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忠 戴明 馬巧娟 曾斌芳
【摘 要】 目的:觀察中藥內服外敷對乳腺增生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79例乳腺增生患者,使用溫腎通陽活血化癖方,自擬消癖散劑治療。結果:79例患者8種臨床癥狀均有改善。結論:應用中醫(yī)辨證內服外敷中藥對乳腺增生有良好療效。
【關鍵詞】 乳腺增生;消癖湯;溫腎通陽;內服外敷
【中圖分類號】R655.8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4)15-0062-02
乳腺增生在青年女性中可影響其生活質量,而且發(fā)生惡變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約2倍,其中有乳腺癌家族史者則可升高至10倍以上[1-2]。因此,我們采用中藥內服加入中醫(yī)外治法,對本病的治療效果進行了觀察。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79例女性患者均來自烏魯木齊市達坂城區(qū)東溝鄉(xiāng)衛(wèi)生院門診,其中已婚75例,未婚4例,年齡在19~51歲之間,病程1~2年以內者41例,2~4年19例,4~6年6例,6年以上13例,左側發(fā)病12例,右側發(fā)病10例,雙側發(fā)病57例,病程最短半年,最長19年,乳房腫塊屬片塊型61例,結節(jié)型13例,混合型5例,患者大多數(shù)乳房腫塊有疼痛感,經前加重31例,因情志變化或勞累加重者37例。曾服中藥及中成藥逍遙丸治療者9例,未曾治療者70例,上述病例中的患者均有基本月經周期,近期內未用激素類及西藥治療。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3] 體檢時,觸診乳房腫塊時應注意患者腫塊的部位、大小、邊界、質地、活動度。觸診檢查范圍要廣泛,不能有遺漏,特別是乳暈周圍和腋尾部,如果被檢查者存在副乳,副乳也要仔細檢查,因為發(fā)生于乳腺的疾病同樣也會發(fā)生于副乳,為了檢查腫塊和深部組織的關系,可要求病人兩手叉腰,使胸肌處于收縮狀態(tài)。如果腫塊侵犯胸肌筋膜或胸肌時,側肌收縮時,甚至乳房抬高活動受限,當前鋸肌及肋間肌受累時,腫瘤就完全固定于胸壁而無法推動[4]。
同時配合紅外線乳腺掃描儀檢查,腫塊部位呈淺灰色模糊光影,血管變粗,彩色B超示乳腺體內部結構紊亂,分布不均,可見粗大低回聲與細小強回聲相互交錯分布,腺體增厚,導管略增寬,成條索狀改變,X線鉬靶攝片,可見少許小片狀密度增高,影邊界不清,同時排除生理性乳房疼痛和其他良性、惡性乳腺疾病。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中醫(yī)藥外科學會乳腺病專業(yè)委員會2002年討論修訂的《乳腺增生病診斷、辨證及療效評價標準》[5]。
1.2.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乳腺增生疾病的中醫(yī)、西醫(yī)診斷標準;②年齡19~55歲女性,月經周期及經期基本規(guī)律者;③4周內未使用過治療乳腺增生的任何藥物,半年內未使用激素類制劑者;④知情同意者。
1.2.4 排除標準 ①合并有乳腺良性、惡性腫瘤或炎癥性疾病;②患者有其他內分泌疾病;③合并嚴重心腦血管、肝臟、腎臟、造血系統(tǒng)等原發(fā)疾病;④合并有精神病;⑤妊娠期、哺乳期、絕經期婦女。
1.3 治療方法
1.3.1 內服用藥 溫腎通陽活血化癖方。自擬內服活血化癖方,基本方:鹿角膠12g,巴戟天、炒小茴、青陳皮、荔枝核、三棱各10g, 杭芍、浙貝、當歸、昆布、海藻各15g,肉桂3g,牡蠣20g,三七3g,炮姜5g。功效:溫腎通陽,疏肝理氣、化痰散結為主。辨證加減:若陰虛陽亢煩躁不眠,口干咽燥加天門冬、生地;肝郁氣滯加香附、廣郁金;胸脅不舒,心煩加川楝子、淮小麥;肝郁化熱者加牡丹皮、炒梔子、減桂皮、小茴香;腫痛明顯,邊界清楚,加生牡蠣、荔枝核;腫塊邊界不清楚呈索條片塊者,質軟加路路通、白芥子;沖任失調者去白芥子加莬絲子;乳房脹痛甚者加元胡;脾胃虛弱者加茯苓(或茯神,白術)。服法:每日一劑,水煎分兩次溫服,于月經干凈后第15天開始服用,10~15劑每月,一個療程,患者均治療6個月,共6個療程,服藥期間囑患者忌食辛辣油膩之品,避免精神刺激和勞累,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對于治療和鞏固療效具有積極意義。
1.3.2 外敷用藥 自擬消癖散劑。穿山甲、莪術、桔梗、青皮、黃藥子、丹參、三棱、三七粉、川楝子、王不留行、海藻、當歸、百花蛇舌草、冰片等20多種純中藥,藥物比例配方: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為主,消腫止疼,辛香走串為輔。將上方多味中藥深加工,制成藥墊外敷,藥墊制作方法如下[6]:把研粉中藥裝入自制藥袋內,藥袋采用棉布材料,因其有良好的透氣性、吸水性和抗靜電性,貼于患者皮膚,不僅柔軟舒適,而且可使藥力良好的透達。藥袋寬長各10cm,厚度1cm,每個藥袋可裝入藥粉等份(28克),將藥袋口封死,攤平,用縫紉機將藥袋等距離分成九個正方形,放在患者乳房包塊部位的乳罩內。有效期一個月,不用時應放在塑料袋中,以防藥墊有效成分揮發(fā)。
1.4 中醫(yī)臨床癥狀積分評定標準[5] 制定中醫(yī)主、次證分級量化標準:①主要癥狀:乳房疼痛:無疼痛(0級)0分;隱痛,觸痛,不影響工作(1~3級)3分;疼痛明顯,尚可忍受,略影響工作(4~6級)6分;疼痛嚴重,走路、穿衣即感墜痛或刺痛,影響工作或生活(7~10級),9分。腫塊大?。ㄒ阅[塊最大直徑為準):無腫塊,0分;腫塊最大直徑≤2cm, 1分;腫塊最大直徑2~5cm, 2分;腫塊最大直徑≥5cm, 3分。腫塊硬度:質軟如常,0分;質柔韌厚,1分;質韌硬,2分。②次要癥狀:月經量少色暗:無,0分;單純月經量少色暗,1分;月經量少色暗伴有血塊,2分。煩躁易怒:無,0分;有,1分。胸脅脹悶:無,0分;有,1分。行經腹痛:無,0分;有,1分。舌象:正常,0分,舌質暗或有瘀點、瘀斑、舌苔薄白或黃膩或其他異常,1分。脈象:正常,0分,弦或弦澀或其他異常,1分。
1.5 統(tǒng)計學分析治療前與治療后進行比較,統(tǒng)計資料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2 結果
治療后在改善中醫(yī)臨床癥狀積分方面優(yōu)于治療前,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見表1。
3 臨床病案舉例
馬某,女,34歲,已婚,2010年5月6日初診,自述右側乳房腫塊已1年余,經前乳房腫塊脹痛加重,經后可自行緩解,曾服逍遙丸等藥效果不明顯,3個月前,受不愉快情緒的影響,左乳開始脹痛,右乳痛加劇,累及左手臂來就診。半年前曾在某醫(yī)院做彩色B超示:雙側乳房切面形態(tài)輪廓正常,層次清楚,腺體增厚,導管略增寬,內部回聲增強,增粗,分布欠均,呈“蜂窩狀”改變,內未見明顯異常占位灶。提示(診斷意見):雙側乳腺增生。體檢:右乳外上方捫及約2~3cm,索條狀結節(jié),質軟,左側乳房內上中央區(qū)捫及大小不等的十余顆粒狀腫塊,質中均勻表面光滑,推之移動,無粘連,觸及乳房脹痛加劇,兩腋下未及淋巴結。平素月經延后7~10天,行經少腹冷痛,伴胸悶不舒,心煩少寐,苔薄白而脈沉弦,中醫(yī)診斷乳癖,西醫(yī)診斷乳腺增生。
辨證:肝郁氣滯,痰瘀互阻,腎陽虛,治宜溫腎通陽,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方藥消癖湯,治療1個周期,乳房疼痛消失,腫塊消失,精神佳,超聲提示:雙側乳腺未見明顯異常,停藥半年,未見復發(fā),臨床治愈。
4 討論
目前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本病是卵巢功能失調,內分泌功能紊亂,孕激素水平降低,雌激素水平升高,刺激乳腺周圍結締組織發(fā)生病理性增生。在治療上現(xiàn)代醫(yī)學多采用手術及調整內分泌治療,因療效欠佳,易反復,患者難以接受。中醫(yī)治療本病有一定優(yōu)勢[7]。本病屬中醫(yī)乳癖范疇,清代醫(yī)家顧世澄《瘡瘍大全》將乳癖概述為:乳癖乃乳中結核,形如丸卵,或垂墜作痛,或不痛,皮色不變,其核隨喜怒消長。中醫(yī)歷代名家多認為本病為肝郁、腎虛,脾傷沖任失調所致;其次腎主生殖調沖任,腎元虧虛沖任不盛,氣滯痰凝阻于乳而發(fā)病。肝腎乙癸同源又為母子之臟,蓋腎為一身之根本,肝氣的條達有賴于腎陽的溫煦,若腎陽不足,母病及子,肝郁不發(fā),疏泄失職,脾(脾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運不健,氣血循行失暢,水濕內停,聚而成疾,痰瘀膠凝于乳中而發(fā)乳癖[8]。筆者認為,本病的發(fā)生與肝、腎密切相關,多因情志刺激肝氣不舒,肝氣郁結,氣滯血瘀,結于乳房。乳房為肝經所過,肝絡拘急則乳房脹痛,脅痛,氣結于乳,肝失調達,橫逆犯脾,憂思傷脾,脾失健運,不化水濕,凝聚成疾,氣滯痰阻而成乳內腫塊。根據多年臨床所見,本病多數(shù)患者與新疆高寒地區(qū)的寒冷氣候有關,農牧民婦女多由經產期感陰寒而發(fā)病,城市婦女多由經期、產期空腹進食冷積過涼飲食所致。本病除肝郁痰凝,沖任失調及脾運不健,最主要以腎陽虛及陰寒結痰為多見,多數(shù)為經期及產期感受寒邪而引起畏寒喜暖,腰膝及少腹冷疼,四肢不溫的宮寒癥,痛經,經量不多,色暗褐有塊,小便溲清而多,遇冷加劇,帶下量多而清稀,舌淡苔白膩,脈:沉、滯、弦(肝脈溢于寸口)。
內服方:本方正屬臟腑虛損,陰寒內結,痰瘀膠結錯雜,但以腎虛沖任陰寒為主,瘀血阻滯,治以溫腎通陽,祛瘀養(yǎng)血,疏理肝氣。方中鹿角膠、牡蠣通陽散結為君藥。臣以肉桂、巴戟天,助鹿角膠溫腎通陽,浙貝、昆布,軟堅散結,杭芍、青皮、三棱既助諸藥軟堅散結,又能疏肝理氣,佐以當歸、海藻、陳皮、三七養(yǎng)血調肝,炮姜且助諸藥溫腎通陽,溫經散寒,又能調和諸藥兼為使藥。能疏肝理氣,解郁祛痰,通絡散結,活血軟堅,溫腎通陽調沖任,調整內分泌功能。疏肝理氣中藥調節(jié)中樞神經,對于緩解精神緊張有幫助,溫腎通陽中藥,有調節(jié)性腺分泌的作用,可恢復卵巢功能,從而達到激素平衡的目的。外敷散劑:辛香走竄,活血化瘀,清熱燥濕,通絡止痛消腫,通過局部外敷,藥力直達患處,使經絡氣血通暢,對減輕疼痛,緩解癥狀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加速了本病的痊愈[9]。
參考文獻
[1]饒洪,周紅勤.中藥治療乳腺增生68例臨床觀察[J].河南中醫(yī),2003,23(1):36.
[2]郝蘭枝.消癖湯治療乳腺增生84例[J].河南中醫(yī),2003,23(4):32.
[3]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393-395.
[4]龔西騟,丁華野.乳腺病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25.
[5]林毅,唐漢鈞.現(xiàn)代中醫(yī)乳腺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101-130.
[6]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4-128.
[7]劉清林.中藥墊外敷治療乳腺增生120例[J].河南中醫(yī),1999,19(3):47.
[8]龍家俊,張崎、陳新.對乳腺小葉增生的診治體會[J].河南中醫(yī),1999,15(5):26.
[9]史麗清.內服外洗治療乳腺囊性增生病[J].河南中醫(yī)2002,22(2):46.
(收稿日期:2014.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