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天壽(遵義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貴州遵義563002)
?
抗戰(zhàn)期間汪秋逸先生在貴州的音樂活動
韓天壽
(遵義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貴州遵義563002)
摘要:作者在查閱大量史料的基礎上,根據(jù)汪秋逸先生的敘述,描述了抗戰(zhàn)時期汪秋逸先生在貴州的音樂活動,不僅從政治上應和了時代脈搏,宣傳了抗日,而且還從實際上推動了當?shù)氐囊魳肺幕逃?,是值得我們永遠懷念的人。
關鍵詞:汪秋逸;抗戰(zhàn)時期;音樂活動
在全國人民熱烈慶??箲?zhàn)勝利70周年之際,讓我想起了為抗戰(zhàn)而高歌的曾在我們學校工作過的音樂先輩汪秋逸先生。我與汪秋逸先生的接觸是在1990年,由于貴州省音樂家協(xié)會收集近現(xiàn)代貴州音樂史,派我收集遵義地區(qū)資料,我多方打聽才聯(lián)系上當時84歲高齡的汪先生,并得到他的墨跡實屬幸運。他是貴州近現(xiàn)代音樂史上不能忘記的音樂家,尤其是他為抗戰(zhàn)書寫的歌曲我們不能忘記。
再次讀到汪先生給我的信函,從他給我回信的字里行間中,我們能感受到一位音樂教師的崇高偉大。
汪秋逸出生于1907年8月,揚州人。揚州第五師范學音樂美術,畢業(yè)后到揚州實驗小學從事音樂、美術、工科等課程教學。一年后又考入南京中央大學教育學院藝術科。畢業(yè)后一生從事音樂教育教學活動,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
1933年,鄭州扶輪中學老師楊心南作詞,汪秋逸作曲寫下了《鄭州扶輪中學校歌》,這是汪秋逸的第一首歌。歌曲抓住了學校的特點,音調(diào)鏗鏘、豪邁,結構緊湊,受到師生喜愛。這樣就開始了他邊教學邊創(chuàng)作的人生道路。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鄭州淪陷,汪秋逸與千萬個同胞一樣,開始流亡生活。最初到了重慶南岸廣益中學教書。不久,汪秋逸又流亡到貴州赤水中學任教。1939年春,汪秋逸和楊友群來到了省立畢節(jié)師范學校,楊友群任教導主任,汪秋逸任音樂課教員,他是省立畢節(jié)師范學校第一位音樂教師。在畢節(jié)師范任教期間,汪秋逸先生把音樂融入到校園文化活動,從政治上應和時代脈搏,由楊發(fā)群作詞,汪秋逸作曲創(chuàng)作了《畢節(jié)師范學校校歌》,《看那東亞的巨人》,《勞動服務歌》,《請你記著》,《咱們畢節(jié)人不怕鬼子兵》,《勝利的明天》,《戰(zhàn)地小景》、《血海仇》等歌曲。其中著名的“江南三曲”之一《淡淡江南月》就是在此期間創(chuàng)作的。1939年11月還組建了畢節(jié)師范學校歷史上的第一個合唱團,排演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以高亢的旋律喚醒民眾,掀起民族抗日救亡運動高潮。畢師學生走到哪里,這些歌曲就唱到哪里。使得偏遠的小城也能自豪地唱著自己的歌匯入全國抗戰(zhàn)的統(tǒng)一大合唱。
在畢節(jié)師范工作不到一年,汪秋逸先生輾轉(zhuǎn)到遵義師范任教。在這期間,汪秋逸根據(jù)楊友群所寫歌詞,連續(xù)創(chuàng)作了許多廣為流傳的抗日抒情歌曲。楊友群任遵義師范學校校長時親自主持著名作家蹇先艾的文學講座《巴金及其作品》,汪秋逸也到場傾聽。《煙雨漫江南》、《夜夜夢江南》、《先有綠葉后有花》等就是在學生云集,思想文化活動活躍的遵義創(chuàng)作的。汪秋逸先生在給我的信中寫道:“五十年前在遵師執(zhí)教,當年與校長楊友群先生合作過抗戰(zhàn)歌曲約一二十首,其中除在畢節(jié)師范所譜寫的《淡淡江南月》之外,在遵義譜寫了《煙雨漫江南》《夜夜夢江南》等,合稱為《江南三步曲》流行于廣大地區(qū),起過一定的歷史作用,并為臺灣遠景出版社錄制的《中國名歌曲與名曲》第二輯中所演唱的曲目之一,除此還有《先有綠葉后有花》《上弦月》《陣地小景》《血的贊禮》《火的贊禮》《萬重山》《短歌》”等等,散見于四十年代西南諸省刊行的歌集中,也是和楊友群先生在遵師共事時保留下來的教學生活資料。
1940年到1942年間,汪先生把音樂創(chuàng)作看成是業(yè)余之事,業(yè)余時間偶一為之,汪先生在遵義的三年,是他創(chuàng)作上豐產(chǎn)的三年,也是代表作產(chǎn)生的時候。著名的音樂家向隅編著的《新音樂史講授提綱》中,除了列舉《淡淡江南月》外,還列舉了《我摘下一片秋葉》,認為是新音樂運動中的收獲。
汪先生在遵義的音樂活動,主要的不是創(chuàng)作,而是教學。當年汪先生除擔任遵義師范和附設初中的音樂課外,還兼任遵義縣中、私立城成中學的音樂課,并作為一些單位短期培訓音樂活動的骨干。汪先生不遺余力傳授音樂知識,對提高遵義的音樂文化水平所起的作用是不小的,直接培養(yǎng)和間接培養(yǎng)了不少音樂人才,對遵義的音樂教育事業(yè)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
汪秋逸是一位追求實踐成功的人,他的許多音樂作品都是創(chuàng)作出來后先作為教材在課堂上教唱,或者在學校組織的一些抗日活動時演唱,經(jīng)過檢驗成功后才拿去發(fā)表。可見其作曲與教學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在遵義期間,汪秋逸先生除了開展音樂教學和音樂創(chuàng)作外,還參加音樂活動。他在信中回憶道:“四十年代初,遵師一部分校舍為浙江大學借用——當時大學生們組織有《大家唱》歌詠隊和《海韻》合唱團的歌詠活動,前者以演唱抗戰(zhàn)歌曲為主,后者以演唱趙元任的《海韻》《教我如何不想他》等藝術歌曲為主?!洞蠹页犯柙侁犜谧駧煻Y堂舉行音樂會,邀請我指揮一個大合唱的節(jié)目,其具體時間、曲目以及人和事的活動都不復憶起,此后,浙大聘請了貴陽合唱團的指揮沈思巖,伴奏楊增慧夫婦倆到校擔任音樂教師,來往于遵義、湄潭兩地……”
對于汪秋逸抗日戰(zhàn)爭期間所創(chuàng)作的歌曲,中國音樂界給予了高度評價,說他“開抗戰(zhàn)抒情歌曲之先河。”汪秋逸先生敢為人先,在那炮火紛飛的年代,絕大多數(shù)人創(chuàng)作的歌曲都是那種剛勁豪邁的歌曲,然而汪秋逸先生的流傳甚廣的“江南三曲”卻以委婉流暢的旋律、含蓄藴藉的妮妮細語、撫慰心靈的樂章抒發(fā)了一個為民族求解放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的愛國熱情和對江南故鄉(xiāng)的思念。汪秋逸先生創(chuàng)作的音樂清新秀麗,質(zhì)樸純真,走在時代的前列。他是人民教師的楷模、優(yōu)秀作曲家。不僅如此,汪秋逸先生在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上也留下鮮明的足跡。
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音樂家,遵義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每年都要舉辦“長征-秋逸杯”音樂比賽活動,希望我們年輕一代秉承紅軍不怕困難,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長征精神,傳承汪秋逸老先生敢為人先、緊扣時代脈搏、總是走在時代前列的創(chuàng)作風格。
1943年,汪秋逸來到貴陽國立十四中任教,還兼任貴陽師范學校講師。在此期間,他創(chuàng)作了校園歌曲《馬鞍山之歌》,這首歌曲描繪了貴陽水口寺一帶獨特的地理風貌,優(yōu)美的旋律展現(xiàn)了他開朗光明,朝氣蓬勃,努力向上,充滿人間大愛的情懷。它是該校歷史長河里的一顆珍珠,也是汪秋逸先生西遷貴陽的永恒記憶。
汪秋逸在新中國成立后直到80歲之前,一直堅持音樂創(chuàng)作,在他的一百多首音樂作品中,飽含了他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也彰顯了他的人生之路。在1950年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號召下,汪秋逸積極支持小兒子參軍,并譜寫了《抗美援朝》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
汪秋逸先生畢生從事教育工作,作品自然反映出濃厚的知識分子情趣,因此也是最受青年學生歡迎的,先生在貴州創(chuàng)作的歌曲幾乎都是抗日戰(zhàn)爭題材的,由于深受流亡之苦,感傷惆悵的情緒自然在曲作中流露出來。用這段時間的歌與其解放后的作品對照,明顯不同是前者暗淡,后者明麗,但兩者都是直抒胸懷,歌如其人,不裝腔作勢,因而情真意切,這是汪先生作品感人的地方,也是其作品風格所在。
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汪秋逸先生于1946年去重慶,任中央大學藝術系講師。后返南京,任國立音樂學院附設幼年班副教授。解放后,一直在鎮(zhèn)江師范工作,擔任市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江蘇省分會理事,十年動亂中受盡折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汪先生的問題得到昭雪。1994年4月因心力衰竭不幸去世,享年88歲。今作此文,表達對汪秋逸先生的崇敬之情。
參考文獻:
[1]陳騰.汪秋逸先生在遵義的音樂活動[J].遵義音樂,1984,(1).
(責任編輯:魏登云)
A Study of Wang Qiu-yi’s Music Activity in Guizhou during Anti-Japanese War
HAN Tian-shou
(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 Zunyi Normal College, Zunyi 563002, China)
Abstract:Mr. Wang’s music activity in Guizhou during anti-Japanese war was depicted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the experiences he narrates, which not only kept up with the times at that era, namely, the activity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ors, but improved the music education at that time. And he is a great worthy to be kept fresh in our mind.
Key words:Wang Qiu-yi; the period of opposing Japanese aggressors; music activity
作者簡介:韓天壽,男,貴州遵義人,遵義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教授。
收稿日期:2015-09-15
中圖分類號:J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583(2015)-01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