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淑芳
“參與—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中的應用研究
◆毛淑芳
“參與—體驗式”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以解決實際問題、改進行為為目的,其基本理念與目標的達成與心理健康教育相契合。本研究擬將“參與—體驗式”教學模式引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試圖發(fā)揮該模式中的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教育和解決自身心理問題為導向的功能,以期探討新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參與—體驗式;教學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重要作用。目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還不成熟,課程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在教學內容上重理論輕調適,教學方法上大多采用傳統(tǒng)講授式,存在理論知識灌輸、脫離學生生活實際、不能有效調動學習興趣以及學生被動學習的弊端。《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心理健康課程的最終目的是解決學生個體的心理問題,增強自我心理保健意識和心理危機預防意識,掌握并應用心理健康知識,培養(yǎng)自我認知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自我調節(jié)能力,切實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心理健康課程是以所學的心理健康知識指導和解決自身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問題為目標的,如果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紙上談兵,不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就無法實現(xiàn)解決學生個體心理問題、提高個體心理素質和促進學生人格全面發(fā)展的教學目標。
“參與—體驗式”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中教師積極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引導學生自然過渡到教學氛圍中,并激發(fā)出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內驅動力,使學生積極地由被動到主動、由依賴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創(chuàng)造性地自主對學習過程進行體驗,并且在體驗中學會避免、戰(zhàn)勝和轉化消極的情感和錯誤認識,發(fā)展、享受和利用積極的情感與正確的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蘊藏于教學活動中的歡樂與愉悅,同時加強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并積極參加實踐探究活動,對現(xiàn)實世界中蘊涵的一些問題進行思考和作出判斷,從而達到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知識內化,達到真正 “做中學、學中做”的目的。所以,“參與—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內涵就是 “學生體驗式學習”與 “教師體驗式教”的互動與促進。
“參與—體驗式”心理健康教學模式充分體現(xiàn)受訓學生“主體性”和 “參與性”的特征,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他們不再只是帶著耳朵和筆記本的被動聽眾和記錄者,而是主動的學習者,在教師的引導和促進下,積極發(fā)揮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主體參與作用。
“參與—體驗式”心理健康教學模式突出學習情境性和體驗性,是指通過創(chuàng)設各種與學生生活和工作密切相關的真實情境,讓學生獲得新的體驗,并與原有知識形成觀念沖突,積累情感體驗,完成理論和技能的學習?!皡⑴c—體驗”式培訓還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情感因素,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充分調動自己情感因素,卷入到教學中來,并與其他同學以及教師之間通過互動進行情感的交流。情感因素促進了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中的卷入程度,激發(fā)了學習動機,并保障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有效學習。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同于其他專業(yè)類課程,心理健康課程是以所學的心理健康知識指導和解決自身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問題為目標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既要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個體化,又要以行動為導向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同時,在發(fā)展性心理輔導理念的指導下,認為每個人都有解決自身心理問題的能力,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的 “心理老師”。在 “參與—體驗式”心理健康教學模式中,注重學生心理健康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和應用,強調在課程中學習心理健康理論知識的轉化運用,最終形成個人化的心理理論。
在多年的教學研究中,我們總結了 “參與—體驗式”心理健康教學模式的五步教學模式。這是一個以問題為起點的五步遞進式循環(huán)過程,即以對問題的探究與澄清為起點,經(jīng)歷情境設置與體驗、嘗試輔導與實踐、經(jīng)驗交流與分享、輔導理念與技能的個性化五個階段:
第一步是問題探究與澄清,這一過程是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產(chǎn)生解決問題的內部動機并對自己進行設想、形成計劃。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思考問題、探究問題、激發(fā)動機、澄清問題(理解發(fā)生問題的核心是什么)、制定計劃、確立目標。
第二步是情境設置與體驗,這一階段是通過情境設置讓學生發(fā)生觀念沖突,產(chǎn)生情感體驗。學生在這一階段中依次經(jīng)歷了置身于具體情境中、激活原有知識和觀念、新知識與原有觀念產(chǎn)生沖突、體驗心理問題解決過程等過程。
第三個階段是嘗試自我輔導和實踐,這一階段要求學生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嘗試運用心理健康知識解決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問題。學生解決日常問題與學習問題是以行動研究的過程來進行的。在行動研究中以反思日記的形式,寫下學習的體會、感受、心得及不明白的問題并不時對自己做出評價和要求,再通過查閱資料或尋求同學和老師的幫助進行調整和改進。
第四階段是經(jīng)驗交流與分享,這一階段是學生進一步澄清問題、考察并理解心理健康知識和策略、激發(fā)原有知識與新知識交互作用、團體互動相互觀察學習、反思心理健康自我輔導的實施過程并進一步增強體驗、分享經(jīng)驗的過程。分階段的,可以通過開展心理健康討論會的形式,讓學生分享各自的經(jīng)驗,互相交流和分享分享。
第五步是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的個性化,這一階段是學生經(jīng)過自己的實踐和行動研究后,再進行考察與反思,把所學的理論與技能內化為自己的理論與技能,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心理知識理論與技能。
為保障 “參與—體驗式”心理健康教學模式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可采用以下教學策略:
1.情境教學團體互動,讓學生養(yǎng)成主動學習
為了提高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我們在課程中通過創(chuàng)設與學生實際相連的情境入手,引導他們思考與日常生活與學習密切相關的問題,先激起他們強烈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把注意力和興趣集中到課堂內容中,再一起進行具體環(huán)節(jié)的探討和學習。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小組討論,腦力激蕩,師生、生生對話,互動分享等方式,讓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始終圍繞課堂內容,并始終保持高度的積極性。
運用團體動力學原則,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形成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雙向交流和互動。這種方式有利于形成活躍、寬松、平等、和諧的教學情境,還可以將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通過交流充分展現(xiàn)出來,有利于學生相互吸收、相互學習,而且在反思中生成新的知識。
2.關注學生情感認知,讓學生成為課堂參與者
在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單向傳遞通常采用灌輸?shù)姆绞?,很少涉及學生的認知感悟和情感體驗,這就容易泯滅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成為被動的接受者。“參與—體驗”式心理健康教學模式強學生的心理感受、情感體驗、認知感悟和反思內化等心理活動。在課堂,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課堂的主動參與者。
3.注重師生互動交流,讓學生分享學習的經(jīng)驗
“參與—體驗”式心理健康教學模式通過開展小組討論的形式,采用自我表露、頭腦風暴等方法,讓學生在交流和互動中充分分享彼此的經(jīng)驗,不僅分享他們以往的經(jīng)驗,還分享在學習中獲得的新體驗。與同學、老師互動和分享,有利于學生激發(fā)新的經(jīng)驗,促成自我成長。
4.運用反思整合經(jīng)驗,讓學生構建自我認知體系
以創(chuàng)設的情境問題為素材,引發(fā)學生對自我的認知方式、心理狀態(tài)、情緒調節(jié)過程和問題處理方式,以及對自我的影響進行反思。通過自我反思的過程,對自己的實踐經(jīng)驗進行理性化,并將新舊經(jīng)驗加以整合,納入自己的認知系統(tǒng),最后形成個性化的個人心理理論。學生可運用多種方式進行自我反思,微博、網(wǎng)絡日志等形式的 “反思日記”“反思記錄”都是反思形式。
5.實踐檢驗自我修正,讓學生熟練運用知識于日常
心理健康課程的目標是為了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課題形成的理論,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進一步檢驗,進一步修正自己處理心理問題的方式。“參與—體驗”式心理健康教學模式引入角色扮演、心理AB劇等多種形式,讓學生運用學習到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應用于自身人際、情緒、自我認知等方面,并在應用中不斷進行自我反思,形成自己獨特的自主心理教育的模式。
人的心理活動是一個動態(tài)復雜的過程,以上各個環(huán)節(jié)應該是呈現(xiàn)螺旋式加深的過程,且各環(huán)節(jié)可能按不同順序交替進行。因此,在整個 “參與—體驗”式心理健康模式教學中,需要師生和生生之間加強反饋互動,大學生在進行心理健康自主教育的過程中,心理健康教師更需要發(fā)揮其專業(yè)追蹤指導作用。應用 “參與—體驗”式心理健康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主動性和參與性,讓大學生成為解決自身心理問題、維護自身心理健康的實踐者。這與心理輔導“助人—自助”的理念不謀而合,大學生成為自身心理健康的 “舵手”,能有效激發(fā)大學生的自我潛能,有助于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和良好人格的培養(yǎng),有助于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
[1]鄭日昌,陳永勝.學校心理咨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莊海軍,等.基于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1):72-74.
[3]劉宣文.心理健康標準與學校心理輔導[J].教育研究,1993,(3): 42-46+57.
[4]張金華,葉磊.體驗式教學研究綜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 (6):143-145.
[5]毛淑芳.“參與—體驗式”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師培訓模式的實踐與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1,(4):29-30.
(編輯:郝 嬋)
本文系浙江金融職業(yè)學院2014年度教學改革項目“‘參與—體驗式’教學模式在高職心理健康課程中的應用研究”(編號:YB201425)的研究成果。
毛淑芳,女,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浙江金融職業(y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G712
A
1671-0568(2015)32-00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