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
淺談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構建
李科
從高等教育國際化這一大背景出發(fā),針對當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各高等院校的實際情況,重新思考大學英語課程的定位,探討構建基于“EGP+ESP”模式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意義和具體內容。
高等教育;國際化;大學英語;課程體系
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趨勢的不斷深入,世界各國呈現(xiàn)出相互競爭又相互依賴的格局。在這一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國際化這一概念應運而生。加拿大著名學者Jane Knight指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一個國家在應對全球化影響的同時,保持民族發(fā)展特色的積極響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yǎng)出在知識、技能等各方面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以滿足本國和世界的需求。這一概念一經提出,便很快得到各國政府和高校的高度重視,我國也積極順應了這一潮流。2010年7月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擴大教育開放,重點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優(yōu)質教育資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以促進我國教育改革發(fā)展,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地位、影響力和競爭力”;“要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和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顯而易見,國際化是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一個必然的方向。
高等教育國際化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和非常具體的指標,其基本的三個要素為師資的國際化、課程的國際化和學生的國際化(束定芳2011)。其中,課程的國際化是教育國際化最為核心的任務。根據經濟合作和發(fā)展組織(OECD)定義,“國際化課程是一種為國內外學生設計的課程,在內容上趨于國際化”。由此可以看出,國際化課程不僅要求課程內容達到國際水準、符合國際慣例,語言上也要世界通用,也就是國際化課程要通過英文來進行講授(蔡基剛2012)。我們也必然由此推導出這樣一個結論:大學英語教學是實現(xiàn)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一方面,大學英語教學為高校創(chuàng)建國際化課程提供語言支持。沒有大學英語教學,學生將難以適應英語授課和用英語進行學術交流。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國際化要求培養(yǎng)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國際化人才,這樣的人才不僅具有扎實的專業(yè)能力,而且還具有寬廣的國際視野,熟悉國際規(guī)則,具備良好的英語表達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這些都是大學英語課程的重要內容。
當前,大學英語教學在我國是一個有著較多爭議的話題。雖然英語作為一門世界語言,其重要性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同,但是多年以來,我國在大學英語教育方面巨大的投入和可憐的產出卻為廣大民眾所詬病,批評聲不絕于耳,一些專家和學者甚至提出廢除大學英語的必修課地位,取而代之的做法是將其變成一門選修課,從而保證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來學習專業(yè)課程和母語。究其原因,是因為當前大學英語課程存在下列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課程設置單一,學生學習動力不足
一直以來,我國大學英語被看作高中英語的延續(xù),教學內容還是以通用英語(EGP)為主,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掌握英語的聽、說、讀、寫、譯五項基本技能,外加一些文化知識和生活常識。由于通過這種模式學來的英語語言技能與學生所學專業(yè)沒有必然聯(lián)系,因而學生學習英語的用途只是潛在的,存在不確定性(王艷2013)。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往往誘導學生將英語學習與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簡單地進行聯(lián)系。結果,大學英語完全忽略了不同專業(yè)、不同層次、不同個性學生的具體需求,蛻變成了一門為應試而存在的課程。不少學生對此十分反感,并進而產生了厭學情緒,即使十分熱愛英語學習的學生,在通過大學英語等級考試之后,其對英語的重視程度也隨之銳減,英語水平也因此不斷下滑。這樣,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二)脫離專業(yè)背景,英語應用能力培養(yǎng)失去依托
大學英語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然而,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只涉及通識教育,與學生所學專業(yè)之間沒有建立任何有效聯(lián)系。在脫離專業(yè)背景的前提下,學生的英語語言應用能力也就只包含對一些基本的生活用語和淺顯的文化常識的運用,無法實現(xiàn)與域外人士進行深入的、有關所學專業(yè)的溝通和交流,也無從了解其專業(yè)領域在世界范圍內的發(fā)展狀況。
(三)學生英語語言存在障礙,課程國際化難以有效開展
目前,為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實現(xiàn)課程國際化,一些高校正嘗試開設用英語授課的專業(yè)課程(包含全英語授課課程和雙語課程)。然而,要順利開展此類課程的教學,沒有學生的語言儲備,只有合格的教師和優(yōu)質的教材是遠遠不夠的。如上所述,不少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較差、學習動力不足,因而英語水平恐怕難以達到全英語或者雙語課堂的要求。此外,即使對于那些英語基本功相對較好的學生而言,直接從通用英語學習轉變到通過英語語言學習專業(yè)知識,也將是極大的挑戰(zhàn)。一方面,在通用英語與雙語課程之間沒有過渡課程,學生必將難以適應這種轉變;另一方面,從事雙語教學的教師一般都不擅長語言教學,面對英語底子較薄、從未接觸過專業(yè)英語的學生,恐怕也有心無力。
(四)重西方輕傳統(tǒng),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失語癥突出
按照《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課程要求》)的精神,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簡單地說,就是擁有把世界介紹給中國、把中國介紹給世界的能力。學生要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就必須通曉中外不同的文化。然而,在當前的EGP教學中,往往存在重視介紹西方文化和價值觀而忽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授的現(xiàn)象,導致學生能就西方文化侃侃而談卻不能用英語介紹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和價值觀。患上傳統(tǒng)文化失語癥的人是不能成為真正的符合國家要求、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的,因為不能表達自己文化和價值觀的人是很難深入參與國際交流的。
如上所述,當前我國的大學英語課程由于種種原因,既不能真正為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提供幫助,也難以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提供有效的語言支持。因此,從高等教育國際化這一大背景出發(fā),針對當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各高等院校的實際情況,重新思考大學英語課程的定位,構建基于“EGP+ESP”模式的多元生態(tài)化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對于促進我國高校課程國際化建設、培養(yǎng)高標準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yōu)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韓戈玲、董娟2011)。
(一)有利于明確對大學英語課程定位和發(fā)展方向的認識
《課程要求》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是高等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大學英語課程是大學生的一門必修基礎課程。”同時指出,“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然而,由于近年來大學英語課程在投入和實際教學效果上的反差使得不少人士開始質疑大學英語課程的必修課地位;與此同時,不少高校和大學英語教師對該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兩個方面的認識存在偏差,對于該課程未來的發(fā)展方向產生了分歧。因此,構建符合時代要求和學生專業(yè)特點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有利于進一步明確對于大學英語課程的必修課地位和未來發(fā)展方向的認識。
(二)有利于提升大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
由于當前大學英語課程設置上的問題,不少學生難以理解該課程對于其專業(yè)學習和未來職業(yè)發(fā)展的意義,因而在大學英語學習上普遍存在動力不足的情況。通過構建合理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學生就能正確認識大學英語學習和其專業(yè)課程的關系,明確良好的英語應用能力對于增強其就業(yè)競爭力的重要意義,從而提升其學習英語的動力。
(三)有利于提升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水平
如上所述,高等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潮流,它對國際化人才的規(guī)格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如果不通過建立合理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提升學生實際應用英語的能力,那么學生就無從利用外國的優(yōu)質課程資源,也無法了解某個專業(yè)領域在當今世界的發(fā)展現(xiàn)狀,從而也不可能真正具備廣闊的國際視野。因而,只有通過建立合理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解決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才能真正培養(yǎng)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yōu)秀人才。
當前形勢下,要構建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就要從高等教育國際化這一大背景出發(fā),以需求分析課程理論為指導,針對當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根據大學英語課程的定位,構建符合時代要求和應用型本科院校實際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提高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效果,促進我國高校課程國際化建設,培養(yǎng)高標準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yōu)秀人才。具體來說,它包含如下內容:
(一)改變原有《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模式
《課程要求》明確指出,大學英語課程要融入學校的學分制體系,盡量保證在本科總學分中占10%(16學分左右)。不少高校在實施《課程要求》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誤區(qū),如,把其中的大學英語課程完全等同于《大學英語》這一門課程,而忽視了其中所提到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因此,他們在教學安排中,往往不顧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多樣化需求,讓《大學英語》這一門課程持續(xù)四個學期,占據了全部16個學時。照此模式開展《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涉及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任何改革都將難以進行。所以,要構建合理的滿足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趨勢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就必須改變原有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模式。至于具體的教學模式,各高??梢愿鶕髯缘臈l件和其學生的特點靈活的選擇。而在筆者所在學校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則采用了分層分類的教學模式。具體來說,就是根據學生所學專業(yè),將其分為文科、理科和藝術三個類別,每一個類別又根據學生的高考英語成績分成A、B兩個層次。對于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選用不同的教材,制訂不同的教學計劃。同時,還對課程的學時分配進行了調整:《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只持續(xù)一個學年。第一學期,所有學生每周8課時;如果學生在第一學期里通過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CET-4),則第二學期不用再修《大學英語》課程,而是選修其他語言技能類、語言應用類、語言文化類或者專業(yè)英語類課程;相反,如果學生沒有通過CET-4,那么第二學期仍被要求上《大學英語》課程以提高其英語語言基礎。實踐表明,這種改革后的模式不但很好地滿足了不同基礎、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也為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改革提供了時間和空間。
(二)豐富和完善通用英語(EGP)課程體系
當前大學英語課程不僅設置單一,內容也與中學階段大同小異,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動力不足,既不能有效提升學生英語語言應用能力,又不能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豐富和完善通用英語課程體系,可強化學生的英語學習動力,彌補學生英語技能中的短板,為開展ESP課程和國際化課程奠定語言基礎。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在大學英語聽說和讀寫課程中增加反映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價值觀的內容,解決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傳統(tǒng)文化失語癥問題。與此同時,在堅持傳統(tǒng)意義上《大學英語》課程必修課地位的同時,考慮不同層次、不同特點學生的需求,開設諸如《海外生存》《英美概況》《中西方文化對比》《英語應用文寫作》等任意選修課程,從而豐富和完善通用英語課程體系。此外,考慮到不同學生在英語基礎和個人發(fā)展方面的差異,有針對性地開設一些英語強化及輔導課程,如《英語四/六級輔導》《英語口語》《雅思培訓》等。
(三)構建符合學生專業(yè)發(fā)展需求的ESP課程群
ESP課程是連接通用英語課程和專業(yè)課課程的橋梁,包含了專業(yè)學術英語和行業(yè)英語,能為學生適應用英語授課的專業(yè)課程做有針對性的語言準備。ESP課程群是構建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關鍵所在。在開設每一門ESP課程前,相關教學部門必須做好充分的調研和論證,充分了解學生所學專業(yè)的特點、個人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和他們的英語語言基礎,從而確保該課程既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又能滿足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社會需求。同時,為了確保ESP課程群教學的順利實施,各門ESP課程的課程屬性應由開課部門與學生所在院系共同商討確定。譬如,某些專業(yè)對學生有較高的英語語言要求,則相關的ESP課程可以定位為專業(yè)選修課甚至是必修課;而其他一些ESP課程則可以通過任意選修課的方式進行。
(四)根據學生的專業(yè)需求和英語基礎構建相應的國際化課程群
如上所述,構建國際化課程群是實現(xiàn)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核心。這些課程一般選用國際化的教材,主要由專業(yè)教師使用全英語授課或者雙語授課。嚴格來講,國際化課程已經超出了大學英語課程的范疇,但是它也應該是大學英語課程群的有效延伸,是英語語言技能和學生專業(yè)核心技能的有機結合,是我們推動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構建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終極目標。在國際化課程群的籌備和具體教學實施過程中,大學英語教師應當與專業(yè)教師密切配合,確保ESP課程和國際化課程的有效銜接。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大潮的推動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構建符合時代要求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勢在必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實踐中,構建大學英語課程體系還面臨著很多挑戰(zhàn)。一方面,不同高校、不同專業(yè)對國際化課程需求的緊迫性不同,這也導致了不同類別的高校和專業(yè)對于構建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重要性在認知上的差距。如果學校和專業(yè)對此不夠重視,那么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構建就難以實施。另一方面,建立一支能滿足ESP課程和國際化課程教學需求的師資隊伍,也是一項較為艱巨的工程。當前絕大多數(shù)大學英語教師只能滿足EGP課程的教學需求,對于ESP課程既缺乏經驗,也缺乏信心;而國際化課程的教學任務主要由專業(yè)教師來承擔(當然具有相關專業(yè)背景的大學英語教師亦可承擔部分國際化課程),他們的專業(yè)能力不用懷疑,但是英語表達能力必然存在一定的欠缺,需要對其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培訓和指導。
總之,我們要在充分認知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的前提下,以最新的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直面挑戰(zhàn),根據各高校的實際情況,采用適當?shù)牟呗?,努力革除原有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種種弊病,積極構建新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形成通用英語課程群、專業(yè)英語課程群和國際化課程群三個完整的、有效銜接的課程群鏈,真正實現(xiàn)英語語言教學和專業(yè)技能教學的有機融合,從而為我國培養(yǎng)大量高標準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yōu)秀人才服務。
引用文獻
蔡基剛.2012.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定位研究[J].外國語,(1):69-76.
韓戈玲,董娟.2011.多元生態(tài)化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21-25.
束定芳.2011.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和定位——德國高校英語授課學位課程及其啟示[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1):137-144.
王艷.2013.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大學英語教育思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167-170.
注:本文為寧波大紅鷹學院2013年校級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基于‘EGP+ESP’模式的應用型本科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信息:315175,浙江寧波,寧波大紅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