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濤 田 敏
?
基于歷史視角的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戰(zhàn)略
李連濤 田 敏
(上海電機學院,上海 201306) (上海工商外國語職業(yè)學院,上海 201399)
伴隨著全球化和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這一問題也備受各國關注。目前國內對該課題的研究注重橫向比較,主要探討并借鑒國外國際化進程成功的經(jīng)驗。本文從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歷程這一歷史視角著手,探討了切實可行且兼具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國際化舉措。
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戰(zhàn)略;歷史視角;發(fā)展歷程
所謂高等教育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指的是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機構依據(jù)跨文化、國際化的視野,開展國家間高等教育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參與國際教育事務,提高國際學術地位,提升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水平。高等教育國際化內涵豐富,涉及廣泛,概括起來包括教育理念、制度設計、管理模式、教學內容、國際交流、資源共享等方方面面。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當今全球高等教育發(fā)展的三大趨勢之一(終身教育、以學生為中心和教育國際化),亦屬繼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之后高校的第四大職能,對于提升一個國家的綜合競爭力意義非凡?!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明確指出:“擴大教育開放”,“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培養(yǎng)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綱要》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但就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研究現(xiàn)狀而言,其研究的重心和對象是歐美及亞洲的新、日、韓等發(fā)達國家,沒有從歷史維度把握研究,尋找可借鑒的方法與手段。因此,審視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歷程對于目前的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始于洋務運動,在“西學東漸”中逐步成長。 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指導思想的洋務運動就主張采用西方國家的近代科學技術,效仿西方國家的教育、賦稅、武備、律例等,其中教育制度的西化就是教育國際化道路的重要一環(huán)。洋務運動中后期,在西式學堂中,外語和西方科技等科目被作為學校的重要課程。從甲午戰(zhàn)爭到一戰(zhàn)之前,中國政府極力倡導和鼓勵國內學生到日本留學,赴日求學的規(guī)??涨埃诖似陂g,中國近代大學教育制度也仿效日本,基本成型。國際化對中國當時教育的影響可見一斑。
從1914年到1949年,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當屬成果卓然之時。這一時期的國內高校將外國高等教育的優(yōu)勢與本國民族特征緊密結合,這也為當前高等教育國際化提供了諸多經(jīng)驗。民國時期高等教育的特點大致如下:
“崇科學、重文藝、講實用”是民國教育的理念。當時的大學注重文理通識人才的培養(yǎng),文理并重,且講求實用。在此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學生知識結構合理,更具創(chuàng)新性。
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大學民主和自治為社會主流文化所肯定。例如,蔡元培主張并貫徹“思想自由是世界一流大學的通例”,并抵制各方面的干擾,為大學創(chuàng)造良好的氛圍。陳寅恪也提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為大學的學術精神。
即使在民國的戰(zhàn)亂時期,國學教育也從未被淡化。高校亦沒有因大力引進西方科學文化而崇洋媚外,相反國學教育一直備受重視,所有國立大學都要必修國文。這個原則也是我們當前國際化進程中必須堅守的。
如北洋西學學堂(即后來的北洋大學)自創(chuàng)建伊始就師從哈佛、耶魯。交通大學的課程安排照搬麻省理工學院,連實驗課內容也都一樣,并直接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對外語課程的重視使學生具備較高的外語水平,這也為學生的國際交流奠定了良好基礎。
大規(guī)模教育投入且培養(yǎng)、重視和尊重教師
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民國高等教學特別重視師資建設和師范教育,中央和地方的教育投入巨大。即使抗戰(zhàn)期間教育經(jīng)費在國民政府財政支出中僅次于軍費,但在政府財政支出中位居第二位。同樣,教師的薪水也高高在上。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也就是全面“蘇化”,由于當時特殊的國內國際政治環(huán)境,引進蘇聯(lián)教育模式成為“唯一正確選擇”。因此高校也全面“向蘇聯(lián)老大哥學習”,時至今日,其影響猶存?!拔母铩睍r期,我國高等教育處于停滯狀態(tài),瀕臨崩潰。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始于1980年中期以后,發(fā)展伊始僅限于派遣留學生與招收海外留學生。直到1992年,中國高等教育才真正邁開國際化的腳步,并快速全面展開。
要把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推向一個高潮,使其成為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領域,就必須從制度設計的層面予以重視。目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意義雖已被大家所熟知,但缺少明確的政策和法律支持。與歐美和亞洲的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相比,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路子還很長,國外在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經(jīng)驗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一直在高等教育國際化方面名列前茅的美國早在1966年就頒布了《國際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對美國教育的國際化活動進行規(guī)范和指導,從而加快了其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步伐。日本政府二戰(zhàn)后50年代就提出促進留學生和研究人員的國際交流,并不斷出臺文件為其教育的國際化提供政策支持。這些國家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要加快從國家和立法層面對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行指導。
另外,我國高等教育制度本身存在不足之處。建國以后高度集中的計劃經(jīng)濟體制導致高校也處于政府行政管控之下,缺乏必要的自主權。目前,在我國高校國際交流活動中,政府行政主導的色彩依然濃厚,如此情況也導致作為高等教育國際化主體的高校能動性受到很大限制。
再者,高等教育國際化與本土化關系處理失當。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幾乎是全部吸取西方(主要是美國)的教育制度和管理理念,對本民族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因此在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中,要加強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學習,提高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保護傳承并發(fā)揚本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另外,在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進程中,還存在諸多其它問題。
在全面了解我國近代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脈絡的基礎上,結合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所面臨的諸多問題,筆者提出如下建議,以供參考。
目前我國的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沒有專門的政策規(guī)定,更沒有現(xiàn)實法律的支撐。因此國際化發(fā)展的目標不清晰,措施不到位。所以明確的國家政策及法律支撐對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極為重要。
高等教育國際化需要學習西方大學的精髓,認同普遍的教育理念和西方大學獨立、民主、自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實質,形成獨立和自治的中國大學。要實現(xiàn)自由的學術氛圍,回歸大學的教育科研本質。同時教育要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將民族文化的精髓與西方教育理念結合,才能形成理想的國際化教育理念。
要在國際化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必須具備擁有國際化視野高素質的師資,這也是國際一流高校都具備的特征。要實現(xiàn)師資國際化可以加大力度,吸引和聘請知名學者、外籍教師等,提高教師隊伍的外語水平,并根據(jù)高校自身特點選派教師訪學進修,開闊視野,通過國際化的師資隊伍輸入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
高校要在國際化、跨文化和本土化原則指導下,學習和借鑒國外名校的課程體系,構建符合自身特色的國際化課程,重視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兼顧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視野、跨文化意識和外語水平。
首先要提高在校留學生在學生總人數(shù)的所占比例,留學生來源國不斷擴大,留學生層次不斷提高。同時要加強國際合作,增加交換學生的比例和交換學生的層次,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接觸和了解國際社會。
總而言之,目前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不僅要積極向其它國家學習,更要從自身近現(xiàn)代發(fā)展歷程中汲取經(jīng)驗。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道路上,除了國際經(jīng)驗,立足自身的成長經(jīng)歷更具借鑒意義。而國家層次的國際化戰(zhàn)略缺失無疑使目前亟待解決的當務之急,同時歷史經(jīng)驗和高校層面的積極探索是宏觀戰(zhàn)略完善的必備條件。
[1]曹德明.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國際化外語人才[J].外國語,2007 (4).
[2]陳娟.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加坡高等教育國際化探析[D].廈門大學,2007.
[3]戴曉霞.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外國學生政策之比較分析[J].復旦教育論壇,2004 (5).
[4]李玉蘭.大學國際化不單是“接軌”[N].光明日報,2010-02-03.
[5]張繼橋. 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的若干思考[D]. 山東大學,2007.
[6]周子良. 對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若干問題的探討[D]. 華中師范大學,2003.
[7]莊智象等.關于國際化創(chuàng)新型外語人才培養(yǎng)的思考[J]. 外語界,2011(6).
2015—05—10
李連濤(1963— ),男,山東濰坊人,講師,碩士學位,研究方向:英美文學。田敏(1978— ),女,山東濰坊人,講師,學士學位,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G640
A
1673-4564(2015)03-0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