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慧
目前中職學校有些學生的語文素質讓人擔憂,學生聽不懂、說不出、讀不通、寫不成,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很低,更不要說寫出條理清楚、有見地的專業(yè)論文了。如何提高中職語文教學效率,是擺在中職語文教師面前無法回避的問題,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學質量,充分發(fā)揮語文的基礎工具作用,為專業(yè)課服務。
一、貼著學生教
貼著學生教,是指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狀況出發(f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需要,尋找教學內容、進程與學生能力發(fā)展的最佳結合點,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學有所得、習有所進。
新學期開始,筆者沒有按常規(guī)先講課文,而是從語文活動開始上課。第一單元共有“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三項內容,其中第一項是“我眼中的自己”,要求“用你的笑語、你的歌聲、你的幽默、你的智慧,真誠地把自己介紹給大家”。學生們經過簡單的準備,便開始了自我介紹。通過活動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熱情開朗、誠實可愛、思維活躍、參與意識強、可塑性大,這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作文習慣?;顒雍?,筆者又讓學生以《這就是我》為題,寫一篇文體、字數(shù)都不限制的作文。絕大多數(shù)學生語言比較流暢,作文結構比較完整,掌握了基本的寫作方法。
閱讀教學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關鍵。在閱讀教學中既可以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引導,又可以進行寫作技巧的指導。職高語文教材所安排的大部分文章很貼近學生的生活,容易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比如在教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記敘一些日?,嵤聛肀憩F(xiàn)母子、兄弟之間的深情,要求學生注意抓住作者善于從日?,嵤轮羞x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細節(jié)來抒發(fā)感情的特點?!俄椉管幹尽肥且黄湫偷耐形镅灾镜纳⑽拿?,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項脊軒”??梢哉f,項脊軒是全文布局謀篇的一條線索。文中通過描述“百年老屋”的幾經變遷,將與項脊軒有密切聯(lián)系的往事連綴成篇,反映家中三世的滄桑。往事如煙,可寫可記之事很多,而作者將人物的活動、事件的發(fā)生都收納在項脊軒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項脊軒緊密聯(lián)系起來,無論寫景、敘事、抒情、議論,無不圍繞著“項脊軒”這一中心,條理井然,形散神聚。通過閱讀,學生感到自己也可以這樣用文字記述自己的生活,書寫自己內心的喜、怒、哀、樂。閱讀教學是作文教學的前沿陣地,讓閱讀教學貼近寫作,讓寫作貼近學生的生活,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話可寫、有話會寫、有話想寫,學生寫出的文章才更有文采,更有個性特色。
作文評改多加旁批也是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的一種方式。以前在寫作文評語時,筆者常寫在學生作文的末尾,內容多是從結構到語言的評述,千篇一律,且費時頗多。作文評改后發(fā)到學生手中時,他們除了對分數(shù)或等級關注外,對評語往往一掃而過。長此以往,學生會逐漸對寫作失去興趣。而在作文評改時多加旁批,或評價一字一詞或評價一個修辭一個寫法,清楚明了,能使學生盡快明白自己文章表達的準確與否,并在下次寫作中揚長避短。旁批多,表明文章的優(yōu)點(多評優(yōu)點)多,也表現(xiàn)出老師欣賞和尊重學生的勞動,學生也由此產生極大的寫作興趣。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還要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只做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是語文教學的精髓,作文評講中同樣要遵循。教師不一定要一人唱主角對學生的作品一評到底。筆者通常在作文課的課前20分鐘,在黑板上寫出本堂作文課要講評的作文題目、作者姓名,目的是激發(fā)更多學生寫作文、寫好作文、寫特色作文的興趣。其實當看到自己的名字寫在了黑板上,學生內心的喜悅是掩飾不住的,因為能夠感受到其他同學的羨慕之情。作文講評課上,被選中文章的作者要朗讀自己的作文,而其他學生對文章做全方位評點。老師再根據(jù)點評情況和學生性格特點做或直率或含蓄的總評。這樣,一篇文章的眾多優(yōu)點被大家一一指出,作者得到了鼓勵和贊賞,參與評價的學生也得到了鍛煉。
二、發(fā)揮讀的作用
目前職高語文課堂教學的確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特別是職高二年級語文課中的詩歌教學,教師在很多情況下自覺不自覺地扮演著主角身份,學生讀得很少,沒有真正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詩歌的意境之美。
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基本途徑,它是學習之母、智慧之源。職高語文詩歌教學要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讀、聽、說、寫的能力,讀就是根本。讀、聽是語言的吸收和理解,說、寫是語言的表達和運用。讀中包括朗讀,朗讀實際上含有聽和說,葉圣陶先生解釋得極為精辟:“聽,也是讀,是用耳朵讀;說,也是寫,是用嘴寫。”沒有吸收和理解,就談不上表達和運用,學生只有通過讀,學習了人家是如何運用語言來表情達意的,通過讀體會出詩的意境之美,才有可能自己去駕馭語言,理解詩意。但凡文章寫得好的人,都有相當深厚的朗讀基礎??梢娮x、聽、說、寫這四項中,首要的是培養(yǎng)好讀這項本領。
讀的形式多種多樣。默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手段。首先要在課堂上保證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安靜默讀。默讀的過程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內在的口頭語言的過程,此時無聲勝有聲。學生邊讀邊思考,有利于對課文的感知、理解、鑒賞和吸收。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默讀方法,教會他們克服動嘴現(xiàn)象、擴大視覺距離和幅度,還要通過多種手段加強對默讀效果的檢查。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默讀的良好習慣,形成默讀、深思和獵取的綜合能力。朗讀是古詩文教學中的一個常用的重要策略。如李白《勞勞亭歌》中的“朗詠清川飛夜霜”,所謂朗詠,即發(fā)聲響亮地吟詠、吟誦的意思?!白x,誦書也?!保ā墩f文》)即通過誦,而抽釋理解書的意義。所謂朗讀,就是清清楚楚地高聲讀誦,使詩文語氣連貫而見情意。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包括教師范讀、學生單讀和師生合讀等,其心理過程特點是:視覺中心——語言中心——說話中心——聽覺中心——閱讀中心。這是一個眼、腦、口、耳協(xié)同活動的過程,多種感官被利用起來了,它能充分發(fā)揮感知的積極功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范讀勝于講解,因為范讀能直接把學生帶入課文境界。學生通過各種朗讀,能增強語感,加深對課文的感知理解,培養(yǎng)聽的能力,發(fā)展思維能力,增強口頭表達能力。
三、語文教學要生活化
語文教學的生活化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xiàn)實的生活背景之中,以激發(fā)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同時又陶冶情操。盡管現(xiàn)在教材編寫已經很貼近學生的生活,但由于學生經驗的積累相對貧乏,他們閱讀教材仍存在理解上的障礙。為此,老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閱讀課文的生活情景,讓學生感受、理解、體驗課文。如:在講李清照的《聲聲慢》時,先讓學生聽《聲聲慢》的歌曲,當學生還沉浸在憂傷的旋律中時,再講李清照一生的遭遇,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愁”了。
平時我要求學生上街、逛商店時注意沿途的標語,留心商店路牌上的錯別字,評點店鋪名,評價雅俗美丑。有一次帶學生去旅游時,有一家公司大廳內裝有攝像頭,標語是“大廳內有攝像頭”,我就讓學生對下句,學生接得五花八門,原來標語的下句是“請保持微笑”。這些課本之外的語文資源如果老師能夠加以合理引導,學生再有意識地去發(fā)現(xiàn)、積累,無形之中就成了生活中的樂趣。
從教十余載的經歷告訴我,改變中職語文教學中學生被動掌握知識的狀態(tài),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明顯提高,良好的學習習慣就能養(yǎng)成,同時提高學習能力,豐富內心體驗,增強個人感悟,提升綜合素質。
(責編 陳 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