矯治技術等 。
五、總結
由于社會變遷,農(nóng)村剩余勞動力大批向城市轉移而形成的留守兒童犯罪問題已經(jīng)凸顯為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本文的選題是基于過往各個學科對留守兒童犯罪現(xiàn)象的研究,從互動交互視角出發(fā),以留守兒童犯罪的價值為切入點,深入分析農(nóng)村留守兒童犯罪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尋找法律在適應層面的漏洞,提出預防和減少農(nóng)村留守兒童犯罪發(fā)生的對策,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法制建設。
[參考文獻]
[1]Blumer H.Symbolic Intersctionism:Perspective and Method[M].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 Hall.1969.2
[2]George B. Vold, Thomas J. Bernard, Theoretical Criminology[M].Oxford:University Press, 2002:41-53.
[3]W.I. Thomas, The Unadjusted Girl[M].Bosfon: Little, Brown, 1923:41-53.
[4]Ross L. Matsueda,“Reflected Appraisals, Parental Labeling, and Delinquency: Specifying a Symbolic Interactionist Theory,”[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5]George B. Vold, Thomas J. Bernard, Theoretical Criminolog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6]George B. Vold, Thomas J. Bernard, Theoretical Criminolog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7]Charles R. Tittle, Control Balance: Toward a Deviance[M]. Boulder, Col.:Westview, 1995, 279.
[8]Jack Katz. Seductions of Crime: Moral and Sensual Attractions in Doing Evil[M].New York:Basic,1998.
[9]段成榮,等.我國農(nóng)村留守兒童生存和發(fā)展基本狀況——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的分析[J].人口學刊,2013,(3):4-6.
[責任編輯蘭一斐]
An Analysis of Crimes Committed by Left-behind Children in the Countrysid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ZHANG Yu, ZHANG Hong
(InstituteofH&SDevelopment,NorthwestAgriculture&ForestryUniversity,Yangling7121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a real case of house robbery and homicide committed by left-behind children in the countryside and concludes that by implementing illegal crimes,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intend to show their emotional needs cannot be satisfied through legal means and they are of lower social status. Psychologically, left-behind children are in the dilemma. It is suggested that in order to prevent and reduce this problem,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erfect the legal system and establish village correction mode at all levels of community in the countryside.
Key words:left-behind children in the countryside; value of crime; symbolic Interaction; symbolic interactio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