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茜
(蘭州文理學院 社會體育學院,甘肅 蘭州 730010)
?
臨夏回族自治州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研究
董茜
(蘭州文理學院 社會體育學院,甘肅 蘭州 730010)
介紹了臨夏回族自治州民族傳統體育的主要表現形式,分析其形成的地理環(huán)境、生產生活、戰(zhàn)爭、宗教等因素及其娛樂、健身、競技、民族和藝術性等特征,探析了發(fā)展臨夏州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對策。
臨夏回族自治州;傳統體育文化;特征
臨夏回族自治州地處黃河上游、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位于甘肅省中部西南面,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具有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1.1表演項目
奪腰刀奪腰刀是保安族特色體育項目。奪腰刀的整個過程伴有摔、擰、絆、擒、摸、打跟頭、翻巴郎、滾蛋蛋等動作。該運動主要由比試刀、挑選對手、藏刀、窺測刀、奪刀五部分組成。
拔棍拔棍源于東鄉(xiāng)族牧童放羊時的奪鞭桿,拔棍時,兩人對面伸腿坐地,雙腳相蹬,拿一根結實的木棍橫在中間,用雙手緊握木棍,兩人用力往自己懷中拔棍,只要把對方臀部拔離地面,即判為獲勝。
?;鸢衙糠贽r歷正月十五日舉行,天黑之后,各村莊的年輕人手持麥草扎成的火把,跑出山莊,奔向山頭,火把在夜間排成長龍,極其壯觀。
1.2水上項目
夾木過河回族、東鄉(xiāng)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等主要聚居在黃河上游或中上游流域的沿河地帶,長期的伐木生產實踐過程中形成了實用的夾木過河、騎木劃水的體育活動。參賽者每人腋下夾著一根木頭,比賽開始,參賽者一手固定木頭,另外一只手用力向前滑水,先到達對岸者為勝。
牛羊皮筏子競渡用自制的牛皮袋、羊皮袋、羊皮筏子泅渡河流,載人運貨,農閑時開展競賽。單人用一個羊皮袋泅渡稱為“單抱”;兩人用一個牛皮袋泅渡稱為“雙乘”;多人競渡使用羊皮筏子。
1.3競技項目
甩拋尕“甩拋尕”最初是為阻止牛、馬、羊等亂跑而形成的體育活動。拋尕長5尺,由牛毛線織成的拇指般粗的繩子制成,布窩子內放入雞蛋大小的石子,比賽時,將繩子的一端套在中指上,另一端折疊起來,依靠甩動的慣性將布窩子中的石子拋出擊中目標。評判勝負一是看誰拋得遠,二是看同一距離誰能擊準目標。
踏腳踏腳如同足球一樣,用腳不用手,可一人對一人,也可二人對四人等。其基本的動作是平踏、跛腳、背腳、連環(huán)轉、飛腳等。
木球木球由回族青少年放牧時“打籃子”“趕毛球”活動演變而來[1]。每隊上場隊員5人,手握擊球板運用傳、接、運、搶和擊球射門等技術,避開對方防守,將球擊入對方球門得分。
1.4騎射項目
賽馬東鄉(xiāng)語叫賽模勒,一般在婚禮宴席末舉行,由前來賀喜的青年人和新郎進行賽馬,為婚禮增添歡樂氣氛。如今變?yōu)榇笮唾愸R會,每逢盛大節(jié)日、冬閑季節(jié)時舉行,比賽形式有耐力賽馬、速度賽馬、花樣賽馬、騎馬射箭、飛馬拾銀等。
射箭在冬閑的時間,保安族、撒拉族的青壯年男子經常開展射箭運動,用劈開的竹竿制作成長4尺左右,兩三片扎成一股、兩端套有水牛角和幾根牛筋擰為弓繩的弓,長三角形鐵制的箭頭和箭身,進行射程200 m的射箭比賽,射準次數多的判為獲勝。
1.5游藝項目
擊三連石“擊三連石”是東鄉(xiāng)族先民在長期的軍事斗爭中采用的一種進攻方式,即一手拿三石,當第一石不中連續(xù)投擲第二、第三石,使被擊者防不勝防。如今人們就將戰(zhàn)時所用的“三連石”用于體育訓練和比賽。
當尕達至拿杜流行在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群眾中,漢語名為“打土塊仗”,是模仿戰(zhàn)斗而創(chuàng)造的游戲。一般選擇在小山頭或一個地壟進行。游戲開始以后,雙方立即互擲土塊,你爭我奪,你進我退,打得十分緊張,一直到一方守不住退卻,進了自己村子,才偃旗息鼓,握手言歡。
1.6競力項目
抱石頭抱石頭是藏族人民喜愛的一項體育活動,比賽者將重100~150 kg的石頭捧起,從腋下移到背上,在規(guī)定范圍內抱石頭走,以走圈數多者為勝。
絆跤絆跤是回族式摔跤。運動員按體重分為五個級別。兩人身著摔跤衣,在10 m×10 m的比賽場地上互摔,以把對手摔倒為勝,并根據規(guī)則得1~3分,以得分多者為勝。
大象拔河比賽由兩人進行,雙方各自把繩索套在脖子上,兩人相背,將繩索經胸腹從襠下穿過,用力拖動繩索向前,將繩索標記拉過界為勝,比賽可采用淘汰制或循環(huán)制。
除上述項目外,臨夏州傳統體育項目還有回族摜牛、拔腰、方棋、游泳,保安族打五槍、抹旗、木質響鈴操、塔石納特,東鄉(xiāng)族一馬三箭、吉咕杜、蕩秋千、踢毛牙、秋千,撒拉族賽瓦、打日斗來、打石靶、巴勒包、木瓦,土族放木排,藏族拉棍、舉皮帶等各具特色的體育文化。
2.1地理環(huán)境因素
臨夏州在地貌上涵蓋了平原、高山、丘陵、山地等基本形態(tài)[2]。在這塊多樣性的區(qū)域中,由于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大自然的賦予造化、民族演進、長期積淀的民族文化,使黃土高原區(qū)回族、東鄉(xiāng)族、保安族等少數民族,自然地選擇富有黃土地色彩的民族體育項目。新中國成立前,臨夏州交通閉塞,民眾主要聚居在黃河上游沿岸,東有洮河、南有廣通河、北有黃河,臨近河道的各族人民,自古以來,使用自制的牛皮袋、羊皮袋筏子泅渡黃河、載人運貨,而后演變?yōu)榕Q蚱しじ偠?、夾木過渡、人牛泅渡等特色項目。
2.2生產生活因素
臨夏州趨向于山地麥作農耕經濟,各民族在生產生活中形成了獨特的傳統體育。“當尕達至拿杜”意為打土塊仗,多在麥收以后犁地的時間里進行,用黃土塊相互對擲、奔跑跳躍,凸顯出黃土地的民族體育色彩。另外,拔棍、奪腰刀、甩拋尕、摜牛、打五槍、武術、抱石頭等,至今廣泛開展于田間地頭,趨向于體力積蓄與自然較量的文化內涵,體現了參加者勇猛彪悍、堅強不屈的民族氣概。
2.3宗教信仰因素
賀蘭山下有我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qū),回族是一個以尚武著稱的民族,習武乃是一種圣行,每逢開齋、古爾邦、圣紀三大節(jié)日,都要舉行膜拜健身、西夏拳術、彈腿、絆跤、射箭等體育活動。此外,在藏族和土族中流傳的“祭鄂博”蘊含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喇嘛念完經,祭祀的人們穿上新衣登山,這實際上就是一種登山運動;祭祀之后,年輕人相約進行各種體育活動,諸如大象拔河、賽馬、角力、射箭,意為迎接喜神。
2.4戰(zhàn)爭因素
臨夏州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發(fā)展變化與戰(zhàn)爭軍事活動有關。以東鄉(xiāng)族為例,自元明以來,東鄉(xiāng)地區(qū)作為河州的一部分,是各種色目人和蒙古人的主要屯田之一。他們共同組成屯戍軍,過著“上馬則備戰(zhàn)斗,下馬則屯聚牧養(yǎng)”的生活,逐漸納入當地社會生活的行程。賽馬、摔跤、射箭、擊三連石、一馬三箭等活動是先民在長期的軍事斗爭中采用的進攻方式,歷經時代變遷,長期同化、移植、吸收發(fā)展后,逐漸成為盛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活動。
3.1娛樂性與健身性
隨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身心健康、享受生活,通過愉快而健康的民族體育活動來提高生活質量成為農牧民的追求目標?;刈迥厩颉⒋驋亗z,保安族奪腰刀,東鄉(xiāng)族拔棍,藏族大象拔河、舉皮帶等項目,在愉悅身心的運動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負荷,以獨特的魅力和娛樂健身性,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并成為人們業(yè)余生活的重要內容。
3.2競技性與藝術性
體力、智力的競技性比試是臨夏州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競爭意識的體現,集對抗性、技巧性、趣味性于一體,有的體育項目只要加以改造,強化其競技性,完善其比賽規(guī)則就可作為競技項目加以推廣,諸如武術、木球、賽馬、摔跤、大象拔河、抱石頭等項目,競爭激烈,追求力量、速度,經完善后,發(fā)展成為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并成為各民族樂于參與的體育競賽活動。臨夏州民族傳統體育的藝術性表現在:第一層面直接表現出美學因素的內容,例如體育舞蹈、?;鸢选⑶锴c歌舞同場競技,使人們能夠直接感受和體驗美;第二層面間接地表現出美學因素,如射箭、賽馬呈現出技術嫻熟的美感;第三層面折射出美學因素,如踏腳、抱石頭這類活動直觀上給人是野性的力量美,可從中品味出人體力量的美感;“花兒會”是民間的傳統盛會,是體育活動與藝術完美地結合。
3.3民族性和宗教性
臨夏州的體育活動始終保留著初創(chuàng)時的民族印跡。諸如奪腰刀、拔棍、射箭等體育項目,大多與民族傳統節(jié)日結合在一起開展。從其活動形式和規(guī)則上看,因民族文化和性格特點,形成在技術上和動作上的不同風格,如回族絆跤、蒙古式搏克、維吾爾族切里西,雖都是摔跤,但比賽方式和規(guī)則差異很大,凸顯出民族性特征。除此之外,民族體育始終發(fā)揮著信仰功能,這是民眾維系且認同的重要價值,伊斯蘭教祭祀活動中進行的體育活動,對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的作用。
4.1發(fā)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多方參與
政府部門應加大保護和扶持的力度,促進民族體育發(fā)展的社會化、市場化;組織力量對臨夏州民族體育文化資源進行調查整理和價值評估;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對具有代表性的項目進行統一場地、器材,完善規(guī)則,推向社會。政府應加強宣傳,使人們更多地了解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內涵、價值及作用。
4.2開發(fā)民族體育旅游和文化內涵,為民族經濟的發(fā)展注入活力
以東鄉(xiāng)族、保安族傳統體育項目為基礎開發(fā)體育旅游。牛、羊皮筏子競渡可作為體育旅游項目加以推廣;奪腰刀、拔棍可設置為觀賞性體育項目;騎馬、射箭列為游客參與性體育項目;木質響鈴操可用于游客休閑健身的形式加以開發(fā)。
4.3保持民族傳統體育的民族性,發(fā)展民族體育的競技性
發(fā)展民族傳統體育,應在保持民族傳統體育基本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提高競技性,制定出簡單易行的競賽規(guī)則,促進民族傳統體育推廣傳播。
[1] 薛鋒,姚重軍,王琳.民族傳統體育概論[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9:311—336.
[2] 陳青.西北民族體育文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185.
On Minorities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n Linxia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
DONG Qian
(Desect1ment of Social Physical Education, Lanzhou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Lanzhou 730010, China)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main characters of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in Linxia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analyzes those factors such as geographical conditions,production and living,war,religion, as well sthe features of entertainment,bodybuilding,sports,ethnic and arts in order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Linxia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characteristic
16711300(2015)01011603
20141030
董茜(1964—),女,河南安陽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民間體育文化、體育史學。
G812.4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