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蕓
(庫車人民廣播電臺,新疆 庫車 842000)
淺談新聞記者的認知偏見問題
裴 蕓
(庫車人民廣播電臺,新疆 庫車 842000)
對新聞認知偏見的涵義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從三個方面闡述新聞記者認知偏見在當前新聞報道中的表現,并分析了認知偏見產生的原因,以期改善目前由于新聞記者認知偏見引發(fā)的新聞報道失實的情況,推動新聞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新聞記者;新聞報道;認知偏見
新聞記者認知偏見是新聞報道中至今無法完全解決的一個問題,偏見在社會心理學當中被劃分為認知、情感以及行動這幾個部分,一般情況下,在新聞傳播活動中,出現偏見是由受眾缺乏經驗及充足的信息來源、社會文化在無意識地構建偏見,或是媒體刻意為之所引起的。新聞媒體向社會傳遞的信息會對群眾的認知以及價值觀產生深刻的影響,大多數群眾依賴新聞媒體獲取資訊,若是新聞媒體在報道中有失偏頗,將會造成一些負面的影響,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在報道新聞時要堅持原則,還原事實,承擔起新聞媒體應有的責任。而要做到這一點,還需要深入分析新聞記者在報道中偏見的表現,本文將針對新聞記者在新聞報道中的認知偏見問題進行探討。
對于認知偏見,研究最為深入、研究成果最多的當屬社會心理學家,在現代的認知理論里,偏見被看作消極的情緒化的態(tài)度,包含認知、情感及行為傾向上的偏見,具體在宗教問題、政治問題、性別問題等多個方面都有表現。馬賽尼斯認為偏見是一種對一類人概括上僵化、不合理的表現,且盡管缺乏直接的證據,人們還是會堅持原來的態(tài)度。偏見通常來源于社交和媒體的影響,是后天形成的,其中,新聞媒體對大眾偏見的產生影響較大,也更為深刻,這是因為新聞媒體在報道之中存在的偏見會傳達給新聞受眾,并且在長期的影響之下,使偏見逐漸被強化。
(一)新聞記者認知偏見的表現
(1)國內新聞記者認知偏見的表現。目前在我國,各種社會階層、利益群體正隨著社會的轉型而出現,其中不乏承受來自社會改革、偏見質疑雙重壓力的群體。例如,為城市建設做出巨大貢獻的農民工。農民工群體在城市中受到許多不公平的對待,而國內的新聞媒體在報道與該群體相關的新聞時,圍繞的焦點通常是討薪、節(jié)日返鄉(xiāng),或是賭博、偷盜等,放大了農民工群體的負面形象。雖然也有部分媒體在對農民工進行報道時沒有將重點放在前文提及的負面信息上,但卻把他們刻畫成了一個弱勢群體,使得大眾對于農民工的認識普遍停留在負面新聞較多的弱者形象上,忽視了這一群體所傳遞出的正能量。
(2)國外新聞記者認知偏見的表現。近年來,我國的經濟、教育等都獲得了巨大的發(fā)展成果,來自國外的關注與日俱增,相關的報道也日益增多,在這些國外的報道之中,就不乏一些失實的新聞。在眾多外國媒體對中國的報道中,偏見較深的是西方的一些新聞媒體。例如,《紐約時報》就曾在2007年刊文宣揚中國在毒水里養(yǎng)魚,使中國淪為世界的笑柄,除此之外,《紐約時報》還數次針對我國的一些事件發(fā)表不實言論,混淆視聽,致使國外民眾對中國產生誤解。同樣發(fā)表曲解我國形象的報道的還有英國,2008年的3月,我國發(fā)生了拉薩事件,對此,英國《泰晤士報》在進行報到時刻意將此次事件描繪成我國的軍事化行為,使用了大量“武裝管制”、“軍事鎮(zhèn)壓”等引人誤會的詞語;英國的BBC廣播公司在報道時,還將參與救援工作的武警與救護車解讀成軍隊行為,把救護車稱為軍車。這類失實報道在國外屢見不鮮,對我國在國際上的形象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3)對兩性的認知偏見表現。性別歧視也是當前社會普遍面臨的一個問題,盡管較從前而言,人們對兩性的看法已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是這一問題仍然無法徹底消除。性別歧視表現在經濟、政治、體育等各領域的新聞報道上,大多數新聞報道的主角都為男性,以女性為主的少之又少。
(二)新聞記者認知偏見的原因
(1)職業(yè)素養(yǎng)較低,缺少人文關懷。從事新聞工作需要堅持職業(yè)操守,要擁有很高的職業(yè)素養(yǎng)才能承擔起擔任社會口、眼、耳的責任,每一位記者的新聞實踐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個人職業(yè)素養(yǎng)的影響,此外還與其自身的道德水平高低有關。新聞行業(yè)有別于其他行業(yè),常會遇到突發(fā)事件,記者在報到時,若是缺乏足夠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就會偏袒事件中的某一方,造成報道的失實。例如,農民工為討薪跳樓等新聞事件,將農民工的行為稱為嘩眾取寵著實不妥。
(2)各國之間意識形態(tài)的差別。這一原因造成的報道失實主要表現在國外對我國的報道當中,我國的經濟、技術等方面的巨大進步使一些國家感到了威脅,他們會利用本國的意識形態(tài)來解讀各類的新聞事件,包括我國的諸多事件在內;除此之外,西方國家長期以來對第三世界的國家抱有偏見也是不爭的事實,這也是造成國外報道失實的一個原因。
(3)性別歧視心理作祟。性別歧視是長期存在的一個深刻問題,部分新聞記者自身持有男尊女卑的觀點,再加上社會層面的滲透,他們對女性的認識被固化,對女性認識不夠全面,進而影響了新聞記者對新聞事件中的女性的判斷、評價和報道方式。
新聞報道應當是嚴肅、公正、客觀的,雖然目前帶有偏見的報道并不在少數,并且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這種現象無法被徹底消除,但如果新聞記者能夠在報道各類新聞事件時始終堅持這一行業(yè)的職業(yè)道德,減少一些認知上的偏見,就可以慢慢改善這一狀況。
[1] 金玲.試析新聞記者思維方式與新聞制作中的認知偏向[J].赤子,2015(8):83.
[2] 李坤.新聞記者采訪不容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把控認知[J].西部廣播電視,2013(19):38.
[3] 周越.新聞記者思維方式與新聞制作中的認知偏向[J].西部廣播電視,2014(10):80-81.
[4] 路俊衛(wèi).新形勢下新聞記者的角色認知及職業(yè)理念建構[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1(4):105-110.
G214.2
A
1674-8883(2015)19-0075-01
裴蕓(1978—),女,山東人,大專,初級,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