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老雁饃”民俗的文化意蘊
王改凌
(亳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中文與傳媒系,安徽 亳州 236800)
摘要:“老雁饃”是皖北已婚女性用小麥面蒸制成大雁形狀送給父母長輩的面花禮饃。“老雁饃”承載著皖北麥作文化的諸多歷史信息,是皖北民眾價值觀念、思想情感、思維方式的重要載體。鑒于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及血緣親情日趨淡漠的現(xiàn)狀,充分認知“老雁饃”民俗的文化內(nèi)涵,傳承并弘揚其敬老孝親之精髓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皖北;老雁饃;孝親敬老;巫術(shù)
收稿日期:2015-03-07
作者簡介:王改凌(1968-),女,安徽亳州人,亳州師范高等??茖W校中文與傳媒系副教授,碩士。
基金項目:安徽省哲學社科規(guī)劃課題“皖北民俗文化的深挖掘與應用研究”(AHSK11-12D202)
中圖分類號:K892文獻標識碼:A
“老雁饃”即皖北已婚女性在農(nóng)歷二月二和麥收已畢,用新麥面粉蒸制成大雁的形狀,送給父母、長輩的面花禮饃。從有限的文獻記載與田野調(diào)查來看,皖北“老雁饃”存在著兩種形態(tài):一是農(nóng)歷五月中旬麥子收罷,皖北謠俗有“收罷麥,打罷場,挎著‘老雁’去瞧娘”之說;另一種是在農(nóng)歷二月二,據(jù)有關文獻記載:“民國二十七年(1938)后,沿渦河、潁河黃泛較重的地區(qū),二月二初常有群雁起落。太和一帶謠傳:‘五更聞雁叫,老人遭劫數(shù)。’于是女兒為父母、侄女為姑姑送去雁饃(重斤許,內(nèi)包葷、素餡)。這個風俗很快傳到潁河兩岸,每逢二月二,晚輩就給長輩送雁饃,以消災避禍?!盵1]163這兩種并行于皖北的“老雁饃”習俗屬于前后獨立的兩種文化形態(tài),它們各自呈現(xiàn)出的“貴麥”思想和巫術(shù)觀念,都源發(fā)于“孝親敬老”這一情感基點。在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及家庭孝養(yǎng)嚴重缺失的當下,充分認知“老雁饃”民俗的文化內(nèi)涵,傳承并弘揚其孝親敬老之傳統(tǒng)是地方與時代共同的訴求。
一、“老雁饃”民俗根植的麥作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
獨特的地理空間是人們生活的空間坐標,也是鮮明地域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由于各地的氣候、地形、地貌、土壤等自然條件不同,人們對農(nóng)作物的選擇與種植也不盡相同,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以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相對不同的關系和觀念。這些觀念逐漸沉淀,最終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民俗文化風貌?!袄涎沭x”作為皖北地區(qū)獨特的民俗文化景觀,自然與該地域的地緣關系和生產(chǎn)、生活條件密切相關。
皖北指淮河以北的安徽地區(qū),該區(qū)處于南北自然區(qū)劃交接帶,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水資源優(yōu)于北方,光資源優(yōu)于南方。從地貌上看,該區(qū)主要位于黃淮長期沖積泥沙而形成的華北沖積平原南端。域內(nèi)河網(wǎng)密布,天然河道主要有淮河的第一大支流潁河、第二大支流渦河,此外,還有澮河、濉河、淝河等。這些河流自西北向東南蜿蜒奔流,所流經(jīng)地區(qū)形成的地貌大區(qū)主要有:蕭(縣)碭(山)黃泛平原、穎渦黃泛平原、穎東河間平原、沿淮沖擊平原等。由于自然地理環(huán)境較為優(yōu)越,早在新石器時代,淮北地區(qū)已是我國農(nóng)業(yè)發(fā)祥地之一。[2]
我國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主要由旱作農(nóng)業(yè)與稻作農(nóng)業(yè)兩大體系構(gòu)成。在南稻北粟的種植格局中,皖北因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早期農(nóng)業(yè)呈現(xiàn)出南北交融的鮮明特點。而小麥是外來之物,原產(chǎn)于西亞新月沃地。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小麥已進入到我國西北地區(qū)。商周時期,小麥開始進入皖北、河南、山東等地。商代甲骨文中的“來麥”“登麥”“告麥”“受麥”“田麥”,及《詩經(jīng)·周頌·思文》中的“貽我來牟”均與小麥有關。小麥雖是我國北方廣泛種植的作物之一,但在農(nóng)業(yè)技術(shù)較為粗放的早期社會,小麥對地域環(huán)境、自然氣候的依賴性頗強。北魏農(nóng)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shù)》中曾記載一首漢代歌謠:“高田種小麥,稴穇不成穗。男兒在他鄉(xiāng),焉得不憔悴?!笨梢?,小麥宜下田。加之南澇北旱的自然條件對小麥生長也極為不利,所以,直到西漢中期之前,關中地區(qū)的糧食種植仍以粟作為主。這在《漢書·食貨志》中曾有記載:“今關中俗不好種麥,是歲失《春秋》之所得,而損生民之具也?!奔词沟搅颂拼衅谥?,粟在北方依然居于五谷之首。①
相對于關中等地而言,皖北平原沃野,水域廣闊,光熱資源相對較好,有利于麥子灌溉保墑。所以,皖北自古以來就是宿麥(冬麥)最佳適生區(qū)之一。1955年,考古學家在安徽亳縣釣魚臺遺址發(fā)現(xiàn)了西周時期的陶鬲內(nèi)存有炭化小麥,該麥“呈青黑色,顆粒完整,共重900克左右。麥粒粗短沒有稃,腹溝向兩旁展開,經(jīng)小麥專家金善寶教授和南京農(nóng)學院植物學教研組鑒定,都肯定為小麥栽培種”。[3]《周禮·職方氏》中也有豫州“谷宜五種”的記載。豫州是指今天皖北的一部分及河南大部分地區(qū),五谷是指黍、稷、菽、麥、稻。這些都充分說明皖北的小麥種植最遲在西周時期已經(jīng)開始。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鐵器、牛耕的出現(xiàn)和使用,水利灌溉技術(shù)的發(fā)展,皖北一帶“種麥呈現(xiàn)出增多趨勢”。[4]
另外,皖北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在兼有南北氣候之長的同時,也兼具南北氣候之短:冷暖氣流活動頻繁,有的年份少雨干旱,有的年份多雨成澇,加之歷史上黃河汛期決溢泛濫,奪淮入海,往往造成皖北粟、黍、豆等春種秋收的作物顆粒無收。而宿麥是秋季九月下旬播種,來年夏季六月上中旬收割,這樣一來,既能避開黃淮水汛,又可為皖北人民在青黃不接時提供救荒食品。就如《救荒活民書》中所言:“二麥于新陳未接之時,最為得力,不可不廣也?!盵5]二麥指的是大麥與小麥??梢姡←溤谕畋眰鹘y(tǒng)社會中具有“繼絕續(xù)乏”的特殊地位,是皖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物。
由于皖北盛產(chǎn)小麥,圍繞小麥的加工、制作、食用等環(huán)節(jié),形成了豐富多樣的麥作食俗文化。小麥最早是粒食,隨著大型石磨出現(xiàn),麥子的食用品質(zhì)才得以改善。皖北亳州曹氏家族墓群曾出土眾多的明器模型,其中馬園村出土的圓形陶磨飾以釉彩。②這說明皖北磨麥成面最遲在漢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伴隨磨面技術(shù)的出現(xiàn)與應用,以麥面為原料的食俗不斷豐富。據(jù)《安徽民俗》一書中統(tǒng)計,皖北以麥面為原料的面食主要有“卷子、蒸饃、蛋卷、烙饃、油餅、菜饃、千層咸饃、油餡饃、水烙饃、大卷饃、蛋合子、菜合子、糖角、焦饃、油香、燙面食、面條、面葉、回鍋面、肉絲面、炒面、熱干扣、鹵面、熗鍋面、涼拌面、格拉面、刀削面、酸辣面、油炸面、葷餃、素餃、糝頭饃、葷包、素包、湯包、馬糊湯、燒餅、油條、面湯等百種之多?!盵1]106在面食占絕對地位的皖北,麥面食品不僅是舌尖上的美味,還是人們表達思想情感、寄托生活愿景的載體。比如,祈農(nóng)的面燈、佑生的虎饃、延壽的棗山饃、添力的枕頭饃等,其中,孝親敬老的老雁饃就是眾多面花禮饃中的一種。
二、“老雁饃”民俗的兩種文化形態(tài)蘊含
(一)麥收后的“老雁饃”民俗:貴麥與孝親的載體
“老雁饃”是以麥面為原料,而麥面本身富含淀粉、蛋白質(zhì)、脂肪、礦物質(zhì)、鈣、鐵、硫胺素、核黃素、煙酸等人體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具有調(diào)和五臟經(jīng)絡,補虛除躁、養(yǎng)心安神,增強氣力的功用。民間普遍認為:“小麥秋季播種,冬季生長,春季開花,夏季結(jié)實,是五谷中價值最高的?!盵6]早在周代,國家就有“嘗麥”之歲典。《逸周書·嘗麥》中曾載:“維四年孟夏,王初祈禱于宗廟,乃嘗麥于太祖。”民間麥收后則有“報賽”之俗。魯迅在《集外集拾遺補編·破惡聲論》中云:“農(nóng)人耕稼,歲幾無休時,遞得余閑,則有報賽,舉酒自勞,潔牲酬神,精神體質(zhì),兩愉悅也?!彪S著歷史的發(fā)展嬗遞,麥收后敬神娛神的活動漸趨理性,人們更多的是在收割后用新麥食品迎來送往,以示豐收。
在北方廣大的麥作文化區(qū),麥收后普遍流行著女兒帶著新鮮麥面食品看望父母的習俗。如晉南農(nóng)村的“六月六、走麥罷”習俗,即已出嫁的女性挎著新麥面制作的幾斤重的“大月形角子饃”回娘家看望雙親。陜北也有“六月六,六月六,新麥子饃饃熬羊肉”之說。六月上旬正是陜北麥收羊肥之時,緊張的麥收已結(jié)束,接女兒回家團聚則是莊稼人的一大快事。河南農(nóng)歷六月初一,民間稱為“小年下”或者“豐收節(jié)”。此時夏收夏種已畢,處于農(nóng)事稍閑之際,辛苦一季的農(nóng)民便破例用剛收獲的麥子改善生活,稱為“嘗新”。已婚的女性則帶著新麥面饃走娘家。如歌謠所道:“收了麥,打了場,誰家的閨女不看娘。要是閨女不把娘來看,不死公公就死婆母娘?!蓖畋钡膵D女也不例外,她們在麥收后攜帶著“老雁饃”看望父母長輩,有謠俗為證:“收罷麥,打罷場,挎著老雁去瞧娘。”由于史料疏缺,我們無法考證皖北“老雁饃”習俗究竟源于何時,它與晉南的“走麥罷”、陜北的“六月六”、河南的“閨女看娘”等是否存在著時間上的傳承、空間上的擴布。但顯而易見的是,皖北地區(qū)婦女所送的“老雁饃”別具一格,且蘊含著強烈的貴麥、孝親觀念。
舊時的皖北雖是小麥適生區(qū)之一,但小麥著實為來之不易的稀罕物。首先,歷史上黃河多次奪淮入海,造成皖北水系紊亂,水道淤阻,以致出現(xiàn)“大雨大災,小雨小災,不雨旱災”的嚴重災情。很多時候,老百姓衣食無著,往往四處乞討過活。其次,皖北地區(qū)的麥收正值夏季多雨之時,老百姓把搶收小麥比作是“救火”、“虎口奪糧”。最后,皖北地接中原,兵災人禍頻仍,導致麥子頗為金貴。老百姓把麥子稱為細糧,其余則為雜糧、粗糧,雜糧磨出的面叫作雜面、孬面,小麥面粉則稱為白面、好面。平常人家一年到頭除逢年過節(jié)、婚喪嫁娶,或者家庭成員生病外,均以小麥和大豆、高粱、玉米等碾成的“雜合面”維持生計。直到1978年,農(nóng)村實行了“包產(chǎn)到戶”政策,城鄉(xiāng)居民的飲食結(jié)構(gòu)才逐漸出現(xiàn)以小麥為主,雜糧為輔的局面。一般而言,自然歷史環(huán)境對人們生存的壓力越大,所形成的文化模式就越發(fā)穩(wěn)固。[7]所以,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皖北的“貴麥”思想尤為強烈。另外,在麥面為貴、物質(zhì)相對匱乏的皖北傳統(tǒng)農(nóng)耕社會里,“老雁饃”還是已婚女性彰顯孝心的物質(zhì)載體。
孝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觀念和首要精神。早在先秦時代,中華文化就呈現(xiàn)出強烈的孝親情結(jié)。《詩經(jīng)·小雅·蓼莪》中有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绷菏樵凇吨袊幕x》中曾談到:中國文化從某一意義上來看,可謂為孝的文化。談中國文化而忽視孝,即非于中國文化深有所知。孝是一個內(nèi)涵豐富的概念,其邏輯起點與情感基點源于事親?!缎⒔?jīng)》中有云:“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可見,《孝經(jīng)》把孝的邏輯進程分為事親、事君、立身三個漸進階段。中國最早的辭書《爾雅·釋訓》闡釋為“善事父母為孝”。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辈贿^,善事父母具有豐富的層次性:孝養(yǎng)、孝敬、孝順、繼承其志、孝祭、孝治等。在生產(chǎn)力不夠發(fā)達,物質(zhì)尚不充裕的傳統(tǒng)農(nóng)耕社會里,對一般百姓來說,毋庸置疑,養(yǎng)父母身心,尤其是物質(zhì)上的孝養(yǎng)是血親關系中最根本的義務。
皖北地接中原,與河南、山東毗鄰,深受儒家孝文化濡染。加之皖北自古以農(nóng)耕為主,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與生活有賴于老人的經(jīng)驗引領,所以,尊老尚齒之風頗為濃厚。即使是女性也恪守孝道,勤于紡織,贍養(yǎng)公婆。明代萬歷《蒙城縣志》卷七《人物志》中有載:“劉氏,張思謙妻。素事舅姑孝敬。韓氏,程稔妻。家貧,事孀姑克孝。執(zhí)女工以為養(yǎng)。魏氏,生員韓楨妻。二十五歲,夫亡。止生二女,誓不適。孝事姑舅,鄉(xiāng)人重之?!鳖愃啤扒诩徔椧允挛坦谩盵8]387的記載在皖北一帶不勝枚舉,“老雁饃”即為皖北孝道之風的衍生物。
筆者在田野調(diào)查時曾問及為什么麥收后要送“老雁饃”給父母長輩?為什么要把禮饃做成老雁的形狀?濉溪縣任集鎮(zhèn)湖北任家75歲的張文英老人說:“一個麥下來(麥季之意)忙得很,不得閑去回去瞧爹娘。在咱這兒,麥面為貴,新麥下來了,就要給爹娘送‘老雁饃’,這是當閨女盡的孝心。”蒙城縣許疃鎮(zhèn)黃葉村70歲的老人孫秀蘭說:“麥收后送‘老雁’是從老輩子那兒傳下來的,出過嫁的閨女都送。除給父母各蒸一個,也給嬸子大娘這些長輩各送一個。過去,白面是稀罕物,給長輩蒸‘老雁’是盡孝。老雁開春向北飛,秋來朝南飛。出門子(出嫁之意)的閨女就像老雁,定時回娘家看看。在咱這一片兒,誰家要是生個閨女,都說來個‘老雁籃子’、‘送老雁的’?!备纺峡h73歲的馬利榮老人說:“俺這里把閨女叫‘老雁筐子’。過去麥面金貴,年年都給父母送?,F(xiàn)在白面不稀罕了,小年青也不會蒸‘老雁’了,很多都從街上買,前幾年還時興送老雁面包?!雹?/p>
以上田野調(diào)查大致可以得出如下信息:第一,麥面為貴,送“老雁饃”是皖北出已嫁女性盡孝的方式。第二,“老雁籃子”、“老雁筐子”、“送老雁的”是女兒的代名詞,意思是出過嫁的女兒要像往返有期的大雁一樣定時回娘家看看。第三,麥收后蒸制的“老雁饃”雖不知起源何時,但卻代代沿襲。第四,隨著時代變遷,目前,“老雁饃”多作為商品出售。
筆者以為,“老雁饃”是皖北特定生態(tài)環(huán)境下大雁物象與麥作文化的巧妙結(jié)合,是已婚女性表達孝心的載體。大雁為定期遷徙的候鳥,喜歡棲息于曠野、沼澤、湖泊、河畔、灘涂、麥田,特別是水生植物叢生的水邊?!对娊?jīng)·小雅·鴻雁》中就有“鴻雁于飛,集于中澤”之句。皖北地勢平坦、河網(wǎng)密布、水源豐沛、湖泊相連,水生植物尤為茂盛,是大雁南北遷徙最佳的停棲地之一。據(jù)《蒙城縣志》記載:“春分:小麥拔節(jié),油菜出苔,桃、梨開花,青蛙始鳴,大雁北飛,紫燕來巢。霜降:菊花盛開,蕎麥成熟,小麥出土,棗葉落,大雁南飛過境?!盵9]《淮北市志》對大雁的活動也有記錄:“春分時節(jié):鴻雁歸去,紫燕飛來,斑鳩安家,香椿萌芽。秋分時節(jié):蕎麥開花,黃豆入倉,鴻雁南來?!盵10]阜陽一帶對大雁遷徙過境也有詳細記述:“春分時節(jié):鴻雁歸去.紫燕飛來,斑鳩安家.香椿萌芽.紅芋育秧。秋分時節(jié):蕎麥開花,黃豆入倉.鴻雁南來?!盵11]由此可見,大雁是皖北習見習知的候鳥。皖北俗語道:嫁出門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在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里,已嫁的女性被視為潑出的水,她們事事都要以婆家為重,不到逢年過節(jié),難得有機會回娘家一聚。大雁木落南翔、冰泮北徂、年復一年、往返有期、不忘故地,大雁的這種生物屬性常常激起皖北已婚女性的比附、聯(lián)想。她們以雁自喻,寄情于雁,由此催生出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老雁饃”民俗。特別是麥子收獲后,農(nóng)事暫時告一段落,她們希望能夠像大雁一樣回到故園,同父母團聚,這成為“老雁饃”民俗產(chǎn)生、滯留、傳承的情感心理基礎??傊?,在麥面為貴、物質(zhì)相對匱乏的皖北傳統(tǒng)農(nóng)耕社會里,“老雁饃”傾注了皖北已婚女性眷戀故地、孝敬父母熾熱而純樸的情感。
(二)二月二“老雁饃”民俗:為老人招魂解厄的巫術(shù)手段
中國的巫術(shù)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史前時代,山頂洞人就有尸骨周圍撒赤鐵粉的巫術(shù)性葬俗。皖北自先秦以來深受商楚文化浸染。殷商文化是以尊神重巫為特色,而皖北的亳州“古為殷湯所居之國,固其俗尚鬼,又與陳國相近,固其俗皆尚巫”。[8]71楚國曾是殷商王朝的南土方國,商朝滅亡后,楚國崛起并從江漢平原一路向東推進,強勁的楚文化也隨之流播擴布。楚文化最鮮明的特征是巫風濃厚?!稘h書·地理志》云:楚人“信巫鬼,好淫祀”,概括出楚地巫風之昌熾。春秋時期,楚國打敗了安徽北部、東部的淮夷,安徽盡為楚有。戰(zhàn)國末期,弱楚為強秦所逼,曾一度遷都至皖北阜陽境內(nèi)。在楚國統(tǒng)治安徽長達三百多年的時間里,巫術(shù)觀念在皖北根深蒂固,皖北民俗也深深打上了楚文化的印記。
舊時淮河、渦河、芡河、西淝河等黃泛較為嚴重的皖北地區(qū),每年二月二前,正逢大雁過境停歇,大雁敏銳機警,一有風吹草動即驚入長空,其凄厲的鳴聲在河灘、曠野久久回蕩,讓人產(chǎn)生一種不祥之感。農(nóng)歷二月二恰為傳統(tǒng)的“青龍節(jié)”,俗稱“龍?zhí)ь^”,皖北一帶的老百姓認為,該天是老龍王升天的日子,老人也會隨之升天(去世之意);并且,老百姓還認為:老人升天是其靈魂被大雁叫聲帶入云天導致的結(jié)果。
鳥與靈魂粘連的觀念在我國有著深厚的文化沉積,它們所結(jié)下的不解之緣在歷史文獻及文學作品中比比皆是?!渡胶=?jīng)·北山經(jīng)》中就有炎帝之女精魂化鳥的神話:“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wèi)?!薄短靻枴分幸灿校骸按篪B何鳴,夫焉喪厥體?”王逸注:言崔文子取王子喬之尸,置于室中,覆之以弊筐,須臾則化為大鳥而鳴,開而視之,翻飛而去。漢樂府名篇《孔雀東南飛》中的焦仲卿夫婦最后是雙雙化為鴛鴦:“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蔽鲿x崔豹在《古今注》里記載過楚懷王死后,“化而為鳥,名楚魂”。唐詩中也有望帝化杜鵑之說:“杜宇曾為蜀帝王,化禽飛去舊城荒?!蓖畋毕让袷且曾B為圖騰的東夷人后裔。在被譽為“中國原始第一村”的皖北蒙城尉遲寺遺址的大汶口文化層中,考古學家首次發(fā)現(xiàn)了一尊陶制的鳥形神器,這是供聚落先民敬仰和膜拜的鳥圖騰。商代以降,皖北一帶曾是商族活動的舞臺,據(jù)《殷本紀》記載:“成湯,自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倍淌且孕B為圖騰的一個族群,《詩經(jīng)·商頌·玄鳥》中有云:“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蓖畋泵癖娕c鳥的深厚淵源世代相沿,即使到了漢代,亳州曹騰墓的“券上繪天像,有三人騎鳥獸遨游太空”,[12]這明顯帶有鳥引靈魂飛升的潛蘊。
在這種鳥與靈魂緊密勾連的傳統(tǒng)思想觀念支配下,互不相涉的二月二龍?zhí)ь^、老龍王升天、老人死亡、雁群哀鳴就被胡亂聯(lián)系糾纏在一起,潁河、渦河一帶紛紛謠傳:“五更聞雁叫,老人遭劫數(shù)?!庇捎跁r代及民眾認識的局限性,這種非邏輯的錯誤聯(lián)想?yún)s在皖北民間得到普遍認同。眾所周知,二月二正值皖北冬春易際,乍暖還寒之時,老人們因身體機能下降,一時難以適應氣候變化,極易生病。但在傳統(tǒng)社會中,民眾認為這些疾病是由靈魂離體所致,只要把靈魂召回,老人即可康復。怎樣才能讓老人的靈魂回歸復位呢?皖北已婚女性即采取了本地民間慣用的巫術(shù)手段,希望以此為父母長輩招魂消災。
巫術(shù)是按照人的主觀愿望,通過片面的聯(lián)想或錯誤的總結(jié),企圖達到主觀愿望的一種手段。根據(jù)弗雷澤在《金枝》中的觀點,巫術(shù)主要有模擬巫術(shù)和接觸巫術(shù)兩類。其中模仿巫術(shù)主要是以相似的事物、類似的行為來達到同類相生的預期目的?!袄涎沭x”是大雁的模擬物,根據(jù)巫術(shù)的相似律原理,“老雁饃”就是大雁的替代品。老人只要吃掉“老雁饃”,就等于把隨大雁進入云霄的靈魂重新安放到體內(nèi)。這樣,老人即可擺脫靈肉分離的危險,恢復到生命的和諧狀態(tài)??梢?,“老雁饃”是用與大雁相似類同的“面雁”代替“活雁”,讓老人靈魂復體的模擬巫術(shù)手段。“老雁饃”雖是一種巫術(shù)手段,一種謬誤的指導行動的準則,但它卻喚起了人們極大的心理期待,調(diào)整了人們紊亂的身心。隨著科學主義的盛行,社會意識的理性化,巫術(shù)文化式微。不過,目前“老雁饃”是作為一種俗信存在于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之中的。
三、余論
“老雁饃”作為皖北地區(qū)一種活態(tài)的民俗文化,既有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也有對中華文化大傳統(tǒng)的接納。功能主義學者馬林諾夫斯基認為,文化是需要的手段和器具。文化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種種需要。從皖北“老雁饃”的文化蘊涵來看,無論是作為巫術(shù)手段的“老雁饃”,還是凝聚著貴麥觀念的“老雁饃”,它們均以敬老孝親為核心內(nèi)涵和情感旨歸。目前我國已經(jīng)進入老齡化社會,并呈現(xiàn)出基數(shù)大、增速快、空巢多的顯著特征。與此同時,家庭孝道缺位、倫理失序、老人失語的現(xiàn)象也日趨嚴重。在倫理道德滑坡,血緣親情日趨淡漠的當下,如何實現(xiàn)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依是關涉?zhèn)€人、家庭、社會的大問題?;谖覈锤幌壤系目陀^國情,在未來一段時間內(nèi),廣大農(nóng)村地區(qū)主要的養(yǎng)老模式依然是家庭內(nèi)養(yǎng)老。所以,頗具文化內(nèi)涵的皖北“老雁饃”是當前社會呼喚孝養(yǎng)的精神生長點之一,應該大力弘揚。
注釋:
①五谷即古代所指的五種谷物。關于這五種谷物,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qū)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后者有麻無稻。本文中的“五谷”是取“稻、黍、稷、麥、菽”五種,其中的“稷”是指“粟”。
②資料來源于亳州市博物館“漢魏風骨”板塊中的“漢魏遺跡與曹氏宗族中的釉陶器”。
③資料來源于2014年6月12日-6月20日,在亳州市蒙城縣許疃鎮(zhèn)黃葉村、淮北市濉溪縣任集鎮(zhèn)湖北人家、阜陽市阜南縣城進行的田野調(diào)查。
參考文獻:
[1]歐陽發(fā).中國民俗大系·安徽民俗[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
[2]吳海濤.先秦時期淮北地區(qū)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述論——以皖北、豫東為例[J].農(nóng)業(yè)考古,2002(1):126-130.
[3]陳文華.漫談出土文物中的古代農(nóng)作物[J].農(nóng)業(yè)考古,1990(2):127-137.
[4]李修松,張憲平.春秋戰(zhàn)國時期淮河流域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述論[J].中國農(nóng)史,1998(1):3-9.
[5]董煟.救荒活民書附拾遺[M].北京:中華書局,1985:41.
[6]崔述生.本草綱目:[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04:146.
[7]王逍.歷史人類學視野中的畬族經(jīng)濟轉(zhuǎn)型[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9.
[8]江蘇古籍出版社編委會.光緒亳州志·民國毫縣志略[M]//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9]蒙城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蒙城縣志[M].合肥:黃山書社,1994:54.
[10]淮北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淮北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68-69.
[11]阜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阜陽地區(qū)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127-128.
[12]紀恒慶.亳州文物古跡概覽[M].合肥:黃山書社,2014:121.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Wild Goose-Steamed Bun” Folk Custom in Wanbei
Wang Gailing
(DepartmentofChineseandMedia,BozhouTeachers’College,Bozhou236800,China)
Abstract:“The wild-goose-shaped steamed bun” is made of wheat flour by married women in Northern Anhui, with the shape of a wild goose, and is sent to their parents and elders as the “steamed flour (flower) gift”. It carries much historical information of the wheat-growing culture in Wanbei and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Wanbei people’s value system, emotions and ways of thinking. In view of the status that our country has entered the aging society and family bonds become increasingly weak, it is of grea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o recogniz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folk custom of “wild-goose-shaped steamed bun”, and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essence of filial respect.
Key words:Wanbei; “wild-goose-shaped steamed bun”; filial respect; witchcraft
(責任編輯傅新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