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麗霞
【摘要】現(xiàn)在的學生,絕大多數(shù)是在鋼筋混凝土包圍的環(huán)境中生活成長的,他們對大自然的感受認識膚淺而零散,而初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大量寫景抒情的古詩詞需要學生深入領悟意境,這對缺乏農(nóng)村生活體驗和感受的學生來講,自然存在種種困難和障礙。如何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想象力,如何能幫助他們更具體深入地領悟古典詩歌的意境,喜歡隨手涂畫的我,受古人“詩中有畫”詩評的啟發(fā),在古詩詞教學中嘗試引入簡筆畫的輔助教學手段,通過實踐,總結(jié)出幾種具體方式。
【關鍵詞】簡筆畫 感悟 古詩
一、教師示范式
在講古詩詞時,針對那些畫面感強烈的詩句,老師提前先設計好草圖,在課堂賞析詩句的過程中在黑板上逐步勾勒完成。詩歌的大意講完了,一幅詩意簡筆畫也出現(xiàn)在黑板上。比如,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本涂扇娙氘嫞航幨且粋€干凈的農(nóng)家小院,兩間茅草屋掩映在花叢中,籬笆墻外,是彎彎曲曲的小河和碧綠的田野,院門對面是兩座云纏霧繞的青山。簡筆畫,將抽象的文字轉(zhuǎn)化成具體形象,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記憶背誦也就變得容易了。
二、師生互動式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想象力都是不一樣的,學生當設計者,老師當執(zhí)筆者的師生互動方式能更好地體現(xiàn)學生想象力的個性色彩,同時能引導學生更深人地思考一些意境細節(jié)。在講到劉禹錫《秋詞》中的“晴空一鶴排云上”的詩意時,關于“一鶴”是畫成“一只”還是“一群”,學生展開了討論,最后認為應該是“一群”或“一對”,因為鶴的習性是群居或雙棲,單飛的鶴是離群之鶴,比如白居易《感鶴》“鶴有不群者,飛飛在野田?!边@與《秋詞》全詩積極樂觀向上的格調(diào)顯然不一致?;臃芑钴S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和深入探究的意愿,師生在質(zhì)疑討論中,共同進步。
三、學生自創(chuàng)式
學生的想象力是令人驚嘆的。在學習王維《使至塞上》時,我讓學生試著自己在紙上畫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簡筆畫,結(jié)果有一位同學沒有使用水平視角(這是常見的觀察事物的角度),而是采用了全景式的視角,而全景式的視角其實是一種古代詩人常用的創(chuàng)作視角,如曹操《觀滄?!分杏谩八五e?,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來寫滄海全景;杜甫《登岳陽樓》中用“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來寫洞庭湖;杜牧的《江南春》更是全詩使用全景式視角“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能自覺地使用全景式這種視角來體味詩歌意境,這位同學無疑已找到了學習古詩詞的一條捷徑。
四、比較鑒別式
采用分學習小組作畫的方式,然后小組之間進行比較評述。在表現(xiàn)張志和《漁歌子》的詩句意境時,一個小組用最簡潔的線條卻最傳神地畫出了那位“青箬笠、綠蓑衣”的釣魚者——那是一個安靜的背影,三角形的背,橢圓形的帽子,前面是一根筆直的魚竿。一個三角形、一個橢圓、一條直線,線條簡潔卻表意蘊藉豐富,讓人不禁聯(lián)想起“深山藏古寺”“踏花歸去馬蹄香”之類的詩畫佳話,而“蘊藉而豐富”的特征不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審美精髓嗎?
可見,在初高中古詩詞教學引入簡筆畫的輔助手段,并能靈活多樣地使用它,能給我們的詩歌教學增加一些趣味性,并能提高教學實效性。當然,簡筆畫的運用也是有局限性的。首先,它只適用畫面感鮮明的詩詞;其次,老師要有畫簡筆畫的興趣和基礎;再次,不能過多使用,因為以一個或幾個人的想象來干擾和取代其他人的想象,可能會對學生豐富想象力形成制約。因此,詩歌教學中使用簡筆畫還要注意巧妙恰當,趨利避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