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向勝
學生從小學懵懵懂懂的一二年級進入到三年級,開始了兩極分化,有的學生成績依然優(yōu)秀,有的學生卻逐漸倒退。作文猶如攔路虎,成了沉重的負擔。學生無從下筆,老師教習困難,猶如一個個解不開的疙瘩。怎樣才能順利度過三年級起步作文階段,達到下筆如有神的境地呢?認真觀察,激發(fā)興趣,多多練習,適當的取舍,就能讓學生容易的達到目標。
一、求近舍遠
所謂求近舍遠,就是在作文教學中,教師給學生的作文命題要貼近生活,最好是學生親身經歷過的事,或者是學生最親近最了解的人或物。
作文命題還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三年級的學生,思維還不健全,沒什么邏輯性,題目如果深沉,學生就更無從寫起,比如,《一件小事》題目很老套,一代又一代的學生寫了一遍又一遍,但很接近生活,學生會寫。作文命題還要考慮到學生實際情況和接受能力。學生所處地域不同,認知事物,感受生活都不同。比如,寫《秋天》,農村的學生可能寫:“玉米長出了胡須,高粱笑彎了腰,大豆裂開了嘴?!背鞘袑W生就不會寫這些,他們可能會寫:“秋天的太陽淡淡的,無力地在昏沉的霧霾中跳躍,卻總也跳不出來?!?/p>
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老師任重而道遠的任務。只有在生活中引導學生,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社會中的小事融進學生的作文,才能提高寫作能力。教師要提高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在教室里種一盆花或者泡一點黃豆芽,讓學生每天觀察豆子發(fā)芽、長出葉子,甚至每個葉子的不同。老師在教學中可以創(chuàng)造條件,有意識的引導。比如,當學校發(fā)新書時,每個學生都一臉虔誠,視若珍寶,一雙雙小手輕輕地翻動,目光中透出強烈的求知欲,這就是一篇很貼近生活的文章。學生們認識事物多了,理解力增強了,就有東西寫了。
二、求淺舍深
所謂求淺舍深,就是指在教學生寫作時,要寫一些淺顯易懂的文章,避免講述深奧的道理。三年級的學生對于文章的立意主題等還不甚了解,有的一點都不知道。老師在引導時就要學生能聽得懂的話語去講解,不要華而不實。
作文課時,不要老是講怎么開頭,怎么結尾,內容要注意什么。這只會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不是因興趣而寫作,是為了老師而寫作。比如,在學習《落花生》后,老師想讓學生寫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寫《老黃?!方枰再澷p孺子牛的精神,但三年級的學生太小了,寫的一塌糊涂,所以,作文要從淺處寫起,不能過深。也不要對學生要求過高,要求一高,期望就大,達不到要求就恨鐵不成鋼,從而就會訓斥學生,使學生害怕老師,害怕寫作文,結果事與愿違。多看學生的閃光之處,任何一篇習作總能找出好的地方,對學生進行表揚和鼓勵,積極有效的進行溝通,傾聽學生的心聲,引發(fā)學生的感情,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產生寫作的熱情,從而愛上寫作。
小學生對事物的認識都有一個漸進的過程,他們有很多奇思妙想,寫文章時因鼓勵學生大膽去寫,大膽去想象,這樣他們說話自由了,說什么都沒人嘲笑了,思想上也沒有壓力了,想怎么寫就怎么寫,想些什么就寫什么,就不會恐懼作文了,也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
三、求小舍大
所謂求小舍大,就是從小處著手,寫一點學生生活中的小事,比如《我的媽媽》,《我的老師》,《難忘的事》等,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去發(fā)現,去記敘,讓寫作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讓生活成為學生寫作起航的帆船。
學生每天都有故事,有的平淡,有的激烈,把點點滴滴記下來,寫下來,不要怕流水賬,對于三年級校學生來說也是一種文體,只要不是假大空,都是值得欣賞的。從小處著手,就是要有一雙慧眼去觀察生活,在生活中什么是“小”呢?小動物,小草小花,小發(fā)現,小笑話,小秘密等。一只螞蟻,一片樹葉都會閃動光芒,用一雙聰耳去聆聽最微小的聲音,那也許就是世界的最強音。老師就要適當的啟發(fā)誘導,把學生頭腦中雜亂無章的信息轉化為文字,行與筆端,這樣學生就有物可寫。另外,教師應注意動筆前,讓學生先說,百家爭鳴,故事得到升華。甚至可以即興表演,比如寫一老人,可以讓學生拄著拐杖,彎著腰病,咳嗽著,并蹣跚地走著,一定會引起轟動,把作文課堂變成快樂的天堂,學生們如魚得水,揮灑自如,還怕寫不出好文章?
有舍必有得,有得必有舍,舍棄是為了得到。三年級起步作文只有貼近生活才能培養(yǎng)寫作欲望,提高學生素質,深化教學理念,完成教學大綱的要求,才能讓學生喜歡作文,愛上寫作;讓學生更加的熱愛生活,樂于在文中,在筆端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教師只要用自己的雙眼、智慧,發(fā)現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事,鼓舞調動學生的熱情轉化為學習的動力,轉化為寫作的源泉,才能讓學生筆下生花。
(作者單位:福建安溪縣金谷中心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