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瑞英
?
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教學實效性
潘瑞英
(蛟河市第三中學,吉林 蛟河 132500)
教育的功能在當下得到全社會的重視,怎樣提高教學實效性也就成了教育者無法回避的課題。教無定法,但只要用心鉆研、大膽創(chuàng)新、就會取得實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備課要精耕細作;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加強語言訓練,向課堂教學要效益。
;語文教學;實效性;學習興趣;教學方式
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致使人們愈來愈感覺到知識的重要性。教育的功能也提到重要的地位。社會家庭需要學校培養(yǎng)出高分的人才。上好大學,上名牌大學成了家長追逐的目標。致使應試教育愈演愈烈,孩子的負擔越來越重。怎樣使孩子從繁重的課業(yè)負擔中解放出來是每個老師的責任。救救孩子的呼聲更加強烈,做為一名語文老師就應勇敢面對挑戰(zhàn),向課堂要效率,使每個孩子健康快樂的學習、生活。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呢?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好樂知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學習有興趣,才能高效地接受知識完成學習任務。在教學中教師要時時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在亢奮的狀態(tài)下進行學習,這樣才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好的開頭就是成功的一半。在課堂教學中也是一樣,精彩的導入會引領學生走進課文,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使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
利用多媒體視頻創(chuàng)設情境,帶領學生進入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云南的歌會》一課時,教師可以先播放準備好的視頻資料《五朵金花》的歌曲《蝴蝶泉邊》,讓學生領略云南民歌的風采,帶領學生走進迷人的云南風光中,這樣很自然地引出新課,在講授說明文單元《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等文章,老師都可以采用情境設置利用視頻,音樂,圖片帶領學生欣賞,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很快地走入語文課,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fā)學習欲望,從被動學習轉(zhuǎn)變?yōu)橹鲃訉W習。
語文教師應該具有深厚文學底蘊,有廣博的知識,機智的語言。語文課堂更應該妙趣橫生。這樣,生動形象的語言,曲折動聽的故事才能打動人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學中教師合理地利用故事就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例如在講授古詩、古文教學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一些有關詩人作家的故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學習李白的詩,教師就可以講授有關李白的身世,講授高力士為其脫靴,楊貴妃為其研墨的故事。既表現(xiàn)出李白狂傲不羈的性格,又提高了教學的趣味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的精力集中,課堂效率也就有了提高。
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引經(jīng)據(jù)典,旁征博引,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關注力。例如:在講授課文時,遇到成語,教師就可以講一講有關的成語故事,在講授詩文時,碰到文中引用的典故,老師也可以拓展開來,為學生講述有關典故的來歷。在講授有關戰(zhàn)爭的課文時,教師也可以利用歷史故事,用故事帶動文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的效果。
向45分鐘要效率,就要在45分鐘內(nèi)教給學生更多的知識。在上課前老師要精備教材,精備學生,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如何做到有效備課,首先要備課標。在每學期開學之前,教師備課時要認真研讀新的課程標準,把握每個年段需掌握的知識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哪些能力,并做到心中有數(shù)。通過研究課程標準確定本年段的教學目標,教學的重難點,把握本冊教材在整個年段的地位。其次要備教材。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教材中每個知識點,確定教材在整個初中課的地位。建立知識網(wǎng)絡,把每個單元,每一課的知識點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在頭腦中有一個清晰的知識網(wǎng)絡。教師在備教材過程中還要繪制本冊教材的知識樹,把握知識結構,掌握考點,落實知識訓練點。做到心中有考綱,腦中有方案。最后備學生。教師在授課前要了解學生的特點。既要了解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又要了解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針對初中學生活潑好動,叛逆心強,喜歡張揚個性的特點,老師要采用適當?shù)姆椒?,結合學生的特點,有的放矢的選擇適當?shù)慕谭?、學法,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集體的力量是偉大的。教學也是如此,要想設計好的方案,選擇好的方法,就要精誠團結,集思廣益,凝聚集體的智慧。教學中同學科的老師要坐在一起商討研究,確定每單元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共同研究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通過研討老教師的思想同新教師的思想相互碰撞,形成最適當?shù)慕虒W方法。教師再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在備課時還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分層次教學,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獲。例如在學習第三單元課文時,第三單元選取的是優(yōu)美的寫景散文。春夏秋冬,春風夏雨,秋霜冬雪展現(xiàn)了色彩斑斕的大自然。構思巧妙,文質(zhì)兼美。在教學上要求基礎好的同學不僅要理解課文,還要掌握描寫景物的方法,中等學生理解課文,掌握文章使用修辭手法,基礎薄弱的同學能夠讀懂課文,并能在文中找出最簡單的修辭,并學會仿寫的句子。這樣的設計就凝聚了集體的智慧,使好中差的學生都有所得,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提高,切實做到了教學的高效。
傳統(tǒng)的教學注重教師的教,忽略學生的學。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忽略學生的學習過程。而實踐證明傳統(tǒng)的教學只會使老師身心疲憊,而教學成績卻很平庸。因此評價一堂課的優(yōu)劣不是看老師的表演是否精彩,而要看學生的吸收消化程度。更要看學生的參與程度。從洋思中學的教學成績中不難發(fā)現(xiàn),在教學中教師要解放思想,轉(zhuǎn)變觀念。教師要把自己從課堂中解放出來,把課堂交給學生。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中動起來,這是個關鍵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尋找新的教學模式。因此,在實踐教學中可以采用“三課五步”教學法。課前激趣,創(chuàng)設新的教學情境,引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出示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檢查預習,關注學生的課前預習,在學習中根據(jù)問題分成小組,讓學生在組內(nèi)合作完成,如有疑問教師在班級點拔指導。這樣在課堂中學生就能夠參與到學習中,另外基礎差的學生也會在組長的帶領下完成任務。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在復習課中也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展開兵教兵,兵帶兵的形式,這樣會發(fā)現(xiàn)在課上基本的字詞,古詩文積累,差生在組長的帶領下都能完成,學生課上的積極性也大大提高,較難的問題在組長的帶領下也能解決一部分,這樣課上學生活動面廣了,動手動腦的機會多了,他們不再是等待灌輸?shù)娜萜?,而是積極進取的有思維的精靈。老師不再是知識的講授者而是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學生真的成了課堂的主人。他們呆滯的目光變得靈活,表情變得生動。
良好的閱讀習慣,成就人的一生。語文課最大的難題是閱讀。學生往往是沒有讀書習慣,沒有閱讀技巧。因此在做閱讀訓練中讀不進去書,不能走進文章,不能用較好的方法解答閱讀題。在教學中教師要精選閱讀篇目,指導學生閱讀方法,積累閱讀技巧,教會學生學會讀書。
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讀書,讀整本書。通過讀書不僅使學生拓寬視野,豐富詞匯。還要利用書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高尚的品格。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開展讀書積累活動。每天積累一句話,每天一則新聞,每周讀一篇優(yōu)秀文章,每月讀一本書。讓學生把優(yōu)秀的篇章,美的句子,精妙的詞語背下來,常期積累,可以豐富學生的詞匯,增加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提高寫作能力。寫讀書筆記鍛煉學生的思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老師可以在學生讀書活動中讓學生寫讀書筆記,讓學生閱讀書中的人物,思考文章的主旨,體會作者的感情,并談談自己對這本書感悟,把自己感悟最深的一點寫出來。最初學生覺得無話可寫,教師可以逐步引導,從一句話到一段話,再到一篇文章,時間長了,學生就會覺得可寫的東西很多,感悟理解也從膚淺變得深刻而有內(nèi)涵了,經(jīng)過一段的實踐,學生的寫作水平就會有很大的提高。教學成績自然也就有了提高。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觀察生活的能力,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绷_曼羅蘭說過,生活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可見觀察能力在生活中是多少重要。在教學中同樣如此。教師在生活中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生活,留心身邊發(fā)生的事。并及時記錄下來,做為寫作的素材。
例如:五四青年節(jié)舉辦的文藝匯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加文藝演出,在活動中注意自己排練中的感受,觀察身邊其他同學的排演態(tài)度,演出的心情。在秋節(jié)運動會中,讓學生觀察整個運動會的賽場,運動會的場面,不同的人不同的活動,班級在運動會中涌現(xiàn)出的感人事跡,這些都可以作為寫作的素材,由于學生觀察仔細,在寫作中就會有話可說。
春夏秋冬四季各有不同,每個季節(jié)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都有美的一面。教師可以引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觀察自然美景。春天來了,萬物復蘇,剛剛鉆出來的嫩草,抽絲的柳葉,綻放的野花,清澈的河水,都可以是學生觀察的對象,秋天,秋高氣爽,艷陽高照,田野里豐收的莊稼,果園里熟透的果子,勞動的人們,都是歌頌的對象,冬天,天氣嚴寒,大雪紛飛,結冰的小河,白雪覆蓋的高山,這些自然的美景只要用心去看,去領悟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美麗。學生在自然面前可以利用自己的感官,瞧一瞧,摸一摸,聞一聞。觀察它們的形態(tài),氣味,只有親身的體驗,才有切身的體會才會感覺有話可說,有言可表,這樣的文章才會言之有味,才有實效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發(fā)展語言的同時,要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想象是創(chuàng)造一切的財富。如何培養(yǎng)想象能力呢,這就需要認真的觀察。在生活中教師要引領學生認真觀察生活,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如:由生活中的蠟燭我們會想到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的人民公仆,由青松我們會想到不畏嚴賽,不怕困難的意志堅強的人。由物想到人,由人想到事,想到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只要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用心觀察,引領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學生的寫作能力,思維能力都會有所提高,教學也就有了實效性。
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教無定法,學無定法。只有教師在教學中用心專研,仔細琢磨,勇于實踐,大膽創(chuàng)新,教學就會有實效,教學效率就會提高。
2015—04—03
G633.3
A
1673-4564(2015)03—00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