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摘要:本文結合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分析了2014年11月22日降息以來的貨幣政策效果,在此基礎上,探討了未來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的必要性以及開啟降息周期的可能性,最后對我國社會融資成本進行了測算,發(fā)現社會融資成本已在緩慢下行。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 社會融資成本 直接融資 風險溢價
201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2015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目前,我國已進入改革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面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企業(yè)經營困難等諸多挑戰(zhàn)。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激發(fā)企業(yè)活力,是促進經濟穩(wěn)健運行的重要保障。2014年以來,中央通過深化改革,拓展企業(yè)融資渠道,減少企業(yè)融資環(huán)節(jié),著力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在貨幣政策方面,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同時結合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qū)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這一政策旨在發(fā)揮基準利率的引導作用,促使實際利率回歸合理水平,緩解企業(yè)融資成本高的問題。那么,實際政策效果如何?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在貨幣政策工具方面會如何選擇?本文在此結合金融市場的表現進行粗淺探討。
降息的政策效果分析
從債券市場的表現來看,降息前,債券市場資金利率短端一直在3%左右,長端期限利差已經處于較低位置,整個債市收益率下行空間的主要制約因素在于短端利率,而短端利率的決定因素在于銀行負債端成本。
降低存款利率,給銀行存款穩(wěn)定性帶來一定的不確定性。今年的存款增速已經大幅下降,降息是否會降低銀行負債端成本也不確定。政策發(fā)布后,市場傳言有的銀行出現了“囤錢”行為。降息是否會帶來存款流失,并導致資金緊張,也有不確定性,于是銀行通過“囤錢”以應對這種不確定。城商行幾乎都把存款利率一浮到頂;而幾大國有商業(yè)銀行在可能面臨大量存款流失的情況下,于12月中旬又相繼上調存款利率,有的甚至也將存款利率一浮到頂。從債券市場的表現看,降息后,資金利率沒有明顯下行,反而有所上行,債券市場也出現調整。因此,降息已經向市場傳遞了資金價格下調的信號,但對于市場利率下行的影響沒有那么大。另外,理財規(guī)模呈持續(xù)增長,存款規(guī)模增速下降。
降息以及加大存款利率浮動空間,更大意義在于推進利率市場化。經濟下行、企業(yè)盈利能力下降,是制約貸款利率上行的主要因素。在銀行負債端,競爭加劇,成本必然難降,因此存貸息差收窄,銀行利潤下降。
由于貸款利率已經放開,貸款利率下調40bp對于降低存貸息差的指導意義較大。對于部分行業(yè)和一些優(yōu)質企業(yè)以及住房消費信貸需求的正面影響比較大;而對于在銀行信貸評估中原本風險上浮幅度就較大的企業(yè),其影響并不大,在經濟下行周期,落后產能行業(yè)和中小企業(yè)信用風險溢價不會有明顯下降。
通過對銀行貸款利率浮動情況的觀察,可以發(fā)現在銀行貸款中,利率上浮的貸款比重在持續(xù)上升,銀行貸款的整體風險溢價在上升(見圖1、圖2)。
圖1 利率上浮的銀行貸款比重在持續(xù)抬升
%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
圖2 利率上浮幅度達30%~50%的銀行貸款比重上升明顯
%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
降準的必要性分析
通過觀察銀行存貸款增速的差異,可發(fā)現目前銀行面臨著攬儲的壓力,存款增速下滑速度遠超過貸款增速下滑速度,對信貸擴張造成了硬約束(見圖3、圖4)。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企業(yè)和居民投資渠道更加多元化,比如銀行理財是一部分,同時,股市對存款的分流作用也非常明顯。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搭建,比如P2P平臺的迅猛發(fā)展等,都給銀行傳統(tǒng)存款業(yè)務帶來挑戰(zhàn)。
圖3 新增存款增速遠低于新增貸款增速
%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
圖4 存款余額增速大幅下降
%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
那么未來是否有降準的可能?筆者認為,常備借貸便利(SLF)等資金期限一般為1~3個月,這些形式的基礎貨幣投放很快會到期,加上外匯占款增長乏力,因此,如果降準,可以保證正?;A貨幣投放,另外也有利于對沖降息帶來的存款變動不確定性,以促進降息的實際效果。當然,鑒于市場對于降準的敏感性較強,人民銀行也有可能仍然通過定向投放的形式,對到期的SLF等進行續(xù)作。但是對于SLF等資金,銀行更傾向于去配置流動性相對較好的資產而不是發(fā)放貸款,因此降準對于增加實體經濟資金供給,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的效果會更好。
2014年以來,我國基礎貨幣投放保持在較低水平,而近年來存款準備金率較高,我國的宏觀經濟環(huán)境和貨幣環(huán)境決定了降準是大趨勢(見圖5)。雖然國家在政策層面正加快推動資產證券化(ABS)等,通過盤活存量資金解決貨幣供給受限的問題,但由于其發(fā)展時間較短,規(guī)模還很有限,不足以解決貨幣供給的問題,也不能替代降準的影響。
圖5 基礎貨幣增速與存款準備金率變動情況
%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
此外,過高的存款準備金上繳水平,也可能是銀行將存款由表內轉表外的重要驅動因素之一,而理財產品規(guī)模的上升就是一種外在表現,理財產品無疑也是拉高銀行負債端成本的一個主要因素。所以即使降準,筆者更傾向于將其理解為偏中性的貨幣政策,而不是放水和寬松,但這樣有利于銀行降低負債端成本。如果降息配合降準,資金利率至少將與存款利率下行同步,約降20bp。7天回購利率會有所下行,短期下行幅度會大些,但中樞不會大幅下移,在2.8%~3%的范圍。
降息周期是否會開啟
由于我國經濟結構發(fā)展不平衡,一直以來投資過度,消費不足,要素價格曾長期處于相對扭曲狀態(tài),推行利率市場化改革和匯率改革勢在必行。經濟結構轉型的背景對存款利率下調的空間也會產生較大約束。2014年通脹壓力較小,約2%的水平,2015年CPI大概在1.5%~2.5%的區(qū)間。目前存款利率在2.75%的水平,未來能夠下行的空間也不大。我國已明顯加大存款利率的彈性空間,并加速存款保險制度建設,未來即使放開存款利率限制,預計目前的下限水平有可能就是放開后的大致水平。這個硬約束,也會影響央行降準的頻率。銀行間市場的資金利率水平,也不可能有大幅降低。endprint
關于下一階段能否再降低貸款基準利率,筆者認為也有這種可能。從各行業(yè)的盈利能力來看,銀行業(yè)利潤過高是不爭的事實,也是經濟結構失衡中需要調整的部分。理財產品利率可部分代表市場化利率,貸款利率與理財產品利率利差最近幾年已經在不斷下降,只是2014年由于風險溢價上升,略有回升。不過貸款利率已經放開,銀行自主定價,更多的還是市場供需在發(fā)揮作用(見圖6)。
圖6 貸款與理財產品的利差已明顯下降(季度數據)
%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作者整理
(編者注:請將圖例“基準利率貸存利差”改為“基準利率存貸利差”)
社會融資成本已經下行
由于貨幣政策工具的應用必須要考慮經濟結構轉型這一背景,因此,我國在降低融資成本方面的政策措施相對比較謹慎。從貨幣政策來看,沒有大規(guī)模的放水,而是通過定向調節(jié)的方式進行。針對社會融資成本高的問題,2014年以來,我國在政策層面更是通過著力打通企業(yè)其他融資渠道、減少收費等方式降低企業(yè)綜合財務負擔,促進企業(yè)發(fā)展,激發(fā)企業(yè)活力。
企業(yè)融資包含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種方式。因此,如果要估算社會融資成本,必然要將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一并計算,而不能單看貸款成本。對于企業(yè)貸款成本,由于整個經濟增速下行,各行業(yè)營業(yè)利潤明顯下滑,風險溢價必然上升,貸款成本是降不下來的。但整個社會的融資結構正在改變。
2014年6月下旬股市IPO重啟,新三板市場的啟動,債券市場收益率的大幅下行,都在降低社會融資成本。金融市場融資結構在發(fā)生改變,其中,直接融資占比抬升,間接融資占比下降。
從存量上看,截至2014年10月31日,金融市場銀行信貸余額約為80.1萬億元,占比52.07%;2013年底為71.9萬億元,占比為54.12%,2014年占比較2013年下降2.05%。債券市場規(guī)模達到34.9萬億元,占比22.67%;2013年底為29.97萬億元,2014年占比較2013年抬升0.11%。股票市場規(guī)模達到33.62萬億元,占比21.85%;2013年為27.25萬億元,2014年占比較2013年抬升1.34%。另外,各種基金、期貨等占比抬升也較為明顯。雖然間接融資方式在規(guī)模上還處于優(yōu)勢,但是占比明顯降低。截至目前,直接融資方式與間接融資方式相比已幾乎平分秋色。
從增量上看,2014年企業(yè)通過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等渠道直接融資的比重明顯提高。1—10月份,社會融資總額新增13.6萬億元,其中人民幣貸款約8.2萬億元,企業(yè)債券融資約2.1萬億元,非金融企業(yè)境內股票融資約3300億元(IPO從6月末才剛剛重啟),上述三項占社會融資總額的比例分別為60.4%,15.5%和2.4%。而2013年這一數字分別為51.4%,10.5%,1.3%。因此,企業(yè)債券融資和非金融企業(yè)境內股票融資占比明顯提升,而人民幣貸款的占比也出現了大概9%的提升,主要是信托貸款占比下降部分形成的。信托貸款2013年底占比10.6%,2014年10月占比2.5%,較2013年降低了8.1%,與信貸比重上升部分大致相當,也就是原來的非標業(yè)務從表外轉到表內,導致的信貸占比的提升。而這個變化,減少了企業(yè)融資環(huán)節(jié),也降低了企業(yè)融資成本。這種變化既是政策發(fā)力的結果,也是由于房地產行業(yè)調整,使商業(yè)銀行對于房地產項目投資更加謹慎,主動收縮非標業(yè)務的結果。
筆者大致測算了2013年以來社會融資成本情況。主要依據社會融資規(guī)模中的五項,包括非金融企業(yè)境內股票融資,企業(yè)債券融資,人民幣貸款、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融資和信托貸款(見表1)。從測算情況來看,社會融資成本已呈下行趨勢(見圖7)。此外,如果再包括中小企業(yè)通過P2P等市場融資,以及通過新三板上市融資等方式,那么綜合社會融資成本會下降得更多。
表1 不同融資渠道融資成本與綜合社會融資成本的估算(單位:%)
時間 人民幣貸款加權平均利率:一般貸款:月 人民幣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票據融資:月 信托產品預期年收益率:非證券投資類信托平均:1-2年(含) 中債企業(yè)債到期收益率(AA+):3年:月 綜合社會融資成本
2014-11 7.33 5.22 9.07 4.65 6.63
2014-10 7.33 5.22 8.87 5.14 6.81
2014-09 7.33 5.22 9.18 5.34 6.64
2014-08 7.33 5.22 8.92 5.52 6.86
2014-07 7.33 5.22 9.02 5.67 NA
2014-06 7.26 5.51 9.00 5.69 6.91
2014-05 7.26 5.51 9.02 5.92 6.87
2014-04 7.26 5.51 9.11 6.30 6.62
2014-03 7.37 6.28 9.04 6.37 7.03
2014-02 7.37 6.28 9.11 6.51 7.47
2014-01 7.37 6.28 8.97 6.86 7.01
2013-12 7.14 7.54 9.11 6.82 7.16
2013-11 7.14 7.54 8.97 6.41 7.11
2013-10 7.14 7.54 8.95 5.77 6.92
2013-09 7.16 6.61 8.91 5.65 7.07
2013-08 7.16 6.61 8.57 5.51 6.93
2013-07 7.16 6.61 8.65 5.15 7.28
2013-06 7.10 5.88 8.60 4.92 7.54
注:筆者估算綜合社會融資成本=∑(各融資渠道融資成本×該融資渠道每月社會融資規(guī)模)/五種融資渠道每月融資規(guī)模的總和。其中股權融資因為不用付利息,融資成本假設為0;人民幣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季度數據,2014年10—11月份數據假設與二季度相同,而從市場利率水平看,應該略有下行,因此不改變測算結果的趨勢。2014年7月份的綜合社會融資成本數據由于外界因素表現異常,因此剔除。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Wind資訊,作者加工整理
圖7 綜合社會融資成本已呈下行趨勢
%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未來,隨著各項制度的逐步完善和融資渠道的拓展,以及融資平臺陸續(xù)搭建,社會融資成本會有趨勢性下降。
作者單位:中國銀河證券研究部
責任編輯:印穎 羅邦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