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建兵
一、在猜想、分類中初步認識——讓教學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fā)
教師拿出一個信封,上面寫著四邊形:這個四邊形可能是?
學生陸續(xù)舉手,而教師沒有讓學生回答。他使信封邊緣露出四邊形的一部分,露出的形狀是直角梯形,請學生猜一猜這個圖形可能是什么。
生:平行四邊形和梯形。
師:那說明你們對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還有印象。
師:很好。今天大家的作業(yè)紙上有8個圖形(如圖1所示),當中有沒有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把它們的序號寫在相應的括號里。
學生操作,教師將8個圖形貼在黑板上,組織交流。
生■:平行四邊形是1、3、6,梯形是2、4、5、7、8。
生■:我覺得梯形是有一組邊互相平行的。
師:你的意思是這5個都是梯形,同意嗎?
生■:不同意。我覺得2、4、7是梯形。
師:她覺得5號和8號不是梯形。
師:你憑什么說它不是梯形?(指圖形5)
生■:因為梯形的上、下兩條邊是互相平行的。
師:你的意思是5號上、下兩條邊?
生■:沒有平行。
師:大家看一看,5號上下兩條邊無限延長。(做手勢示范)
生:相交了。
師(拿起2號圖形):是梯形嗎?
生:因為它的上下兩條邊是平行的,左右沒有平行。
教師拿出圖形7,并將它旋轉90度,使左右兩邊平行。不斷變化位置后提問:為什么都是?
教師拿圖形8:為什么不是?
此時,黑板上的圖形分成了三類。
教師指著既不是平行四邊形又不是梯形的兩個圖形(5號與8號):能不能也給它們取個名字?
生:四邊形、不規(guī)則四邊形……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梯形,梯形與平行四邊形有什么不同?
師:我們已經會畫平行四邊形。如果請同學們在手中的點子圖上畫一個與眾不同的梯形,你準備畫什么樣子的?
展示有特點的梯形,例如上邊長、下邊短,將直角梯形進行不同位置的擺放等,請學生一一加以確認。
【賞析】在課始階段,教師故意透露一些信息——露出一個直角梯形。吊足學生胃口的同時是對學情的把握,是對學生思維方向的引領——關注邊的特征。對于平行四邊形邊的特點,學生原有的樸素認識與數學科學概念的描述是基本一致的,只是缺少學科語言的提煉。而對于梯形的認識,學生還沒能完全把握它的特征。這是學生的認知的起點。讓學生分類,在比較中感悟梯形與平行四邊形、不規(guī)則四邊形的不同,突出一組對邊相等的屬性。學生初步感知了這一特征后,通過變式,突破了原有的對梯形的認識——上、下兩邊平行,將其上升為“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數學化表達。再通過畫與眾不同的梯形,在眾多“不同”中強化梯形的相同屬性。這樣的教學,是從對圖形的基本經驗的認識,抽象出圖形的本質特征,從而達到對圖形理性認識的飛躍。
二、在“特殊”中深化理解——排除生活經驗的干擾
師:現在我們再看信封中露出一部分的這個圖形,為什么你們猜它可能是平行四邊形或梯形,而不是不規(guī)則四邊形呢?
生:因為這個圖形中有一組對邊平行。
師:是什么圖形呢?你們可以搶答,答對了就送給你。
生■:平行四邊形。因為它有一組互相平行的邊。
生■:或者是梯形。
此時,教師不緊不慢地抽出圖形(圖2)。
生:平行四邊形!
教師欲將該圖形給一位回答的學生,但有一位學生說不同意。
生■:因為它有兩邊不是同一斜度的。
教師走到生■面前,生■用手做動作:延長這兩邊,它們相交了!
師:他的動作說明什么?
生:相交!
師:那它還是平行四邊形嗎?它是?
生:是梯形。
師:你看到它有幾組對邊平行?
生:一組對邊平行。
【賞析】學生的生活經驗對于其數學概念的理解往往會產生負遷移。學生認為梯形就如同梯子一樣。要使學生的觀念產生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們心里明白梯形的特征,但就是不能接受這樣“特殊”的梯形。在教學中,教師沒有將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建構。謎底揭開之前,學生根據已有的信息——一組對邊平行,進行猜想。這就將思維聚焦到另一組對邊上,從而進一步強化了兩種圖形的特征與區(qū)別。
三、在沖突中突破——自主建構知識體系
師:信封里還有一個圖形,猜對的也可以送給你,可是看不見,你們最需要什么提示?
生:它有幾組平行線?
師:這個提示好不好?好在哪里?
生■:如果它有兩組對邊平行就是平行四邊形,只有一組就是梯形。
生■:如果沒有就是一般的四邊形。
教師打開一點自己看一看:有兩組平行。
生■迫不及待:平行四邊形!
這時教師拿出信封里的圖形——長方形。
師:能送給這位同學嗎?
學生間出現不同意見。
生■:平行四邊形有一組對邊是斜的。
生■邊說邊比畫:我不同意。因為平行四邊形有兩組平行線,長方形也有兩組平行線,長方形是一個特殊的平行四邊形。
聽課教師一齊鼓掌。
師:老師們?yōu)槭裁匆o她掌聲?
生:她說出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兩組對邊平行。
師:如果通知所有的平行四邊形來開會,它要不要來?它特殊在哪里?
【賞析】根據此年齡段學生幾何思維的發(fā)展特點,理清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關系是難點。讓學生一下子接受長方形也是平行四邊形,這很難。當學生聽到兩組平行這個特征后,馬上想到了平行四邊形,而教師拿出的卻是長方形,正是在這樣的矛盾沖突中,學生的思維迸發(fā)火花,聚焦于邊的特征,在爭論中達成一致。對平行四邊形有了新的認識,這是對原有認識的突破。
四、在想象中溝通聯系——讓練習促進思維發(fā)展
師:最后一個四邊形。我女兒送給我一個四邊形,放在信封里,我拿出來,一齊說是什么圖形?(拿出圖3貼在黑板上)
師:別急,我女兒是為了包裝方便把這個圖形分成了兩部分。
生■:正方形,也可能是平行四邊形。
生■:因為正方形的一半就是這樣的三角形。
生■:把另一個三角形倒過來拼就是平行四邊形。
師:好,都有可能,見證奇跡的時刻到了!
教師又拿出來一個直角梯形。
生:原來是長方形。
師:誰能拼出來?你們認為一定是長方形嗎?
生:不一定,可能是梯形。還可以拼成平行四邊形。
師:這些圖形之間都有關系,都可以相互轉化的。課上完了,你有什么收獲?
【賞析】一堂課的活躍,不是表面的熱鬧,而是學生思維的活躍。問題的開放,給學生的思維提供了生長的空間。在操作與想象的過程中,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與推理能力得到培養(yǎng)。更重要的是,教學中滲透了圖形之間的等積轉化,為面積的學習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發(fā)展了空間觀念。
想到本課中教師所用的一個道具:一個標有四邊形的信封,半遮半露,這露出來的一部分其實就是學生的已有知識,教師巧妙地將學生的思維聚焦于學習的重點,而隨著學生的自主建構,那原先被遮住的部分——新知,也被層層深入地納入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中。這樣的教學很好地把握住學生,且又充分地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展了學生的數學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西亭小學 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