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程
(廣州市番禺區(qū)中心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1400)
頸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見的一種頸椎慢性退行性疾病,目前認為該病主要有由頸椎間盤退變及繼發(fā)病理變化影響鄰近的神經根、椎動脈、脊髓、交感神經等而引起。其中因脊髓受壓,導致脊髓出現(xiàn)功能障礙,出現(xiàn)以慢性進行性四肢癱瘓為特征的脊髓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最常見的類型,約占頸椎病的10% ~15%[1]。對于其中經非手術治療無效,癥狀持續(xù)性加重者前路減壓手術為首選治療方法[2]。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們采用頸前路減壓Cage植骨融合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患者42例,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齡33~75歲,平均53.5歲。所有患者均符合《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中脊髓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3]。經X線檢查20例患者頸椎椎體后緣有骨贅形成,25例患者有椎間隙狹窄,25例頸椎發(fā)生頸椎生理曲度改變;MRI檢查結果顯示42例患者均出現(xiàn)頸椎椎間盤信號減退現(xiàn)象,脊髓受壓;單節(jié)段病變者3例,其中 C4~51 例、C5~62 例;雙節(jié)段病變者 34 例,其中 C3~4和 C4~5同時病變 4 例,C4~5和 C5~6同時病變 13 例,C5~6和 C6~7同時病變 17 例;三節(jié)段病變者 5 例,C3~4、C4~5和 C5~6同時病變 1 例、C4~5、C5~6和 C6~7同時病變4例;病程5個月至4年,平均18.5個月。所有患者均進行過3個月以上規(guī)范的非手術治療,但癥狀未見明顯好轉,部分患者癥狀持續(xù)性加重。
1.2 方法
1.2.1 手術方法 術前1周指導患者開始進行氣管推移練習。均采用全身麻醉,患者仰臥在手術床上,頸后墊枕。常規(guī)消毒、鋪巾,均選用頸部左側橫切口。椎體顯露后,在C形臂X線機透視下定位病變椎間隙,用撐開器適度撐開病變椎間隙,清除前縱韌帶、病變椎間盤及上下椎體軟骨終板,保留骨性終板。然后進一步撐開椎間隙,用刮匙清除椎體后緣骨贅,切除后縱韌帶,以達到徹底減壓。選取合適的Cage填充自體髂骨,植入病變間隙后用撐開器進行加壓,使Cage與上下椎板緊密接觸。按相同方法植入其余病變間隙的Cage后,選則合適長度的前路鋼板,固定于上下椎體。再次透視確保椎間隙無過撐、內植物位置滿意。最后反復沖洗手術野,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關閉切口。
1.2.2 術后處理方法 術后使用2~3 d抗生素預防感染,同時使用脫水劑、神經營養(yǎng)劑及糖皮質激素。2 d后拔掉引流管,在頸托保護下開始下床活動。7 d后拆線,3個月后去掉頸托。定期復查X線片,了解植骨融合情況及內植物的位置。
1.3 療效評定 分別在術前和術后隨訪時采用JOA評分標準評定患者的神經功能。利用術前和術后隨訪時的JOA評分計算改善率,并以改善率進行療效評定:改善率=(術后評分-術前評分)÷(17分-術前評分)×100%,改善率≥75%為優(yōu),50% ~74%為良,25% ~49%為可,<25%為差[4]。
所有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0~31個月,平均24.5個月?;颊呤中g時間45~105min,平均75min;出血量60~180mL,平均160mL。3例患者術后出現(xiàn)聲音嘶啞,考慮為術中牽拉損傷喉返神經所致,未進行特殊處理,均在3周內恢復。術中未發(fā)生硬膜、椎動脈等的損傷,術后未出現(xiàn)螺釘松動、鋼板斷裂、椎間高度丟失等并發(fā)癥。術后10個月X線片顯示病變椎間隙均已融合,頸椎生理曲度良好,按術后10個月時的改善率評定優(yōu)10例、良26例、可4例、差2例。
脊髓型頸椎病是因病變節(jié)段脊髓受到各種壓迫出現(xiàn)的以慢性進行性四肢癱瘓為主要表現(xiàn)的頸椎退行性病變。引起脊髓受壓的主要原因包括頸椎間盤突出、頸椎椎體后緣骨贅形成、黃韌帶增生肥厚及后縱韌帶鈣化等,而且壓迫多位于病變的椎間隙水平[1]。病變節(jié)段脊髓長期受到以上因素的慢性壓迫會引起不可逆性損害[5]。賈連順[6]認為,89%的脊髓型頸椎病患者的病情有發(fā)展或惡化傾向,病程越久、脊髓損傷程度越嚴重,治療的效果就越差,發(fā)病后6~12個月為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機。本組患者中2例,術后10個月療效評定為差,其病程均在3年以上。因此,對于確診的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如果經規(guī)范的非手術治療效果欠佳,就應盡早進行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目的是解除壓迫脊髓的相關因素,增大頸椎管矢狀徑和容積,恢復頸椎的生理曲度、高度和穩(wěn)定性。常見的手術方式大致分為前路減壓和后路減壓兩種。一般情況下,通過后路減壓即可解除病變節(jié)段脊髓的各種受壓因素。但作為一種間接減壓方式,后路減壓對于頸椎生理曲度變直及后凸畸形的患者無法達到有效減壓的目的,手術效果較差。而前路減壓手術則可直接解除這些來自前方的壓迫因素,治療效果較好[7]。另外,從生物力學角度來看,椎體在人體活動中主要承擔壓縮載荷,其中中柱為主要承重區(qū)和運動中心,從前路固定,直接作用于脊柱的前中柱,固定更加穩(wěn)定,而且更有利于骨融合[8]。
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內固定和椎體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內固定是目前最常見的兩種前路減壓手術方式。張威等[2]通過Meta分析研究表明,這兩種手術方式在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椎間融合率和術后并發(fā)癥方面相當,但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內固定在手術時間、出血量及術后頸椎曲度恢復方面優(yōu)于椎體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內固定。祁敏等[9]的研究也表明,椎體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內固定術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于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內固定,對于多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前者應慎用。本組患者的治療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在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內固定術中將Cage植入切除椎間盤的椎間隙中,可有效減少椎間隙的損失,有利于頸椎生理曲度和脊髓功能的恢復[10]。在此基礎上加用前路鋼板固定,可增強固定的穩(wěn)定性,明顯縮短患者術后頸部疼痛的時間[11]。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頸前路減壓Cage植骨融合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具有固定牢固、融合率高、脊髓功能恢復好及并發(fā)癥少的優(yōu)點,值得推廣應用。
[1]呂書軍,陳志剛,周廣鑑,等.前路兩種不同術式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療效分析[J].頸腰痛雜志,2010,31(3):182-184.
[2]張威,廖文勝,王利民,等.頸前路2種減壓并鋼板植入內固定方式治療相鄰兩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的Meta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2,16(17):3134 -3138.
[3]孫宇,李貴存.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1994,31(2):156 -158.
[4]李建明,楊烈東,劉國慶,等.前路椎體次全切鈦網植骨及鋼板內固定治療脊髓型頸椎病40例[J].中醫(yī)正骨,2009,21(11):59-61.
[5]高飛,阿日奔吉日嘎拉,武永剛,等.經前路椎體次全切除減壓鈦網植入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多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跩].包頭醫(yī)學院學報,2011,27(2):60 -62.
[6]賈連順.頸椎病的手術時機與手術方案選擇[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7,17(2):90 -91.
[7]李建光,苗軍,夏群.前路椎間融合器在多節(jié)段脊髓型脊椎病治療中的作用[J].中華骨科雜志,2007,27(8):576-579.
[8]趙筑川,曹永飛,彭智,等.頸椎前路鈦網鋼板內固定及自體髂骨植骨在不同頸椎節(jié)段中的生物力學研究[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06,20(11):1076 -1079.
[9]祁敏,王新偉,劉洋,等.三種頸前路減壓術式治療多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的并發(fā)癥比較[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2,22(11):963-968.
[10]杜青陽,徐展望.頸椎融合器在脊髓型頸椎病中的治療應用[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27(1):106 -107.
[11]唐擁軍,曾凡偉,池雷霆.頸前路經椎間隙減壓盒狀cage植骨融合術治療單間隙頸椎病-附86例隨訪結果[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1,10(5):35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