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湘寧
(南京電子技術研究所, 南京210039)
監(jiān)控模塊是發(fā)射組件監(jiān)測和控制的核心,主要對發(fā)射組件進行工作狀態(tài)采集和射頻開關控制。監(jiān)控模塊可實現發(fā)射組件輸入功率檢測、輸出功率檢測、工作電流測量和溫度測量等功能。同時,上位機可通過控制局域網(CAN)總線發(fā)出狀態(tài)查詢命令和射頻開關命令來實現發(fā)射組件工作狀態(tài)的查詢和射頻開關的控制[1]。
背板對外采用高密度的微矩形插座,輸入為雙路5 V電源、發(fā)射組件工作狀態(tài)和工作電流采樣信號,輸出為射頻開關控制,與上位機信息交換采用CAN通信方式。電源線連接一般采用雙線或多線,輸入狀態(tài)量、輸入模擬量和輸出控制分組連接。背板對內采用直插的矩形插座,可方便檢測控制板調試時的拔插。
檢測控制板負責發(fā)射組件的數字量采集、模擬量采集、工作狀態(tài)CAN總線上報和射頻開關控制。檢測控制板主要由光耦電路、差分接口電路、模擬運放電路、看門狗電路、DSP供電電路、DSP處理單元、時鐘電路、串行存儲單元、測溫電路、輸出控制電路和CAN總線接口電路組成[2]。
檢測控制板的原理框圖如圖1所示。光耦電路和差分接口電路將發(fā)射工作狀態(tài)及差分輸入轉換成DSP能處理的數字電平。模擬運放電路將發(fā)射工作電流采樣電壓放大后送至DSP進行模/數(A/D)轉換處理??撮T狗電路為DSP提供實時的工作監(jiān)測,當DSP工作軟件運行異常時,看門狗電路為DSP提供復位信號。DSP供電電路將5 V輸入轉換為DSP工作需要的3.3 V電源和1.8 V電源。時鐘電路提供DSP運行時的工作時鐘。DSP通過I2C總線實現串行存儲單元讀寫及測溫電路數值讀取,通過輸出控制電路實現射頻開關控制,通過CAN總線接口電路實現與上位機的CAN通信[3-10]。
發(fā)射組件監(jiān)控模塊對外信號接口一般為數字信號,為了提高信號傳輸的抗干擾能力,一般采用差分傳輸、光耦傳輸及電平轉換等方法。
差分傳輸是將一個TTL電平轉換為一個差分對后輸出。輸出線一般采用帶屏蔽的雙絞線,可大大降低共模干擾和空間干擾。差分傳輸要注意將差分發(fā)送芯片與發(fā)送接收芯片的地電位差控制在1 V以內,這樣可保證差分發(fā)送芯片與發(fā)送接收芯片的長期可靠工作。
圖1 檢測控制板原理框圖
光耦傳輸是將待發(fā)送信號進行光電隔離后的一種傳輸方式。光耦兩端使用不同的直流電源供電,可避免外部大功率電路工作時對發(fā)射監(jiān)控模塊內部數字信號的影響。
電平轉換是將低電平信號轉換為高電平信號輸出。該方式一般用于發(fā)射組件內部模塊的開關控制,通常將TTL控制電平轉換為12 V電平或24 V電平進行射頻通斷控制。
印制板抗干擾設計包括印制板走線、器件布局和覆銅等方面。
印制板走線要注意以下四個事項:(1)信號線走線不能太細,線寬最好不小于0.3 mm;(2)數字信號線與模擬信號線間要有合適的安全間距,防止線間的干擾;(3)電源線一定要盡可能的粗,減小印制線上的電源壓降;(4)高速信號線在印制板內的走線要盡可能短。
器件布局要做到以下三點:(1)對輸入電源電壓變化敏感的器件要靠近電源輸入端放置;(2)數字電路與模擬電路要分區(qū)放置;(3)相互連線較多的幾個器件要就近放置。
覆銅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1)覆銅不要覆全銅,最好覆成網格狀;(2)主電源的電源和地要大面積覆銅。
結構抗干擾設計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1)要盡量保證發(fā)射組件監(jiān)控模塊外裝金屬盒的結構完整性,做到金屬盒的開口面積盡可能小;(2)射頻信號輸入與數字信號輸入采用不同的插座,防止射頻干擾;(3)發(fā)射組件監(jiān)控模塊與射頻工作電路放在發(fā)射組件不同的腔體中,距離盡可能遠。
監(jiān)控模塊軟件完成發(fā)射組件的初態(tài)設置、工作狀態(tài)采集、工作電流采集、輸出控制和CAN通信,主要由初始化子程序、狀態(tài)采集子程序、電流采集子程序、輸出控制子程序和CAN通信子程序組成。
初始化子程序主要完成DSP對外部IO接口的初始化和CAN通信初始化,需保證上電復位后射頻開關控制在“關”狀態(tài),CAN通信口處于正常工作狀態(tài)。初始化子程序流程圖如圖2所示。
圖2 初始化子程序流程圖
狀態(tài)采集子程序主要完成發(fā)射組件工作狀態(tài)的采集,主要有輸入、輸出狀態(tài)和過溫狀態(tài),并將采集到的數據處理后置于狀態(tài)存儲區(qū)。當狀態(tài)數據延時讀取三次不相同時,重新讀取狀態(tài)數據。當新數據與舊數據相同時,不更新狀態(tài)存儲區(qū)。當新數據與舊數據不同時,更新狀態(tài)存儲區(qū)。狀態(tài)采集子程序流程圖如圖3所示。
圖3 狀態(tài)采集子程序流程圖
電流采集子程序負責發(fā)射組件工作電流采樣電壓A/D轉換后的數值計算,并做一定的數值濾波。由于發(fā)射組件工作電流采樣電壓有零漂和一定的上下波動,當采樣值不在正常范圍內時,需進行采樣值異常處理。當獲得正確的采樣值后,還需進行數值修正,再計算出正確的發(fā)射組件電流值。電流采集子程序流程圖如圖4所示。
圖4 電流采集子程序流程圖
輸出控制子程序主要用于發(fā)射組件射頻開關控制和異常情況保護。當上位機發(fā)出射頻開關控制指令時,輸出控制子程序控制輸出控制電路發(fā)出射頻開關控制信號。當發(fā)射組件工作異常時,輸出控制子程序控制輸出控制電路發(fā)出射頻關控制信號。輸出控制子程序流程圖如圖5所示。
圖5 輸出控制子程序流程圖
CAN通信子程序主要負責上位機控制命令接收和發(fā)射組件工作狀態(tài)上報。CAN通信接收采用中斷方式,當收到狀態(tài)查詢指令時上報發(fā)射組件的工作狀態(tài),當收到發(fā)射組件射頻開關指令時控制發(fā)射組件射頻開關。
通信報文的設計要遵循以下四項原則:
(1)報頭與報尾定義要具有唯一性,必要時可采用雙字節(jié)校驗;
(2)在報文中加入節(jié)點號字節(jié)以方便進行輔助校驗;
(3)傳輸的數據字節(jié)不能與報頭或報尾相同,最好每個字節(jié)只用7個數據位;
(4)報文長度盡可能短,減少被干擾概率。
CAN通信子程序流程圖如圖6所示。
圖6 CAN通信子程序流程圖
本文提供了一種簡單、實用的發(fā)射組件監(jiān)控模塊實現方法,并對發(fā)射組件監(jiān)控模塊的硬件設計、抗干擾設計和軟件設計進行了詳細描述。在實際設計中,還應注意DSP供電電路和DSP芯片的散熱設計。此外,通信接口還可擴充RS422和RS485等通信方式。當需要遠程控制時,可外加CAN轉以太網的轉換模塊,使發(fā)射組件的監(jiān)控方式更加靈活。
[1]王 強,李冬芳,榮大偉.CAN總線嵌入式系統(tǒng)在發(fā)射機中的應用[J]. 現代雷達,2007,29(7):72-74,79.Wang Qiang,Li Dongfang,Rong Dawei.Application of CAN bus embedded-system in transmitter[J].Modern Radar,2007,29(7):72-74,79.
[2]胡建東,呂方明,黃 幸.雷達電源監(jiān)控系統(tǒng)設計[J].現代雷達,2008,30(1):93-96.Hu Jiandong,Lü Fangming,Huang Xing.Design of monitor and control system for power supply in radar[J].Modern Radar,2008,30(1):93-96.
[3]任潤柏,周荔丹,姚 鋼.TMS 320 F28X源碼解讀[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0.Ren Runbai,Zhou Lidan,Yao Gang.TMS 320 F28X sound code unscramble[M].Beijing: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2010.
[4]趙世廉.TMS320X240xDSP原理及應用開發(fā)指南[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7.Zhao Shilian.TMS320X240xDSP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guide[M].Beijing:Beihang University Press,2007.
[5] 寧改娣,楊拴科.DSP控制器原理及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Ning Gaidi,Yang Shuanke.DSP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M].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2.
[6]劉和平.TMS320LF240x DSP C語言開發(fā)應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3.Liu Heping.TMS320LF240x DSP C language exploitation and application[M].Beijing:Beihang University Press,2003.
[7] 江思敏.TMS320LF240x DSP硬件開發(fā)教程[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3.Jiang Simin.TMS320LF240x DSP hardware exploitation guide[M].Beijing:China Machine Press,2003.
[8] 顏友釣,朱宇光.DSP應用教程[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2.Yan Youdiao,Zhu Yuguang.DSP application guide[M].Beijing: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2002.
[9]李哲英,駱 麗,劉元盛.DSP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2.Li Zheying,Luo Li,Liu Yuansheng.DSP basi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technique[M].Beijing:Beihang University Press,2002.
[10]鄭 新,李文輝,潘厚忠.雷達發(fā)射機技術[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6.Zheng Xin,Li Wenhui,Pan Houzhong.Technology of radar transmitter[M].Beijing: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