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形成的重要理論成果。群眾路線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民本思想”為歷史淵源,所蘊含的“知行合一”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在中國的具體運用。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程中,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群眾路線的理論和實踐,是中國共產黨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
關鍵詞:群眾路線;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9-0107-02
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之一,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工作路線。當前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時期順應群眾期盼、加強黨的建設的重大部署。
一、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中國化——群眾路線的確立及發(fā)展
(一)群眾路線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
馬克思認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①這一論述闡述了理論和實踐的關系:理論離不開實踐,實踐檢驗真理。群眾路線正是體現了理論與實踐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即理論來源實踐,還需要在實踐中繼續(xù)接受檢驗。因此,可以說“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二)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繼承和發(fā)展
馬克思和恩格斯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站在人民的立場,從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充分闡釋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創(chuàng)造者的基本原理。馬克思指出:“歷史上的活動和思想都是群眾的思想和活動”,“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yè),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盵1]可見,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一切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都源于人民群眾的實踐。
(三)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價值目標的實現形式
人的全面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價值目標。馬克思認為,社會的發(fā)展,并不是人類發(fā)展的最終目的,而是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并且在《共產黨宣言》中預言:只有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里,人的全面發(fā)展才會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因此,執(zhí)政黨在實現國家發(fā)展、社會進步的同時,更應該關注人的發(fā)展,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以人為本,既順應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趨勢,也符合執(zhí)政黨發(fā)展規(guī)律。
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時代價值——群眾路線的繼承和發(fā)展
(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群眾路線的契合
1.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民本思想”。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蘊含了無窮的精神財富,其中包含的“民本思想”,經過歷代學者儒士的發(fā)展,仍具有很強的時代氣息?!懊癖尽弊钤绯霈F于《古文尚書·五子之歌》,“民為邦本,本固邦寧”,[2]即國家的根本為人民,人民安穩(wěn),國家才能安寧??梢姡癜?、民順、民富是國家的福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統(tǒng)治階級日益發(fā)現民心向背與自己的統(tǒng)治基礎密切相關,所謂“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子·牧民》因此,無論是孔子“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還是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王道理念,以及賈誼的“民無不為本”的民本思想都是具體體現。雖然在當時德治思想就是一個理想,很難實現,但是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理論成果,民本思想的確難能可貴。唐宋、明清時期,民本思想被進一步詮釋和發(fā)展,成為一種完整的理論體系,作為統(tǒng)治階級治國理念,在緩和階級矛盾、促進社會發(fā)展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不可否認,民本思想提出由來已久,但卻沒有真正實現,主要原因是統(tǒng)治階級的民本思想具有階級屬性,他們保民、安民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基礎,“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深厚的民本思想始終未能實現向實踐和體制的邁進。其主要原因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君主專制和家族本位制構成了從民本思想向民本體制轉化的現實制度障礙?!盵3]只有在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下,才能真正實現人民當家做主,建立起民主政治體系。中國傳統(tǒng)文化民本思想只有經過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提升和超越,方能成為中國共產黨人民民主的理論基礎,成為群眾路線的理論歷史淵源。
2.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知行合一”思想?!爸泻弦弧奔仁侵袊鴤鹘y(tǒng)文化的智慧,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在要求。知行統(tǒng)一,是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是中國哲學對于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基本認識。早在《古文尚書·說命中》就有過這樣的闡述“非知之艱,行之維艱”,告誡我們做到知行合一的確很難。在知行的認知上,儒家非常重視兩者的結合,如孔子在《論語》中多次談及,“言之必可行”(《論語·子路》),“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等。荀子認為人的認識(包括道德認識)都是后驗的,是由“天官”(感覺器官)“薄其類”或后天學習、教育的結果,即是說知源于行、行先知后。同時,荀子又認為知對行有指導作用,只有“知明”,才能做到“行無過”(《荀子·勸學》);但行高于知,“知而不行,雖敦必困”(《荀子·儒效》)[4]。將知行合一思想發(fā)揮極致的是明代的王陽明,他認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傳習錄·卷上》)闡述的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可割裂。
(二)群眾路線的繼承和發(fā)展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行合一”思想,揭示了認識論和實踐論最樸素的理論。人類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嶄新的事業(yè),必然要求中國共產黨人以開拓勇敢的精神、勇于創(chuàng)新的銳氣,去積極投身到這個洪流中,在這個過程中必然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對問題的認知,從而將其理論化,再指導偉大的實踐。而中國共產黨人將知行合一思想加以辯證唯物主義的改造,形成了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知行統(tǒng)一觀。尤以毛澤東的《實踐論》為典型代表,“我們的結論是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反對一切離開具體歷史的‘左’的或右的錯誤思想?!痹诖耍珴蓶|概括了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原則,從而使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中國化。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也指出,貫徹執(zhí)行黨的群眾路線,要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
三、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程中群眾路線的創(chuàng)新
新時期黨面對新的黨情、社情、世情、民情,堅持群眾路線,是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必然選擇,體現了民主、和諧、親民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涵。
(一)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程中創(chuàng)新群眾路線的根本——革故鼎新
黨員干部是群眾路線的落實人和踐行者,他們的工作作風和執(zhí)政理念直接決定了群眾路線的執(zhí)行情況。因此,群眾路線最重要的是要轉變黨員干部的思想觀念。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是思想的體現。廣大黨員干部必須適應新的形勢下加強黨的作風建設與自身素質提高相結合的新要求,轉變觀念,從“心”開始,要懷有“四心”:一是黨員干部要將人們群眾看作自己的親人,懷有一顆“仁愛”之心。北宋思想家張載在《西銘》提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比罕娐肪€就是要改變領導干部高高在上的工作作風,深入群眾中去,拉近干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干群親如一家,秉持著這樣的理念,黨的工作就易于開展,孔繁森、焦裕祿就是最好的典范,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因此,只有黨員干部把人民群眾當作自己的兄弟姐妹,才會真正為其著想,才會真正為其排憂解難。與此同時,人民群眾因為領導干部觀念的轉變,也必然會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貼心人,無形中也會化解許多干群矛盾。二是黨員干部要將群眾看作是自己的朋友,懷有一顆“賞識”之心。《論語》中有云“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朋友是平等而信任的,把人民群眾看作朋友,以誠相待,就會全力以赴工作,和諧相處,甚至士為知己者死。善于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減少行政命令和長官意識,增強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開拓進取的意識,善于發(fā)揮集體智慧,共同攻關。三是黨員干部要將群眾看作是自己,懷有一顆“同理”心。儒家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黨員干部要善于學會換位思考,懂得推己及人,多考慮群眾的感受,就會在工作中懂得為他人著想,不為難人,不刁難人;此外,領導還要率先垂范,正人先正己,這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群眾自然會上行下效。四是黨員干部要效仿嬰兒,懷有一顆“赤子”心。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五章中指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泵献釉凇睹献印るx婁下》中說過“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這里的赤子是指具有美好品德的人。道家倡導修身處世之道,與嬰兒的特質極為吻合:不爭、不貪、純潔、樸素、知足常樂。因此,黨員干部要不斷加強黨性修養(yǎng)和“三觀”改造,懂得“權為民所用”,淡泊名利,為人清廉,自覺地從思想上筑起一道防腐拒變的城墻,切斷滋生腐敗的根源。
(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程中發(fā)展創(chuàng)新群眾路線的關鍵——制度文明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鄙鐣髁x民主建設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國現代化的程度不斷加深,凸顯出國家治理制度化、現代化的必要性。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實質就是實現人民民主的過程,因此,“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盵5]因此,“群眾路線作為一種觀點和方法,在實踐中是不可能獨立發(fā)揮作用的,它必須以民主政治為依托,實現群眾路線與民主政治的有機結合?!盵6]可見,在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進程中,制度性的保障必將成為我們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一項核心工作。
堅持和貫徹群眾路線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個維度,因此,有必要把“自上而下”分析對中央控制的強調與“自下而上”分析對基層自主性的強調結合起來。所謂“自上而下”,顧名思義就是從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個良性的互動機制,從上至下形成一個貫通的民主體系。一是“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廣大黨員干部要深入群眾中,認真傾聽基層群眾呼聲,思群眾之所想,憂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需。二是基層領導影響政策目標的實施策略,因此,中央要不定期檢查、督促國家政策落實情況,防止地方領導把中央的命令變成為地方謀私利的政策,促進黨員干部為民執(zhí)政能力的提高。三是簡政放權,堅持市場對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簡化不必要的行政審批,減少政府對地方、企業(yè)的行政干預,從而避免腐敗現象發(fā)生。四是關心弱勢群體,各級政府要經常慰問走訪困難家庭、低保戶,幫助他們解決基本的生活保障。五是加強對地方廉政監(jiān)督,要將中央巡視組制度堅持好,“蒼蠅和老虎一起打”,將社會關注的領導干部違紀案件一查到底,絕不手軟。
所謂“自下而上”,實質是發(fā)展基層民主,從基層至中央建立一個最廣泛的聯系紐帶,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依法行使民主的權利。一是不斷拓寬人民群眾參政議政的形式,增加人大、政協的群眾代表人數,適當擴大民主黨派及無黨派人士參選和被選的名額,地方政府的有關會議,邀請人民群眾列席旁聽。二是增加政府工作透明度,拓寬政府工作的信息渠道,黨員干部要提升網絡問政能力,不斷擴大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三是促進黨員干部科學性決策,廣納善言,堅持聽證會制度,使聽證會制度常態(tài)化、透明化、科學化,不斷提高聽證會的公信力。四是要正確對待人民群眾上訪問題,確立“把矛盾化解在當地”的新思路,“健全科學合理的信訪工作考核評價體系”,開通網上信訪制度,拓寬解決群眾關注焦點問題的渠道。五是賦予人民群眾更多的監(jiān)督權利,保證公權力在陽光下執(zhí)行,有效地保障檢舉人的人身安全不受侵害。
(三)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程中創(chuàng)新群眾路線的保障——砥礪前行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九章中提出“是謂根深蒂固,長生久視之道。”老子告訴我們,治理國家要善于內斂,懂得積蓄力量,這樣才能根深固柢,長久存在。眾所周知,社會主義建設的總任務之一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民主政治建設又處于核心位置。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縱觀中國歷史,昭示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長期性和持久性,政治文明的實現絕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也決定了黨要始終堅持群眾路線走下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放眼中國當代,展現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因此,堅持群眾路線,任重道遠,砥礪前行。中國共產黨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依靠力量是人民群眾,廣大人民群眾就是黨的執(zhí)政之基,力量之源,是黨的“根”之所在,也是堅持群眾路線的最終受益者。
因此,全黨要始終以“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作為加強黨的建設的指導,將“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得好與不好”上升到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的高度來認識,居安思危,警鐘長鳴。只有這樣,中國共產黨才能真正跳出政黨執(zhí)政的周期律,才能永遠成為人民群眾的引領者,才能將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yè)不斷推向前進。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104).
[2]李民,王健.尚書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93.
[3]曾凡躍.傳統(tǒng)民本觀的人文價值及其缺陷[J].河北學刊,2003(4).
[4]苗潤田.儒家知行學說的現代思考[J].哲學研究,1999(11).
[5]鄧小平文選(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6]孔國保.群眾路線能等同民主政治嗎——群眾路線與民主政治比較研究[J].探索,2007(4).