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燕萍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茖W課的新課程標準也提出,學生要能夠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探究結果、進行交流、參與評議,知道對別人研究的結論提出質疑,逐漸形成樂于與人合作、與環(huán)境和諧相處的良好科學品質。由此可見,在小學科學課堂上進行有效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課堂交流貫穿著整個科學課的學習過程,是其必不可少的內容與環(huán)節(jié)。交流環(huán)節(jié)是否有效,是保證整節(jié)課是否成功的關鍵,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深度與效率。那么,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堂上的有效交流呢?
一、和諧輕松,創(chuàng)設有效氛圍
課堂教學的氛圍,一般有以下幾種,一種是比較緊張沉悶的,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學生會感到焦慮壓抑,膽怯畏難的心理可能會影響交流的有效性和積極性;一種是過分熱鬧的,學生在教室里七嘴八舌,你說你的,我談我的,沒有一個共同的主題,課堂紀律失去控制,誰也不知道誰在說什么,導致探討交流沒有一點意義;還有一種是平等寬松民主的,根據(jù)小學階段兒童的心理特點,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有意識地營造和優(yōu)化課堂上健康愉快的心理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表現(xiàn)欲與交流能力,讓學生敢于說、樂于說、善于說,同時又注意進行適當?shù)闹刃蚓S護。
由此可見,營造平等輕松的課堂氛圍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在這樣的氛圍下,教師肯定學生的發(fā)言,尊重學生的觀點,允許他們出現(xiàn)錯誤,理解他們的不足,盡量采取表揚或獎勵的方式,鼓勵他們進行對話,強化學生的成功體驗,使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盡情地展示自我,興趣盎然地參與交流。比如,在教學《晝夜交替現(xiàn)象》這一課時,我請學生猜想晝夜交替的假說,學生思考后提出了很多猜想,這時我肯定道:“同學們的想象力真是太豐富了!”緊接著追問道,“這些觀點都正確嗎?”這時學生議論紛紛,此時我走近他們,說:“讓我們一起通過實驗來檢驗這些觀點,怎么樣?”學生的情緒立刻被調動了起來??梢?,平等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能有效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使之樂于探究、樂于交流,從而提高交流的有效性。
二、觀察發(fā)現(xiàn),提出有效問題
要使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前提就是要提出一個有效的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有可能僅僅圍繞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交流,達到其交流有效性的目的。
那么,怎樣的問題才能算得上是有效的問題呢?首先,問題必須是原創(chuàng)的,它是由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并提出的一種猜測;其次,問題必須是具體的,它是在一定情境中的,而不是抽象空洞的;最后,這個問題必須是可行的,既要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又不能過于困難,是學生在共同的努力下可以解決的。
而要提出這樣一個有效的問題,需要學生認真仔細地進行觀察,只有認真仔細地觀察了才有可能發(fā)現(xiàn)別人沒有發(fā)現(xiàn)的問題。因此,在科學課上,教師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觀察的興趣和能力,使學生在認真觀察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通過分析比較提出有效的問題,為有效交流打下結實的基礎。
三、自主探究,進行有效學習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fā)展,小學科學的課堂教學模式由傳統(tǒng)的說教式逐漸向自主探究模式過渡??梢哉f,自主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已經被廣大的科學教師接受并應用。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對這一教學模式把握不夠,比如自主討論流于形式,整個探究過程實際是在嚴格按照教師事先安排好的教學思路進行,學生幾乎沒有自主決策的空間。這種沒有獨立思考的操作非常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探究活動。
要讓孩子真正的學會自主探究,就必須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只有在思考中學生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學生,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寬松的探究空間,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摸索探究。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越來越好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才會在探討交流的過程中有效地學習。
四、適時引導,開展有效討論
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會進行熱烈的討論,這時很多教師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么,或是呆站在講臺旁邊,或是在思索下一環(huán)節(jié)的實施,或是形式般的在各小組間巡視但卻什么都沒有聽進去看進去。這些行為都沒有很好地對學生的討論交流進行有效的調控和引導。教師應該注意到,雖然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需要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自主性,但應該注意一個度,學生的討論不是越放越好,如果一味地放任學生自由討論,可能會導致學生探究的盲目性和低效性,從而影響其交流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探究過程中發(fā)揮其引導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很多新問題,也有可能因為討論中的一些問題而偏離討論的主題。為了達到有效交流的目的,教師必須走到學生中間去,對學生的討論提供有效的幫助和適時的引導,有效合理地把握學生交流的效果,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五、搞好交流,構建有效模式
科學課上的交流一般有以下兩種:(1)個別交流。一般由口頭表達能力比較強的學生進行交流,其他的學生淪為聽眾,使得交流成為了個別學生的專利,不利于全班學生的共同成長。(2)師生單一交流。采用師問生答的教學方式,學生必須嚴格按照教師設定的思路進行回答,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這兩種交流模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體現(xiàn)出其交流上的低效性。
那么,怎么樣的師生交流模式才能使課堂交流豐富有效呢?在探究活動的交流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需要處于平等的地位,從而展開平等民主的交流。此外,學生與學生間也需要進行廣泛的交流,交換彼此的思考過程,通過小組交流與集體交流等方式,使得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對于問題的交流更加有效。因此,在科學課堂的交流過程中,教師應組織形式多樣的交流方式,拓寬學生的交流對象與范圍,使學生在師生、生生的互動中真正的實現(xiàn)自主交流,提高交流效率。
總之,小學科學課堂的有效交流是在以上五方面共同作用的基礎上產生的。有效交流是上好科學課的關鍵,只有在平等輕松的課堂氛圍下,學生才能耐心仔細地觀察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進而提出有效的問題。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究,教師適時引導,并采用多種交流形式,切實提高了交流的有效性,從而使科學探究最終取得成功。
【作者單位:昆山市陸家中心小學校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