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羅湖區(qū)水田小學李艷芳
借助平板電腦,讓學生的“習得”可見
——云技術下小語“習本課堂”的教學創(chuàng)新實踐與研究
□深圳市羅湖區(qū)水田小學李艷芳
我們所處的是一個海量信息數據時代,以移動互聯和平板觸控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正向教育走來。在信息化的大環(huán)境下,孩子們所面臨的學習環(huán)境更為復雜和豐富,但他們可以利用網絡等手段,隨時隨地地獲取各類信息,獲得資源,隨時隨地地學習。這正逐漸成為他們的日常生活。
云技術習本課堂素質教育數據分析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fā)展和不斷深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是擺在每一位老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對小學生來說,21世紀教育的使命除了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培養(yǎng)外,更重要的是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fā)揮和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如何把新技術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在課堂上將基于信息技術條件下的多媒體、計算機網絡與學科課程整合,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使課堂教學活動多樣化、趣味化、生動活潑、輕松愉快,提高教學效率,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帶動了全球數字化學習的迅速發(fā)展。2010年以來,線上線下學習融合的混合型學習方式將
形成全新的數字化學習模式。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我校開始探索“網絡與數字環(huán)境下的學科教學創(chuàng)新案例研究”,為學生營造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的氛圍,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我區(qū)在主管教學的劉榮青副局長牽頭下,由羅湖區(qū)教科培中心組織幾所實驗學校開展了“習本課堂”教學變革與創(chuàng)新實踐的實驗。
“習本課堂”所指的“習”,除了本課題研究提出的核心概念“習得”之外,還包括外延習慣、習性,以及達成“習得”所需的手段如預習、練習、習悟、拓展學習等義項。而“習本課堂”所講的“課堂”,在當下不斷優(yōu)化的網絡環(huán)境和信息技術支持下,已突破原有學校教室和課堂的教學范疇而擴展為課前習、課中習、課后習相續(xù),班組合作和師生互動交織的“大課堂”。它使實體教室與虛擬網絡相結合,覆蓋了學生課內外學習的全部時空與過程?!傲暠菊n堂”的核心理念在于,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現和關注學生“習”的過程,運用各種教育技術手段搭建平臺,以學生將知識內化為一種實踐能力為最終目標。新的課堂三要素“教”、“學”、“習”中,“教”和“學”都是為了學生更好地“習”,一切教學環(huán)節(jié)都是為了創(chuàng)造有利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的平臺。在“習本課堂”中,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知識和資源,并能夠及時獲得來自同伴和老師的幫助、指導,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在“習本”理念中,“學習”的完整表述應該是讓學生獲得知識,進而形成技能的過程。在當今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條件下,特別是云技術引進后,個體“習得”的效果能在課堂及時展現,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創(chuàng)設了理想環(huán)境,還教育的本質規(guī)律——習得?!傲暠菊n堂”通過引進云技術及時展示學生的習得能力和習得效果,進而把學生的“習得”效果作為一種反饋信息,教師可在以后的教學中加以改進以求更好。
1.重視課前預習,學生自主預習并生成問題。云技術下的“習本”課堂與傳統課堂最大的不同,在于格外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收獲,而非關注教師如何講好一堂課。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使用了什么樣的學習方法,收到了什么效果?不同的學習方法適合不同的學生。課前習階段,在云平臺上,學生按課前習案自主學習:觀看教師視頻,開展討論,學習過程“留痕”。在課前預習中,教師通過相應的指引指導學生在課前完成主要知識點的檢測題。教師在出題時要注意切合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預設學生可能出現的知識障礙,檢測題目的難易程度要有梯度。我校教師嘗試利用思維導圖指導學生進行學習,讓學生把精力集中在關鍵的知識點上,這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啟發(fā)了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
利用平板電腦備課系統的“預習”功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體分享,大大增加了學生課堂獲得的信息量。學生對課堂將要學的內容充分了解,教師全方位準確掌握學情,是其課堂的一大變革。
2.重視學習效果,找準課堂切入點。平板電腦在課堂教學中怎么用,什么時候用,用來做什么等問題,一直是教師們研究、討論的熱點。只有找準課堂的切入點,以輔助為宗旨,平板電腦的技術優(yōu)勢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出來。課中習階段,教師帶著前所未有的教學針對性進入課堂,學生醞釀了許多問題在云平臺進行分享、交流,師生、生生之間實現全面的同步互動,實時反饋。習本課堂較傳統課堂師生互動更加熱烈,習得內化分層落實。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拍照、投影指定、平板屏幕、屏幕廣播等功能,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及時地反饋學習意見,大大提高了學生之間的互動效率。還能利用平板電腦備課系統中的“主題研討”功能所提供的新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新的互動評價方式,大大地激發(fā)同學們在課堂上的活動興趣,使學生作品分享的范圍擴大,思想的碰撞更加充分。
利用平板電腦進行課堂檢測,能快速將檢測結果通過數據反饋于授課教師,教師以此作為調整教學計劃的依據之一,適時調整教學計劃,進行有的放矢的教學,更好地實現因材施教。在傳統教學模式的課堂檢測中,教師面對全班提出問題后,只能讓個別學生進行回答,無法得知全班同學是否完全掌握,也無法得知學生掌握的熟練度。這樣,對于課標要求的因材施教,只能漸漸流于一種形式化的內容。把平板電腦帶入課堂,是課堂教學的一次大膽改革。利用平板電腦,教師可以在講完一個知識點后通過服務器下發(fā)給每個學生相應的練習試題,學生不僅能在做題過程中迅速地獲得正確答案,而且可以獲得詳細的文字和圖像的解答信息。而教師也可以在學生做完練習之后通過平板上軟件傳回的數據迅速掌握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事實證明,在實踐中,越來越多師生能接受基于平板電腦互助反饋課堂的教學模式。
3.重視復習鞏固,溫故而知新。在課后,更多強調的是根據課堂生成的數據進行集體跟蹤、個體補救。課后習階段,教師根據學生對課堂學習的掌握程度,針對性提出課后作業(yè)要求,制定下一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再根據個別學生存在的問題,分發(fā)個別補救內容;學生通過云空間進行復習鞏固,教師進一步追蹤學生的掌握情況。
云技術下的“習本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實踐與研究,推動了我?,F代信息技術和課程改革的健康發(fā)展,并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引領學校的課堂教學改革、信息化建設等校本教研工作向縱深發(fā)展。學校多次成功承辦了羅湖區(qū)“英特爾未來教育研討課”活動、“一對一數字化學習”教學研討課、羅湖區(qū)“云技術下習本課堂”教學研討活動,以及市電教館主辦的2014年深圳新媒體新技術教學應用觀摩研討活動。我校也被評為2010~2013年度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與實踐活動教育創(chuàng)新學校。近兩年來,教師參加信息化教學競賽獲得區(qū)級以上獎項130人次,教師制作的微課、數字化資源獲市區(qū)級以上獎項50多人次,學生獲獎132人次。
下階段,我們將積極組織老師參加各級培訓活動,把新課程的新觀點、新思路、新模式、新評價融入到實驗的研究中去。我們更加期待接下來的習本研討課能夠給大家更多的靈感,運用于自己的教學,改進我們的教學,讓學生真正有所“習得”。懷著“為了學生的自主發(fā)展”的夢想,我們在信息化教育的路上且歌且行,為了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而改變著!
陳長城,合自廉.基于平板電腦的互動反饋課堂教學構建[J].教育信息技術,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