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廷娟 顏桂青
?
語言品味——實現(xiàn)個性化閱讀的基礎
顏廷娟 顏桂青
(汪清縣教師進修學校,吉林 汪清 133200)(汪清縣第一中學,吉林 汪清 133200)
語言品味是實現(xiàn)個性化閱讀的基礎和前提,閱讀作品,能夠抓住有意味的語言,探索其含義,才能夠生發(fā)出自己個性的認識,得出自己個性化的體驗和理解,才會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會。品味語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一是了解寫作背景,品出語言的深度來;二是抓住精典語句,品出語言的意境來;三是透過文字表面,體悟出作者的思想情感來。
語文教學;個性化閱讀;語言品味;深度;意境;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關于閱讀教學”的建議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該引導學生立足文本,讓學生的思維處于主動積極思維的狀態(tài)中,對文本有自己的思考,通過學習有所體驗,也有所感悟?!耙湎W生獨特的感受、體會和理解”。
自2001年《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頒布以來,特別是2011年新版《語文課程標準》實施以來,語文教師都在努力踐行它的要求和建議,努力嘗試改變自己舊的教學觀念,努力讓自己的閱讀教學,體現(xiàn)“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效果。很多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一直在摸索實現(xiàn)學生個性化閱讀的方法和途徑,也取得了不少經(jīng)驗。但是還有更多的教師卻一直走在理論的邊緣,只知道應該做什么,卻不知道怎么做。有的教師重視學生對詞匯的理解和積累,但只是生硬的讀讀寫寫記記,有的教師重視讓學生談感悟,但注重的只是對課文內(nèi)容上的體會……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把“品味語言”做為載體,逐漸讓學生的“語感” 豐厚起來。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定遠先生曾經(jīng)這樣說:“語文課想要上出‘語文味’,就必須在品析語言文字上下工夫?!蓖伙@學科本位意識,上出語文味,也包括“實現(xiàn)個性化閱讀”這個要求在里面。會品味,有語感,才談得上理解是否個性化。閱讀作品,能夠抓住有意味的語言,聯(lián)系上下文探究其含義,才能夠生發(fā)出自己個性化的認識,得出自己個性化的體驗和理解,才會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會。
什么樣的語言才是有意味的語言?怎樣對語言細細把摩和品味呢?
初中語文八年級下有一篇魯迅的散文詩《雪》,課文中有這樣一個句子理解起來有難度:“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下面是課上學生對此句的分析理解:
生:“孤獨的雪”是寫雪所處的環(huán)境——凄冷無助“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是說,雪就是雨變化來的。這里有對雨的懷念和不舍。
師:還有別的意見嗎?
生:作者主要是寫雪,這句話不只是在懷戀雨。
更多的學生眉頭緊鎖,陷入深思或迷茫狀態(tài)中……
設計者設計的意圖是通過理解文中部分關鍵性語句,更深地品味文章的內(nèi)涵。上述學生的回答顯然離正確的理解差得太遠,品味內(nèi)涵更無從談起。
怎么辦?聯(lián)系背景、重視鋪墊。
引進《雪》的寫作背景:1925年,正值一個動蕩的年代,當時是北伐戰(zhàn)爭革命前夜,南方的革命形勢一片大好,而魯迅當時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軍閥的黑暗統(tǒng)治下,反動勢力仍然猖獗,斗爭依然激烈。北平還處于一片黑暗和“寒冷”之中。
蓬勃奮飛的北方的雪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中獨自與惡劣的環(huán)境做斗爭,儼然是一個不怕困難的斗士,它追求光明、自由、和平和幸福,是一個挑戰(zhàn)者形象。這個教學設計中的語言品味環(huán)節(jié)在另一個班展開:
生:“孤獨是北方雪的特質(zhì)之一,孤獨是剛毅的卵生兄弟,這是在贊美北方雪的剛毅,贊美它能夠不屈于惡勢力,敢于面對慘淡的人生。”
“在這里它還被描述成死掉的雨,雪是雨的精魂,雪是奉獻者的化身。北方的雪完成升華是與死亡聯(lián)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獻身讓它成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堅強內(nèi)核的精魂?!?/p>
師:還有什么補充嗎?
生:雪是經(jīng)歷了嚴寒之后變成的,是死掉的雨,但的精神是永遠不死的,它的不屈的抗爭精神和追求光明的靈魂會永遠在天際閃爍。
兩段課堂實錄的對比說明一個道理:很多精讀文本,探究語言、品味語言的過程要借助于對寫作背景的了解,有些內(nèi)容,有些意蘊深厚的句子,要借助于寫作背景知識來理解,作好語言品味的鋪墊。鋪墊成功了,即使在品味過程中理解有偏差,學生也能夠結合寫作背景介紹,自行匡正,從而達到品味語言,進而把握文章思想內(nèi)涵的目的。
朱自清的著名散文《春》里有這樣的句子:“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fā)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寫春雨的纖細、密集、閃亮,“斜織著”明寫春雨暗寫春風, 借雨寫風,風雨戲謔生趣,讓春雨如圖畫般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活靈活現(xiàn)。再寫春雨中的其它景物,葉兒青,草兒綠,它們仿佛有生命似地在用自己的色彩向人世間炫耀著自己的歡快和喜悅。讀著它,讓人聯(lián)想到前文里鳥兒的“賣弄”,也會聯(lián)想到徐志摩《再別康橋》里的詩句“軟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搖”……神妙的語句,讓人感嘆漢語言表意之豐富之細膩。比喻、擬人、排比三種修辭方法的使用,不僅讓描寫更生動、傳神,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優(yōu)美的意境,更讓我們透過紙背看到一位熱愛生命、樂觀幸福的作者,連同他的筆似乎都充滿了春之來臨的喜悅和生命的力量。
如果學生通過這段的文字能品味出這樣的意境,這樣的心境,這樣的表達效果,想必整篇文章都會在他心里生動起來,他的感悟也許就會瞬間活躍起來,深刻起來。有些言傳不得,而心領神會的閱讀感受必然會一天天豐厚起他的個性修,特別是人文方面的精神品質(zhì)。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p>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p>
以上是《春》結尾處的三段文字。理解分析過程中,學生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是活潑生動的;春天是健壯有力的,讓身處其中的人們充滿力量。也能夠總結出:本文“起于擬人,結于擬人”的特別寫法,還能夠分析到修辭在這里的作用:運用擬人和排比多種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春天的特點,增強了語勢,層層遞進抒發(fā)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其實縱觀全文,作者對于春,豈一個“喜歡”了得?
“宇宙的人情化” 是美學家朱光潛先生的理論,他說:“移情的現(xiàn)象可以稱之為‘宇宙的人情化’,因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來只有物理的東西可具人情,本來無生氣的東西可有生氣。”如果你帶著學生在文本中來來回回“走”幾遍,你會發(fā)現(xiàn)《春》所描繪的一切景物都充盈著躍動的活力、生命的靈氣,還有生之喜悅。什么原因?作者用心、用情去感受眼前的的景物,借物傳情,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中,擬人、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不是裝點而是情感自然流淌出的痕跡。使景物鮮活生動的是修辭,更是“真情”。這些景物如在眼前,形象逼真。這也正印證了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如果我們對于《春》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能夠帶領學生達到上述程度,對于實現(xiàn)新課標強調(diào)的“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才能不會停留在理想的層面,“閱讀的個性化”才能有望成為現(xiàn)實。
2015—04—12
G633.33
A
1673-4564(2015)03—00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