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菊
對中職計算機課程“錯位教學”的實踐探微
◆王耀菊
新課程理念呼喚“錯位教學”和“錯位發(fā)展”,期待形成各具特色的“百花爭艷”局勢,讓廣大師生在成長過程中真正形成各具優(yōu)勢的獨特景觀,為促進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培養(yǎng)社會人才貢獻智慧和力量。本文結合中職計算機課程教學實踐,試對此進行探討。
中職計算機;課堂錯位教學;以生為本;實踐與思考
在社會現實中,各類 “錯位”現象是屢見不鮮的。一群游客集中參加一個旅行團,乘著豪華大巴即將前往風景如畫、美不勝收的景點。他們的根本目的是客車還是旅游景點?答案是不言自明的。然而在行徑途中,許多游客卻對豪華大巴非常關注且談興甚濃。為什么呢?這就是 “錯位意識”現象。再如,有人因過于原則而難以順暢,有些人由于機動靈活而顯得順風順水。同樣道理,學校教育對象是由眾多相對獨特、性情各異且動態(tài)發(fā)展的個體所組成的學生群體,如果 “千校一面”,都采取 “普通話套講八股文”的教學模式,師生教學的個性從何而來呢?這就需要因勢而為的 “錯位教學”。如何開展中職計算機課程的 “錯位教學”呢?本文試從以下幾個方面簡要闡述:
究竟什么是 “錯位”呢?按照 《現代漢語詞典》來解釋,就是指人和事物 “離開了應有的或者是原來的位置”。這一詞語的歷史現象可以追溯到屈原在 《楚辭·卜居》中所說的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黃鐘”即用黃銅鑄成的古代一種樂器;“毀”就是毀壞,“棄”就是拋棄;而 “瓦釜”則是指用泥土制成的鍋。其意思是說:把用黃鐘制成的樂器砸爛并拋棄一邊,卻把泥制的鍋敲得非常響。比喻有才有德的賢能之人被棄置不用,而無才無德的平庸之輩卻居于上位。顧名思義,這一說法貶義十足,大有本末倒置、混淆是非和顛倒黑白之意。
有人對 “錯位教學”做出如下解析,把一個課題分為七個階段:①創(chuàng)設情境,營制氛圍;②提出問題,引發(fā)思維;③獨立思考,合作探究;④有效引導,總結提煉;⑤自主評價,適當調整;⑥課堂運用,糾偏改錯;⑦作業(yè)實踐,消化鞏固。由于這些不可能在課堂內全部完成,現把之分為兩大部分:③⑦留到課外完成;①②④⑤⑥在課內完成,且分①②為一課,④⑤⑥為一課。同一節(jié)課還可分為前后兩段時間,前段完成④⑤⑥,后段完成①②。如此而為,完成一個課題跨越了兩節(jié)課,而兩個課題卻在一節(jié)課內交錯。這就是教學中的錯位現象。
理論和實踐表明,由于中職計算機課程具有個性化特點,不失時機地開展豐富多元的錯位教學活動,不僅不會產生事與愿違、弄巧成拙的負面效應,而且能夠從中攫取寓教于樂、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1.堅持 “以生為本、以學為主”原則,在課程內容的優(yōu)化組合上積極開展 “錯位教學”活動
“計算機應用基礎”這門課程內容簡單而且實用,非常適合計算機課程的啟蒙學習。然而教學中發(fā)現,筆者布置操作練習后,部分學生很快地完成任務,隨后不是玩手機、說閑話,就是趴在電腦旁睡覺,顯得有些無聊;還有部分學生受到前者的感染,即使沒有完成練習也加入了 “不務正業(yè)”的行列,嚴重影響著課堂紀律和教學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入學時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對于同一教學內容,有些人感覺簡單容易,有些人則覺得較難。有鑒于此,以優(yōu)化內容來開展 “錯位教學”不失為一帖對癥醫(yī)治的 “妙藥良方”:以教材內容為基礎,面向知識層次和學習能力不盡相同的學生,教師對教學內容實行優(yōu)化組合和二次創(chuàng)作。比如以微課題的形式出現,讓全體學生都能感到學習本課內容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挑戰(zhàn)性,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從而讓他們既 “吃得飽”也 “吃得好”。把前后兩種現象進行比較,孰優(yōu)孰劣自然是不言而明。
2.堅持 “以生為本、以學為主”原則,在師生角色的重新定位上積極開展 “錯位教學”活動
新課程鮮明確立了 “以教為主導、以學為主體”的新型教學關系,為現代教育發(fā)展做出戰(zhàn)略性指向和戰(zhàn)術性指導。廣大教育工作者要本著應有的時代責任感和職業(yè)道德,努力把 “教師”轉化為 “導師”角色,把 “教學”轉化為“導學”行為,為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貢獻智慧和力量。與同齡人相比,中職生雖然在某些方面相對薄弱,但已經具備一定的自主意識和獨立能力,這是開展“錯位教學”的前提基礎和優(yōu)勢潛能。在計算機課程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各類途徑和方法,有效 “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調動他們的主觀積極性,從中贏得不容忽視且無可替代的情感智力效應。比如項目教學法,就是讓學生在階段性教學目標和活動計劃內,根據教學內容全部或者部分地自行組織安排學習行為,并合力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教師只是在 “憤悱”狀態(tài)下給予指導和幫助。這是一種典型的以學為主的教學方法。
3.堅持 “以生為本、以學為主”原則,在學用結合的互動創(chuàng)新上積極開展 “錯位教學”活動
“創(chuàng)新是自內而外的力量迸發(fā)。教育事業(yè)創(chuàng)新的根本活力源于學生,而不是來自于教師本身。”傳統模式下的教學創(chuàng)新,既蘊藏著主觀性因素,又缺乏源源不斷的活力元素?!耙越虅?chuàng)新來促進學習創(chuàng)新”實質上是一種本末倒置現象。中職計算機是一門操作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基礎學科,只有在更大空間內更多地開展學用結合才能獲得全面快速、深入持久的學習效果。比如文字輸入環(huán)節(jié),若是要求學生簡單地輸入練習,難以獲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如果利用計算機考試軟件開展人際、組際的速度比賽,勢必讓學生 “不用揚鞭自奮蹄”,有效提升鍵盤操作和漢字錄入的熟練程度。再如Word,有些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把 “藝術字、圓、五角星的插入和圖層排列”四塊分述內容結合起來,重新設計了 “圖章制作”綜合學習活動;而對于 “網頁制作”,則自行創(chuàng)設了豐富多元的個人主頁、電子郵箱、個人博客和QQ號。
4.堅持 “以生為本、以學為主”原則,在承上啟下的多元評價上積極開展 “錯位教學”活動
評價不僅是課程教學體系中的有機組成,而且發(fā)揮著承上啟下的過渡性作用,更是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和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重要措施?!敖虒W藝術的本質,不在于知識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边@種富于激勵性的情感藝術元素更多地體現在學生評價和學業(yè)評價環(huán)節(jié)。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往往采取 “教師—學生”“重結果而輕過程”的那種單向性和一元化的評價方式,一定程度上缺乏相應的科學性、合理性、全面性和激勵性。在中職計算機錯位教學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和學生發(fā)展需要,采取一種有利于更加促進教學發(fā)展和實踐創(chuàng)新的多元化評價方法。如:①自我評價:是否學到了新知識?在原有基礎上是否有了新進展?對現有工程是否有了新的思維?②相互評價:對各自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按照要求和作品對照并結合創(chuàng)作過程,是否體現了創(chuàng)新性思維?③逆向評價:對教學過程、行為、效果和態(tài)度等進行評價,能否給予正確評價并提出建設性意見?
總之,積極開展中職計算機課程的 “錯位教學”,是打破教學定勢常規(guī)而顯現 “主體性、靈活性、創(chuàng)新性”的一種實踐活動。它既是對新形勢下廣大教師的挑戰(zhàn)和考驗,也是對素質教育中主體力量的增強和凝練。這種方興未艾的教學模式應當不斷地豐富、完善和發(fā)展。
[1]江照明.扭轉教學錯位,步入幸福課堂[J].考試周刊,2014,(67): 131-132.
[2]曹漢斌,王剛.淺論大學教學的錯位與回歸[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91-93.
(編輯:秦俊嫄)
王耀菊,女,江蘇省海門中等專業(yè)學校講師。研究方向:中職計算機高效課堂教學。
G712
A
1671-0568(2015)32-0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