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情誼行為與幾種常見行為的區(qū)別
蔡瀟劍
西南政法大學應用法學院,重慶401120
摘要:情誼行為可以分為純粹的情誼行為和應受法律約束的情誼行為。情誼行為中由于當事人欠缺效果意思區(qū)別于法律行為,劃分情誼行為和法律行為的標準分為主觀標準和客觀標準;同時不存在權(quán)利義務關系又將情誼行為與事實行為區(qū)分,情誼行為基于公序良俗、道德習慣產(chǎn)生,而事實行為的法律效果基于法律規(guī)定。
關鍵詞:情誼行為;合同;無因管理;不當?shù)美?/p>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5)14-0080-02
作者簡介:蔡瀟劍(1994-),男,浙江溫州人,西南政法大學應用法學院2012級法學專業(yè)本科生。
中華民族擁有輝煌的五千年歷史,古往今來中國社會可謂是一個熟人社會,在人際交往以及經(jīng)濟往來中,人情與親情是不可或缺的考慮因素,感情作為紐帶將13億人緊密聯(lián)系起來。日常生活中時常會有這樣的小插曲:公共場合幫人看管物品;朋友請客吃飯、小聚;網(wǎng)絡發(fā)展的當代,代領包裹的事情層出不窮;春運票源緊張,老鄉(xiāng)之間搭順風車回家過年,也成為了大家津津樂道的事情。筆者運用比較法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情誼行為進行分析,從而更好的探究其特點。
一、情誼行為與法律行為
法律行為是近代德國民法乃至整個大陸法系現(xiàn)代民法的標志性概念。法律行為一詞源于德國民法典,薩維尼賦予其這樣的定義:“行為人創(chuàng)設其意欲的法律關系而從事的意思表示行為”。法律行為是指民事主體基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合法行為,是引起私法上效果的最重要的法律事實。綜上所述,法律行為的特征是:第一,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要素。這是法律行為區(qū)別于其他行為最本質(zhì)的特征。當事人必須要自主的作出意思表示,而且這種意思表示能夠依法在當事人之間產(chǎn)生拘束力。意思表示是指民事主體將其發(fā)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內(nèi)在意圖加以表示的行為,通說下意思表示的三要素為:效果意思、表示意思、表示行為。第二,私法上的效果,法律行為并不是可以引起任何法律上的效果的,而僅僅是可以產(chǎn)生私法上的效果,并且是當事人所意欲發(fā)生的法律效果。
與法律行為中的意思表示相比,情誼行為中明顯缺乏效果意思。效果意思是指表意人基于某種動機形成的、存在于內(nèi)心的、意欲發(fā)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意思。意思表示的表意人,必然內(nèi)心有發(fā)生一定的私法效果的意思。在欠缺效果意思的時候,是否影響法律行為的成立,在實踐中各國有著不同的看法,德國判例法中對待此類案件本著三條原則判斷:第一,考慮當事人雙方情況;第二,依據(jù)誠實信用原則;第三,根據(jù)交易習慣。雖然有些學者認為,欠缺效果意思的意思表示仍然成立,但那是為了維護善意當事人的合理信賴利益,為了保護當事人的意志自由,欠缺效果意思的意思表示不應成立,同時法律行為也不能成立。筆者認為,情誼行為中行為人的“意思表示”并非真正法律行為上的意思表示,因而情誼行為不是法律行為。
梅迪庫斯指出,“我們必須區(qū)分法律行為和情誼行為,因為私法自治原則要求,只有行為人在法律行為中親自決定了法律后果時,這種法律后果才能并才會通過司法自治取得合法性,法律即使限制當事人的意志自由,也必須以當事人的意志為基礎,唯有如此,才能限制法官濫用意思表示解釋權(quán)侵害當事人的意志的行為。”①下面筆者將通過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對情誼行為和法律行為進行界定:
1.主觀標準。所謂主觀標準,就是看當事人有無產(chǎn)生民事法律關系的意思,以當事人在行為時的意思為標準,這是判斷一行為是否屬于情誼行為的首要標準。德國民法學說和司法判例均認為,在區(qū)分情誼行為與法律行為時,首先應當看行為人在從事此項行為時是否具有要創(chuàng)設法律行為的意思,如果行為人在從事行為時將這個意思實際表達了出來,或者人們可以通過解釋得出行為人具有這個意思的結(jié)論,那么此項行為是法律行為,反之,則是情誼行為②。王澤鑒先生認為:“好意施惠與契約的區(qū)別,在于當事人間就其約定,欠缺法律行為上的法律效果意思,無受其拘束的意思,關于此點,當事人得明示為之,如表示其所約定的乃君子協(xié)議”③。
2.客觀標準。如果僅僅依靠主觀標準的判斷難以客觀的得出結(jié)論,人心難以揣摩無法知曉準確的意向,一旦不能認定當事人是否有受法律約束的意思時,可借助于客觀標準解釋當事人的行為,來判斷當事人有無產(chǎn)生民事法律關系的意向。因此對客觀標準也應該加強研究,以便更好的區(qū)分情誼行為和法律行為,為情誼行為的認定確立一些“標準”。
第一,判斷當事人的行為是有償還是無償。一旦當事人的行為是有償?shù)模瑒t可以推斷當事人之間有著產(chǎn)生民事法律關系的意向,當然排除了路費等合理費用的索取。有償?shù)男袨橄?,當事人的往往都有受法律約束的意思,然而無償并不是情誼行為的唯一判斷標準,無償?shù)男袨橹羞€有贈與合同等。
第二,判斷當事人的行為是否產(chǎn)生巨大風險。如果當事人之間的行為可能產(chǎn)生巨大風險時,可以推斷雙方有受法律約束的意思,比如托鄰居照顧孩子,在托付時就有了風險,這時照顧小孩的鄰居需要履行注意義務,有義務避免小孩遭到生命或健康的危險。如果違反注意義務,將產(chǎn)生民事法律關系,由法律介入調(diào)整。
第三,判斷當事人的合理信賴利益是否受到侵害。阿狄亞在《合同法導論》里有這樣的論述:“存在著這樣一些情形,協(xié)議通常在沒有產(chǎn)生法律權(quán)利和義務的任何意向的情況下被簽訂,而且這種協(xié)議不被視為合法合同。最簡單的例子是社交約會,盡管其具有合同的所有其他構(gòu)成要素,但這種協(xié)議不可能被法律強制履行。”④但是在當事人有嚴重的信賴利益損失的情況下,法院是可以認定法律權(quán)利的產(chǎn)生的。
二、情誼行為與事實行為
我們將民法上的行為分為法律行為和事實行為。事實行為是指民事主體主觀上并不存在變動民事法律關系的意思,但客觀上依民法的規(guī)定能夠引起這種法律效果的行為。由此可看出事實行為中行為人主觀上并無產(chǎn)生某種法律效果的意圖,但行為依法律規(guī)定引起了某種法律效果的發(fā)生。民法賦予這種行為一定的民事法律效果,并非基于民事主體的意思表示,而是基于誠實信用原則以平衡雙方當事人的利益關系。王澤鑒先生認為:“事實行為毋庸表現(xiàn)內(nèi)心的意思內(nèi)容,只要事實上有此行為,就會產(chǎn)生法律上效果,對行為人有無取得此種法律效果的意思在所不問,如占有的取得、無主物之先占、埋藏物之發(fā)現(xiàn)、添附等。”⑤
綜上所述,事實行為的特征是:第一,事實行為的成立不以意思表示為必要條件。欠缺意思表示是事實行為區(qū)別于法律行為的一個標志性特征。當事人的意愿并非產(chǎn)生法律關系的條件,而是當事人的行為發(fā)生了法律上的效果;第二,事實行為的法律效果由法律直接規(guī)定。欠缺意思表示并不代表事實行為不具有法律效果,產(chǎn)生法律上的效果是由法律直接規(guī)定。所以說,只要當事人之間的行為符合某一事實行為的構(gòu)成要件,那么就可以構(gòu)成法律上的權(quán)利義務關系。
依據(jù)上文的分析,事實行為和情誼行為均不以意思表示為成立的必要條件,那么情誼行為是否屬于事實行為呢?筆者認為兩者還是存在區(qū)別的,理論上對于意思表示的構(gòu)成有著二要素、三要素甚至五要素的劃分,但是學者們都認為效果意思和表示行為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事實行為中不以意思表示為成立的必要條件,并不是說當事人沒有意思表示,而是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對于法律關系的成立沒有影響,法律的規(guī)定確定了事實行為的法律效果,當事人不需將意思表示表達出來。然而情誼行為中,當事人恰恰是欠缺了效果意思,導致意思表示缺乏構(gòu)成要件無法成立。另外,情誼行為中不存在權(quán)利義務關系,而事實行為所產(chǎn)生的權(quán)利義務關系是法律明確規(guī)定的,在任何一部民事法典中,都沒有關于情誼行為的法律表述。情誼行為是基于公序良俗和道德習慣產(chǎn)生的,并非由于法律規(guī)定。因而,情誼行為并非一種事實行為。
三、情誼行為與其他社會行為的區(qū)別
有人說,一份不公平的合同也好過一場冗長的官司??梢姾贤谌藗?nèi)粘I钪械牡匚?。通常在社會生活中,人們解決情誼行為的相關案件是參照無償合同,比如將好意同乘等同于無償客運合同處理,兩者的聯(lián)系在于“無償”二字。但是兩者也有著明顯的區(qū)別:無償合同是指一方只為給付而無對價的合同,公認的無償合同有:贈與合同、借用合同、保證合同。無償合同是當事人締約、合意的產(chǎn)物,而情誼行為并沒有雙方法律意義上的合意,僅僅是道德方面的“一拍即合”。
無因管理制度源于羅馬法,稱為Negotiorum gestio(管理他人事務),最早適用于為不在之人,尤其是遠征在外的軍人管理事務。所謂無因管理,即未受委托,并無法定或約定義務而為他人管理事務。其構(gòu)成要件有四個:1.管理他人事務,包括從事了管理事務和管理的對象是他人事務;2.為他人管理事務;3.無法律上之義務,指的是既沒有法定義務,也沒有契約義務;4.被管理人可以不具備意思能力,但是管理人應當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無因管理跟情誼行為的不同之處在于:
1.對象不同:無因管理中,管理人可以不認識被管理人;情誼行為中雙方是確定的。
2.是否為他人管理不同:無因管理中管理人為自己之意思與為他人之意思可以并存,為他人管理事務兼具為自己利益者,不礙無因管理之成立;而情誼行為里面,僅僅是為一方當事人的利益而行為的。
不當?shù)美?,指無法律上的原因而受財產(chǎn)利益,致他方受損害,應負返還義務。情誼行為與不當?shù)美膮^(qū)別:情誼行為不以得到財產(chǎn)利益為目的,因此一般也不存在一方財產(chǎn)損害的情況;不當?shù)美麑儆趥陌l(fā)生原因之一,而情誼行為未必會導致債的發(fā)生。那么,情誼行為的一方當事人能否向另一方主張不當?shù)美??王澤鑒先生舉了搭便車的例子,他說道:“甲與乙約定,于某日赴高雄時允乙搭便車,乙不得向甲主張搭便車的權(quán)利。惟此種好意施惠關系仍得作為受有利益的法律上的原因,就搭便車之例而言,甲讓乙搭便車后,不得主張乙受有利益,無法律上原因,而成立不當?shù)美!痹谶@里,筆者贊同其結(jié)論,就是情誼行為中一方當事人不能向另一方主張不當?shù)美?/p>
四、結(jié)語
本文將情誼行為與法律行為、事實行為在概念和定義上進行比較研究,又將情誼行為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合同、無因管理、不當?shù)美M行對比,分析出他們各自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情誼行為的特點,運用比較分析的研究方法,了解和探究情誼行為更加全面的特點,從而更好的掌握情誼行為的應用特點和基本原理。
[注釋]
①[德]迪特爾·梅迪庫斯,邵建東譯.德國民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49-159.
②蔡嘉毅.情誼行為若干問題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7-8.
③王澤鑒.債法原理(一)[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192-204.
④[英]P.S.阿狄亞.合同法導論[M].趙旭東,何帥領,鄭曉霞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⑤王澤鑒.民法總則(增訂版)[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