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欣 王 平
?
淺淡寫作的生活積累和閱讀積累
王 欣 王 平
(敦化市翰章鄉(xiāng)學校,吉林 敦化 133700)
荀子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至江海。”的名言,朱熹亦有:“圣賢之學,非造次有成,須在積累。”的說法,都道明了積累對于做學問和寫作的重要性。積薄而為厚,積少而為多,厚積而薄發(fā)?!墩Z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寫作中積累豐富而真實的材料,學生只要能在老師的指導下廣泛閱讀,走進生活,就一定能獲得豐厚堅實的積累,使寫作妙筆生花,熠熠生輝。
寫作;生活積累;文學積累
語文教學無論進行怎樣的改革,它所進行的兩大中心內容是不會變的,即閱讀與寫作,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高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中考語文成績,更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提高的重要渠道?!缎抡n程標準》關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內容特別提到了積累豐富的語言、重視語感的培養(yǎng)和思維的發(fā)展,使他們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能夠適應實際的需要。其中,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的提高是相輔相成的,相互促進的。特別是閱讀積累以及生活積累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千姿百態(tài)的社會生活與色彩紛呈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是學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源泉??陀^存在的自然萬物與豐富生活的種種特色,只有靠觀察才能發(fā)現(xiàn)、了解并積累,才能逐漸形成寫作的題材與素材。因此,中學生要養(yǎng)成善于觀察、樂于發(fā)現(xiàn)的良好習慣, 留心觀察身邊的萬事、萬物,善于撲捉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和鮮活有趣的事,并要把觀察到的各種細微的特征、現(xiàn)象和由此引發(fā)的感想及時記錄、隨時積累,使自己的寫作材料越加豐厚,寫起作文來也定會得心應手、水到渠成。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它需要用心去捕捉,這就要求學生做一個細心的人,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觀察、認真思考。因為在學生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每天都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會發(fā)生各種各樣的事,作為觀察者對這些人、這些事有了近距離的接觸,就會了解人物的思想狀況,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對這些人和事作出自己的判斷和評價。這樣,生活中生動活潑的人、新鮮有趣的事多起來,寫作便有了物質的基礎。
寫日記是寫作文的基礎訓練。大家熟悉的散文作家劉白羽七歲便開始記日記,他把日記當作積累素材、練習寫作的一種方法,他的《長江三日》就是根據(jù)他的日記整理而成的。由此可見,經(jīng)常寫日記有利于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有利于詞語的積累,開擴學生的視野,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思維和想象,更能促進他們智力的發(fā)展。一個小小的日記本,有著無限廣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思想感情的潮水可以自由的奔放:暢想未來,追求夢想;一個小小的日記本,可以任由主人描下豐富多彩的生活畫卷:揭示丑惡,弘揚文明;一個小小的日記本,可以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的寶庫,為學生邁向文學殿堂鋪就出一條金光燦爛的道路。所以,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在平時作文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寫日記的好習慣,讓學生多寫一些源于生活,抒發(fā)真情實感的日記,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通過隨筆,及時將觀察到的有特色的人和發(fā)現(xiàn)的有意義的事記錄下來。在隨筆中反映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用文字將這些素材保留下來。另外,在指導學生寫隨筆時,可以分階段訓練,集中一個階段寫同一個主題,從而形成一個系列。如“感恩系列”、“成長系列”、“童年拾趣”……這樣就能在同一主題下積累不同的素材,如果在寫作中碰到這一類主題的文章就可以從中提取自己認為最能表達該主題的素材,經(jīng)過加工處理完成作文,也就不會出現(xiàn)面對作文題目無從下手,陷入茫然的窘境。由此可見,素材的積累可以做到有備無患。
閱讀是獲取寫作材料的另一途徑。對于生活范圍較小,生活經(jīng)歷有限的中學生來說,從這一源頭獲取材料最為廣泛。特別是農村中學的孩子,他們所接觸的人和事更是有限。閱讀書籍報刊,聽取軼聞逸事,可以使他們獲得許多無法親身接觸到的創(chuàng)作素材,開闊他們的視野和眼界。閱讀包括課內和課外閱讀,而想從閱讀中積累材料,主要靠課外閱讀。大量課外讀物皆有知識豐厚,內容廣博,經(jīng)驗紛繁,自然景致、社會現(xiàn)象和生活理趣兼容等特點,這是前人觀察感悟所得,更是學生寫作時可廣泛摘取的好素材。所以,課外閱讀是學生開闊視野、獲取知識、接受熏陶、 積累材料的重要途徑。教師要提倡、鼓勵并指導學生積極開展課外閱讀。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任何人的學習最重要的是興趣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特別是正值初中的孩子。
首先,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讀書氛圍。這方面主要通過引導學生收集關于讀書的名言警句。收集后,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并選擇有代表性的名言到書畫社做成條幅,張貼在班級墻上。通常選用的名言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猶藥也,善讀則可以醫(yī)愚。”“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等,讓他們感受到讀書的重要,從而激發(fā)閱讀的興趣。
其次,建立班級圖書角。這方面主要是動員、鼓勵學生把家中自己喜愛的書充實到班級圖書角來,既創(chuàng)設了一種濃厚的“書林”境界,也使同學們在相互傳閱中擴大了閱讀量,并在交流中得到提升。
與此同時,也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閱覽室這塊寶地,來擴大學生讀書的空間。
此外還要定期舉行讀書匯報課。每學期開學初就要安排讀書匯報課,讓同學們把假期閱讀的作品、閱讀的收獲以及閱讀的感悟展示給大家,使同學們在相互交流中得到提升。學期中也要適時安排,以此來督促學生閱讀。
這樣的活動主要是針對初中生必讀名著,按照《語文新課程標準》分階段進行,形式由學生研究制定,只要不背離新課標理念,而且能夠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名著的興趣,可以隨時、隨意變換匯報方式。
良好的閱讀習慣主要指學生自覺閱讀和動筆閱讀的習慣。自覺閱讀指學生興致高,趣味濃,能積極主動找書看,成語故事、神話傳說中外名著廣閱博覽并堅持不懈;動筆閱讀就是要在閱讀中隨時動筆圈、點、批、注,特別要指導學生做摘抄、寫讀書筆記。將書中有用的材料用特定的形式記錄下來,并加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到寫作時,便可隨手拈來。
教師對學生的摘抄也要給予指導,也可讓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比如指導學生摘抄成語、格言,名言警句;諺語、歇后語,童謠、作家生平、佳句(指含比喻、排比、夸張、對偶等多種修辭手法,內容健康的句子);或者是生動、鮮活的口語、典型的人和事、精彩的描繪片斷、精辟而獨到的見解等等。
讀后感是閱讀和寫作的紐帶,是快速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因為在寫作讀后感的過程中,閱讀是基礎,只有細致地閱讀,認真地思考,深刻地領悟,才能使讀后感有感而發(fā)、有情可抒;而寫作的過程.則可以把學生的閱讀感受、體會沉淀下來,既能加深學生對所讀文章的理解,又能促進學生寫作技能的提升。同時也能逐漸提高他們認知事物、獨立思考的能力。
總之,指導學生作文,就象寫詩一樣,“功夫在詩外”,重在指導學生注意在平時下功夫。要讓學生仔細觀察,了解生活;認真思考,善于積累。還要讓他們學會閱讀,博覽群書,積累材料,并使閱讀成為每個學生的一種習慣,在閱讀中激發(fā)學生寫作文的興趣,使他們的作文熠熠生輝。
2015—04—17
G633.34
A
1673-4564(2015)03—008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