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嚴佳婧
筆者第一次接觸到虛擬貨幣的貨幣概念恐怕要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的一部科幻小說,阿西莫夫大名鼎鼎的《基地》系列。小說中主人公所處的世界是科技極度先進,人類活動領域已經衍生至太空各個角落的銀河帝國,實體貨幣早已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所謂的“信用點”。只是我并未料到這件事會在有生之年成為現實。或者說,部分現實。
令許多人愛恨交加的比特幣最近成為了銀幕主角,就算平民百姓并不真正懂的由中本聰在2009年提出的虛擬貨幣概念,或者P2P形式的數字貨幣以及點對點的傳輸意味著一個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統(tǒng)意味著什么。重點在于遭受多方封殺之后,比特幣又一次成為了觀眾的焦點。
作為加密的電子貨幣,比特幣是科技的產物,但更有政治的訴求。比特幣的使命之一,是把對貨幣的控制權從政府手中移交給人民。而比特幣代表的,也是科技應該用來賦予個體自由的理念,貨幣價值不再受中心掌權者操縱的夢想。這就賦予了比特幣脫離政府管控、全球化、去中心化的特性。
在紀錄片電影《比特幣的崛起》(The Rise and Rise of Bitcoin)中,導演構建了一個了解比特幣的簡單框架,從一個比特幣挖礦者的視角將比特幣的發(fā)展串聯起來。影片主基調雖在“崛起”,但也提到了比特幣遇到的危機:價格大幅波動,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平臺MtGox因被黑客入侵損失數億而倒閉,比特幣基金創(chuàng)始人Shrem被捕等等。影片沒有太多涉及的,還有洗黑錢,恐怖分子金錢交易,比特幣用戶的隱私安全如何保護等問題。影片最終傳遞的信念是:新事物總是有起有落,比特幣是繼互聯網后的重大發(fā)明之一,除非切斷全球互聯網,否則比特幣勢不可擋。
從初期的愛好者玩具發(fā)展到之自由主義者實現其理想的管道之一,口號是“擺脫金融管制”。然而被極客玩弄于手中的虛擬幣在撞上了政治的南墻之后何去何從?近日,據銀聯業(yè)務部門透露的文件顯示,中國銀聯已成立專項工作組,著手打擊比特幣交易。本次整治行動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利用比特幣對接商戶的支付收單行為首次被定義為違規(guī)。網絡很虛幻,現實很殘酷,動了既有利益者的蛋糕,就要做好被殺雞儆猴的準備,或許比特幣不會是最后一種虛擬貨幣,但它是第一個把一切潛在危險抖落到眾人面前的出頭鳥,其中包括涉嫌繞開監(jiān)管要求、有極高的洗錢風險、期貨交易和融資融“幣”業(yè)務未向證監(jiān)機構進行報備、賬戶管理體系未通過人行強制的監(jiān)測認證機構認證存在較大安全隱患、無相應誠信監(jiān)管體系等。
作為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虛擬貨幣”,比特幣能否得到廣泛認可,在各項經濟活動中發(fā)揮貨幣價值,這或許還有待觀望。比特幣能否真正發(fā)揮貨幣價值,將比特幣上升帶來的貨幣范式的轉變,將永遠改變世界?沒有人知道答案,又或許,有人懼怕改變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