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梁錫訓
讓農民讀得懂的“三農”報道
——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一號文件”:一個村莊的“金礦”》 評析
□ 文/梁錫訓
2013年4月1日,《廣西日報》在一版頭條刊發(fā)長篇通訊《“一號文件”:一個村莊的“金礦”——隆安縣那桐鎮(zhèn)定江村十年發(fā)展印記》,以一個村莊十年的發(fā)展變化,折射自2004年以來十年中,連續(xù)十個中央一號文件對“三農”產生的巨大影響。該文在選題上精心策劃,采訪上深入扎實,謀篇上從大處著眼、小處落筆、以小見大,寫作上文風清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可謂是一篇農民讀得懂的“三農”報道。
中央一號文件連續(xù)十年聚焦“三農”。作為指導我國“三農”工作最權威的政策性文件,“一號文件”在十年里對中國農村改革發(fā)展產生了哪些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這是一個十分宏大的題材,報道如何切入,頗有講究。
長期以來,許多重大主題宣傳多呈現(xiàn)出“高大上”的氣質——站位高端、視野宏大、莊重嚴肅。作為省委機關報來說,這樣“高大上”的報道模式有其必要性與合理性,但并非標準模式和唯一選擇,有時候采用以小見大的報道方式更能取得理想的傳播效果。這就涉及到視角的選擇問題。視角是記者進行新聞報道時選擇的切入點,視角選準了,對重大主題的深刻表達和傳播,就能通過其貼近性和親和力增強張力,宣傳報道的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一號文件”:一個村莊的“金礦”》一文,正是通過選擇一個村莊這個小切口,緊扣“一號文件”在十年里對中國農村改革發(fā)展產生了哪些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這一事關全局的重大主題,通過“解剖麻雀”的手法,脈絡清晰地呈現(xiàn)一個行政村的十年發(fā)展變化,折射出我國“三農”政策實施的成就。文章以小見大,主題鮮明。文中精心提煉的十個敘述性小標題,既是對十年“一號文件”主要內容的全景式回顧,也是對廣西乃至整個中國農村十年發(fā)展印記的濃縮映照,啟示深刻。
該文發(fā)表之際,正是當年中央一號文件全面貫徹落實、春季農業(yè)生產逐漸進入高潮之時,這對于推動廣西全區(qū)各地各有關部門用好、用足、用活文件的各項政策,謀劃好當年“三農”各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而現(xiàn)實的意義。
以一個村莊來反映廣西農村十年巨變,需要選擇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典型來呈現(xiàn)。為此,記者多次向自治區(qū)有關部門征求意見,反復進行實地踩點和比較討論,并經過分管的報社領導研究同意,最終確定選擇定江村。
定江村位于廣西南寧市隆安縣那桐鎮(zhèn)西南部,轄6個自然屯、22個村民小組、2200人。全村耕地面積4500畝,其中水田1500畝,旱地3000畝。經濟來源主要是種植經濟作物甘蔗、木薯、玉米、板栗等。全村60%以上農戶住上樓房,40%以上農戶建有沼氣池,并利用沼氣池進行立體種養(yǎng)。定江村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在廣西農村算中上水平,這幾年通過土地流轉加快農村經營體制創(chuàng)新,農民收入增長較快,新農村建設也有不少亮點。而這個村的幾個自然村之間,由于農民思想觀念的差異,發(fā)展水平也不平衡,選擇這樣一個點,符合目前中國農村的現(xiàn)狀。
此外,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下發(fā)前幾個月,經中科院專家考察證實,廣西隆安縣一帶,正是人類最先開始馴化野生水稻的地方,可以說人類的稻作文明從這里傳向世界。此時選點定江村,為講述“三農”故事增添了歷史厚重感和新鮮感。
為取得第一手鮮活的資料,記者深入到那桐鎮(zhèn)黨委政府、定江村各自然屯、龍頭企業(yè)、田間地頭、農戶家庭等,采取開座談會、預約采訪、隨機采訪等形式,對鄉(xiāng)黨委書記、村委干部、村民小組長、農業(yè)龍頭企業(yè)負責人、農科人員、在家務農村民、外出農民工等近30名采訪對象進行了細致深入的采訪。為了解更多真實情況,記者或直接下到農民的香蕉地,或夜訪農家聊家常,幾乎是以蹲點采訪的形式,零距離、多角度地觀察、捕捉定江村十年來的點滴變化,挖掘到了大量真實、鮮活、動態(tài)的第一手材料。為講好故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該文體現(xiàn)了中宣部“走轉改”的要求,從選題、選材、寫作各方面,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始終弘揚求真務實的作風和文風。
首先,文章在謀篇布局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打破了通訊“三段論”窠臼。以十年“一號文件”主題為主線,采用編年體倒敘的方式,形式新穎,脈絡清晰。其次,在文章選材上,既有成就的彰顯,也有問題的探討,力求做到“說真話、實話、老百姓的話”,以還原一個真實微觀的廣西農村。文章寫作上,以片段式的場景,鏡頭式的語言,講故事、有情節(jié),見人物、擺事例,節(jié)奏明快,行文流暢,內容豐滿而不累贅,人物眾多但不凌亂。
其中行文善于捕捉富有個性、特色鮮明的話語,特別是盡量使用群眾的語言,字里行間充滿鄉(xiāng)土氣息,是文章的突出特點。例如:村民們說,“水肥一體化滴灌就像吃豬肉一樣平常?!泵鎸习暹M村承包土地,2009年以前,村民一臉愁容:“你要了我的土地,我怎么活!”2009年以后,村民一臉期待:“你不要我的土地,我怎么做!”農業(yè)企業(yè)家說:“干農業(yè),要跟天斗,跟市場斗,跟人‘斗’?!贝逯f:“取消農業(yè)稅,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這些簡潔平實、通俗易明的群眾語言,地氣十足,不但生動反映十年來農民思想觀念的巨大轉變,同時也巧妙地點出文章的重大主題。
宣傳方針政策,報道重大主題,絕不是政策條文的干巴巴說教,絕不是動輒“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懷指導下如何如何”等等空洞無物的裝腔作勢。優(yōu)秀的新聞作品應該都是好聽的故事,好故事才能抓住受眾。
《“一號文件”:一個村莊的“金礦”》一文,正是通過對定江村十年發(fā)展的客觀生動的描寫,講述了定江村在中央一號文件陽光雨露潤澤下取得可喜變化的故事。一個個發(fā)生在農民身上的新農村建設、創(chuàng)新經營體制、土地流轉、新農合、家庭農場等散發(fā)著新鮮泥土氣息的故事,隨著記者樸實傳神的筆觸,活生生、喜洋洋地展示在讀者面前,這些故事,猶如一塊塊拼圖,完整地呈現(xiàn)出中國農村十年來的發(fā)展圖景,詮釋了中央重大政策的豐富內涵和給“三農”帶來的成就和希望,折射出黨中央“三農”政策的光芒。
例如,講土地流轉給村莊帶來的變化,有這樣幾段描寫:
陽春三月,春花爛漫。白天走進定典屯,靜悄悄,以為又是一座新村空城。晚上再入,卻見人氣頗旺。
一問才知,白天,村里青壯年有的到金穗公司上班,有的到附近工廠打工,還有的到承包的香蕉地、養(yǎng)雞場勞作,幾乎是8小時工作制。
“到外地打工的大多回來了,老人、孩子都要照顧?!倍ǖ渫蛬D女主任方金紅到周邊流轉地里做日工,每天70元左右的收入,“以前女人問男人要錢花,現(xiàn)在不用了,個個都有兩三萬元存款!”
定典人成了周邊村屯羨慕的對象:每年土地租金兩萬多元,夫妻打工收入三四萬元,3年就為兒子存下10萬元“老婆本”。而以前,干20年農活都存不下錢。
這些娓娓道來的故事,都發(fā)生在農民身上,貼近性、可讀性、感染力都很強。
“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聲音”是當下新聞工作者最重要的責任?!丁耙惶栁募保阂粋€村莊的“金礦”》這種反映重大主題、重大成就的非動態(tài)性報道,形式創(chuàng)新,故事精彩,文風樸實,確實加分不少。在媒體大融合的今天,這種做法值得提倡。
(作者是廣西日報傳媒集團副總編輯;《“一號文件”:一個村莊的“金礦”》獲第24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編 輯 張 壘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