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東++韓振發(fā)++鄭秀平
科學教育的宗旨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質,在學生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為了解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現(xiàn)狀的第一手資料,以便及時地調整教學策略,我校組織了對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現(xiàn)狀的調查。
一、對象與方法
1、對象:本校3-6年級學生及部分家長。
2、方法:問卷調查、家長訪談。
二、問卷分析
我校以紙質問卷的形式,從科學精神、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興趣四個方面對學生進行了多次調查,現(xiàn)就問卷中出現(xiàn)的一些典型問題歸納如下:
1、小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沒有充分的屬于自己的時間去探索自然。
如:問題“課余時間你經常閱讀的是哪一類書籍”,很多同學選擇“A.課外輔導類”,顯然這與他們的真實興趣是相違背的。
2.對身邊的自然現(xiàn)象充滿了好奇,但很少花費時間去實踐中探索。
如:問題“當你遇到某種有趣的或是令人驚奇的現(xiàn)象(比如雞蛋能承載一個人)時,你是:”,多數同學選擇的是“B、覺得很有趣,很想知道原因”;卻不選擇“C、覺得很有趣,很想知道原因,并且自己嘗試著去解決”。問題“如果你看到蠶寶寶吐出了黃色的絲,你會:”,多數同學選擇“A、覺得很驚奇”;卻不選擇“C、覺得很有趣,并且會嘗試著研究出其中的奧秘來”。
3、對長輩的依賴性強,老師、家長永遠是正確的,而缺乏自己的判斷力,這是一種傳統(tǒng)性、習慣性的誤區(qū)。
如:問題“當同伴的回答與自己的發(fā)現(xiàn)不同時,你是”,多數同學選擇“D、等待老師作出判斷”。
4、缺乏獨立思考的意識。
如:問題“13、當自己遇到困難時:”很少有人選擇“A、喜歡自己一個人解決?!?/p>
5、對是非的判斷不是以事實為依據,用科學的方法去分析,而是尋求更多人的支持。
如:問題“有幾個孩子在分辨三個燈泡中哪個最亮,你覺得誰的做法對?”多數同學選擇“D、哪個燈泡最亮,大家投票表決吧”。
6、迷信學校、老師的權威。
如:問題“你對參加科技制作或科技競賽的態(tài)度是”多數同學選擇“B.老師叫我可以參加”。
7、科普知識比較貧乏,科學課上除老師講的外其他很少知道,信息來源少。
8、高年級比低年級沒有明顯的提高,我們的科學課程只是傳授了一些課本上的知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沒有得到根本上的提高。
三、家長訪談
內容:⑴對小學科學這門課程的認識;
⑵對孩子上網是否支持;
⑶希望孩子將來從事何種職業(yè);
⑷對學校課堂教學方法改革的意見。
家長認識:希望孩子努力學習,提高成績,先過考學這一關再談職業(yè)的選擇問題,對當前課堂改革認識模糊,對小學科學學科的重視程度遠低于語、數、英。
四、幾點思考
1、繁重的課業(yè)負擔,影響學生素質的發(fā)展
社會的人才選拔和考試制度,控制著學校教育的走向,引發(fā)惡性競爭。“十年寒窗苦,金榜題名時”等傳統(tǒng)文化思想也深深的影響著家長和部分教師,以至于把考試成績作為孩子上學的終極的也是唯一的目標,把過重的課業(yè)負擔視為必然。繁重的課業(yè)使他們本來陽光的生活變得單調乏味,同時也使學生全面素質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嚴重失衡。
盡管他們對身邊的自然現(xiàn)象充滿了好奇,卻無暇問津,有許多親歷科學,認識自然的機會擦肩而過,過多過濫的教輔材料充斥著整個校園。
2、沒有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自主學習的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自己探索的狀態(tài),這樣不僅可以形成更牢固的記憶,更重要的是在多次獲得成功的體驗中逐漸擺脫對老師、家長、同伴的依賴,形成自己認識世界的方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目前,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為主題的教學改革在中小學開展的轟轟烈烈,令人遺憾的是,很多學校急功近利,為了表現(xiàn)出自己站在了教學改革的前列,花費大量時間排練一堂公開課,博得上級領導和同行的好評。而平時在常規(guī)教學中為了在短時間內提高考試成績,還是在扎扎實實的用滿堂灌的方式加快教學進度,然后節(jié)約出大量的時間做各種復習資料,這種現(xiàn)狀顯然不利于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3、獲取知識的途徑
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過程不同,對他們的知識結構,思維能力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主陣地,讀課外書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這一點毋庸置疑,時至今日,互聯(lián)網又為我們敞開了一扇大門,它以海量快捷的方式為人們提供了各種信息,然而,有很多家長和老師“談網色變”,誠然,網絡的開放性,對某些學生的身心健康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可是我們不能因噎廢食,事實證明,有些能力強的孩子在家長的指導下,通過網絡的學習方式受益多多。
4、動手實踐能力差
現(xiàn)在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提高,這是有目共睹的,動手實踐能力卻不容樂觀。首先,學校教育存在一定的問題,應試教育需要的是用文字、圖形、符號等抽象的語音來完成試卷,而動手實踐的能力在試卷上不容易體現(xiàn)出來,盡管有些試卷上也出現(xiàn)了一些操作題,但是,和實際動手操作還有相當的距離,一個實踐能力很弱的學生可以把操作題用記憶的方式答成滿分,所以,學校教育對學生的實踐操作并沒有足夠的重視。其二,現(xiàn)代優(yōu)越的家庭環(huán)境,也促成了孩子們“動口不動手”的習慣,他們不再需要做什么,只需要清楚的用語音表達自己的需要,然后就可以心想事成了??茖W源于實踐,培養(yǎng)孩子的科學素質,僅靠文字、圖形、符號等抽象的語言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學生用他自己的各種感覺器官去親身感知自然。
調查的分析結果讓我們感到培養(yǎng)小學生的科學素質任重道遠,對本校學生的調查分析結果,客觀上也反映出我國農村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現(xiàn)狀,如何改革教育方法和教學質量評價制度,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是擺在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作者單位:唐山市曹妃甸區(qū)第八農場中心小學 ?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