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愛壽?黃金平
【摘要】海森堡說,提出正確的問題,往往等于解決了問題的大半。本文對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的途徑和方法進行了探討,并認為解決學生被動的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學會質疑,而且設計的問題具備有效和高效性。
【關鍵詞】閱讀教學;學生;質疑能力;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huán)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閱讀體驗,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模式百花爭艷的新時代,以學生為中心、為主體、為主角的高效課堂倍受青睞,但是傳統(tǒng)模式下的教學養(yǎng)成學生被動的心理,往往圍繞教師的提問為載體展開學習,所以在高效課堂的實踐中存在許多障礙,我認為解決學生被動的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學會質疑,而且設計的問題具備有效和高效性,在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的教學實踐中我反復學習,反復研究,積累一些做法。
一、就題質疑,激發(fā)興趣
人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新課伊始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顯得比較關鍵,教師要在備課時熟練掌握教材,了解課文題目的畫龍點睛作用,自己根據課文題目先精心設計可以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問題。然后在學習課文的第一課時,讓學生看到課文的“眼睛”—題目后,就把自主權給學生,讓他們多次朗讀題目,根據題目設計問題。
如我在教學《軍神》第一課時,學生多次讀課題,然后鼓勵學生提問:軍神是什么意思?誰被稱為軍神?為什么被稱為軍神?在學生提出很多問題后教師要把比較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梳理歸類,然后用適當的語言過渡,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和欲望。針對不同題材的文章,要指導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不能放任學生隨心所欲,當他們面對自己提出的那些問題時就會迫不及待要求閱讀課文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
二、重點質疑,中心引讀全文
每篇課文都有比較重要的內容,作者寫的比較詳細比較生動,在提倡高效課堂的新理念下,我們就應該抓住中心引讀全文。在學習重點內容時,要給學生留充足的時間閱讀,然后分成小組設計問題。
我在教學《北大荒的秋天》時,首先讓學生找到二、三、四、五自然段是描寫北大荒秋天的語段,是文章的主體,他們找到重點段后,然后自己找愿意合作的同學閱讀,根據內容設計問題,每個小組都設計了很多問題,但是大同小異,全班同學交流整理后歸納為以下兩個問題:(1)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了北大荒的秋天?分別是什么?(2)北大荒的秋天有什么特點?然后學生帶著問題再閱讀這些自然段解決,邊讀邊想,他們完全放開了手腳學習,都參與到了學習活動中。
在引導學生根據重點段提問題時,還要讓他們所提的問題與寫作結合起來,在探究問題時做到閱讀和寫作同步走,全面培養(yǎng)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此外,由于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思維角度不同,他們往往會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我們要靈活面對這些課堂生成,正確引導,成為課堂的亮點。
三、細節(jié)質疑,感悟特點
不管是寫人還是寫事的文章,不管是寫景的還是狀物的文章,都需要細節(jié)描寫,教師要鼓勵學生抓住細節(jié)描寫設計比較具體、微小的問題,引導學生精心閱讀細節(jié)描寫,不但可以了解文章的主旨,還能感受到文章的文采。我在教學《第八次》時,引導學生閱讀第三自然段后,鼓勵他們設計一些小問題:蜘蛛是怎樣結網的?蜘蛛結網的動作的詞有哪些?從這些詞語你讀出了什么?布魯斯想到了什么?然后讓他們帶著問題讀課文并解決問題,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就明白了這個細節(jié)描寫的作用和“第八次”的關系,進而就清楚了課文所蘊含的內涵。
課文的教學要時刻與習作結合起來,我們的學生寫文章總是籠統(tǒng)不具體,在學習細節(jié)描寫的語段時,還可以讓他們設計與寫作有關的問題,引導他們把文章寫具體。如:這些語段中你喜歡哪些詞語?哪些語句?并說說喜歡的原因。在他們回答后然后課件出示與語段意思基本一樣的語句,讓學生在比較中了解語言的豐富性,了解語言的生動性,引導他們在寫作時也要多使用描寫性的語言。
四、空白設疑,展開想象,豐富文章的內容
作者在寫文章時為了突出中心,并不是面面俱到,在某些環(huán)節(jié)和段落留有一定的“空白”,而且這些“空白”的設置, 教師要充分利用起來,不能讓這些空白真的變成了“空白”。在閱讀教學,如果遇到文章中的空白,可以讓學生根據前后文質疑,可以給空缺的地方質疑,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文章的內容,還可以訓練學生的想象力,開拓他們的思維。如我在教學《臥薪嘗膽》這篇課文時,文中只寫到三年后的越國的情況,對吳國沒有敘寫,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設計問題:吳國打了勝仗后怎么做的?吳王又是怎么做的?然后讓學生展開想象回答。這樣學生通過對比就會更深刻地理解“臥薪嘗膽”的意思,受到教育。在空白質疑解疑后還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補寫,使閱讀和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
五、結文設疑,滲透思想教育
語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不僅教學生學習知識,提高聽說讀寫能力,更要教育學生做人,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因此我們在教學每篇課文結束的時候,可以根據文章的結尾或者整體內容,鼓勵學生設計問題,有機地滲透思想教育。如我在教《三袋小麥》這篇文章快結課時,我鼓勵學生根據文章提出問題,他們就提出了:三只小動物在收到三袋小麥后的態(tài)度不一樣,你覺得誰的做法最好?為什么?你想對這三只小動物說些什么?你有什么啟示?學生紛紛舉手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答案,語言雖然不同,但是都悟到了其中蘊含的道理,這時候教師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海森堡說,提出正確的問題,往往等于解決了問題的大半。因而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能著手從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設疑的能力,開發(fā)他們的智力,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我們的語文教學將會更適應新理念的要求,將會讓高效課堂的光彩更加奪目。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