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要善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以挖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優(yōu)化學生的心理素質,增強學生政治學習的自覺性和自主學習。
【關鍵詞】思想政治學習 興趣培養(yǎng) 主觀能動性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7-0180-01
一 改變教學觀念
要把“舞臺”讓給學生。首先,要使學生明確學習政治的目的是為了能掌握基本知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為將來走向社會報效祖國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其次,要使學生明白,要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生存和發(fā)展,就應該要學習有關經濟政治、職業(yè)道德與法律和就業(yè)方面的知識。最后,要讓學生意識到只有改變被動吸收的學習狀態(tài)才能最終提高政治的學習成績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對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至關重要。
二 培養(yǎng)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的興趣
興趣是一種先天情緒,是學習的內驅力。興趣對學生學習成敗至關重要。
1.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培養(yǎng)學習興趣的前提
青少年的心理特點表明,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親師性”較強。若他們對某老師有好感,便會對這位老師的課感興趣并分外重視,肯下大氣力,花大工夫學這門課。
2.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是培養(yǎng)學習興趣的關鍵
課堂環(huán)境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極大。為了淡化傳統(tǒng)教學給人們的印象,要“寓教于樂”“動靜結合”“學用結合”“師生配合”。例如:課前,由教師講講最近國內外的一些時事新聞,從而活躍氣氛,激發(fā)學生興趣。導入新課要講究藝術,可根據(jù)教學內容設置一個懸念吸引學生;也可提出一個發(fā)人深省的問題,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等等。
3.科學有效的方法是培養(yǎng)學習興趣的保證
第一,生動形象的比喻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觸類旁通、以少勝多的效果。如在講“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是支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睍r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個道理,可以用量體裁衣打比喻,即把生產力比作人的身體,把生產關系比做衣服,并說明人的身體隨著年齡的增大,身體不斷的增高,所穿的衣服也要隨身高的變化而不斷更換尺寸,這樣做出來的衣服穿在身上才合適。正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辯證運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
第二,形象的漫畫,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恰當運用漫畫會使學生情趣盎然,學習興趣倍增,課堂氣氛活躍,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如在講授消費者對商品和服務真實情況有知悉的權利時,我出示了一張漫畫,畫的是一間面包店上寫著“買一送一”的字樣,一位顧客買了一個蛋糕,期待著服務員再送一個給他,結果服務員送給他一張卡片,這時他才恍然大悟,這就是“買一送一”!運用這種方法既提高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興趣,又提高了學生洞察社會現(xiàn)象的能力。
第三,創(chuàng)設情境,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成效往往取決于能否增強學生的認知過程,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將外在的知識轉化為內在因素。
第四,用感情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和利用特定的教學情境,化理為情,融情入理,用真情實感感染學生,才能觸及其靈魂,震撼其心魄,達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的目的。在講愛國情操的表現(xiàn)時,先讓學生唱《龍的傳人》這首歌,從中感受作者對中國的熱愛之情,以及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感。接著讓學生說一說家鄉(xiāng)的變化,很多學生都踴躍發(fā)言。這樣做可以激發(fā)他們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以及高尚的愛國情操。
第五,課外活動激發(fā)興趣。開辟第二課堂,拓寬學生的視野。在校外,鼓勵并組織學生參加“梧州龍母文化節(jié)”和“梧州國際寶石節(jié)”青年志愿者活動,讓學生到社會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讓學生接觸社會,學會如何與人交往,適應社會的發(fā)展。這些活動的開展,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感到其樂無窮,而且印象深刻,經久不忘。
三 重視學生心理素質的優(yōu)化
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教師培養(yǎng)出來的。因此,教師應盡可能給學生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盡可能分層教學,對于不同程度的學生,給予不同程度的學習活動。另外,為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地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就應處理好學生的評價問題。中職學生日趨成熟,希望自己能給周圍同學以好印象,然而他們還不能應付情緒的波折,易產生挫折感,因此,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要以肯定與鼓勵為主。
總之,善于培養(yǎng)中職學生政治學習的興趣,挖掘他們政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給予學生自我發(fā)展的空間與機會,使學生自主地把握學習,不僅是政治教學改革的一個突破,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更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人才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皮連生.教與學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葉瀾.新編教育學教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