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睿++唐先龍++楊永剛
【摘要】隨著高校向應用型技術大學轉型的不斷推進,培養(yǎng)學生更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是轉型能否成功的核心,而培養(yǎng)不僅會用知識,而且達到巧妙應用知識的人才更是高校轉型的關鍵。通過創(chuàng)新概念及其特征的辨析討論,提出了創(chuàng)新型人才與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結合點,并從創(chuàng)新思維STC算子法的課堂實施,討論了開放式知識應用環(huán)境下,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的應用能力培養(yǎng)方法,以期尋求一種真正有效的高校轉型課堂教學方法與模式。
【關鍵詞】高校轉型 應用技術型人才 創(chuàng)新思維方法 STC算子法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 -0016-02
一、引言
當代大學培養(yǎng)出的畢業(yè)生普遍存在理論知識水平高,但是動手實踐能力低的情況。走出大學校門的畢業(yè)生無法立即融入到工作崗位,而是必須經過“二次教育”[1]。由此可見,幾乎所有高等學府都面臨著“學了不會用”尷尬現象。
工學結合與實驗教學是高校避免上述尷尬現象出現的常用手段。但目前國內工學結合多是教學實習模式,將工作與學習分開, 達不到以練促學的目的[2]。實驗教學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搭建起理論與實際聯(lián)系的紐帶[3],但其教學目標往往定位在“學會應用技術的原理”,學生沒有掌握應用技術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而且考核方式存在重理論而輕實踐、重形式而輕內容[4]的現象。
2013年6月,在教育部推動下,國內A35所地方本科院校發(fā)起成立了中國應用技術大學聯(lián)盟[5],旨在通過建設應用型技術大學,培養(yǎng)應用型技術人才,解決教育與實踐脫節(jié)——“學了不會用”問題。
同樣是培養(yǎng)應用型技術人才的職業(yè)教育,本科與高職高專之間的區(qū)別不應該僅僅是學制上的不同,更應該體現在應用型技術大學不僅要解決“學了不會用”問題,而且應該從“用的好,用的巧妙”方面下功夫。會用強調了實踐教學方面,而用的好則體現在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方面。因此,培養(yǎng)造就一大批創(chuàng)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的高質量工程各類型技術人才[6],是高校面臨的緊迫使命。
綜上,通過大力的課堂教學實踐與探索,從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綜合培養(yǎng)人才,尋找到一條真正適合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yǎng)的道路,對于促進高校轉型成功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的實施具有極為重要的探索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適應于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yǎng)的創(chuàng)新的本質及其特征
(一)創(chuàng)新的本質
傳統(tǒng)上,創(chuàng)新能力被認為是一種由基因決定的個體差異,后天是難以培養(yǎng)的。但隨著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學者開始認為創(chuàng)新能力是可開發(fā)、可培養(yǎng)的;是一個集中反映“先天”與“后天”共同作用的特質[7]。文獻[8]對知識創(chuàng)新的定義“以轉化和應用為基本目的的創(chuàng)造知識及其應用的過程,知識創(chuàng)新盡管也包括新思想的產生,但同時重點強調了知識的轉化和應用”則強調了知識轉化應用這個創(chuàng)新的后天特征。
對創(chuàng)新更細致的分類見圖1。從中可以看出,創(chuàng)造知識部分只占整個創(chuàng)新的1%,絕大多數創(chuàng)新屬于知識應用型創(chuàng)新。因此,周光召院士將創(chuàng)新定義為“運用知識取得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過程”。美國創(chuàng)新雜志定義的創(chuàng)新為“運用已有的知識想出新辦法、建立新工藝、創(chuàng)造新產品”。
由此可見,創(chuàng)新的本質是知識的巧妙應用。
(二)創(chuàng)新的特征
上述創(chuàng)新的定義恰好契合了應用型技術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yǎng)的方向,通過其實施必然能夠真正促進 “用的好,用的巧妙”目標的實現,使學生滿足新時代需要,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目標。那么,適合于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yǎng)的創(chuàng)新應符合哪些特征呢?根據創(chuàng)新的特征,結合經濟建設和企業(yè)需要,可以將適應于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yǎng)的創(chuàng)新的特征歸納為以下三個。
創(chuàng)新的首要特征是新,如何做到新?把知識用巧妙就達到了新的要求和目標。如某生產玻璃球企業(yè)需要將有瑕疵的玻璃球從合格產品中撿取出來,該怎么辦呢?很多學生接觸到這個問題后的第一反應,馬上想到用X射線等方法首先將瑕疵產品識別出來,然后設計機械手將瑕疵產品撿出來。這種方法固然可行,卻成本很高,不宜應用于玻璃球的生產,因為這種產品本身利潤非常低。繼續(xù)深入討論并引導思考后,有些同學能夠想到稱量的方法,更簡單的方法是利用瑕疵產品圓度不足,滾動就會受到限制,因此考慮設置具有一定斜度的軌道,通過有瑕疵產品滾動距離較近的方法從而解決該問題。由此例子可以看出,知識非常簡單,但巧妙的應用卻可以產生創(chuàng)新,解決大問題。
真正意義上的創(chuàng)新僅僅有“新”是不充分的。最早提出創(chuàng)新的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比特認為,檢驗創(chuàng)新的唯一標準就是利潤;周光召院士對創(chuàng)新的定義也提出創(chuàng)新需要取得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因此,創(chuàng)新必須具有的第二個特征是利潤和效益。作為企業(yè)的后備軍,大學生必須明確創(chuàng)新的首要目標就是提升產品質量,提升企業(yè)核心競爭力,從而為社會創(chuàng)造和積累財富。世界上最早的飛行汽車,誕生于1949年,其概念在今天依然是新穎的,但由于沒有走向市場,不滿足創(chuàng)新的第二個特征,因此不能稱之為完整意義上的創(chuàng)新。
創(chuàng)新的第三個特征是社會責任。很多時候創(chuàng)新滿足的前兩個特征,比如地溝油重新回到餐桌上的問題,單從創(chuàng)新的前兩個特征看,是滿足的,將用過的油提煉后再次利用的想法不可謂不新,而且降低了成本創(chuàng)造了利潤,但顯然其不是創(chuàng)新。因此,作為將來社會的建設者們的學生,必須從這里得到社會責任和良知的培養(yǎng)。之所以如此,其實很多由于創(chuàng)新而后帶來的危害是由于在實施創(chuàng)新的時候缺乏對社會責任足夠重視引起的。如地溝油如果不是回到餐桌,而是用于為汽車或飛機提供燃料,像日本和荷蘭那樣的做法,那么就是比較完美的創(chuàng)新了。
巧妙應用所學知識,帶來新穎的、具有市場競爭優(yōu)勢的作品,同時為人類帶來美好的創(chuàng)新正是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yǎng)所需要的。
三、創(chuàng)新思維STC算子法課堂教學探討
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培養(yǎng)學生知識應用時,環(huán)境相對封閉,偏重于本門課程所涉及知識,而且知識應用是以套公式的方式進行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面臨問題時的第一反應是從頭腦中尋找匹配知識點尋找答案,甚至很多學生干脆等待別人給出答案,記住結果就萬事大吉,往往不去深入思考為什么是這個答案,有沒有更好的答案。這種根深蒂固的思維習慣是從上學起,就在反復套公式尋找正確答案的課堂學習過程中不斷養(yǎng)成和被強化的。這種情況導致了絕大部分大學生面臨問題時只會簡單化思考,從而放棄了對問題本身的分析和深入認識。這就是為什么我國培養(yǎng)的大學生雖然在基本知識掌握方面強于西方國家,而在知識應用方面反而不及別人的主要原因之一。endprint
而學生畢業(yè)走向工作崗位后,其知識應用的環(huán)境是開放式的,面臨的問題會是復雜和千差萬別的,可以用的知識是從小到大積累起來的,有時還要用到僅僅是了解甚至是陌生的知識。為此,面向開放式知識應用環(huán)境時,需要花大力氣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挖掘知識的能力。文作者在反復實踐和課堂探索中發(fā)現,TRIZ創(chuàng)新方法中提出的五種創(chuàng)新思維方法,正是立足問題本身,深入分析問題,通過一定的步驟進行知識挖掘的。非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在開放知識應用環(huán)境下分析問題以尋求解決方案的能力。
TRIZ理論提出的五種創(chuàng)新思維包括九屏幕法、STC算子法、金魚法、IFR法和小人法,其中后三種方法在使用時通過一定步驟引導使用者不斷深入思考,逐步接近并尋找到合適的知識以解決問題,而前兩種方法則是站在多維度、多視角分析思考問題,幫助使用者以更加立體和全面的方式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知識。下面僅以STC算子法探討創(chuàng)新思維方法在課堂上的實施過程。
STC算子法中三個字母分別代表英文單詞Size、Time和Cost,是一種多角度地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按照S尺寸、T時間(很多時候與速度匹配)和C成本維度分別進行一系列有規(guī)律的發(fā)散變化,最終讓許多看似困難、無從下手的問題,變得易于解決,從而克服思維慣性,引導知識挖掘。使用該方法時,首先明確分析對象當前的尺寸、時間和成本,然后分別使其從當前狀態(tài)不斷變大直至無窮大,然后再從當前狀態(tài)不斷變小直至無窮小。在尺寸、時間和成本逐漸變化的過程中發(fā)現分析對象的新特性、新功能。使用該思維方法時應注意首先不能夠由于擔心結果變的非常復雜而提前終止,其次尤其不能夠猜測中間結果。該方法是一種思維練習,其應用成效取決于主觀想象力和問題特點。
在課堂講解STC算子思維方法時,介紹完方法后,例子往往可以信手拈來,不刻意準備,這種情況下更容易激發(fā)挖掘出學生更多的創(chuàng)意。比如,問題可能為“如何改進一支筆”。一支筆對學生來說再平常不過了,但真正要思考如何進行改進卻并不容易,因此,學生討論后,會給出一些答案,但思考方向常常是雜亂無章的,而且有困難感。那么,接下來問題具體化為“如何利用STC法改進一支筆”,繼續(xù)討論,結果就大不相同了。
首先從尺寸的角度分析手中的筆,變大后有什么新特性呢?于是學生想到了寫大字的毛筆。那么,尺寸繼續(xù)變大會是什么結果呢?有些學生想到能向天空寫字的筆,于是想到利用放煙花的方式,飛機施放的方式以及氣球拼接的方式,甚至想到通過改變云的形狀進行寫字。當一支筆尺寸變?yōu)闊o窮大的時候,可以將字寫到世界的各個角落,現在的互聯(lián)網是不是能夠實現呢?而且如果能夠造出無窮長的筆,阿基米德可以用其撬動地球,人類登月是不是也可以借用呢?當一支筆尺寸不斷變小的時候又會出現什么新特性呢?可以是圓珠筆芯,自動鉛筆的筆芯,可以設計一種短小的鉛筆,專門應用于圓規(guī)上,方便安裝拆卸。繼續(xù)變小,無窮小的時候,有些同學想到了納米技術,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控制原子分子拼字。
從時間角度思考一支筆的改進時,可以從書寫的速度著手。比如當書寫速度比較慢時,有哪些新特性呢?同學們會想到向鋼鐵上刻字的雕刻機床,向石頭上寫字的石雕等,更慢的有刺繡的藝術品字等等。書寫速度變快時,能夠想到電腦打字,記者的速記,更快的方式將是未來根據信息科學和人體科學研究成果,利用人腦控制寫字,將想到的東西瞬間寫下來。
再從成本的角度出發(fā),當不計成本的改進一支筆時,會出現什么情況?有同學想到用鉆石做一支筆,作為一種身份的象征可以在市場上賣高價。開發(fā)出寫字的機器人筆,人只要講出書寫內容,機器人筆就可以幫助人們把字寫下來。當不斷降低一支筆的成本時,有些同學想到利用泥巴上面鋪一層塑料紙,可以反復書寫,價格低廉的粉筆,或者干脆地上鋪一層沙子,用一根棍子就可以做筆。
從上述一支筆的改進例子可以看出,利用STC算子思維方法,使同學們從原本難以展開思考的狀態(tài)迅速活躍思維,能夠從最簡單的木棍寫字想到尖端的機器人筆、納米技術以及思想控制寫字的筆,極大的拓寬了挖掘知識的能力。如果經常進行訓練,并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應用,相信一定會幫助同學們打破思維慣性,以易于上手的方式改進其工作方式,大大提高知識綜合應用能力。
四、小結
當前,國家正在為培養(yǎng)更多的合格建設者進行高校轉型,隨著應用型技術大學轉型的不斷推進,培養(yǎng)學生更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是轉型能否成功的核心和關鍵。
絕大多數高校在職業(yè)教育轉型過程中,將學生參與實踐作為重點抓手,無疑將為國家建設提供更多適應一線工作的合格技術勞動者。但同時應該看到,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和技術的不斷進步,技術上很多方面已經接近國外發(fā)展水平,人才是引領世界技術的關鍵與核心,只有培養(yǎng)出更加優(yōu)秀的應用型技術人才,才能夠保證我國走在世界技術前列。因此,以高校應用型技術轉型為契機,將創(chuàng)新培養(yǎng)與應用技術培養(yǎng)緊密結合,從而培養(yǎng)出一大批能用、會用而且用的巧妙的創(chuàng)新型應用技術人才,對于建設我國國際上大國地位,促進制造業(yè)走向國際領先,有著極為深刻的現實意義。
作為TRIZ提供的創(chuàng)新思維方法之一的STC算子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站在多個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其所掌握的所有學科知識范圍內甚至陌生領域尋找合適的知識加以應用,從而找到問題的解。該方法不僅有益于培養(yǎng)應用型技術人才,而且更加注重技術的創(chuàng)新應用,正是加厚加重并促進應用技術轉型成功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楊玉蓓. 應用型計算機專業(yè)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 2014(8):221-222.
[2] 侯亞合,聶恒凱. “一地多點”廠中校工學結合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3(49):215-216.
[3] 王素青. 應用型本科院?!白詣涌刂圃韺嶒灐苯虒W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科學,2014,17 (1):104-106.
[4] 孫靜,劉赟宇,黃利非. 論“技能調研與培養(yǎng)、需求分析與解決”模式的應用技術人才培養(yǎng)方法[J].教育與職業(yè),2014,787 (3):107-108
[5] 闕明坤,張韋韋. 應用技術大學:地方高校“升級版”[J]. 教育與職業(yè), 2014(3):22-27.
[6]齊繼陽.“機械制造工藝學”教學模式的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2(2):42-44.
[7]朱紅,李文利,左祖晶.我國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現狀及其影響機制[J]. 高等教育研究,2011,2(32):74-82.
[8]朱紅濤.知識創(chuàng)造與知識創(chuàng)新概念辨析[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12,10(22):74-76.
基金項目:本文受重慶科技學院校內教改項目“TRIZ 教學研究及實踐”資助,項目編號:201122
作者簡介:吳睿(1971.7),黑龍江,副教授,研究方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技術創(chuàng)新等endprint
而學生畢業(yè)走向工作崗位后,其知識應用的環(huán)境是開放式的,面臨的問題會是復雜和千差萬別的,可以用的知識是從小到大積累起來的,有時還要用到僅僅是了解甚至是陌生的知識。為此,面向開放式知識應用環(huán)境時,需要花大力氣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挖掘知識的能力。文作者在反復實踐和課堂探索中發(fā)現,TRIZ創(chuàng)新方法中提出的五種創(chuàng)新思維方法,正是立足問題本身,深入分析問題,通過一定的步驟進行知識挖掘的。非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在開放知識應用環(huán)境下分析問題以尋求解決方案的能力。
TRIZ理論提出的五種創(chuàng)新思維包括九屏幕法、STC算子法、金魚法、IFR法和小人法,其中后三種方法在使用時通過一定步驟引導使用者不斷深入思考,逐步接近并尋找到合適的知識以解決問題,而前兩種方法則是站在多維度、多視角分析思考問題,幫助使用者以更加立體和全面的方式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知識。下面僅以STC算子法探討創(chuàng)新思維方法在課堂上的實施過程。
STC算子法中三個字母分別代表英文單詞Size、Time和Cost,是一種多角度地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按照S尺寸、T時間(很多時候與速度匹配)和C成本維度分別進行一系列有規(guī)律的發(fā)散變化,最終讓許多看似困難、無從下手的問題,變得易于解決,從而克服思維慣性,引導知識挖掘。使用該方法時,首先明確分析對象當前的尺寸、時間和成本,然后分別使其從當前狀態(tài)不斷變大直至無窮大,然后再從當前狀態(tài)不斷變小直至無窮小。在尺寸、時間和成本逐漸變化的過程中發(fā)現分析對象的新特性、新功能。使用該思維方法時應注意首先不能夠由于擔心結果變的非常復雜而提前終止,其次尤其不能夠猜測中間結果。該方法是一種思維練習,其應用成效取決于主觀想象力和問題特點。
在課堂講解STC算子思維方法時,介紹完方法后,例子往往可以信手拈來,不刻意準備,這種情況下更容易激發(fā)挖掘出學生更多的創(chuàng)意。比如,問題可能為“如何改進一支筆”。一支筆對學生來說再平常不過了,但真正要思考如何進行改進卻并不容易,因此,學生討論后,會給出一些答案,但思考方向常常是雜亂無章的,而且有困難感。那么,接下來問題具體化為“如何利用STC法改進一支筆”,繼續(xù)討論,結果就大不相同了。
首先從尺寸的角度分析手中的筆,變大后有什么新特性呢?于是學生想到了寫大字的毛筆。那么,尺寸繼續(xù)變大會是什么結果呢?有些學生想到能向天空寫字的筆,于是想到利用放煙花的方式,飛機施放的方式以及氣球拼接的方式,甚至想到通過改變云的形狀進行寫字。當一支筆尺寸變?yōu)闊o窮大的時候,可以將字寫到世界的各個角落,現在的互聯(lián)網是不是能夠實現呢?而且如果能夠造出無窮長的筆,阿基米德可以用其撬動地球,人類登月是不是也可以借用呢?當一支筆尺寸不斷變小的時候又會出現什么新特性呢?可以是圓珠筆芯,自動鉛筆的筆芯,可以設計一種短小的鉛筆,專門應用于圓規(guī)上,方便安裝拆卸。繼續(xù)變小,無窮小的時候,有些同學想到了納米技術,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控制原子分子拼字。
從時間角度思考一支筆的改進時,可以從書寫的速度著手。比如當書寫速度比較慢時,有哪些新特性呢?同學們會想到向鋼鐵上刻字的雕刻機床,向石頭上寫字的石雕等,更慢的有刺繡的藝術品字等等。書寫速度變快時,能夠想到電腦打字,記者的速記,更快的方式將是未來根據信息科學和人體科學研究成果,利用人腦控制寫字,將想到的東西瞬間寫下來。
再從成本的角度出發(fā),當不計成本的改進一支筆時,會出現什么情況?有同學想到用鉆石做一支筆,作為一種身份的象征可以在市場上賣高價。開發(fā)出寫字的機器人筆,人只要講出書寫內容,機器人筆就可以幫助人們把字寫下來。當不斷降低一支筆的成本時,有些同學想到利用泥巴上面鋪一層塑料紙,可以反復書寫,價格低廉的粉筆,或者干脆地上鋪一層沙子,用一根棍子就可以做筆。
從上述一支筆的改進例子可以看出,利用STC算子思維方法,使同學們從原本難以展開思考的狀態(tài)迅速活躍思維,能夠從最簡單的木棍寫字想到尖端的機器人筆、納米技術以及思想控制寫字的筆,極大的拓寬了挖掘知識的能力。如果經常進行訓練,并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應用,相信一定會幫助同學們打破思維慣性,以易于上手的方式改進其工作方式,大大提高知識綜合應用能力。
四、小結
當前,國家正在為培養(yǎng)更多的合格建設者進行高校轉型,隨著應用型技術大學轉型的不斷推進,培養(yǎng)學生更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是轉型能否成功的核心和關鍵。
絕大多數高校在職業(yè)教育轉型過程中,將學生參與實踐作為重點抓手,無疑將為國家建設提供更多適應一線工作的合格技術勞動者。但同時應該看到,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和技術的不斷進步,技術上很多方面已經接近國外發(fā)展水平,人才是引領世界技術的關鍵與核心,只有培養(yǎng)出更加優(yōu)秀的應用型技術人才,才能夠保證我國走在世界技術前列。因此,以高校應用型技術轉型為契機,將創(chuàng)新培養(yǎng)與應用技術培養(yǎng)緊密結合,從而培養(yǎng)出一大批能用、會用而且用的巧妙的創(chuàng)新型應用技術人才,對于建設我國國際上大國地位,促進制造業(yè)走向國際領先,有著極為深刻的現實意義。
作為TRIZ提供的創(chuàng)新思維方法之一的STC算子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站在多個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其所掌握的所有學科知識范圍內甚至陌生領域尋找合適的知識加以應用,從而找到問題的解。該方法不僅有益于培養(yǎng)應用型技術人才,而且更加注重技術的創(chuàng)新應用,正是加厚加重并促進應用技術轉型成功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楊玉蓓. 應用型計算機專業(yè)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 2014(8):221-222.
[2] 侯亞合,聶恒凱. “一地多點”廠中校工學結合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3(49):215-216.
[3] 王素青. 應用型本科院?!白詣涌刂圃韺嶒灐苯虒W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科學,2014,17 (1):104-106.
[4] 孫靜,劉赟宇,黃利非. 論“技能調研與培養(yǎng)、需求分析與解決”模式的應用技術人才培養(yǎng)方法[J].教育與職業(yè),2014,787 (3):107-108
[5] 闕明坤,張韋韋. 應用技術大學:地方高?!吧壈妗盵J]. 教育與職業(yè), 2014(3):22-27.
[6]齊繼陽.“機械制造工藝學”教學模式的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2(2):42-44.
[7]朱紅,李文利,左祖晶.我國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現狀及其影響機制[J]. 高等教育研究,2011,2(32):74-82.
[8]朱紅濤.知識創(chuàng)造與知識創(chuàng)新概念辨析[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12,10(22):74-76.
基金項目:本文受重慶科技學院校內教改項目“TRIZ 教學研究及實踐”資助,項目編號:201122
作者簡介:吳睿(1971.7),黑龍江,副教授,研究方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技術創(chuàng)新等endprint
而學生畢業(yè)走向工作崗位后,其知識應用的環(huán)境是開放式的,面臨的問題會是復雜和千差萬別的,可以用的知識是從小到大積累起來的,有時還要用到僅僅是了解甚至是陌生的知識。為此,面向開放式知識應用環(huán)境時,需要花大力氣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挖掘知識的能力。文作者在反復實踐和課堂探索中發(fā)現,TRIZ創(chuàng)新方法中提出的五種創(chuàng)新思維方法,正是立足問題本身,深入分析問題,通過一定的步驟進行知識挖掘的。非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在開放知識應用環(huán)境下分析問題以尋求解決方案的能力。
TRIZ理論提出的五種創(chuàng)新思維包括九屏幕法、STC算子法、金魚法、IFR法和小人法,其中后三種方法在使用時通過一定步驟引導使用者不斷深入思考,逐步接近并尋找到合適的知識以解決問題,而前兩種方法則是站在多維度、多視角分析思考問題,幫助使用者以更加立體和全面的方式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知識。下面僅以STC算子法探討創(chuàng)新思維方法在課堂上的實施過程。
STC算子法中三個字母分別代表英文單詞Size、Time和Cost,是一種多角度地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按照S尺寸、T時間(很多時候與速度匹配)和C成本維度分別進行一系列有規(guī)律的發(fā)散變化,最終讓許多看似困難、無從下手的問題,變得易于解決,從而克服思維慣性,引導知識挖掘。使用該方法時,首先明確分析對象當前的尺寸、時間和成本,然后分別使其從當前狀態(tài)不斷變大直至無窮大,然后再從當前狀態(tài)不斷變小直至無窮小。在尺寸、時間和成本逐漸變化的過程中發(fā)現分析對象的新特性、新功能。使用該思維方法時應注意首先不能夠由于擔心結果變的非常復雜而提前終止,其次尤其不能夠猜測中間結果。該方法是一種思維練習,其應用成效取決于主觀想象力和問題特點。
在課堂講解STC算子思維方法時,介紹完方法后,例子往往可以信手拈來,不刻意準備,這種情況下更容易激發(fā)挖掘出學生更多的創(chuàng)意。比如,問題可能為“如何改進一支筆”。一支筆對學生來說再平常不過了,但真正要思考如何進行改進卻并不容易,因此,學生討論后,會給出一些答案,但思考方向常常是雜亂無章的,而且有困難感。那么,接下來問題具體化為“如何利用STC法改進一支筆”,繼續(xù)討論,結果就大不相同了。
首先從尺寸的角度分析手中的筆,變大后有什么新特性呢?于是學生想到了寫大字的毛筆。那么,尺寸繼續(xù)變大會是什么結果呢?有些學生想到能向天空寫字的筆,于是想到利用放煙花的方式,飛機施放的方式以及氣球拼接的方式,甚至想到通過改變云的形狀進行寫字。當一支筆尺寸變?yōu)闊o窮大的時候,可以將字寫到世界的各個角落,現在的互聯(lián)網是不是能夠實現呢?而且如果能夠造出無窮長的筆,阿基米德可以用其撬動地球,人類登月是不是也可以借用呢?當一支筆尺寸不斷變小的時候又會出現什么新特性呢?可以是圓珠筆芯,自動鉛筆的筆芯,可以設計一種短小的鉛筆,專門應用于圓規(guī)上,方便安裝拆卸。繼續(xù)變小,無窮小的時候,有些同學想到了納米技術,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控制原子分子拼字。
從時間角度思考一支筆的改進時,可以從書寫的速度著手。比如當書寫速度比較慢時,有哪些新特性呢?同學們會想到向鋼鐵上刻字的雕刻機床,向石頭上寫字的石雕等,更慢的有刺繡的藝術品字等等。書寫速度變快時,能夠想到電腦打字,記者的速記,更快的方式將是未來根據信息科學和人體科學研究成果,利用人腦控制寫字,將想到的東西瞬間寫下來。
再從成本的角度出發(fā),當不計成本的改進一支筆時,會出現什么情況?有同學想到用鉆石做一支筆,作為一種身份的象征可以在市場上賣高價。開發(fā)出寫字的機器人筆,人只要講出書寫內容,機器人筆就可以幫助人們把字寫下來。當不斷降低一支筆的成本時,有些同學想到利用泥巴上面鋪一層塑料紙,可以反復書寫,價格低廉的粉筆,或者干脆地上鋪一層沙子,用一根棍子就可以做筆。
從上述一支筆的改進例子可以看出,利用STC算子思維方法,使同學們從原本難以展開思考的狀態(tài)迅速活躍思維,能夠從最簡單的木棍寫字想到尖端的機器人筆、納米技術以及思想控制寫字的筆,極大的拓寬了挖掘知識的能力。如果經常進行訓練,并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應用,相信一定會幫助同學們打破思維慣性,以易于上手的方式改進其工作方式,大大提高知識綜合應用能力。
四、小結
當前,國家正在為培養(yǎng)更多的合格建設者進行高校轉型,隨著應用型技術大學轉型的不斷推進,培養(yǎng)學生更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是轉型能否成功的核心和關鍵。
絕大多數高校在職業(yè)教育轉型過程中,將學生參與實踐作為重點抓手,無疑將為國家建設提供更多適應一線工作的合格技術勞動者。但同時應該看到,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和技術的不斷進步,技術上很多方面已經接近國外發(fā)展水平,人才是引領世界技術的關鍵與核心,只有培養(yǎng)出更加優(yōu)秀的應用型技術人才,才能夠保證我國走在世界技術前列。因此,以高校應用型技術轉型為契機,將創(chuàng)新培養(yǎng)與應用技術培養(yǎng)緊密結合,從而培養(yǎng)出一大批能用、會用而且用的巧妙的創(chuàng)新型應用技術人才,對于建設我國國際上大國地位,促進制造業(yè)走向國際領先,有著極為深刻的現實意義。
作為TRIZ提供的創(chuàng)新思維方法之一的STC算子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站在多個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其所掌握的所有學科知識范圍內甚至陌生領域尋找合適的知識加以應用,從而找到問題的解。該方法不僅有益于培養(yǎng)應用型技術人才,而且更加注重技術的創(chuàng)新應用,正是加厚加重并促進應用技術轉型成功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楊玉蓓. 應用型計算機專業(yè)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 2014(8):221-222.
[2] 侯亞合,聶恒凱. “一地多點”廠中校工學結合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3(49):215-216.
[3] 王素青. 應用型本科院?!白詣涌刂圃韺嶒灐苯虒W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科學,2014,17 (1):104-106.
[4] 孫靜,劉赟宇,黃利非. 論“技能調研與培養(yǎng)、需求分析與解決”模式的應用技術人才培養(yǎng)方法[J].教育與職業(yè),2014,787 (3):107-108
[5] 闕明坤,張韋韋. 應用技術大學:地方高?!吧壈妗盵J]. 教育與職業(yè), 2014(3):22-27.
[6]齊繼陽.“機械制造工藝學”教學模式的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2(2):42-44.
[7]朱紅,李文利,左祖晶.我國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現狀及其影響機制[J]. 高等教育研究,2011,2(32):74-82.
[8]朱紅濤.知識創(chuàng)造與知識創(chuàng)新概念辨析[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12,10(22):74-76.
基金項目:本文受重慶科技學院校內教改項目“TRIZ 教學研究及實踐”資助,項目編號:201122
作者簡介:吳睿(1971.7),黑龍江,副教授,研究方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技術創(chuàng)新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