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敏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彼资栏∪A功名利益,古往今來多少人難以釋懷。重讀《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的曠達又一次叩響我靈魂深處那扇不為人知的大門,被世俗熏染的功利之心在他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面前相形見絀。給心靈一個寧靜的棲息地,給自己一個堅強的理由,走進蘇軾解讀他別樣的人生,我們會有怎樣的啟示?
捧讀經(jīng)典,不難發(fā)現(xiàn),挫折可以打敗一個人,同樣也會成就一個人?!盀跖_詩案”九死一生,被貶黃州,“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郁憤需要宣泄,蘇軾這顆受傷的心靈在自然山水、在歷史的過往中找到了一個平衡的支點——那些建立赫赫戰(zhàn)功的英雄們還不都像那滾滾東逝的河水,被歷史的浪濤淘洗凈盡!
歷史有時就像愛開玩笑的頑童,就在蘇軾被貶的黃州,有一個“赤鼻磯”,借著諧音,蘇軾開始在這里找到情感抒發(fā)的寄托。一山坡,一河水,在蘇軾看來,“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如此大氣。一個原本不起眼的地方,因了蘇軾的有意,山,厚重起來,水,搖曳生輝。在這里,人們記住了赤壁;在這里,人們駐足聆聽:“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p>
忘掉個人的榮辱談何容易?曾經(jīng)的理想又該安置何處?置此宏大的古戰(zhàn)場,政治失意的蘇軾想起了年輕有為、風(fēng)流倜儻的周瑜。再看自己,21歲考中進士也算少年得志,也曾想“致君堯舜”,“澄清天下”,而此時已是人到中年,仕途失意,可以想見他心情是何等的暗淡。因而對周瑜的描寫傾盡筆墨,其用意不言自明:滿腹經(jīng)綸、滿懷惆悵的蘇子,是多么的羨慕這個少年英雄??!
早生華發(fā)的遺憾和傷感不會讓蘇軾長久消沉,人,不過“寄浮游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惟“江月”才是永恒。江月熨平他的不平,熨帖那顆受傷的心,也使他從人生的失意中擺脫了出來。自然的寬慰,原來竟也能如此豁達!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蹦菚r我曾想,一個內(nèi)心怎樣澄澈的人才能寫出如此空靈的夜晚?此時,我似乎找到了答案:遭致貶謫、困窘無以自適的蘇軾,看不出他的悲觀,聽不到他的怨氣,他的生命乃至靈魂已超然物外,超出這讓他糾結(jié)的人生。內(nèi)心,如此平靜;心胸,如此豁達!能做到如此的,能有幾人?
雙重?zé)挭z后的蘇軾,猶如涅槃的鳳凰。他在后半生縱情山水、玩賞水月中,最后將佛、道、儒融為一體,在山水中完成了心靈的蛻變,歸于平和安靜。他喜歡交友,在與黃庭堅、佛印乃至普通百姓的交往中留下了許多趣聞逸事;他親自下廚,烹飪出東坡肉、東坡魚;他自己釀酒,改造茶具;他做了地方官,建蘇堤,立儋州學(xué)府,成為一個為百姓造福的好官。其間,還創(chuàng)作了大量作品。據(jù)《海外集》統(tǒng)計:蘇軾居瓊期間共寫詩174首,散文129篇,賦5篇,頌18篇,銘4篇。平均近兩天寫一篇(首),并且質(zhì)量上乘。試想,假如沒有蘇軾一次次的被貶,也沒有蘇軾一次次的超脫,還會有蘇軾后來的成就嗎?我以為“每一次政治災(zāi)難帶給蘇軾的與其說是懲罰,不如說是心靈世界的一次又一次的被開發(fā)”(林語堂《蘇東坡傳》),也相信“正是由于被貶職,蘇東坡突破了小人們的包圍,使他真正審視人生的真諦,從而寫出了留傳千古的曠世之作《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余秋雨《東坡突圍》)。
此時,我仿佛聽到了蘇軾笑侃“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想起電影《孔子》中南子這樣評價孔子:“世人也許很容易理解到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到夫子在痛苦中所領(lǐng)悟到的境界?!币苍S我們都會有蘇軾一樣痛苦的經(jīng)歷,但未必會有蘇軾在痛苦中解脫出來的曠達胸懷。
再讀蘇軾,給我啟示,喜怒哀樂,坦然笑對。要摒棄功利世俗,不攀名逐利,否則,就是對蘇軾以及他的作品的褻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