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根來
【摘要】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的典型性在于深度揭示了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矛盾和人生悖謬,以及隱藏在這些矛盾和悖謬中的人格缺陷與人性裂變,并通過諸多缺陷、扭曲甚至是變態(tài)人格的塑造,反映了其生存現(xiàn)實的復(fù)雜性。通過諸多悖謬的演繹,揭示了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真相和人生真相,反證了理性、愛、善、成功等理念的珍貴,以及人格完善和人性修復(fù)的必要性。
【關(guān)鍵詞】矛盾 悖謬 缺陷 人格
【中圖分類號】G40-0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 -0030-02
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代表了歐洲文藝復(fù)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xué)的最高成就。劇中人物形象的悲劇性往往是以自身人格的缺陷作為鋪墊,體現(xiàn)了在一定條件下人自身無法克服的矛盾和困惑。目的是為了揭示人在克服自身缺陷的過程中,以各種各樣的艱難努力甚至是犧牲為代價,來使人自身逐步走向完善的規(guī)律性。作品中人格缺陷的設(shè)定不僅體現(xiàn)了缺陷形式的多樣性和相互關(guān)系的復(fù)雜性。更重要的是將各種缺陷性的因由作出了多種多樣的假定,而對假定的表面無解又演繹出諸多的人生悖謬,并以人生的悖謬來反證人的理性的珍貴和人對自身的缺失進行修復(fù)的必要性。其中的悖謬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愛的悖謬;二是善的悖謬;三是成功的悖謬。
悖謬一:愛等于恨
這種悖謬的邏輯是:愛是自私的,是不容有一絲一毫的懷疑,否則愛等于恨,由這種恨所產(chǎn)生的一些行為也是自然而然的。這是《奧瑟羅》中奧瑟羅的悖謬。奧瑟羅由于對自己妻子苔絲狄蒙娜貞潔的猜疑,以及由于這種猜疑心理的強化和扭曲,最終使他掐死了自己純潔而美麗的妻子,自己親手埋葬了自己美好的婚姻和愛情。這場悲劇誕生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一條小小的手帕,但是由此產(chǎn)生的猜疑,以及由猜疑所致的嫉妒卻是那樣的瘋狂,理由的空洞和荒唐以及加上空洞和荒唐之上的瘋狂屠殺,使奧瑟羅的人格不只是表現(xiàn)出一般的理性上的缺失,而是人性的喪失和良知的泯滅。這種悖謬所掩蓋的真相其實是奧瑟羅靈魂深處對女性貞潔占有觀念的變態(tài)反應(yīng)。其根源與其說是他對苔絲狄蒙娜的愛有關(guān),還不如說是靈魂中的自私以及貪欲的急劇膨脹所致。這種貪欲的急劇膨脹所造成的心理扭曲,使其產(chǎn)生對苔絲狄蒙娜不貞的心理幻想,加上想方設(shè)法進讒言的伊阿古又抓住了他這致命的弱點,一而再再而三地強化了他的扭曲心理,最終使其走上了不歸路。這種對自身貪婪和占有欲不完全滿足的空虛,以及以毀滅來虛幻地填補空白和消除自己的心理魔障的罪惡,在莎士比亞的筆下是不可饒恕的。所以奧瑟羅的死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在死之前還要讓他感受到即使是死,也無法消除他自己靈魂有罪的恐懼。這是一種在人格出現(xiàn)缺陷以后,由人格的缺陷到人格的畸變再到人性的泯滅,并迅速走向罪惡的典型案例。
悖謬二:善等于惡
這種悖謬的邏輯是:善是無用的代名詞,世俗的欲望是人無法抗拒的,而世俗的欲望又是與善相矛盾的。所以行善其實是徒步勞無益的,善等于惡。這在奧瑟羅的真正的敵人伊阿古的身上表現(xiàn)得特別明顯。伊阿古的人生信條是要做一個“聰明人”,他的名言是“老實人就是傻瓜,雖然一片好心,結(jié)果還是自己吃了虧?!睘榇耍粨袷侄蔚刂圃旆N種假象,讓奧瑟羅覺得苔絲狄蒙娜和自己的副官凱西奧有奸情,以便讓他能得到副官的位置。對比奧瑟羅的人格障礙,伊阿古顯得更加陰險和丑惡。他的罪惡雖然也源自于他極端自私的心理,但是他的可怕之處,是他不惜犧牲別人的一切來滿足自己哪怕是一丁點的好處,并且為了這個陰暗的目的可以作長期的打算和計劃。他狡詐、陰險的手段,以及他的陰謀計劃的周密性及有效性,都使他的作惡的主觀故意十分地明顯。他在人格和良知表現(xiàn)為整體性地坍塌?!豆啡R特》中的新國王克勞狄斯,他用毒藥謀害了老國王又是他的兄長的老哈姆萊特,篡奪王位、騙娶王嫂,又想盡一切辦法謀害哈姆萊特,又給國家?guī)順O大的損失,最終淪為他手。在《麥克白》中,麥克白和他的夫人一道謀害了國王,同樣也篡奪了王位。這兩部悲劇在揭示人物心理活動狀態(tài)時,都寫出了人物內(nèi)在靈魂的掙扎過程,寫出了心理上的善與惡的博斗,反映了在極欲膨脹過程中人性的極端扭曲和變形。不同的是,麥克白在自己犯下了罪惡的同時,他的道德感似乎還是掛在那里,他始終覺得自己靈魂不安和寢食難安,日夜感到恐懼和害怕,甚至感到神思恍惚、精神失常。雖然他的道德感最終沒有讓他棄惡從善,但是善的力量還是對他的從惡起到了一定的緩沖作用。而克勞狄斯的身上卻缺少那種道德感的伴隨,雖然偶爾有過一次祈禱和忤悔,但是結(jié)果反而更加堅定了他從惡的意志,變得更加虛偽、陰險和狡詐,更加變本加厲地陰謀謀害哈姆萊特,甚至不惜犧牲國家的利益。這種悖謬所掩蓋的真相是:人欲極度膨脹后將導(dǎo)致不可扼制的反倫理行為。這是文藝復(fù)興運動所要解決但又無力解決的問題:人從神那里解放以后,如何規(guī)避自身的缺陷,從而使人欲得到合理的約束,從而使人更純粹,人性更光輝。在《李爾王》中,李爾的悲劇似乎是最沒有理由發(fā)生的,但發(fā)生在李爾身上的悖謬卻是那樣客觀的存在著:你對一個人好,他可能對你不好;你對一個人不好,他反過來對你好。這可以概括為恩將仇報和仇將恩報兩種基本類型。這兩種基本類型在關(guān)于善惡關(guān)系的方程式中,似乎都可以從他的三個女兒身上求解,三個女兒孰善孰惡似乎一目了然。但是,三個女兒畢竟又都是繼承人,繼承人對于被繼承人來說,至少在繼承關(guān)系發(fā)生前是非常被動的,此時她們沒有能力作出是否有利于自己的選擇。在這種悲劇里,是李爾自己主動放棄了自己公正公平分配國土的權(quán)利,自己主動鉆進了自我設(shè)置的一系列的人生怪圈:比如他的自欺欺人的行為,他喜歡聽奉承話,甚至違心的話,要將女兒全部的愛據(jù)為己有,即使對于她們的丈夫來說,也不能分享她們一絲一毫的愛等等。所以,李爾的人格缺失,是因為他沒有真正的人生智慧,沒有搞懂怎樣做才是對女兒真正的愛。他將物欲和愛,外在與內(nèi)在,語言與心靈之間簡單地畫起等號。將虛偽等同于真實,將夸口等同于事實,將背叛等同于忠誠。他的悲劇性的真正源泉還是在于他的自私,他最大的失誤是以權(quán)力交換愛,以國土交換親情,他最大的錯誤是以罪與罰來對待正義和忠誠,最根本的缺陷是理智的缺失,理智缺失的根本原因又是他的極端膨脹的自私心理。所以,他最后的自食其果也是在情理之中。對于這種人,莎士比亞同樣也沒有原諒他。在《哈姆萊特》中,哈姆萊特的母后喬特魯?shù)侣槟尽⑦t鈍和缺乏理智,使她不僅對謀害她丈夫的兇手即是她丈夫的弟弟這件事麻木不仁,而且自己還嫁給他,并把王權(quán)作為陪嫁,使自己成為助紂為虐的形象。莎士比亞借哈姆萊特之口批評她:“當無法阻遏的情欲大舉進攻的時候,用不著什么羞恥了”“生活在汗臭垢膩的眠床上,在淫穢的豬圈里調(diào)情”所以,哈姆萊特對她既要嚴加譴責,又要極力拯救,經(jīng)過艱苦努力,最終使其得以清醒。但劇本最后卻安排其在無意之中飲下克勞狄斯為哈姆萊特準備的毒酒,這也暗合了在劇首老哈姆萊特的鬼魂對哈姆萊特的諭示:“她自會受到上天的裁判,和她自己內(nèi)心中的荊棘的刺戳?!币卜从沉松勘葋啎r代的道德與倫理對這類人物局限性的裁決方式。這種悖謬的真相引人深思的是:在一定條件下惡存在對善的毀滅性打擊的可能性。善要維護自己的價值和尊嚴,就必須建立起對付惡的防范機制和懲戒機制。同時也說明了善對惡的無原則的妥協(xié)和欲望的極度膨脹是相輔相成的,最終都會使善成為犧牲品。
悖謬三:成功等于失敗
這種悖謬的邏輯是:在一定的背景條件下,即使成功也等于失敗,即使失敗,也不算失敗。怕只怕墮落者的再墮落,循環(huán)往復(fù),以致于陷入萬劫不復(fù)的深淵。哈姆萊特的復(fù)仇的失敗,很多人評價是由于他的性格的憂郁和軟弱所導(dǎo)致。而事實的真相卻不是這樣,而是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人們所篤信的基督教靈魂救贖要大于肉體存在的理念。從這種意義來看,哈姆萊特的失敗也不算失敗,也是可以說得過去的。
哈姆萊特與雷歐提斯的比劍行為,雖然不能說是完全失敗,甚至還體現(xiàn)出他個人的勇敢,但是對于他身上所肩負的重振乾坤的責任來說,他還是失敗了。使在此之前所有的隱忍、裝瘋、周密的考慮和打算等,都在這場比劍中化為烏有。這固然有騎士精神的影響,但是他的時代的局限性還是決定哈姆萊特失敗的根本原因。比如他有良好的群眾基礎(chǔ)卻不知道怎樣去發(fā)動和利用,所以只能孤軍作戰(zhàn),最后與對手同歸于盡也在情理之中。這還是莎士比亞在情節(jié)安排中對哈姆萊特的寬大之處,否則的話憑著克勞狄斯的陰險狡猾和他的地位權(quán)勢,他的勝利在邏輯上應(yīng)該是沒有什么問題的。
表面上看他是很憂郁的很遲疑的,由于這種憂郁和遲疑使得他又顯得很軟弱。但是他的憂郁遲疑是因為他正在理智地選擇復(fù)仇的時機,時機不到,他甘愿隱忍內(nèi)心的悲憤,忍受在他看來塵世間最大的苦難。所以,在克勞狄斯祈禱的時候,他放棄了這一最佳的復(fù)仇時機,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現(xiàn)在他正在洗滌他的靈魂,要是我在這個時候結(jié)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國的路是為他開放著,這樣還算是復(fù)仇嗎?”這種考慮再考慮的結(jié)果,雖然使自己沒有達到立刻復(fù)仇的目的,但是在心靈深處,哈姆萊特覺得非常值得,他覺得如果自己此時實施了復(fù)仇的行動,即使成功了,也是失敗,也是讓對方的靈魂升入天堂?;浇痰奶焯煤挽`魂不滅的觀念,讓這個復(fù)仇者對自己的復(fù)仇行動寄予了近乎理想化的考慮,并且在劇末哈姆萊特還是手刃仇人。雖然自己也死在他人的劍下,其他所有的人也一齊同歸于盡。但這種善對惡的艱難抵抗式的悲壯,并沒有讓我們看到哈姆萊特個人的懦弱,反而讓我們看到了他的勇敢。雖然這種勇敢是個人英雄主義式的,但是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條件下,還是做到了盡可能的完善。從淺表層次來看,哈姆萊特是一個多面體,一邊是他的靈魂救贖的篤信,一邊是他的個人英雄主義行為;一邊是他的憂郁,一邊是他的理智;一邊是機智,一邊是他對戀人奧菲利婭令人悲愴的絕情等等。事實上,這些矛盾的個性是內(nèi)在地統(tǒng)一于他的思想發(fā)展的全過程,統(tǒng)一于逐步走向在完善的過程之中。對于他是否軟弱,別林斯基就曾說:“哈姆萊特表現(xiàn)了精神的軟弱,這固然是事實;可是必須知道,這軟弱是什么意思。它是分裂,是從幼稚的、不自覺的精神和諧與自我享樂走向不和諧與斗爭去的過渡,而不和諧與斗爭又是走向雄偉的、自覺的精神和諧與自我享樂的過渡的必要條件?!雹偎?, 哈姆萊特的失敗從某意義上來看,也可以算是一種成功。從這個角度來看,哈姆萊特的失敗又不呈現(xiàn)為一種悖謬,而似乎是一種人生自有的悖論,是悲劇現(xiàn)實對其人生的一種捉弄,或是一種有意的安排,否則哈姆萊特的形象不至于如此地高貴而偉大。
劇中這類人往往有很高貴的身份,但由于世欲的某種巨大誘惑,使他感到不能自制。雖然他們也想從這種誘惑中自拔出來,或者也想通過懺悔等方式棄惡從善,但最終還是不能逃脫罪惡欲念的控制而成為它的奴隸。他們用不正當?shù)氖侄蜗蚋叩牡匚缓蜋?quán)力發(fā)起挑戰(zhàn)。為了達到目的,不惜代價,不顧一切,不僅造成親情、倫理、正義和道德的損害,對國家和社會都帶來極大的震蕩或災(zāi)難。
總之,在莎士比亞的悲劇作品中,人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其人格的缺陷是其悲劇生成的關(guān)鍵原因,也是作品悲劇情節(jié)演繹和發(fā)展的決定要素。而莎士比亞正是通過揭示這些人格缺陷的構(gòu)成方式,使人在自身局限性的克服上要有所突破,在自身人格缺陷性的修復(fù)上要有所成就。
[注釋]
①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外國文學(xué)研究所等.莎士比亞評論匯編[G].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