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蕾 劉天暢
濱??h人民法院,江蘇 濱海224500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明確指出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的當中,必須加大司法體制改革的力度,進一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司法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是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基于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這一重要地位,筆者在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的基礎上,以構建完善的審判權運行機制為核心,對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進行探究與思考。
審判,實質是完成從發(fā)現(xiàn)問題到判定問題屬性的實踐過程。司法審判必須以公平公正作為行動基礎,以正確的價值取向作為理論依據,查明事實作為行動重心,確保司法獨立作為執(zhí)行準則。但是基于諸多方面因素,當前,我國審判權運行機制存在諸多問題。
根據憲法對審判權的描述,審判權屬于中央管理權利,其行使機關應該是執(zhí)法機關即各級人民法院。因此,審判權的行使過程中受地域環(huán)境制約嚴重,受地域政治因素干擾明顯。雖然,現(xiàn)行司法體制改革中明確指出,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事務由省級行政單位統(tǒng)一管理,但是運行效果如何,有待時間與事實的考證[1]。
目前我國法院內部組織架構設置凸顯層級化特點,法院內部執(zhí)法人員層級化日益明顯。不同層級執(zhí)法人員均可在其執(zhí)法職權范圍內對案件的審判做出意見和建議,對案件審判結果施加影響。而且,各級人民法院中,掌握審判權的人具備相應行政級別和行政管理中的管理權力,另一角度加大了行政權對審判權的腐蝕,審判權行政化日益明顯。所以在進行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過程中,必須意識到司法行政化的不良影響[2]。
人民法院相關組建部門,在對各層級人民法院院長的培養(yǎng)與任命過程中,單純認為院長是一名行政官員,忽略其執(zhí)法人的崗位職責實質,所以在院長的培養(yǎng)任命過程中重視個人行政級別,對專業(yè)素質,職業(yè)素養(yǎng)的要求不高。從而導致院長在法院中扮演“管理者”的角色,而不是“法律人”的角色[3]。最終使得,案件的審判權實際掌握在各級法院院長手中,使得審判機制官僚化問題日益加劇。
人民法院是憲法規(guī)定獨立使用審判權的執(zhí)法機關,人民法院應獨立行使審判權。但是,就目前國內審判權行使狀況實際狀況看,“隱性”機關行使審判權的案例不勝枚舉,嚴重褻瀆了審判權的排他性,導致審判機制運行混亂的問題嚴峻。
縱觀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和法制改革過程,導致我國審判機制不能夠健康運行的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歷史背景因素。在我國歷朝歷代的法制建設中,對司法與行政的分離機制甚為罕見,這種法制文化傳承必然造成司法與行政合體的認識傾向,導致審判權力行政化、審判機制官僚化程度日益加深。
第二,司法保障體系因素。我國地方法院在執(zhí)法中的費用開支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財政支持,法院執(zhí)法人員的編制依靠政府統(tǒng)一編制設置實現(xiàn)。受這一因素的影響,審判機制很難健康運行。
針對我國審判運行機制出現(xiàn)問題,構建合理的審判運行機制主要通過以下兩方面進行:
司法體制中,法官作為審判權行使的唯一主體,對審判權具有排他性的所有權。所以法官在進行案件審判的過程中必須在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的基礎上,公平公正的進行審理和判決,不能受到行政壓力和其他任何因素的干擾,保證司法獨立地位[4]。
在組建審判權行使主體的過程中,努力尋求適合中國法制建設背景與要求的用人機制。在法院院長的選拔與任命過程中,削弱對行政級別的重視程度,加強對其執(zhí)法綜合素質的考核力度,實現(xiàn)院長由“政治人”向“法律人”的角色轉變。
法制建設作為全面推進中國特設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特設社會主義建設進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作為社會主義法制改革的核心,關系“公平公正”社會關系的體現(xiàn),關系國家憲法和法律權威能否有效維護,關系社會主義法制社會的全面建設。筆者希望通過對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這一問題的思考和討論,能夠為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貢獻力量。
[1]楊知文.法院組織管理與中國審判管理體制的建構[J].河北法學,2014,05(10):2 -9.
[2]杜俊峰.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的思考與實踐——以葫蘆島市中級人民法院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為分析樣本[J].黨政干部學刊,2014,08(09):34-38.
[3]呂娜娜.人民法院內部審判權運行機制重構若干問題探析[J].前沿,2014,10(15):99 -103.
[4]方樂.審判權內部運行機制改革的制度資源與模式選擇[J].法學,2015,08(03):26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