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置管術相關并發(fā)癥的維護對策
孫曉容羅莉
作者單位: 400037 重慶,第三軍醫(yī)大學新橋醫(yī)院全軍呼吸內科研究所,全軍呼吸病研究重點實驗室
【關鍵詞】靜脈導管;并發(fā)癥;護理對策
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是經外周靜脈穿刺置管,使導管尖端位于上腔靜脈或鎖骨下靜脈的方法。PICC置管術具有操作方便、安全可靠、一次置管成功率高的優(yōu)勢,目前在臨床上已得到廣泛應用[1-6]。但作為一種有創(chuàng)操作,PICC置管過程中可能引起多種并發(fā)癥,因此如何提高護理質量,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一直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7]。本研究通過分析我科2014年1月至2014年10月施行PICC置管術的腫瘤化療和危重患者的臨床資料,旨在探討PICC置管術相關并發(fā)癥的臨床維護及護理方法。現(xiàn)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選擇我科2014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217例施行PICC置管術患者,其中腫瘤化療患者176例,危重患者41例。所有患者需建立中、長期的靜脈通道,用于化療藥物、搶救藥物治療及靜脈高營養(yǎng)治療。
二、研究方法
使用BD公司生產的PICC導管。①血管的選擇:首選肘部貴要靜脈,次選正中靜脈,再選頭靜脈;②置管長度測量:患者平臥手外展90°,從穿刺點至胸鎖關節(jié)與第3肋間的長度為置管長度;③穿刺時嚴格無菌操作,患者上肢先用75%酒精消毒3次,再用碘伏消毒3次,按置管長度修剪導管,用封管肝素液預沖導管,靜脈穿刺,抽回血通暢即退出穿刺針;將PICC管置入導入鞘,當PICC管置入20 cm左右,囑患者將頭偏向置管側,或助手用手按壓頸內靜脈,使導管順利向下進入上腔靜脈。當導管送入所需長度后,退出導入鞘,按壓穿刺部位止血,無出血后用碘伏消毒穿刺點待干。然后在穿刺點上方墊一小塊紗布塊,貼上透明敷貼,蝶形交叉固定導管。用彈性繃帶纏繞穿刺點一圈,起到壓迫止血的作用。最后患者行胸片檢查確認導管位置后方可輸液。
結果
共217例腫瘤化療和危重患者施行了PICC置管術,其中一次穿刺成功202例(93.1%),二次穿刺成功9例(4.1%),三次穿刺成功3例(1.4%),四次穿刺成功2例(0.9%),五次穿刺成功1例(0.5%),總成功率100%。
PICC置管術相關并發(fā)癥情況如下:共發(fā)生靜脈炎20例(9.2%),堵管6例(2.8%),靜脈血栓5例(2.3%),敷貼過敏3例(1.4%),導管脫落2例(0.9%)。
討論
開放靜脈通道是危重癥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靜脈給藥化療也是腫瘤患者重要的治療方法,以往常采用周圍靜脈穿刺給藥,雖然操作簡單、易于護理,但難以長久保留,化療藥物等腐蝕性藥物的反復刺激易使患者的血管受損,難以找到可供穿刺的血管。而中心靜脈導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的留置時間比PICC短,容易發(fā)生感染,護理難度相對較大。本組研究可通過以下三方面措施,提高了PICC置管術的穿刺成功率,減少了置管相關并發(fā)癥,延長了置管時間。
一、技術培訓
操作者必須經過穿刺和維護技術培訓,熟練掌握PICC穿刺技術,并且掌握施行PICC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二、無菌損傷
無菌觀念貫穿始終,所有操作要嚴格無菌。由于腫瘤化療和危重患者免疫力低下,機體易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導致繼發(fā)感染,因而在操作時,注意最大無菌屏障,減少感染機率。通過深靜脈置管的集束化護理措施,可降低導管相關性感染率[8]。
三、并發(fā)癥的處理
1. 靜脈炎:機械性靜脈炎通常發(fā)生在穿刺后1周內。主要原因是由于血管內徑大小和選擇的導管型號不匹配、導管材料過硬、穿刺肢體活動過度等所致[9]。在穿刺時,應根據(jù)患者血管狀況選擇合適的導管,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原則上選擇最粗血管,最小的導管。送管時速度要慢且勻速,以免刺激血管。穿刺后在離針眼2 cm處,沿血管走向貼上靜脈炎敷貼(“康惠兒水膠體”)。“康惠兒水膠體”的作用機制在于:水膠體具有吸收性能,密閉的半透膜可保持局部低氧張力,改變局部組織的微循環(huán),加快吸收滲液,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減少細菌生長。同時水膠體具有溶解纖維蛋白的作用,保證局部組織正常的代謝作用[10]。一旦發(fā)生靜脈炎,需積極治療,可采取冷熱敷交替進行,也可局部使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能有效控制靜脈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吸收滲液,促進結締組織的復原,促進皮下結締組織生長,防止淺表血栓的形成,阻止局部炎癥的發(fā)展和加速血腫吸收[11]。此外可酌情使用抗生素治療。本研究中,共20例患者發(fā)生靜脈炎,經過上述對癥處理后,均已痊愈,無一例因靜脈炎導致拔管。
2. 堵管:輸液前使用10 ml預沖式注射器沖洗導管并抽吸回血,如果沒有回血應檢查是否有導管堵塞;輸液時觀察輸液速度,如果速度明顯變慢,則需檢查導管是否打折、受壓。在輸入高黏稠度的藥物時,應常規(guī)應用生理鹽水進行沖管。輸液結束后用10~100 U/ml肝素鈉鹽水封管,確定導管堵塞的性質,如果是由于長時間未使用肝素封管液,血液回流所導致的堵管,可用5 000 U/ml的尿激酶連接三通管進行溶解疏通。尿激酶可通過提高血管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酶活性,抑制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預防血栓形成,有效防治深靜脈導管堵管[12]。本研究中6例導管堵塞患者,均使用尿激酶成功疏通導管,從而減輕了患者的心理和經濟負擔。
3. 靜脈血栓:有研究指出,PICC相關性血栓的發(fā)生率為2%~38%[13]。本組中共5例患者并發(fā)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2.3%,其中1例發(fā)生于置管術后第2日,余4例均發(fā)生于化療的第二周期。5例患者的D-二聚體測值均高出正常值5倍以上。PICC置管術后需常規(guī)觀察患者臂圍,了解局部血供情況。血流情況尚可的局部血栓,使用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0.4 ml皮下注射1次/12 h抗凝治療,同時抬高患肢,用硫酸鎂局部濕敷,并用彩超檢查血栓情況。如果血栓縮小,局部癥狀緩解,可以保留導管,繼續(xù)觀察使用,如血栓增大,局部癥狀加重,需請血管外科協(xié)助治療。本組5例血栓患者中,1例因血栓面積太大,抗凝治療后拔管,其余4例經抗凝治療后血栓縮小。
4. 敷貼過敏:由于患者高敏體質、透明貼膜透氣性差、季節(jié)性因素等諸多內外原因,容易導致穿刺點周圍皮膚潮紅、瘙癢、粟粒狀皮疹[14]。出現(xiàn)敷貼過敏后,需對PICC導管進行常規(guī)的消毒處理,待碘伏消毒液干后用棉簽將地塞米松軟膏均勻涂在過敏處,再加紗布敷料覆蓋,用彈性繃帶固定,每24~48 h更換敷料。為防止膠布過敏,在貼膠布前用醫(yī)用傷口護理膜在健康皮膚上涂上薄薄的一層“假膜”,起到保護皮膚的作用,并可有效預防膠布敷貼過敏。
5. 導管脫落:做好插管深度標記,從而準確判斷導管有無滑脫,并且定期檢查敷料,若出現(xiàn)污染或松動應馬上更換,注意盡量避免牽拉導管。對帶管回家的患者,需做好出院指導,可在貼膜外套上采用有彈力且松緊適宜的織品,如女用肉色絲襪等,可有效地固定貼膜、避免導管脫出,并且絲襪的透氣性較好,可觀察穿刺點的局部情況。每次換藥時應注意觀察有無導管脫出,如有脫出,及時與主管護士聯(lián)系或到當?shù)蒯t(yī)院請專業(yè)護士處理[15]。本組中2例導管脫落均由治療敷貼過敏時固定不牢引起。
綜上所述,采用PICC置管術治療腫瘤化療和危重患者的效果顯著。做好管道護理、熟練封管技術、嚴格無菌操作是提高置管留置成功率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巫美珍. 小兒PICC置管臨床護理體會[J]. 中國中醫(yī)藥咨訊, 2012, 4(3): 419-420.
2Gao Y, Liu Y, Ma X, et al. The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 among cancer patients[J]. Ther Clin Risk Manag, 2015, 11: 863-871.
3lvarez-Baena L, Duque P, Ramos R, et al. Unilateral pleural effusion caused by vessel perforation due to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 Indocyanine green as a diagnostic tool[J]. Rev Esp Anestesiol Reanim, 2015, doi: 10.1016/j.
4Potet J, Arnaud FX, Thome A, et al.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lacement in patients with coagulation disorder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J]. Diagn Interv Imaging, 2015, doi: 10.1016/j.
5Curtis K, Ockerby C, Bennett P, et al.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cushioning: a pilot study comparing gauze with silicone foam[J]. Clin J Oncol Nurs, 2015, 19(3): 253-256.
6Chen WT, Huang HR, Lim KP, et al.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asonality and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in cancer patients[J]. J Infect, 2015 , doi: 10.1016/j.
7于玲, 李寒, 王世相, 等.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退縮人綜合征5例臨床分析[J]. 中國血液凈化, 2011, 10(5): 239-241.
8黃茜, 許昌蘭, 劉雙林. 集束化護理預防ICU 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感染的臨床應用[J/CD].中華肺部疾病雜志: 電子版, 2014, 7(6): 653-655.
9公麗萍. PICC相關性并發(fā)癥原因分析及對策[J]. 齊魯護理雜志, 2013, 19(17): 49-50.
10姚惠萍, 唐小英, 付麗芳. 中心靜脈導管感染原因調查及預防對策[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06, 16(3): 289.
11曹潔, 謝培杰. 應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防治靜脈炎的護理進展[J]. 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 2011, 17(8): 988-989.
12王林娥, 楊玉英, 倪桂娥. 尿激酶防治腫瘤患者深靜脈導管堵管的效果及護理[J]. 解放軍護理雜志, 2009, 26(12): 56, 65.
13Ong B, Gibbs H, Catchpole I, et al.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and upp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J]. Australas Radiol, 2006, 50(5): 451-454.
14余喜梅, 任燕, 擺江萍, 等. 地塞米松軟膏加紗布敷料在腫瘤病人PICC導管相關嚴重過敏性皮炎中的應用效果[J]. 全科護理, 2014, 12(27): 2497-2499.
15丁小紅. 治療間歇期肺癌患者的出院指導[J/CD]. 中華肺部疾病雜志: 電子版, 2010, 3(6): 463-466.
(本文編輯:黃紅稷)
孫曉容,羅莉. 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置管術相關并發(fā)癥的維護對策[J/CD]. 中華肺部疾病雜志: 電子版, 2015, 8(3): 343-344.
·短篇論著·
收稿日期:(2015-04-20)
文獻標識碼:中圖法分類號: R473.5 B
通訊作者:羅莉,Email:dogli777888@163.com
DOI:10.3877/cma.j.issn.1674-6902.2015.0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