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馬蒂亞·森的市場經濟法治觀
方桂榮,陳道雨
(浙江師范大學 法政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摘要: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目標只有在法治的保駕護航下才能得以順利實現。市場經濟法治化已是必然趨勢,但在法治化進程中應遵循怎樣的價值理念與路徑是問題的關鍵。阿馬蒂亞·森作為一位卓越的經濟學家,在其自由發(fā)展觀中確立了市場經濟法治觀,認為市場經濟法治化應以擴展人的實質自由為基本價值追求;以發(fā)展人的能力為具體目標;以權利保障為根本準則;以善治為實現路徑;以透明性、責任性與回應性保證為具體規(guī)范制度。森的市場經濟法治觀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治建設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阿馬蒂亞·森;市場經濟;法治觀
收稿日期:2014-12-28
作者簡介:方桂榮(1976-),女,山東壽光人,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博士后,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副教授;陳道雨(1990-),男,浙江溫州人,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碩士研究生。
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法治政府建設指標體系研究”(13JZD011)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建設統(tǒng)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1]由此明確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方向和具體任務。對于具體如何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做出了進一步的規(guī)定,強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fā)揮政府作用,必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只有在法治的保駕護航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目標才能得以順利實現。[2]因為“經濟法治是國家運用法律手段實現經濟民主、經濟平等、經濟秩序和經濟效益的漸進的法治過程”。[3]市場經濟法治化已是必然趨勢,但在法治化進程中應遵循怎樣的價值理念與路徑是問題的關鍵。阿馬蒂亞·森作為一位卓越的經濟學家,在市場經濟法治理論方面的貢獻也非常突出。森在其確立的自由發(fā)展觀中包含了市場經濟法治觀,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治建設具有借鑒意義。
一、以擴展人的實質自由為基本價值追求
市場經濟是“經濟人”主導的經濟,市場經濟法治化同樣是以“人”為核心。喬新生在比較中國法律體系與西方國家法律體系的異同時發(fā)現,“西方國家的法律體系核心在于控制行政權力,中國的法律體系核心價值就在于規(guī)范公民的基本權利”。[4]中西方法律體系的著眼點雖有差異,但其共同點卻也十分明顯,都是以保障人的自由為價值追求??刂菩姓嗔κ菫楸U闲姓鄬θ说臋嗬?,而規(guī)范某些公民的權利行使則是為實現其他更廣大公民權利的保障??刂菩姓嗔εc規(guī)范公民基本權利有殊途同歸之效,從不同的視角來保障人的自由。如果我國過去更傾向于以規(guī)范公民基本權利為自由保障方式,未來將會強化運用行政權力控制的保障方式。保障方式的選擇完全以人的自由保障目的的實現為衡量標準,更加凸顯了人的自由保障的重要性。為此,十八屆四中全會特別提出:以法治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自由。
市場經濟發(fā)展的根本目標是提升人均收入還是擴展人的實質自由?傳統(tǒng)經濟學明確選擇了前者,那就是專注于效用、收入和財富的追求。其基本的邏輯思路是經濟增長可以直接帶來人的自由的擴展。這也許可以間接說明為什么很多國家都在努力追求經濟增長的目標。然而,經濟增長對人的自由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濟增長的成果是如何使用的”。[5]36如果通過“利用經濟增長帶來的經濟繁榮去擴展有關的社會服務,包括醫(yī)療保健、教育和社會保障等”,[5]37那么,經濟增長與人的自由之間就呈正相關性,否則,經濟增長并不意味著人的自由得以擴展。實踐已經證實了這一點,在那些人均收入很高的國家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富裕國家中總是有很多處境艱難的人們,他們缺乏在醫(yī)療保健、獲得實用的教育、得到有收益的就業(yè)、或獲得經濟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基本機會”。[5]11關于人的自由并不必然因經濟增長而相應得以擴展的現象,傳統(tǒng)經濟學所標榜的經濟增長理論顯然不能給出合理的解釋。
市場經濟發(fā)展的根本目標是什么?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的自由發(fā)展觀為確立市場經濟法治化的基本價值追求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如果說傳統(tǒng)的發(fā)展觀是以GDP或人均GNP的增長為衡量標準的,森的自由發(fā)展觀則是以人類的真實自由為追求目標的。經濟增長本身不能理所當然地被看作就是目標。發(fā)展必須更加關注使我們生活更充實和擁有更多的自由?!皵U展我們有理由珍視的那些自由,不僅能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和不受局限,而且能使我們成為更加社會化的人、實施我們自己的選擇,與我們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交往并影響它?!盵5]10發(fā)展不再僅僅是經濟方面的增長,而是經濟、政治、文化、生態(tài)等各方面在數量與質量上的改進與提高,所有這些因素綜合發(fā)展才能夠展現人類的自由,才能夠說明發(fā)展的狀況?;诖耍鞍l(fā)展要求消除那些限制人們自由的主要因素,即:貧困以及暴政,經濟機會的缺乏以及系統(tǒng)化的社會剝奪,忽視公共設施以及壓迫性政權的不寬容和過度干預”。[5]2字里行間都展示著森關于市場經濟法治化基本價值追求的觀念,即擴展人類的真實自由。
市場經濟法治化以擴展人的實質自由為基本價值追求,主要是因為人們的實際收入與人們運用實際收入而達到的現實處境是有差異的。在很多情況下,即使客觀公正的福利分配也不能保證人的真實自由的獲得。森提出造成這一后果的因素很多,具體包括:“一是個人的異質性使處境劣勢所需要的‘補償’因人而異。二是環(huán)境的多樣性嚴重影響著一個人從一定水平的收入中所能得到的享受。三是社會氛圍的差異。四是人際關系的差別?!盵5]59只有以擴展人的真實自由為基本價值追求,才能真正實現我國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自由不僅是評價成功或失敗的基礎,它還是個人首創(chuàng)性和社會有效性的主要決定因素。更多的自由可以增強人們自助的能力,以及他們影響這個世界的能力,而這些對發(fā)展過程是極為重要的?!盵5]13
市場經濟法治保障人的實質自由,這種有效保障反作用于發(fā)展之上,進而又會起到進一步擴展人的實質自由的效果。森提出:自由是發(fā)展的首要目的,也是促進發(fā)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5]1為解釋此觀點,森將人們應該具備的自由劃分為建構性作用的自由與工具性作用的自由。建構性作用的自由強調實質自由對提升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性?!斑@里的實質自由包括免受困苦——諸如饑餓、營養(yǎng)不良,可避免的疾病、過早死亡之類,以及能夠識字算數,享受政治參與等等的自由?!盵5]30建構性作用的自由作為發(fā)展的目的,在市場經濟法治的保障下實現,有利于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工具性作用的自由,包括:政治自由、經濟條件、社會機會、透明性保證、防護性保障?!罢巫杂?表現為言論民主和自由選舉)有助于促進經濟保障。社會機會(表現為教育和醫(yī)療保健)有利于經濟參與。經濟條件(表現為參與貿易和生產的機會)可以幫助人們創(chuàng)造個人財富以及用于社會設施的公共資源?!盵5]7工具性作用的自由作為促進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如得到法治保障,不僅體現出工具性自由的擴展,也會呈現出對建構性自由的增強作用,進而印證了市場經濟法治化以擴展人的實質自由為基本價值追求的意義所在。
二、以發(fā)展人的能力為基本目標
要推進市場經濟法治化,須以擴展人的實質自由為基本價值追求。然而這一價值追求的真正實現,需依賴于一系列具體行動,而行動是需要目標引導的。市場經濟法治化應以發(fā)展人的能力為基本目標。“能力”一詞在我國古代就有使用,如《呂氏春秋·適威》:“民進則欲其賞,退則畏其罪,知其能力之不足也!”《史記·李斯列傳》:“上幸盡其能力,乃得至今。”在當代社會,人們也常常使用“能力”一詞,意指順利完成某一活動所必需的主觀條件。森在其理論中廣泛地使用了“能力”一詞,并對其賦予了更寬泛的內涵與更深遠的意義。
森界定的可行能力的性質,決定了市場經濟法治化以發(fā)展人的能力為基本目標的合理性。在森的能力理論中,設定了兩個基本概念,即“功能性活動”與“可行能力”?!肮δ苄曰顒印狈从沉艘粋€人認為值得去做或達到的多種多樣的事情或狀態(tài),[5]62包括一個人生活中的活動或所處的狀態(tài),比如擁有健康的身體、舒適的住所、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工作關系以及能夠得到適當的休閑和接受教育等等。在此意義上,功能性活動的狀況直接決定著人們生活水準的好壞。“而人的‘可行能力’(capability)指的是此人有可能實現的、各種可能的功能性活動組合??尚心芰σ虼耸且环N自由,是實現各種可能的功能性活動組合的實質自由(或者用日常語言說,就是實現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自由)。”[5]62它是動態(tài)的,是可以擴展、參照、衡量和發(fā)展的。功能性活動與可行能力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功能性活動是可行能力實現的基礎與保證,而可行能力則是改進功能性活動狀況的機會。一個人擁有某種可行能力不一定能實現相應的功能性活動,但是,如果沒有某種可行能力,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不可能有實現相應的功能性活動的機會。因此,可行能力表達的是人們選擇自由度的大小和選擇機會的多少,如果一個人缺乏可行能力,即使他擁有一定的功能性活動,也將大大限制了其自由??傊?,功能性活動表征著人們已經實現的福利水平,而可行能力則表征著潛在的或可行的福利水平,正是后者決定了在對個人的福利狀況進行評價與測量時,應該充分考慮人的能力。[6]
森通過“能力平等論”,進一步證實了市場經濟法治化以發(fā)展人的能力為基本目標的必要性與科學性。森的能力理論有效區(qū)分了收入不平等與經濟不平等兩個概念。經濟不平等比收入不平等對個人福利和真實自由的影響更大。森舉例說:一個收入很高但是沒有機會參與政治的人,雖然他不是窮人,但卻缺乏一種重要的權利,即自由?!耙粋€比其他多數人更富裕、但患有一種治療費用昂貴的疾病的人,雖然在通常的收入分配統(tǒng)計上不被列為貧窮,但顯然遭受了一種重要的剝奪。一個求職被拒、但從國家得到‘失業(yè)津貼’的人,在收入的空間上受剝奪的程度就顯得很低?!盵5]90前者雖然是富人,但卻遭受著生命的剝奪;后者雖然獲得了政府的救濟,但卻遭受著實現自身價值的工作機會的剝奪。這就決定了在市場經濟法治化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到不同人的不同需要,而不能一刀切,不能使用統(tǒng)一的標準在不同的人身上。由此,森提出“能力平等論”,即平等的衡量是基于一個人賴以進行基本活動的能力。基于基本能力的平等原則,比基于效用和物品的平等原則,更接近對人的價值的肯定。
森的平等能力觀為政府解決市場經濟發(fā)展中的不平等現象指明了方向。首先,明確了政府在市場經濟發(fā)展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其次,政府在市場經濟發(fā)展中,除了關注個人的物質利益,應該更多關注個人能力的提高。我國早在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就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發(fā)展觀,這種發(fā)展觀體現的正是森的平等能力觀,在改進我國公民的福利水平的同時,努力提升人們的能力,如公民的就業(yè)能力、農民獲得尊嚴的能力、投資者投資的能力、私營企業(yè)的融資能力、人才的跨區(qū)域流動能力等等,以使其能夠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依此,十八屆四中全會確立了這樣的目標,即市場經濟法治化進程中應特別注重培育與提升公民能力,諸如,在經濟法治的立法領域建立和完善專家與公眾參與制度,執(zhí)法領域建立執(zhí)法聽證和其他公眾參與制度(比較成功的有環(huán)境法中的環(huán)境影響評價制度),司法領域建立和改革人民陪審員制度,等等。[7]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國在市場經濟發(fā)展中減少不平等現象,提升公平正義。
三、以權利保障為根本準則
市場經濟法治應以權利保障為根本準則,這是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外在需求,也是市場經濟法治化的應有之義。森強調人的可行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權利的保障,只有充分地保障權利,特別是窮人和弱者的權利,才能克服分配上的不平等,才能根本實現市場經濟法治化?!肮駲嗬?,特別是那些與保障公開的討論、辯論、批評以及持有不同意見有關的權利,對于產生知情的、反映民意的政策選擇過程,具有中心意義。”[5]154
市場經濟法治以權利保障為根本準則的根源在于公民權利的實現具有依賴性。一個人的權利集合受限于他的原始所有束(即所謂的“天資”)和他所能獲得的各種可供選擇束——基于天資,并利用貿易和生產來獲得(即所謂其“交換權利”)。[8]24公民本身“天資”的差異決定了其實現交換權利程度上的差異,而差異的消解須依賴于外在權利的保障。“權利的喪失”可能由于他的天資下降(如土地的轉讓,或因不健康而失去勞動能力),也可能因為他在交換權利上發(fā)生了不利轉變(如失業(yè)、工資的下降、食物價格的上漲、自雇型生產的減少等)。[8]25“權利喪失”的原因進一步印證了公民權利實現的依賴性。在森看來,一個人權利的實現依賴于:(1)政治體系,即政府能否提供明確的產權保護;(2)經濟體系,即微觀上是否有充分競爭的市場秩序,宏觀上能否維持穩(wěn)定的經濟環(huán)境;(3)社會體系,包括家庭內部的分工、傳統(tǒng)觀念中對交換權利和互惠權利的規(guī)定等,這些都會影響到權利的分配。[9]
市場經濟法治所保障的權利體系應是健全的,否則不會產生良好的保障效果。在森看來,權利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以貿易為基礎的權利(trade-based entitlement):一個人有權擁有通過自愿交易所得到的東西;(2)以生產為基礎的權利(production-based entitlement):一個人有權擁有用自己的資源或在自愿的基礎上使用雇傭來的資源所產生出來的東西;(3)自己勞動的權利(own-labour entitlement):一個人有權擁有自己的勞動能力,并進而有權擁有與自己的勞動能力有關的以貿易為基礎的權利,以及以生產為基礎的權利;(4)繼承和轉移權利(inheritance and transfer entitlement):一個人有權擁有他人自愿贈予他的東西,但后者對這些東西的所有權必須是合法的,而且,這種贈予可能要等到贈予者去世后才能生效。[10]以上四項主要權利共屬一個權利體系,內部存在密切關系,其中之一得不到適當保障,就會危及其他權利的實現。
市場經濟法治保障權利的著眼點應放在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權利之上。森是從人的自由的價值目標來認識權利的,他認為,人的自由是經濟發(fā)展的目的,提高能力是使人的自由得以實現的決定性手段,而權利平等是保證自由和能力發(fā)揮的根本條件。權利中包含著自由,有了某種權利才有某種自由,因此,個人離不開自由與權利?!凹词故且粋€很富裕的人,如果她被禁止自由地發(fā)表言論,或不得參與公共辯論與決策,也是被剝奪了她有理由珍視的東西。發(fā)展過程,按照擴展人類自由來評價,必須包括解除對這個人的這種剝奪。”[5]30權利平等在權利保護與權利推進中實現。權利保護與權利推進都是行使權利的內容,權利保護是確保弱勢群體得到食品和有關的必需品(機會、就業(yè)、工資、交易),不至于危害到他們的能力,權利推進是在一般權利基礎上擴展基本需要,促進權利的提升。森的權利平等觀反映了市場經濟法治化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即通過法治賦予公民各項權利并保障這些權利的行使。因此,經濟正義需要法律的維護,在忽視或違背法律的情況下,會出現一系列不正義的情況,如一些人因權利被剝奪而出現了極度的貧困。
在強調法治保障公民權利重要性的基礎上,森發(fā)現了市場經濟法治保障公民權利的局限性,從而提出了道德權利思想,以彌補法治保障權利的缺陷。首先,他認為,既成條文的法律不可能是非常完美的。如果要有效保障公民的權利,人們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既成條文的法律,特別是那些應維護弱者權利的法律;其次,他認為,法律上的正義是有限度的,因而經濟正義必須在更廣泛的道德的視野中得以審視,道德權利和人權是審視經濟正義的重要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講,森不僅尊重法律權利,同時也突破了法律權利,擴展了對權利的認識,體現了道德權利思想。這正契合了我國十八屆四中全會做出的“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決定。綜上所述,森關于公民權利保障的觀點,為市場經濟法治提供了權利保障的基本立場與發(fā)展視野。這一觀點已被十八屆四中全會采納,“依法保障公民權利,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的法律制度”。[2]因此,在提升人的能力的過程中,須特別注重保障人的各項權利,包括法律權利與道德權利。
四、以善治為實現路徑
善治的理論勃興于20世紀90年代,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金融機構最早將善治理論應用于實踐,把善治作為其評估受援國現狀的主要標準之一。隨后,善治理論在世界各國得到了廣泛應用,在推進市場經濟法治化方面開始發(fā)揮越來越明顯的作用。在市場經濟法治化進程中,善治是落實以人為本理念的最佳路徑。善治與法治是和諧統(tǒng)一的關系,不能簡單地認為善治與法治沒有關系,甚至可以取代法治。關于善治的涵義,俞可平認為,“善治(good governance),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盵11]
善治以法治為根基,也是法治的追求目標。在實踐中,善治以法治為前提,又反映著法治狀況的好壞;反過來,法治狀況的好壞也可以體現善治的實現程度。善治的指標體系,包括表達和信息公開、可問責程度、政治穩(wěn)定性、行政效率、管理質量、法治、腐敗控制力等范疇,通過犯罪發(fā)生率、司法的效率和可計測性,以及契約履行指標來衡量法治狀況。[12]聯合國1997年公布了一項題為《分權的治理:強化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能力》的報告,印證了世界銀行的善治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善治的核心指標包括:公民參與、依法治國、政府透明性、回應性、合意導向(consensus)、公平、效益和效率、責任、戰(zhàn)略的視野、合法性、深謀遠慮的資源使用、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考慮、授權、合作伙伴、以社會為基礎。[13]從善治的指標體系來看,一國或一個地區(qū)法治狀況的好壞影響著善治實現的程度。這也契合十八屆四中全會做出的法治化建設的重大決定,即“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綜上所述,善治的實質就是良好的法治化。正如森所言,“由法治來保障契約的執(zhí)行,以及人們的行為遵循相互信任的規(guī)范和倫理準則,這兩方面的因素結合起來就會使得黑手黨的作用成為多余。”[5]266
五、以透明性、責任性與
回應性保證為具體規(guī)范制度
從已有理論研究和指標體系來看,法治主要包含這幾個基本要素,即透明性、責任性、回應性。顯然,在森看來,市場經濟法治化亦不例外。市場經濟法治應突出透明性、責任性與回應性的規(guī)范地位。
透明性(transparency),指的是政治信息的公開性。森認為,透明性不僅具有形式上的意義,在擴展公民的實質自由與提升公民的可行能力方面還具有實質性意義?!巴该餍员WC所涉及的是滿足人們對公開性的需要,即在保證信息公開和明晰的條件下自由地交易。當這種信用被嚴重破壞時,很多人——交往的雙方以及其他人——的生活可能因為缺乏公開性而受到損害?!盵5]32在市場經濟法治化進程中,民主應得以廣泛適用與實現,而體現民主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保障最廣大的公眾能參與其中?!肮娪懻摵蜕鐣⑴c的問題,對于在民主框架下制定政策,具有核心價值。行使民主權利——既包括政治自由權也包括公民權利——除了它可能具有的其他作用以外,是制定經濟政策本身的一個至關重要的部分。在一個以自由為導向的分析方法中,各種參與性自由不能不是公共政策分析的中心議題。”[5]103“以傳統(tǒng)價值觀念(諸如宗教原教旨主義、或政治慣例、或所謂的亞洲價值觀)為理由,試圖排除參與式自由,恰恰是回避了合法性問題,或者是否定了由受影響的人民來參與決定什么是他們想要的和什么是他們有理由接受的需要?!盵5]24在市場經濟法治化進程中,政府必須建設一些有效的信息公開渠道或平臺,保障透明性的實現,進而保障公民參與的自由。為此,十八屆四中全會確立了“以公開為常態(tài)、不公開為例外”的原則,要求政務信息全面公開——“決策公開、執(zhí)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并“推進政務公開信息化,加強互聯網政務信息數據服務平臺和便民服務平臺建設。”
責任性(accountability),指的是人們應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毋庸置疑,每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必須負責,但是,不能因為個人責任的存在而排除國家和社會組織責任的承擔。因為“一個人實際上確實擁有的(而不是僅僅在理論上擁有的)可行能力取決于社會安排的性質,這對個人自由可以是至關重要的,國家和社會不能逃避責任”。[5]288“我們分別享有的、使我們得以履行我們責任的實質自由,極大地取決于個人的、社會的和環(huán)境的具體情況?!薄皼]有實質自由和可行能力做某一件事,一個人就不能為做那件事負責?!盵5]284-285需要強調的是,在市場經濟法治化進程中,責任主體具有多元性,包括公民個人、國家和社會組織?!皩€人自由的社會承諾,并非只能通過國家來實施,還需涉及其他機構:政治和社會組織、以社區(qū)為基礎的安排、各種非政府機構、傳播媒體和其他的公共理解和交往的媒介,以及保障市場和契約關系發(fā)揮功用的機構?!盵5]285也就是說,在透明性保障的基礎上,參與主體的壯大可以大大提高公開信息的使用效率,還能起到分擔國家責任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制定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確保公權力機關、社會組織以及個人規(guī)范行事。這是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完善糾錯問責機制”、“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2]等系列責任機制的原因。
回應性(responsiveness),指的是權力機關必須對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時和負責的反應。在森看來,“無論一個經濟體系運行得多么好,總會有一些人由于物質條件起了對他們的生活不利的變化,而處于受損害的邊緣或實際上落入貧苦的境地。需要有防護性保障來提供社會安全網,以防止受到影響的人遭受深重痛苦、或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挨餓以至死亡?!盵5]33一般情況下,這些防護性保障需要權力機關預先設計并及時提供。然而,在司法實踐中,卻出現過很多類似情況。例如,愛爾蘭曾出現過大饑荒,很多人在大饑荒中因為缺乏食物而餓死。但是,讓人想象不到的是,在大饑荒持續(xù)期間,愛爾蘭竟然還有大量的食品和糧食出口到英格蘭。這種現象的出現與權力機關的弱回應性密切相關。關于權力機關回應性弱的原因,森認為:“治理者與被治理者之間社會的、政治的距離,會發(fā)揮一種至關重要的作用,有可能導致對饑荒不聞不問、無所作為?!盵5]169關于如何提升權力機關的回應性,森則提出:“如果沒有選舉,沒有不受審查的公共批評的活動空間,掌權者就不會因為防止饑荒失敗而承受政治后果?!盵5]177提升回應性已經成為市場經濟法治化建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對此,十八屆四中全會做出了:“要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zhí)法力度”、“司法機關要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健全公民權利救濟渠道和方式”[2]等決定,以此確保實現權力機關的高回應性。
結語
阿瑪蒂亞·森的發(fā)展觀中包含著系統(tǒng)而全面的市場經濟法治觀,從基本價值理念、基本目標、根本準則、基本路徑直到具體的規(guī)范制度。這種系統(tǒng)而全面的市場經濟法治觀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對指引市場經濟法治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當然,學界還不存在完全無可挑剔的理論觀點,阿瑪蒂亞·森的發(fā)展觀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如,森提出的可行能力方法在實際運用于市場經濟法治實踐時,可能面臨可操作性上的一定局限,從而難于達到提高市場主體依法參與市場經濟運行能力的理想目標,進而會影響市場經濟法治化進程。但這一缺陷并不會影響森的市場經濟法治觀對我國法治建設的參考意義,因為完全可以通過對森的可行能力觀進行適當修正或限縮,將全面能力限縮至基本能力,其可操作性會立顯優(yōu)勢。中國已經進入法治建設的關鍵探索期,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借鑒國外法治有益經驗,追尋較為合適的理論指引是現實選擇。阿馬蒂亞·森的市場經濟法治觀為法治中國建設提供了全新的理論視角乃至清晰可行的路線圖,具有參考與適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全文內容[EB/OL].[2014-10-20].http://www.cnrencai.com/zhichangzixun/98863_2.html.
[2]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2014-10-25].http://wenku.baidu.com/view/84d30a99f90f76c661371a75.html.
[3]李昌麒.尋求經濟法真諦之路[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52.
[4]喬新生.市場經濟法治化亟須權力入籠[N].證券時報,2013-09-11(A03).
[5]阿馬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fā)展[M].任賾,于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6]方福前,呂文慧.中國城鎮(zhèn)居民福利水平影響因素分析——基于阿馬蒂亞·森的能力方法和結構方程模型[J].管理世界,2009(4):17-26.
[7]張永忠.和諧社會視域下經濟法的公共治理之道——我國經濟法治現象變遷的理論解釋[J].學術研究,2007(10):45-49.
[8]讓·德雷茲,阿瑪蒂亞·森.饑餓與公共行為[M].蘇雷,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9]馬新文.阿瑪蒂亞·森的權利貧困理論與方法述評[J].國外社會科學,2008(2):69-74.
[10]阿馬蒂亞·森.貧困與饑荒 論權利與剝奪[M].王宇,王文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2-3.
[11]俞可平.治理與善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8-9.
[12]季衛(wèi)東.以法治指數為鑒[M]//季衛(wèi)東.秩序與混沌的臨界.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57.
[13]王利明.善治是法治之目標[N].北京日報,2015-06-08(17).
On Amartya Sen’s View of Rule of Law of Market Economy
FANG Guirong,CHEN Daoyu
(CollegeofLawandPoliticalScience,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321004,China)
Abstract: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emphasizes that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s essentially an economy under the rule of law. Only with the escort of the rule of law, our goal of market economy reform can be smoothly realized. Though the market economy under the rule of law is an inevitable trend, the value and path in the process of the rule of law is key to the problem. As an outstanding economist, Amartya Sen also made very prominent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the rule of law of market economy. During his development of views, he established the rule of law of market economy which emphasizes the following: to extend people’s freedom as the basic value pursuit, to develop people’s ability as goals, to protect rights as a criterion, to implement good governance as a path, and to use the systems of transparency, accountability and response. Sen’s view of the rule of law of market economy can provide a valuable reference to our construction of rule of law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Key words:Amartya Sen; market economy; view of rule of law
(責任編輯吳月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