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了解座位的意義,來提升教師對座位安置活動的重視;結合學生發(fā)展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及不同課程的性質(zhì),制定座位安置的原則;根據(jù)座位安置的原則,合理安排學生的座位,注重不同座位給學生帶來的影響,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動機,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價值。
關鍵詞:座位;年齡;課程
中圖分類號:G40-0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9-0170-02
教學是教師、學生、情景三者交互作用的活動過程。作為一種情景因素,座位對教學效果的影響極為重要。因此,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把座位的安置作為課堂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近年來,座位對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受到心理學家的重視,如何通過安排不同的座位形式來改進教學方式和學生的互動方式成為當今社會熱烈討論的話題。
一、座位安置的基本形式
目前,教室對學生的座位安置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劇院式(橫豎成排)、圓圈、馬蹄形、分組式、矩形式等[1]。劇院式又稱秧田式,它是指把學生們縱橫排列在教室里、學生單獨或成對占據(jù)一張課桌的座位安置方式,這是座位安置最為常用的一種方式;分組式是指把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每個組的學生坐在一起的座位安置方式,它在當前的小班教學中最為常用;馬蹄形(半圓式)是指把學生按照兩個半圓形狀縱排在教室里的作為安置方式(有時也可以按一個半圓的方式橫排在教室里),這種安排可以使學生彼此不會遮擋,有利于觀看教師的板書,也有利于分成兩組進行學習辯論;矩形式則是所有學生把課桌集中在一起,環(huán)坐在教室里的方式,它在班級座談中最為常用。
二、座位安置對學生的影響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外許多研究者考察了各種座位安置方式與學生學習的關系。結果發(fā)現(xiàn),課堂座位編排方式對學生的課堂行為、學習成績、學習態(tài)度、人際關系以及整個教學活動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貝克爾等人在一項對大學生的課堂座位研究中發(fā)現(xiàn),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間的學生的成績要好于兩邊的成績。這與許多教師的直觀體驗也是一致的。課堂中,最受注意的學生常常是坐在前排和中線上的學生,如果讓學生自己選擇座位,那些最感興趣的學生往往坐在前排,那學想盡早離開座位的學生盡可能靠門而坐。亞當斯等人認為,在傳統(tǒng)的課堂座位安排中,存在一個“活動區(qū)”,即在教學活動中,教室座位的前排和中間是言語交流集中的區(qū)域,教室也常常在教室正中的一條線上活動,而這個區(qū)域,也正式最積極的學習者幾種的位置。
我國也有研究者對座位與學生課堂學習的關系進行了調(diào)查,結果發(fā)現(xiàn):在學習成績方面,座位與學生學習成績的分布存在一定的相關。在小學階段,前排成績優(yōu)異者少于成績不良者;到初中階段,前排優(yōu)差生數(shù)量基本接近,并逐漸出現(xiàn)優(yōu)生多于差生的發(fā)展趨勢。在前中后排座位中,總體而言,小學優(yōu)生中排最多,后排次之,前排最少;初中優(yōu)生中排最多,前排次之,后排最少;大學優(yōu)生中排最多,前后排大體相當。座位與學生態(tài)度的關聯(lián)也存在著顯著的年級差異,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態(tài)度與座位無關;而初二的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與座位存在顯著的相關,其中中排的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最為積極,前排次之,后排最差。
三、座位安置的基本原則
由于不同的座位安置對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有不同的影響,教師在座位安置方面應該有適當?shù)目紤]。為了發(fā)揮座位安置的積極作用,在座位安置時應遵循如下基本原則:服務于教學原則,定期變換原則,減少干擾原則。
(一)服務于教學原則
不同的座位安置方式分別具有不同的優(yōu)點。研究表明,劇院式有利于減少學生之間的學習干擾,比較適合在高年級所采用的講授式教學;分組式有利于學生之間的互動,比較適合開展合作式的教學;半圓式的安排是教師中間的空間增大,有利于教師走下講臺及時處理個別學生的紀律問題,也有利于給予學生個別化的指導;矩形式則比較適合學生的集體討論和教師的教學演示。這就要求,教師在安置學生的座位時,應綜合考慮學生的特點、教學的方式和班級紀律等多方面的因素,要把座位安置與自己的教學結合起來,以發(fā)揮座位安置對教學的促進作用。
(二)定期變換原則
本著“機會均等”的原則,教師應該定期調(diào)換學生的座位,使每個學生都有均等的與教師交往的機會,都有享受“好位置”的機會。此外,定期調(diào)整座位也有助于促進不同學生之間的交往,增加他們解釋“新朋友”的機會,有利于他們的同伴關系的發(fā)展。
(三)減少干擾原則
為了避免干擾課堂秩序的學生坐在一起從而相互助長,教師在安置座位時應盡可能考慮把他們分開,將他們分別安排在教室的不同角落,以減少他們對課堂的干擾。對于個別管不住自己的學生,教師還可以考慮把他們安排在教師的第一排座位上,以便隨時監(jiān)督和制止其違反紀律的行為。
四、學生座位安排的課堂策略
安排座位要本著公平的原則,盡量做到?jīng)]有爭議。但是,這種看似小事的問題,往往直接影響到教師工作的成敗,影響到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教師具體該如何操作呢?
(一)學生的年齡與座位
對于幼兒來說,他們此階段人生發(fā)展的任務是游戲[3]。游戲是幼兒認識世界的手杖,觀察生活的窗口,積累知識和經(jīng)驗的源泉,而且也是通過實際活動,積極探索周圍世界的重要方式。隨著幼兒年齡的發(fā)展,他們的伙伴逐漸由成人轉(zhuǎn)為同伴,同伴多為同性同伴。根據(jù)這些特點,教師應該給幼兒安排馬蹄形或者是圓形的座位,這樣便于孩子們的交往。
到了6、7歲,孩子們便開始上小學。這個階段學習漸漸取代游戲成為他們的主導活動,學習促進了他們的心理過程和社會的全面發(fā)展。兒童進入學校學習以后,他們的社會交往更為廣泛,同伴關系、師生關系、親子關系構成了小學生社會關系的主要內(nèi)容[3]。同樣的,小學生的同伴也多為同性同伴,而且小學生最快樂活潑的,因此,為了便于管理班級的紀律,教室應該采取劇院式的座位,而且同座應為異性。
青春期的學生有以下特點:過渡性,閉鎖性,社會性,動蕩性。而且,青春期的學生都希望受到老師和異性的重視,對于這個特點教師應該在座位為劇院式的前提下,安排同性學生同桌。對于座位,教師可以采用“滾動法”,每周一次的縱橫變動,使學生有機會在學習中嘗試坐到教室里上下左右前后側位置,多少也從教室里體味到生存和發(fā)展的甜酸苦辣咸。
(二)課程與座位
對于課程來說,不同的課程應該匹配不同的座位形式。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往往比較枯燥,學生很容易在教師講課的過程中“睡倒一片”,采用分組式的座位可以讓學生互相交流對于理論的理解,形成一種活躍的教學氛圍;外教課通常都會受到學生的喜愛,而且外教對學生下地走動習以為常并且認為這是與老師溝通的好方法,所以應該采取馬蹄形的座位方式;活動課則應采取圓圈形或者矩形式的座位……
(三)教師在每種座位形式中扮演的角色
教師一直被認為是知識的傳授者,但現(xiàn)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知識建構過程,教師所應充當?shù)氖菍W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教師是“催生理解的接生婆”,而不是“知識傳送的機器”[2]。
在理論性教學采用的劇場式的座位形式中,教師應善于運用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知識與原理促進學生的學習,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勵學生自主探究,讓教學成為一種雙向的、互動的、充滿樂趣的過程。
在圓形座位中,每個人的位置都是平等的,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落入學生的眼睛里?!吧斫讨赜谘詡鳌保處煛捌渖碚睂W生則“不令而行”;教師“其身不正”學生“雖令不從”。所以,教師應該在這種座位形式中扮演一個好的示范者[2]。
在分組的座位中,由于一組的成員都是關系較好的,所以維持良好的課堂紀律是教師的首要任務。教師在此扮演的則是班集體的管理者,他對班級的各項活動擔負著領導者的責任。首先,要通過管理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養(yǎng)成自覺遵守紀律的習慣。其次,要同過管理營造良好的集體氣氛和輿論,是班集體成為一個人際和諧的群體。再次,要通過管理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使師生關系成為一種教育力量。
(四)師生關系與座位的安排
學生進入學校后與教師的關系十分密切,學校教育在學生的發(fā)展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健康協(xié)調(diào)的師生關系對保證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提高教育質(zhì)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師生關系的發(fā)展具有年齡特點,因此針對不同時期,教師對于學生座位的安置應注意以下幾點。
1.童年期
這一時期,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具有絕對的權威,學生對教師無限信任、十分依賴、敬畏,以至處處模仿,無條件地服從。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是正確的,完美的。因此,教師在此階段安排座位相對輕松、容易,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和課程的需要可以放心的安排。
2.少年期
此時,學生伙伴之間的交往增多,遇事逐漸愿意獨立處理,開始反對事事依賴老師,厭惡“告狀”,并對自己覺得不理想的教師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甚至出現(xiàn)一些公開的反抗行為。針對這一時期學生的特點,教師在安排座位是則應注意要公平對待每位學生,避免所謂的“偏向”,對于座位安排在離自己較遠的學生教師應常常與其溝通,使學生感覺到自己并沒有被老師冷落。
3.青年期
由于青年期的學生接觸的教師數(shù)量不斷增多,加之個體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也發(fā)生了新的變化。此時,他們開始將不同的教師、教師的各方面表現(xiàn)以及教師與他們自己發(fā)展的需要進行核對比較[4]。因此,教師在安置座位時應采取學生的意見,使他們感覺到自己是被尊重的。
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態(tài)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所處的位置。只有那些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把學習看成自己的愿望和需要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整個認識活動激活起來。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使他們在自己喜歡的環(huán)境中學習,同時也會促進教師傳授知識的積極性,這樣才能使學生和教師共同進步共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Jeremy harmer.怎樣教英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8(2007.3重印).
[2]莫雷.教育心理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林崇德.發(fā)展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馮江平.青年心理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