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是道家思想體系的核心范疇與理論基礎,“無為”、“不爭”是“道”的根本特性?!盁o為”、“不爭”的理念是道家思想體系的重要架構(gòu),彰顯了道家文化的獨特性,涵化著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自由精神,“無為”、“不爭”的理念不僅對政治倫理、治國方略、養(yǎng)生之道影響深遠,而且也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豐富與建構(gòu)帶來了有益的啟示。“無為”、“不爭”的理念孕育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與策略,對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具有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道法自然”;“無為而有為”;“上善若水”;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9-0266-02
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借鑒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潮流中,道家“無為”、“不爭”理念涵化的人生哲學、教育思想對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指導意義別具風格。與儒家注重的“有為”理念相較,道家的重心在于“無為”與“不爭”。本文嘗試著從“道法自然”的教育原則、“無為而有為”的教育模式、“上善若水”的教育目標等諸多方面深入挖掘道家思想內(nèi)涵,從而剖析出道家思想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借鑒意義。
一、道家管理理念的基本點
道家提出了以“道”統(tǒng)“德”、“無為”而治的哲學理念,哲學視域下“自然無為”理念的基本內(nèi)涵有以下幾點。
(一)“道法自然”的管理理念
“道法自然”中“自然”的含義不是指自然界而是自然萬物的本然屬性及其內(nèi)在固有的客觀規(guī)律,“效法自然”就是要求在管理中不要過度地干預瑣碎細事而要讓人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與優(yōu)勢條件,順勢而為,輕松而不疲累管理,卓有成效的完成管理任務。正如《老子》所言:“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盵1]184“道法自然”、“順性無為”是道家哲學的精神內(nèi)核,遵道而行,因任自然,讓萬物自由發(fā)展而不蠻橫干預,則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樸,從而實現(xiàn)社會的有序性與和諧性。
(二)“無為而有為”的管理藝術
“無為而有為”的管理藝術涵化著深刻的辯證法思想,管理者要自在自為的否定與消除主觀妄為,管理行為要符合管理的內(nèi)在規(guī)律,從而鑄成高效、和諧美的管理世界,憑借否定的不強為而趨近肯定的“無所不為”的管理境界。正如《老子》所言:“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盵1]5“有”與“無”相反相成、對立統(tǒng)一,不能羈絆于急于求成、刻意有為的表演心態(tài),逆勢而為,否則就會走向反面、一事無成。物極必反,在現(xiàn)實的管理工作中要尋覓“有為”與“無為”的臨界點,消解“過度而為”,注重“順性而為”。
(三)“上善若水”的管理人格
“上善若水”的管理人格蘊含著深刻的智育、德育思想,有助于塑造管理者完整的靈魂與獨立的人格?!独献印芬浴八庇鞯?,提出“七善”即“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盵1]22“居善地”就是居下用柔,心胸博大,謙虛求真,樂天知命。“心善淵”就是在現(xiàn)實的誘惑中要心靜如止水,滌除塵世的污染,不受喧囂的外界干擾,心如磐石?!芭c善仁”就是待人接物要友好善良,與人為善,樂于助人,扶弱濟貧,對于強弱一視同仁?!把陨菩拧本褪且孕幸恢?,表里如一,不爾虞我詐,誠實信用?!罢浦巍本褪橇⑸硖幨酪黄灰?,持正守平,盡職盡責,多做實事,多出政績?!笆律颇堋本褪歉矣趽敚瑢彆r度勢,做力所能及的事,方圓有致,不越俎代庖?!皠由茣r”就是要與時俱進,唯變所適,把握時機,緊貼時代脈搏,敢于創(chuàng)新,爭取做出新的更大的成績。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要節(jié)制欲望,挑戰(zhàn)自我,突破自我,對“我”始終進行批判性反思,從而做到與時俱進,達致無欲無私的道德境界。
二、道家管理智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
(一)“道法自然”的管理理念與踐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由原則
道家追求個體的返璞歸真與精神自由,推崇人對自由的追求,批判異化對人自身的禁錮,致力于實現(xiàn)“天人合一”的至高人生境界。道家哲學凸顯出的自由精神是實現(xiàn)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和合”統(tǒng)一的題中應有之義,對思想政治教育自由異化的消解具有指導價值,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意義非凡。
思想政治教育中自由精神的迷失、自由異化是社會轉(zhuǎn)型期價值理性淡化、工具理性泛濫的具體表現(xiàn)。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統(tǒng)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屬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與路徑選擇的向?qū)?。在社會轉(zhuǎn)型期人文關懷遇到了現(xiàn)實危機,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存在分裂的傾向,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掉進了以受教育者工具化、物質(zhì)化為前提假設的邏輯陷阱,傾向于技術性的處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存在的不和諧,拘泥于單向度的理論灌輸與一元的價值取向,忘卻了受教育者自身的合理意愿,高度規(guī)范化與定型化的灌輸缺乏生活基礎與現(xiàn)實需求的空洞理論,導致受教育者走向了缺乏精神自由的奴役化狀態(tài),背離了“以人為本”的應然要求,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直接的受教育者是個體,思想政治教育中個體的自由與價值要得到充分挖掘與發(fā)揮[2]86。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視野下的個體自由“和合”統(tǒng)一,從工具理性的視角看,個體自由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握規(guī)律性,體現(xiàn)時代性,富有創(chuàng)造性,尊重個體的認知規(guī)律,重視主體的精神自由,激發(fā)個體的創(chuàng)造潛力;從價值理性視角看,個體自由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科學的個體價值觀為導向,貼近現(xiàn)實生活,富有時代氣息,關注個體的價值訴求,打牢個體的理論基礎,形成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和諧統(tǒng)一的高度自覺。個體自由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保證,以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tǒng)一為視角來深入探析個體自由,強化個體的正確價值取向與科學的行為方式,寓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于生動多樣的實踐活動中,使受教育者在認知規(guī)律、自覺接受理論的同時也在直接踐行價值理念,使受教育者的個體自由得到充分彰顯,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由單向灌輸向雙向交流、雙向互動模式轉(zhuǎn)變,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二)“無為而有為”的管理藝術與踐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動化管理”模式
“無為而治”是道家管理智慧的要義精髓,“無為而有為”的理念涵化著深刻的辯證法思想,是“無為”與“有為”的和諧統(tǒng)一。道家“無為”哲學顯現(xiàn)出的“有”與“無”的理論對于建立有道家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模式以及有效的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際效果的關鍵在于采取“自治、自覺、自悟”的方式方法,充分發(fā)揮教育主體的創(chuàng)造性與能動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實現(xiàn)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思想以及行為方式的轉(zhuǎn)變、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輕松化與藝術化管理。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開放性、艱巨性、長期性、動態(tài)性等復雜性特征,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必須緊緊依靠教育主體,創(chuàng)新“自動化管理”的教育模式,潛移默化地實現(xiàn)受教育者廣泛的參與教育活動、認真的體悟教育內(nèi)容、自覺的踐行教育理念的工作目標,從而夯實思想政治教育的群眾基礎、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取向的人本回歸。
思想政治教育的艱巨性與復雜性特征客觀的要求踐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動化管理”模式并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主體性建構(gòu),“自動化管理”模式是提高思想政教育實效性的現(xiàn)實選擇[3]49。“自動化管理”模式注重人的自我教育、自我管束,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現(xiàn)實人”內(nèi)在的自強、自控、自律意識,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融入每個受教育者的血液中,沉淀為教育主體的深層潛意識,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思潮、凝聚共識,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大變革時代煥發(fā)勃勃生機?!盁o為而有為”的智慧啟發(fā)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破除家長觀念,在方式方法上由直接的空洞說教式向間接的生動體驗式轉(zhuǎn)向,激發(fā)受教育者“自我管理”的巨大潛能,優(yōu)化“有為”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確立“無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強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三)“上善若水”的管理人格與踐行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德育理念
道家“上善若水”塑造的理想人格社會內(nèi)涵豐富,現(xiàn)實意義深遠,謙下包容的氣度、處下不爭的準則、善待萬物的德行對于協(xié)調(diào)好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與社會關系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成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境界的重要文化資源。“上善若水”的理想人格的塑造對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之間的和諧一體、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以及形成思想合力具有重要的引導規(guī)范作用,對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在社會轉(zhuǎn)型期透視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境遇,認同危機、信任危機、信仰缺失、價值觀迷失、人格分裂等不良案例層出不窮,工具理性泛濫嚴重遮蔽了價值理性,引發(f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真空”,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理論期望與實際后果不一致的尷尬局面也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更大的挑戰(zhàn)與全新的語境。培養(yǎng)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自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道德魅力、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化解信仰缺失、信任危機、價值觀迷失、人格分裂的現(xiàn)實選擇,因此深入挖掘傳統(tǒng)道德的深邃思想并有意識的尋求傳統(tǒng)思想道德與現(xiàn)代道德教育的契合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有效路徑。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承擔著智育與德育的雙重使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價值訴求是“立德樹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就是對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進行道德觀塑造以及促進人們傳承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道家“上善若水”的理想人格內(nèi)涵豐富深刻,意義深遠。“上善若水”是道家哲學內(nèi)修外化的至高境界,老子以水的恩澤萬物象征“不爭”的價值追求,引導人們奉行“多奉獻、少索取”的價值準則,鼓勵人們?yōu)闃?gòu)建和諧的社會群體而多貢獻聰明才智。道家“上善若水”的人生哲學對于切實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與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深入探尋“上善若水”與“不爭”的德育思想,尋求傳統(tǒng)道德資源與現(xiàn)代德育的契合點,為思想政治教育回歸到“立德樹人”的生活世界與意義世界提供精神資源與思想動力,真正樹立起思想政治教育自覺,把“善”的道德思想內(nèi)化并付諸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從而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4]205。
參考文獻:
[1]馬恒君.老子正宗[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2]劉文煜.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中的個體價值[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5(5):86.
[3]崔景明.道家倫理智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3):49.
[4]葉方興.認同危機與思想政治教育自覺[J].學術論壇,201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