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檸闖 荊永君
(沈陽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遼寧沈陽110000)
我國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模式研究綜述*
☆賈檸闖 荊永君
(沈陽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遼寧沈陽110000)
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已經成為當前教育技術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采取合適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師培訓的效果。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智能終端設備的不斷創(chuàng)新,我國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模式實現了跨越式發(fā)展。目前,關于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模式多種多樣,筆者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整理,從培訓方式、培訓理念、培訓設備三個角度對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模式進行分類,并通過對現有培訓模式的分析與比較,進一步預測未來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模式的發(fā)展趨勢。
教師培訓;培訓模式;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通過整理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模式的相關文獻,根據培訓方式的不同將教師培訓模式分為三類:面授集中培訓模式、遠程培訓模式和混合培訓模式。
(一)面授集中培訓模式
面授集中培訓模式是指把參訓教師集中在固定學習場所,在短時間內通過面對面講授的形式傳授知識內容的一種培訓模式[1]。這種培訓模式最核心的特點是以面對面講授的方式進行,可以使參訓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了解大量有價值的理論內容。在這種培訓模式中,參訓教師如果遇到問題,可以隨時提問,培訓者及時給予解答。
由于教學條件和教學水平的限制,目前,我國農村地區(qū)大多采用面授集中培訓模式,在規(guī)定時間內,培訓機構聘請學科專家對教師進行培訓,參訓教師通過與專家和同伴的交流,獲取新的知識,修正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2]。面授集中培訓模式在傳遞系統(tǒng)科學的理論知識和教學經驗方面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參訓教師可以掌握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因此,在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理論培訓階段通常采用這一模式。但這種模式也存在明顯的缺點,如:參訓教師大多是一線教師,需要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造成工學矛盾突出;短時間內吸收大量的知識,容易造成理論知識脫離現實情境。
(二)遠程培訓模式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多媒體技術、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無線通信技術等的介入,使知識的獲取和學習的交流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不僅變革了參訓教師的學習方式,也為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模式注入了新的元素。
遠程培訓模式是指通過音頻、視頻、課件等形式,運用實時和非實時互聯網信息技術,將課程遠程傳輸給參訓教師的一種全新培訓模式[3]。遠程培訓模式的特點主要有培訓范圍廣、培訓時空不限、培訓成本低、交互性強、高質量的課程資源等[4],可以有效解決面授集中培訓模式中的工學矛盾、培訓經費過高以及重復式培訓等問題,對于大規(guī)模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具有重要的作用。
2.2.3 BAEP BAEP異常12例,其預測神經系統(tǒng)不良預后的靈敏度為53.8%,特異度為90.7%,陽性預測值為58.3%,陰性預測值為89.1%。
隨著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模式的不斷深入研究和終端設備的飛速發(fā)展,研究者們開始設計基于不同終端設備的教師培訓模式。根據智能終端設備的移動性,可以將遠程培訓模式劃分為兩種:基于計算機的非移動教師培訓模式和基于智能終端設備的移動教師培訓模式,這兩種模式有各自的優(yōu)勢與適用性。
1.基于計算機的非移動教師培訓模式
遠程培訓模式興起初期,研究者開始將衛(wèi)星、計算機網絡等技術應用到教師培訓中,設計基于計算機的非移動教師培訓模式,固定的教師培訓模式與格局被打破。
2005年,教育部開展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開始進入考評階段,大規(guī)模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開始興起,利用北京大學網絡教育學院開發(fā)的全國中小學教師網絡培訓平臺所開展的培訓采用的就是基于計算機的非移動教師培訓模式[5]。這種培訓模式可以讓參訓教師熟練使用計算機,進一步提高教師信息技術能力,這也是該培訓模式最獨特的特點。
2.基于智能終端設備的移動培訓模式
近年來,無線網絡技術和智能終端設備給教師培訓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新的方式[6]。移動培訓模式是指學習者利用無線移動通信網絡技術以及無線移動通信設備獲取教育信息、教育資源和教育服務,并在適當的情境下,通過移動技術實現教與學的豐富交互的數字化學習模式[7]。基于WAP(W 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在線瀏覽的培訓模式是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培訓模式。
基于W AP在線瀏覽的培訓模式是指參訓教師使用智能終端到相關網站上隨時查找、瀏覽所要學習的內容,實現參訓教師與培訓內容之間的交互。這種培訓模式的特點表現為兩方面:(1)學習時間的靈活性和學習地點的不固定性,在培訓過程中,培訓者和參訓教師之間、參訓教師與參訓教師之間通過QQ、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進行實時交流互動;(2)學習工具的便攜性,如果參訓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遇到問題,可以通過智能移動終端方便快捷地找到解決方法,提高了參訓教師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8],有效提升了教師培訓的效果。但由于受到智能終端屏幕太小等因素制約,這種模式并不適合所有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我國基于智能終端設備的移動教師培訓模式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在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領域中還沒有典型應用案列。
(三)混合培訓模式
隨著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社會對教師的期望越來越大,教師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高,單一的培訓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fā)展的要求,因此,把多個培訓模式相結合,優(yōu)勢互補,開展教師培訓。
所謂混合培訓模式,就是把傳統(tǒng)面對面授集中培訓模式和遠程培訓模式結合起來,提高教師培訓的效果[9]。使用這種培訓模式的優(yōu)勢體現在四方面:(1)根據培訓內容、培訓目標和參訓教師的需求制定培訓形式[10];(2)在面對面集中培訓中,參訓教師可以在短時間內,系統(tǒng)而高效地掌握教育基本理論,參訓教師與培訓者之間、參訓教師與參訓教師之間不但可以面對面交流,還可以通過留言板、QQ、微信等工具進行實時或非實時的溝通與交流;(3)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參訓教師可以通過學習平臺繼續(xù)學習未掌握的內容,也可根據自己的現實需求,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時間;(4)培訓者通過和參訓教師的交流可以及時了解參訓教師的學習情況,監(jiān)控學習過程,及時引導參訓教師。通過與培訓者的溝通,可以提高參訓教師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綜上,這種模式有教有學,既吸取了集合培訓的優(yōu)勢,又融入了遠程培訓模式的優(yōu)勢。
2010年開始實施的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簡稱“國培計劃”)就是采用混合培訓模式。該項目將集中培訓與遠程培訓相結合,力求大規(guī)模、高覆蓋率、低成本、高效益地開展教師培訓。這種模式既重視培訓者的引導、激勵和監(jiān)控的作用,又注重參訓教師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11],能夠有效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為了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訓效果和考量時效性,研究者們加入新的培訓理念來完善教師培訓模式。依據培訓理念的不同,可以將其分為兩類:參與式教師培訓模式和引領式在線教師培訓模式。
(一)參與式教師培訓模式
參與式教師培訓模式是指在“參與式”的氛圍中,參訓教師作為學習的主體,體驗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快樂,積極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培訓模式[12]。這種培訓模式的特點有:(1)培訓者和參訓教師之間的平等性和雙向性;(2)通過和同伴的交流,培訓中遇見的問題得到及時解決;(3)參訓教師自主制定學習計劃,根據自身情況有針對性地選取學習內容,提高培訓效果。
目前,利用該培訓模式的有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中央電教館聯合開展的“災區(qū)教師培訓”項目,該項目于2010年初在受災較為嚴重的四川省青川縣、北川縣、綿竹市、什邡市和甘肅省5個縣開始應用,通過整合區(qū)域內的優(yōu)質資源,利用已有的網絡平臺對受災地區(qū)的部分教師進行培訓,取得了很好的培訓效果,也得到了參訓教師的普遍認可。另外,“教育部-IBM基礎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項目”也采用參與式教師培訓模式。這些成功的案例為改進參與式教師培訓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持。
參與式教師培訓模式是應用最廣泛而且最受參訓教師喜愛的培訓模式之一,培訓過程強調參訓教師作為學習的主體參與到各環(huán)節(jié)中。培訓者在設計培訓活動時加入了“參與式”觀念[13],方便參訓教師進行探究性學習、協作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另外,培訓者通過與參訓教師的交流,了解參訓教師的學習進展,及時對培訓內容進行補充和講解,大大提高了教師培訓的實用性。
(二)引領式在線教師培訓模式
引領式在線教師培訓模式是指在培訓者的指導和帶領下,要求參訓教師在特定的時間內,有計劃、有目標地學習指定課程內容的一種培訓模式。引領式在線教師培訓模式的特點包括:(1)培訓者作為引導者和組織者,在培訓過程中發(fā)布課程公告[14],引領參訓教師學習,控制參訓教師的學習進度;通過QQ、微信、郵件等通訊軟件對在培訓過程中落后的參訓教師進行提醒;每個模塊完成后,培訓者在討論區(qū)進行總結,引起參訓教師的注意,及時修正自己的錯誤。(2)學習時間上采用“大同步小異步”的原則[15],要求參訓教師在特定的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但是具體的學習時間不作要求,一旦超過了規(guī)定期限,便不能提交作業(yè)。(3)實時和非實時的交互,參訓教師與培訓教師之間可以通過平臺提供的班級討論區(qū)、論壇或其他通訊軟件進行實時和非實時的交互,保證教師培訓的效果。
北京大學網絡教育學院開發(fā)的全國中小學教師網絡培訓平臺[16]采用引領式培訓理念,該培訓平臺設有知識文本、拓展資源、在線測驗、專題討論區(qū)、答疑區(qū)等模塊,根據學習內容的難易程度進行設計課程內容,規(guī)定了每個模塊的學習時間段。近幾年,該網絡培訓平臺使用該模式對全國近30萬教師進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逐漸形成了一個具有特色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模式。
引領式在線培訓模式的核心是以參訓教師與培訓者之間的互動為特色,強調指導教師的引導者、組織者角色,這是引領式在線培訓能否順利進行的基礎[17],有力促進了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提升。
通過對已有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模式的研究,發(fā)現我國對其進行的深入探討。在培訓方式上,從強調少數人面授集中培訓模式向大規(guī)模遠程培訓模式發(fā)展,從單一培訓模式向混合培訓模式轉型;在培訓理念上,從關注培訓者的教轉變?yōu)殛P注參訓教師的學,努力提高參訓教師的學習主動性,滿足參訓教師的個性化需求,提升教師培訓的整體效果;在培訓設備上,從基于計算機的非移動培訓模式向基于智能移動終端的移動培訓模式發(fā)展。
綜上分析,我國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模式已經實現了跨越式發(fā)展。隨著智能終端設備和無線網絡的發(fā)展,3G網絡的全面覆蓋和4G網絡的日益完善,真正實現了計算機網絡“最后一公里”的延伸,基于智能移動終端的教師移動培訓模式受到更多的關注。同時,《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意見》明確提出推行基于手機、平板等移動終端進行便捷有效的培訓模式。因此,基于智能移動終端的移動培訓模式將成為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的未來發(fā)展方向。
[1]郭紹青.分析教師需求規(guī)劃培訓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2008,(10):48-52.
[2]楊利平.強化“國培計劃”短期集中培訓努力促進農村教師專業(yè)發(fā)展[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1,(02):7-8.
[3]丁興富.遠程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趙磊.網絡環(huán)境下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培訓模式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1.
[5][16]王瑞娥,沈旭東.引領式在線教師培訓模式在大規(guī)模培訓中質量保證要素分析—以“國培計劃”中西部遠程培訓北京大學項目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0,(06):104-108.
[6]姚紅靜.移動學習技術與中小學教師培訓融合的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12):14-17.
[7]郭紹青,黃建軍,袁慶飛.國外移動學習應用發(fā)展綜述[J].電化教育研究,2011,(05):105-109.
[8]莊欣.中小學教師移動學習模式探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0,(09):76-77.
[9]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fā)展(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4,(04):21-31.
[10]黃純國.利用混合學習模式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0,(10):62-65.
[11]梁琪,滕濤等.基于混合式學習理論的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yǎng)模式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2,(12):115-120.
[12]曾琦.參與式教師培訓的理念及實踐價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5,(07):18-20.
[13]郭紹青,張樂,陳瑩.網絡環(huán)境支持的參與式教師培訓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1,(12):28-33.
[14]陳偉平,易志亮等.“引領式”網絡課程設計模式探討[J].中國電化教育,2010,(12):78-81.
[15]張麗,伍正翔.引領式在線教師培訓模式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機制——以全國中小學教師網絡培訓平臺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0,(01):61-65.
[17]秦宇.引領式在線學習模式[J].教育信息化,2005,(11):37-39.
*課題項目:遼寧省社科聯與高校社科聯合作課題(項目編號:lslgslhl-127)
[編輯:鄭方林;實習編輯:黃燕玲]
G434
A
1671-7503(2015)23-0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